喇叭座、防水喇叭组件和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1666发布日期:2019-10-19 03:3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喇叭座、防水喇叭组件和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喇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喇叭座、防水喇叭组件和充电桩。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充电桩产品关于喇叭的部分,有的未做防水设计处理,有的产品虽然做了防水设计,但是防水效果并不理想,通常在下几场雨后,喇叭的声音就会嘶哑,或者喇叭严重损坏导致无法发出声响,更严重的是喇叭若箱体进水,喇叭会直接失效,无法使用了。现有的喇叭产品,喇叭座多为长方体,容易积攒雨水,从而使得喇叭容易损伤和失效,寿命缩短,常需要更换,浪费劳动力、时间及经济成本,且喇叭常需要更换及维修,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喇叭座、防水喇叭组件和充电桩,其能防止雨水损坏喇叭,延长喇叭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喇叭座,所述喇叭座具有用于安装喇叭的凹腔,所述凹腔具有敞开设置以用于与箱体上的透音孔相对的腔口、与所述腔口间隔相对设置的腔底壁和从所述腔底壁延伸至所述腔口的腔侧壁,所述腔侧壁包括位于所述凹腔下方的下侧壁,所述下侧壁以相对所述腔底壁的竖向距离逐渐增大的形式从所述腔底壁倾斜向下延伸至所述腔口。

优选地,所述下侧壁与所述腔底壁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35°±15°。

优选地,所述喇叭座包括前盖板、与所述前盖板间隔相对设置的后盖板及连接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之间的侧板,所述侧板包括从所述后盖板底部倾斜延伸至所述前盖板的第一侧板、从所述后盖板顶部延伸至所述前盖板的的第二侧板、从所述后盖板一侧延伸至所述前盖板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的第三侧板以及从所述后盖板另一侧延伸至所述前盖板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的第四侧板,所述前盖板、所述后盖板及所述侧板围合形成所述凹腔,所述前盖板设有通孔以形成所述腔口,所述后盖板朝向所述前盖板的一侧为所述腔底壁,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为所述下侧壁。

优选地,所述第三侧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边缘与所述后盖板形成的角度等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后盖板形成的角度,所述第四侧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边缘与所述后盖板形成的角度等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后盖板形成的角度;且/或,

所述第二侧板从所述后盖板的顶部水平延伸至与所述前盖板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竖直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板。

优选地,所述后盖板设有用于所述喇叭后端穿过的通孔。

提供一种防水喇叭组件,包括箱体、喇叭、防水圈和如上所述的喇叭座,所述喇叭、所述防水圈和所述喇叭座都位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喇叭安装于所述喇叭座上,所述防水圈设于所述箱体与所述喇叭座之间,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腔口正对位的透音孔,所述防水圈设有与所述腔口正对位的避让孔,位于最下方的所述透音孔到所述腔底壁的竖向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下侧壁之远离所述腔底壁的端部到所述腔底壁的竖向距离。

优选地,所述透音孔与所述喇叭之间具有水平间距。

优选地,所述喇叭通过第一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凹腔内。

优选地,所述防水圈与所述喇叭座通过第二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箱体。

提供一种充电桩,具有如上所述的防水喇叭组件。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下侧壁以相对腔底壁的竖向距离逐渐增大的形式从腔底壁倾斜向下延伸至腔口,若有雨水进入凹腔内,可沿着下侧壁往下流进而排出凹腔,确保凹腔内不会积攒雨水并损坏喇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喇叭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水喇叭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水喇叭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喇叭座100,该喇叭座100具有用于安装喇叭220的凹腔1,凹腔1具有敞开设置以用于与箱体上的透音孔211相对的腔口、与腔口间隔相对设置的腔底壁和从腔底壁延伸至腔口的腔侧壁,腔侧壁包括位于凹腔1下方的下侧壁,下侧壁以相对腔底壁的竖向距离逐渐增大的形式从腔底壁倾斜向下延伸至腔口。喇叭座100安装在户外电子设备上并用于配合安装喇叭220,喇叭220安装在喇叭座100的凹腔1内,若雨水进入凹腔1内,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雨水会沿着下侧壁往下流,从而排出凹腔1外,故不会有积水积攒在凹腔1内从而损坏凹腔1内的喇叭220。

优选地,下侧壁与腔底壁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35°±15。当然地,这只是一个优选的夹角范围,下侧壁与腔底壁之间形成的夹角可以为任何利于雨水排出的倾斜角度,135度为一较佳的优选角度。

优选地,喇叭座100包括前盖板110、与前盖板110间隔相对设置的后盖板120及连接前盖板110与后盖板120之间的侧板,侧板包括从后盖板120底部倾斜延伸至前盖板110的第一侧板130、从后盖板120顶部延伸至前盖板110的的第二侧板140、从后盖板120一侧延伸至前盖板110且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连接的第三侧板150和以及从后盖板120另一侧延伸至前盖板110且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连接的第四侧板160,前盖板110、后盖板120及侧板围合形成凹腔1,前盖板110设有通孔以形成腔口,后盖板120朝向凹腔1前盖板110的一侧为腔底壁,第一侧板130朝向第二侧板140的一侧为下侧壁。优选地,第二侧板140从后盖板120的顶部水平延伸至与前盖板110连接,第三侧板150和第四侧板160分别从第二侧板140的两侧竖直延伸至与第一侧板130连接。

优选地,后盖板120、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及第四侧板160围合形成用于安装喇叭220的凹腔1。前盖板110的面积大于后盖板120的面积,前盖板110与第三侧板150及第四侧板160连接的边缘朝向水平方向延伸至形成突出的边沿,前盖板110与第一侧板130及第二侧板140连接的边缘朝向垂直方向延伸至形成突出的边沿。

优选地,第三侧板150靠近第一侧板130的边缘与后盖板120形成的角度等于第一侧板130与后盖板120形成的角度,第四侧板160靠近第一侧板130的边缘与后盖板120形成的角度等于第一侧板130与后盖板120形成的角度。即第三侧板150与第一侧板130连接的边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该倾斜的角度与第一侧板130的倾斜角度一致,以便第三侧板150与第一侧板130的紧密连接;第四侧板160与第一侧板130连接的边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该倾斜的角度与第一侧板130的倾斜角度一致,以便第四侧板160与第一侧板130的紧密连接。

优选地,后盖板120设有用于喇叭220后端穿出的通孔,喇叭220通过螺丝固定于凹腔1内,喇叭220的前端位于凹腔1内,避免喇叭220的前端出声部被雨水沾湿从而损坏,喇叭220的后端凸露于喇叭座100外,便于喇叭220后端出声,喇叭220外侧具有防水设计。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水喇叭组件200,包括如上所述的喇叭座100、箱体210、喇叭220和用于密封连接的防水圈230,喇叭220、防水圈230和喇叭座100都位于箱体210内,喇叭220通过第一螺丝安装于喇叭座100上,防水圈230设于箱体210与喇叭座100之间,防水圈230与喇叭座100通过第二螺丝固定连接箱体210,防水圈230可以防止雨水从箱体210与喇叭座100连接处的缝隙进入凹腔1内从而损坏喇叭220。箱体210的一侧设有若干个与腔口正对位的透音孔211,防水圈230设有与腔口正对位的避让孔231,喇叭220发出声音,声音穿过避让孔231及透音孔211,进而传播到外界。位于最下方的透音孔211到腔底壁的竖向距离大于或等于下侧壁之远离腔底壁的端部到腔底壁的竖向距离。水从凹腔1的下侧壁流出,最下方的透音孔211位于凹腔1的出水位置之下,则能确保凹腔1内的水能完全被排出,喇叭220不会被损坏。

优选地,若干透音孔211的分布范围的面积大小与安装喇叭220的凹腔1的腔口的大小一致。透音孔211既能用于喇叭220声音的传出,又能用于凹腔1内雨水的排出。

优选地,箱体210与喇叭220之间具有水平间距,即安装喇叭220的凹腔1的深度大于喇叭220的厚度,若雨水从透音孔211进入凹腔1内,由于箱体210与喇叭220有水平间距,雨水不会直接落到喇叭220上从而损坏喇叭220。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300,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水喇叭组件200,喇叭220和防水圈230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箱体210上,当然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喇叭220可以设置单独的小箱体,对应地,充电桩300的外壳对应喇叭的出声位置设有相应的出声通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第一侧板130设置成倾斜的,即下侧壁以相对腔底壁的竖向距离逐渐增大的形式从腔底壁倾斜向下延伸至腔口,若雨水从箱体210的透音孔211进入安装喇叭220的凹腔1内,由于重力作用,雨水会沿着下侧壁向下流,并从透音孔211处流出,如此,便不会有雨水积攒在凹腔1内并损坏喇叭220。而且,在箱体210和喇叭座100之间设有防水圈230,该防水圈230可以确保箱体210和喇叭座100的密封连接,防止雨水从箱体210与喇叭座100连接处的缝隙进入凹腔1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