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0834发布日期:2020-02-18 14:5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带有语音功能的移动通讯设备,例如:便携式电话、掌上游戏机及手提电脑等。扬声器箱作为语音的播放装置,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移动通讯设备产品的语音性能。为了满足市场对于薄型化及高音质的需求,对扬声器箱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技术中,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下壳及发声单体,发声单体包括振膜,振膜与上壳间隔形成前声腔,导声通道成型与上壳的侧壁,前声腔和导声通道构成前腔,这样的结构会在高频频响产生一个共振峰;随着手机端立体声应用的普及,扬声器不再追求过高的高频频响,而且高频频响(特别是4000hz至6000hz)过高会导致声音刺耳、唇齿音尖锐等音质不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扬声器箱的高频谐振峰值和灵敏度的扬声器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与后腔,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间隔设置形成前声腔,所述上壳形成有连通所述前声腔与外界的导声通道,所述导声通道与所述前声腔共同构成所述扬声器箱的前腔,所述上壳包括正对所述振膜设置的顶壁、自所述顶壁朝所述下壳方向延伸的支撑壁及贯穿所述顶壁形成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支撑壁环绕所述通孔设置,所述顶壁远离所述发声单体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具有朝向所述顶壁远离所述发声单体一侧的开口,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密封并盖设于所述通孔及所述开口的金属嵌件,所述凹陷部与所述金属嵌件之间形成谐振腔,所述谐振腔与所述前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开设于所述金属嵌件的泄露孔,所述泄露孔将所述谐振腔与外界声压连通。

优选的,所述扬声器箱包括固定于所述金属嵌件并覆盖所述泄露孔的透气隔离件,所述金属嵌件远离所述发声单体的一侧凹陷形成收容所述透气隔离件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凹陷部包括自所述顶壁向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围壁及自所述第一围壁向所述支撑壁延伸形成的第二围壁,所述支撑壁、所述第一围壁及所述第二围壁共同围成所述凹陷部。

优选的,所述支撑壁对应所述凹陷部贯穿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前声腔。

优选的,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导声通道分别设置于所述发声单体的相对两侧。

优选的,所述发声单体和所支撑壁胶粘固定。

优选的,所述金属嵌件为钢片并通过注塑固设于所述顶壁,所述金属嵌件向所述下壳方向的正投影同时落入所述导声通道和所述前声腔。

优选的,所述顶壁、所述第一围壁、所述第二围壁及所述支撑壁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超声密封。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中,首先,通过设置与前腔连通的谐振腔,相当于在原前腔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额外的腔体空间,通过改变缺口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频响曲线的效果,改善高频听感;其次,围成所述谐振腔的所述支撑壁、所述第一围壁及所述第二围壁均收容于所述扬声器箱的收容空间内,不占用所述扬声器箱的高度空间,可以满足扬声器箱轻薄化的设计需求;最后,通过调整所述透气隔离件的目数亦可以得到不同频响曲线的效果,有效降低所述扬声器箱的高频共振峰的q值(品质因素值)和灵敏度,改善高频听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上壳的另一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沿iv-iv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上壳的另一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沿iv-iv线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扬声器箱100,所述扬声器箱100包括上壳1、下壳2、具有振膜31的发声单体3、泄露结构4、谐振腔10、前声腔20、导声通道30、前腔40及后腔50。

所述上壳1和所述下壳2超声密封。所述上壳1用于承载并保护所述发声单体3,所述下壳2盖设于所述上壳1并与所述上壳1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发声单体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发声单体3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所述前腔40与所述后腔50。所述振膜31用于振动发声,所述上壳1与所述振膜31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前声腔20,所述导声通道30成型于所述上壳1,并连通所述前声腔20和外界,所述前声腔20与所述导声通道30共同构成所述前腔40,用于将声音传导至外界。所述上壳1、所述下壳2及所述振膜31配合形成所述后腔50。

所述上壳1包括正对所述振膜31设置的顶壁11、贯穿所述顶壁11并连通所述前声腔20的通孔111、自所述顶壁11向所述下壳2方向延伸形的支撑壁12、自所述顶壁11远离所述发声单体3的一侧凹陷形成的凹陷部13及金属嵌件14。所述凹陷部13具有朝向所述顶壁11远离所述发声单体3一侧的开口133,所述金属嵌件14密封盖设于所述通孔111及所述开口133,所述凹陷部13与所述金属嵌件14之间形成所述谐振腔10,所述谐振腔10与所述前腔40连通

具体的,所述凹陷部13包括自所述顶壁11向所述下壳2延伸形成的第一围壁131及自所述第一围壁131向所述支撑壁12延伸形成的第二围壁132,所述第一围壁131、所述第二围壁132连接于所述支撑壁11外侧且所述支撑壁12、所述第一围壁131及第二围壁132围成所述凹陷部13。更优的,所述顶壁11、所述支撑壁12、所述第一围壁131及所述第二围壁132一体成型,这样的结构使所述支撑壁12、所述第一围壁131及所述第二围壁132均收容于所述扬声器箱100的收容空间内,不占用所述扬声器箱100的高度空间,可以满足扬声器箱轻薄化的设计需求。

所述支撑壁12环绕所述通孔111设置。所述支撑壁12用于固接所述发声单体3且所述发声单体3和所支撑壁12胶粘固定,这样可以使所述发声单体3和所述支撑壁12形成牢固的连接结构。

所述支撑壁12对应所述凹陷部13的位置设有贯穿其上的缺口121,所述谐振腔10通过所述缺口121与所述前腔40连通。具体的,所述谐振腔10通过所述缺口121与所述前声腔20连通,所述谐振腔10和所述导声通道30分别设置于所述发声单体3的相对两侧。

所述支撑壁12对应所述导声通道30的位置设置有导声孔122,所述导声孔122连通所述前声腔20和所述导声通道30,所述缺口121和所述导声孔122设置于所述发声单体3的相对两侧,更进一步的,所述谐振腔10和所述导声通道30分别设置于所述发声单体3的相对两侧。这样的结构相当于在所述前腔40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额外的腔体空间(所述谐振腔10),通过改变所述缺口121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频响曲线的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所述扬声器箱100的高频共振峰的q值(品质因素值)和灵敏度,改善高频听感。

所述金属嵌件14为钢片,所述金属嵌件14通过注塑固定于所述顶壁11,所述金属嵌件14向所述下壳2方向的正投影同时落入所述导声通道30和所述前声腔20。即所述金属嵌件14正对所述导声通道30与所述前声腔20的连接处。所述金属嵌件14比所述顶壁11更硬,即所述金属嵌件14的杨氏膜量大于所述顶壁11的杨氏膜量,这样的结构可用于降低所述扬声器箱100的所述前腔40的谐波尖峰失真,改善其声学性能。

另外,因所述金属嵌件14的厚度远小于所述顶壁11的厚度,用所述金属嵌件14替换所述上壳1的一部分。正对所述导声通道30与所述前声腔20的连接处(即正对所述导声孔122)设置的所述金属嵌件14极大程度增加了所述导声通道30的出声高度,该结构有利于所述前腔40的声音气流通畅,从而有效改善了所述扬声器箱100的声学性能和听感。

所述泄露结构4用于平衡所述谐振腔10与外界声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泄露结构4设置于所述金属嵌件14。具体的,所述泄露结构4包括泄露孔41及透气隔离件42,所述金属嵌件14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收容所述透气隔离件42的凹槽141,所述泄露孔41设置于所述金属嵌件14的所述凹槽141的底部并贯穿所述金属嵌件14,所述泄露孔41连通所述谐振腔10和外界声压。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中,首先,通过设置与前腔连通的谐振腔,相当于在原前腔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额外的腔体空间,通过改变缺口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频响曲线的效果,改善高频听感;其次,围成所述谐振腔的所述支撑壁、所述第一围壁及所述第二围壁均收容于所述扬声器箱的收容空间内,不占用所述扬声器箱的高度空间,可以满足扬声器箱轻薄化的设计需求;最后,通过调整所述透气隔离件的目数亦可以得到不同频响曲线的效果,有效降低所述扬声器箱的高频共振峰的q值(品质因素值)和灵敏度,改善高频听感。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