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42530发布日期:2019-12-06 18:4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全息技术能够给用户带来虚实结合的立体感受,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如专利文件cn108810521a中公开了一种3d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在驾驶员驾驶过程中,3d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系统实现了驾驶员对车辆的智能操控、驾驶员与车辆之间的娱乐互动及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然而,该技术的缺陷在于:最终的成像处于一个三棱锥内,并非真正的空中成像,而且成像装置也对驾驶员的视线有一定的遮挡。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改善上述弊端,专利文件cn108181715a中公开了用于在空中成像的系统,进而实现真正的空中成像。然而,在该技术中,全息投影成像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导致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如专利文件cn2306522y中公开了立体全息成像装置,能将激光全息图在空间立体成像。然而,在该技术中,立体全息成像装置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影响用户观看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包括底座和盖设在底座上的盖体,底座和盖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盖体上设置有透反元件;像源元件,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反射元件,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像源元件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反元件的反射后照射在反射元件上,光线在反射元件上发生反射后沿原入射路径的相反方向出射,透射过透反元件后形成实像;调整组件,与像源元件连接,调整组件带动像源元件运动,以调整实像的成像位置。

进一步地,调整组件带动像源元件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和/或调整组件带动像源元件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柔性件,与像源元件连接,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柔性件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实现像源元件的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结构;转动件,柔性件绕设在转动件上,第一驱动结构驱动转动件转动,以通过转动件带动柔性件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像源元件的移动。

进一步地,转动件为两个,两个转动件相对设置,柔性件绕设在两个转动件上,第一驱动结构为两个,两个第一驱动结构与两个转动件一一对应地设置,以实现两个转动件的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像源元件具有供柔性件穿过的通孔,柔性件穿过通孔后与像源元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柔性件为绳索或链条或带状结构。

进一步地,像源元件上设置有齿条段,调整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结构;与齿条段相啮合的第一齿轮结构,第二驱动结构驱动第一齿轮结构转动,以通过第一齿轮结构带动像源元件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像源元件具有止转孔,调整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伸入止转孔内,以带动像源元件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像源元件上设置有内齿圈,调整组件包括:第三驱动结构;与内齿圈相啮合的第二齿轮结构,第三驱动结构驱动第二齿轮结构转动,以通过第二齿轮结构带动像源元件绕第二齿轮结构的旋转轴线转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像源元件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反元件的反射后照射在反射元件,光线在反射元件上发生反射后沿原入射路径的相反方向出射,透射过透反元件后形成实像。这样,当需要调整实像的成像位置时,用户操作调整组件,以通过调整组件带动像源元件运动,进而实现实像的成像位置的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

与现有技术中成像位置固定相比,本申请中的成像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1、实像的成像位置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进行调整,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2、由于本申请中的成像位置可调整,进而扩大了成像装置的可视范围;

3、成像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一去除调整组件后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一的调整组件与像源元件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二的调整组件与像源元件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调整组件与像源元件装配后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图3中的调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3中的像源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三的调整组件与像源元件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四的调整组件与像源元件装配后的爆炸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底座;20、盖体;21、透反元件;30、像源元件;31、齿条段;32、止转孔;33、内齿圈;40、反射元件;50、调整组件;51、第一驱动组件;511、转动件;52、柔性件;53、第二驱动结构;54、第一齿轮结构;55、驱动电机;56、第三驱动结构;57、第二齿轮结构;60、主电路板;70、电路转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及图2所示,成像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像源元件30、反射元件40及调整组件50。其中,壳体组件包括底座10和盖设在底座10上的盖体20,底座10和盖体2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盖体20上设置有透反元件21。像源元件30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反射元件40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像源元件30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反元件21的反射后照射在反射元件40上,光线在反射元件40上发生反射后沿原入射路径的相反方向出射,透射过透反元件21后形成实像。调整组件50与像源元件30连接,调整组件50带动像源元件30运动,以调整实像的成像位置。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调整实像的成像位置时,用户操作调整组件50,以通过调整组件50带动像源元件30运动,进而实现实像的成像位置的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

与现有技术中成像位置固定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1、实像的成像位置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进行调整,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2、由于本申请中的成像位置可调整,进而扩大了成像装置的可视范围;

3、成像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成像装置安装在车体内,可以放置在汽车控制台上,扶手箱上等位置,以供乘客观看。

在本实施例中,调整组件50带动像源元件30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这样,用户通过操作调整组件50,即可实现像源元件30沿第一预设方向的移动,进而实现成像位置沿第一预设方向的移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使更多用户能够在不同的位置捕捉到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像源元件30包括灯板和与灯板电连接的电路板。其中,给电路板供电后,灯板能够发出光线,该光线经过透反元件21的反射后照射在反射元件40,光线在反射元件40上发生反射后沿原入射路径的相反方向出射,透射过透反元件21后形成实像。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还包括主电路板60和电路转接板70,反射元件40和主电路板60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后安装在盖体20上,且与盖体20通过螺栓固定。电路转接板70与像源元件30分别安装在底座10内并与底座10通过螺栓连接。盖体20、反射元件40及主电路板60形成的整体安装在底座10上并用螺栓固定,以形成成像装置。

如图2所示,调整组件50包括第一驱动组件51和柔性件52。其中,柔性件52与像源元件30连接,第一驱动组件51驱动柔性件52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实现像源元件30的移动。这样,通过第一驱动组件51驱动柔性件52移动,以实现像源元件30沿第一预设方向的移动,进而使得像源元件30的移动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当需要成像位置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时,用户操作第一驱动组件51,以使第一驱动组件51驱动柔性件52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通过柔性件52带动像源元件30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5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预设方向一致。

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组件51包括第一驱动结构和转动件511。其中,柔性件52绕设在转动件511上,第一驱动结构驱动转动件511转动,以通过转动件511带动柔性件52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像源元件30的移动。这样,在转动件511转动过程中,柔性件52能够卷绕在转动件511上或从转动件511上绕出,以实现柔性件52沿第一预设方向的移动,进而实现了与柔性件52连接的像源元件30的移动。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具体地,转动件511设置在底座内且与底座可枢转地连接。第一驱动结构与转动件511连接并驱动转动件511绕其轴线转动,以使柔性件52在转动件511上的卷绕或柔性件52从转动件511上绕出,进而实现像源元件30沿第一预设方向的移动。

可选地,第一驱动结构为电机。

如图2所示,转动件511为两个,两个转动件511相对设置,柔性件52绕设在两个转动件511上,第一驱动结构为两个,两个第一驱动结构与两个转动件511一一对应地设置,以实现两个转动件511的同步转动。这样,柔性件52卷绕在两个转动件511上,且两个转动件511同步转动,且转速一致,以实现位于两个转动件511之间的像源元件30的平稳移动,降低了像源元件30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及噪声。

具体地,灯板为矩形板状灯板,转动件511为转轴,两个转轴相互平行设置且外径一致。像源元件30与柔性件52的连接部位于两个转轴之间,像源元件30移动的极限位置为像源元件30的连接部与两个转轴限位止挡。两个转轴在第一驱动结构的驱动下同步转动,以使位于两个转轴之间的柔性件52的延伸方向(第一预设方向)与矩形板状灯板的长边平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方向的设置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预设方向与矩形板状灯板的短边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像源元件30具有供柔性件52穿过的通孔,柔性件52穿过通孔后与像源元件30固定连接。其中,通孔设置在连接部上。这样,上述设置保证柔性件52与像源元件30同步移动,进而提升了像源元件30移动的准确性,即柔性件52移动的距离与像源元件30移动的距离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52为链条。具体地,链条穿过像源元件30的通孔后与像源元件30焊接,进而使得二者的连接更加稳定,防止二者相互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件52的类型不限于此。可选地,柔性件52为绳索或带状结构。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成像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调整组件50的结构不同。

如图3至图6所示,像源元件30上设置有齿条段31,调整组件50包括第二驱动结构53和第一齿轮结构54。其中,第一齿轮结构54与齿条段31相啮合,第二驱动结构53驱动第一齿轮结构54转动,以通过第一齿轮结构54带动像源元件30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这样,上述驱动方式使得像源元件30沿第一预设方向的移动更加平稳,减少像源元件30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及噪声,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当需要成像位置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时,用户启动第二驱动结构53,以使第二驱动结构53带动第一齿轮结构54绕其轴向转动,则与第一齿轮结构54啮合的齿条段31沿其延伸方向左、右移动,进而实现像源元件30沿第一预设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齿条段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预设方向一致。

可选地,第二驱动结构53为电机。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成像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像源元件30的运动方向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调整组件50带动像源元件30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这样,用户通过操作调整组件50,即可实现像源元件30沿第二预设方向的转动,进而实现成像位置沿第二预设方向的转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使更多用户能够在不同的位置捕捉到图像。

如图7所示,像源元件30具有止转孔32,调整组件50包括驱动电机55。其中,驱动电机55的电机轴伸入止转孔32内,以带动像源元件30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具体地,电机轴与止转孔32连接的一端为与止转孔32相适配的结构,该端伸入止转孔32内,以带动像源元件30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以满足用户不同的观看视角需求。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止转孔32为矩形孔,电机轴与止转孔32连接的一端为扁轴。

需要说明的是,止转孔32的形状不限于此。可选地,止转孔32为三角形孔或五边形孔或六边形孔或椭圆形孔。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中的成像装置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调整组件50的结构不同。

如图8所示,像源元件30上设置有内齿圈33,调整组件50包括第三驱动结构56和第二齿轮结构57。其中,第二齿轮结构57与内齿圈33相啮合,第三驱动结构56驱动第二齿轮结构57转动,以通过第二齿轮结构57带动像源元件30绕第二齿轮结构57的旋转轴线转动。这样,上述驱动方式使得像源元件30沿第二预设方向的转动更加平稳,减少像源元件30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及噪声,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当需要成像位置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用户启动第三驱动结构56,以使第三驱动结构56带动第二齿轮结构57绕其轴向转动,则与第二齿轮结构57啮合的内齿圈33绕其轴向转动,进而实现像源元件30沿第二预设方向的转动。

可选地,第三驱动结构56为电机。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需要调整实像的成像位置时,用户操作调整组件,以通过调整组件带动像源元件运动,进而实现实像的成像位置的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

与现有技术中成像位置固定相比,本申请中的成像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1、实像的成像位置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进行调整,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2、由于本申请中的成像位置可调整,进而扩大了成像装置的可视范围;

3、成像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