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5938发布日期:2020-05-08 14:3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类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以手机为例,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其结构、样式、性能等方面的更新日益频繁,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使用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指纹模组通常设置在移动终端的正面或背面,用于识别感应使移动终端具备自拍、解锁、支付等功能。然而,指纹模组的设置区也会占据移动终端的正面或背面的面积,导致移动终端的屏占比缩小。对用户而言,屏占比是影响移动终端的视觉体验的因素之一,一般屏占比越大,用户的视觉体验越好。尤其当移动终端进入全面屏和双面屏的时代,为了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应消除移动终端正面或背面设有指纹模组的非显示区域,尽可能地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这成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旨在提高具备指纹模组的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节省移动终端电源消耗。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和指纹模组,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边处,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导电区;所述指纹模组包括感应区和第二导电区,所述第二导电区位于所述指纹模组面向所述第一导电区的侧面上,所述指纹模组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容置槽中,以使所述感应区露出所述容置槽外或遮蔽于所述容置槽内,并使所述第一导电区与所述第二导电区对应或错开。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区和所述第二导电区分别设有导电端子。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置槽底部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能够抵接于所述指纹模组,以提供驱动所述指纹模组朝所述容置槽外移动的力。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区和所述第二导电区之一内设有凸设的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区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另一个内设有与所述导电体配合的导电槽,所述第一导电区和所述第二导电区对应时,所述导电体容纳于并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电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的侧壁和所述指纹模组的侧面之一上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容置槽的侧壁和所述指纹模组的侧面的另一个上设有配合槽,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地容纳于所述配合槽中或脱出所述配合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容置槽包括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所述第一导电区设于第一侧壁上;所述指纹模组包括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二导电区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指纹模组的感应区设于所述第二侧面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还包括平行于所述指纹模组的移动方向、且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所述指纹模组还包括分别朝向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所述配合槽设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指纹模组还包括封堵面,当所述感应区隐蔽于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指纹模组完全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封堵面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所述容置槽的侧边齐平,并将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封堵。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封堵面上设有特征部,用于标识所述壳体的侧边上所述指纹模组的隐藏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容置槽,可将指纹模组可灵活地完全隐藏于内或移出容置槽,使感应区露出壳体。这种隐蔽式设计,不仅可以消除指纹模组在移动终端上的屏占空间,大大提高了屏占比,还能在不使用指纹模组时,避免其受到外界杂质的污染或刮擦,影响感应能力。此外,指纹模组的感应区隐蔽于容置槽中,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错开,感应区处于失活状态,仅当感应区露出壳体时,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才会对应接通电路,使感应区被激活,有效地节约了移动终端的电源消耗。而且,指纹模组并未在容置槽内使用电线与电源连接,避免了因电线拉扯而阻碍指纹模组移动,或者发生电线缠绕而引起的短路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的感应区露出壳体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的感应区隐藏于壳体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与容置槽的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的前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的后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的感应区隐藏于壳体的透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的感应区露出壳体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前端面;13-上侧边;2-容置槽;21-第一导电区;22-第一弹性件;23-第二弹性件;2131-导电体;201-第一侧壁;202-第二侧壁;203-第三侧壁;204-第四侧壁;3-指纹模组;31-第二导电区;32-感应区;33-配合槽;331-下斜边;332-上斜边;3121-导电槽;301-第一侧面;302-第二侧面;303-第三侧面;304-第四侧面;305-封堵面;3051-特征部;4-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壳体1、容置槽2和指纹模组3。壳体1内设有容置槽2,容置槽2开设于壳体1的侧边处,容置槽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导电区21;指纹模组3包括第二导电区31和感应区32,第二导电区31位于指纹模组3面向第一导电区21的侧面上,指纹模组3可移动地设于容置槽2中,以使感应区32露出容置槽2外或遮蔽于容置槽2内,并使第一导电区21与第二导电区31对应或错开。

该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面板4,显示面板4安装于壳体1上。

具体地,以移动终端操作时的视角为参照基准,该壳体1包括相对的前端面11和后端面,显示面板4可设于前端面11和/或后端面(图中未示)上。本实施中,显示面板4设于前端面11和后端面(图中未示)上,形成双面屏移动终端。

容置槽2开设于壳体1的上侧边13,但不限于此,容置槽2可根据移动终端的设计大小、指纹模组3工作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使用者的操作习惯开设于壳体1的任一侧边上。

如图3所示,该移动终端还包括设于容置槽2底部的第一弹性件22,第一弹性件22的一端能够抵接于指纹模组3,以提供驱动指纹模组3朝容置槽2外移动的力。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22为弹簧,其一端连接于容置槽2的底部。指纹模组3被推向容置槽2内,第一弹性件22的另一端抵接于指纹模组3,并逐渐被压缩,直至感应区32完全地遮蔽于容置槽2内,第一弹性件22产生压缩形变,于是对指纹模组3产生指向容置槽2外的推力。

请再次参见图3,容置槽2包括平行于显示面板4的第一侧壁201和第二侧壁202,以及平行于指纹模组3的移动方向、且垂直于显示面板4的第三侧壁203和第四侧壁204。其中,第一侧壁201和第二侧壁202相对,第三侧壁203和第四侧壁204相对。

相应地,结合图3、图4和图5,指纹模组3包括平行于显示面板4的第一侧面301和第二侧面302,以及分别朝向容置槽2的第三侧壁203和第四侧壁204设置的第三侧面303和第四侧面304。其中,第一侧面301和第二侧面302相对,第三侧面303和第四侧面304相对。

容置槽2的侧壁和指纹模组3的侧面之一上设有第二弹性件23,容置槽2的侧壁和指纹模组3的侧面的另一个上设有配合槽33。也就是说,第二弹性件23可设于容置槽2的任一侧壁上,配合槽33则对应地设于面对该侧壁的指纹模组3的侧面上;或者第二弹性件23也可以设于指纹模组3的任一侧面上,配合槽33则对应地设于面对该侧面的指纹模组3的侧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23设于第三侧壁203和第四侧壁204上,配合槽33设于第三侧面303和第四侧面304上。

具体地,第二弹性件23为弹片,相对地设于第三侧壁203和第四侧壁204上靠近容置槽2底部的一端,且分别凸出于第三侧壁203和第四侧壁204;配合槽33则设于指纹模组3第三侧面303和第四侧面304上靠近容置槽2底部的一端,且配合槽33的形状与第二弹性件23的形状相符,均呈梯形。该配合槽33还包括靠近容置槽2底部一端的下斜边331和远离容置槽2底部一端的上斜边332。第二弹性件23能够弹性地容纳于配合槽33中或脱出配合槽33。

参见图6和图7,当外界施力于指纹模组3,使其被推向容置槽2内。由于这个外界力足够大,使指纹模组3的第三侧面303和第四侧面304能够挤压第二弹性件23变形。直到感应区32完全地遮蔽于容置槽2内,配合槽33刚好移动至第二弹性件23的位置,第二弹性件23恢复形状弹入配合槽33中,此时,外界力消失。同时,第一弹性件22也已被压缩,对指纹模组3产生指向容置槽2外的推力,使配合槽33的下斜边331抵触于第二弹性件23上,由于这个推力较小,所以第二弹性件23不会发生变形,于是,指纹模组3能卡在容置槽2内不发生移动;当需要将指纹模组3的感应区32移出容置槽2时,再次从外界施力于指纹模组3,使其继续向容置槽2的槽底靠近。由于这个外界力足够大,配合槽33的上斜边332会挤压第二弹性件23使其发生变形。与此同时,第一弹性件22继续被压缩,产生了指向容置槽2外的较大推力,且这个推力与此时施加的外界力相等,也就是说,第一弹性件22此时产生的推力也能使第二弹性件23发生变形。于是,一旦这个外界力消失,第一弹性件22产生的推力足以推动指纹模组3向容置槽2外弹射。且由于第二弹性件23之前已发生部分变形,所以在指纹模组3弹出的瞬间,配合槽33的下斜边331会挤压第二弹性件23完全变形,使第二弹性件23脱出配合槽33,从而不会阻碍指纹模组3弹出。当感应区32露出容置槽2,指纹模组3的第三侧面303和第四侧面304不与第二弹性件23接触,则第二弹性件23恢复形变。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区21设于第一侧壁201上,第二导电区31设于第一侧面301上。且第一导电区21位于容置槽2靠近槽口的一端,第二导电区31位于指纹模组30靠近容置槽2底部的一端。其中,第一导电区21和第二导电区31之一内设有凸设的导电体2131,第一导电区21和第二导电区31的另一个内设有与导电体2131配合的导电槽3121,第一导电区21和第二导电区31对应时,导电体2131容纳于并电性连接于导电槽3121内。

也就是说,第一导电区21凸设有导电体2131,则第二导电区31对应地设有导电槽3121;或者第二导电区31凸设有导电体2131,则第一导电区21对应地设有导电槽3121。

再次结合图6和图7,当指纹模组3完全容纳于容置槽2中,第一导电区21与第二导电区31错开,第二导电区31较第一导电区21更靠近容置槽2的底部;指纹模组3被弹出时,第二导电区31移动至与第一导电区21对应,当凸设的导电体2131移入导电槽3121中,指纹模组3被卡住,不再继续向容置槽2外移动,此时感应区32正好露出壳体1外,同时,导电体2131与导电槽3121实现电性连接,感应区32被激活。

具体地,第一导电区21和第二导电区31分别设有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均设于导电体2131和导电槽3121内。导电端子可为金属弹片或探针等导电介质。在本实施例中为金属弹片,即第一导电区21的导电端子为凸出的金属弹片导电体2131,第二导电区31的导电端子为凹陷的金属弹片导电槽3121,如此,当指纹模组3被推入容置槽2时,第二导电区31与第一导电区21错开,第一导电区21的金属弹片被指纹模组3的第一侧面301挤压变形,不会阻碍指纹模组3移动;当指纹模组3的感应区32弹出容置槽2时,第二导电区31与第一导电区21对应,第一导电区21的金属弹片恢复变形,弹入导电槽3121中,与导电槽3121内的金属弹片接触,导通电路。

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节约移动终端的电源能量,只有当需要使用指纹模组3时候,导电体2131才与导电槽3121接通。而且这种设计避免了使用电线将指纹模组3直接与电源连接,节省了空间,也能防止电线的拉扯而阻碍指纹模组3移动,或者因出现电线缠绕而发生短路故障。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指纹模组3的感应区32设于第二侧面302上,且面向显示面板4。如此,当感应区32露出容置槽2外,正好面向使用者,便于使用者实施感应操作。

结合图2和图6,本实施例中,指纹模组3还包括封堵面305,当感应区32隐蔽于容置槽2内时,指纹模组3完全容纳于容置槽2内,且封堵面305与壳体1上开设有容置槽2的侧边齐平,并将槽口封堵。其中,封堵面305上设有特征部3051,用于标识壳体1的侧边上指纹模组3的隐藏位置。

具体地,该封堵面305将容置槽2的槽口封堵后,与壳体1的上侧边13齐平。如此,在不使用指纹模组3时,封堵面305阻挡外界杂质进入容置槽2内,对指纹模组3不会产生污染,防止感应区32的感应灵敏度受到影响。

特别地,本实施例中,封堵面305上的特征部3051为按钮,该按钮在封堵面305上形成一圈凹陷纹路,使用者在寻找指纹模组3隐藏部位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于平面的凹陷触感,感知按钮的位置。然后,通过按压按钮处,便正好施力于指纹模组3的封堵面305上,以使指纹模组3弹出。该按钮也可涂覆上荧光介质,便于使用者在黑暗的环境中直接识别指纹模组3的隐藏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需要进行指纹识别时,具体操作为:先通过观察或触摸特征部3051,以辨别指纹模组3的隐藏位置。然后按压特征部3051所在的封堵面305,使指纹模组3先朝容置槽2底部靠近,这时容置槽2侧壁上的第二弹性件23发生变形,脱离指纹模组3的配合槽33,同时容置槽2底部的第一弹性件22进一步被压缩,产生指向容置槽2槽口的推力。当解除对封堵面305的按压,第一弹性件22产生的推力推动指纹模组3向容置槽2外弹射,在弹出的瞬间,第一感应区32和第二感应区32相对应,使导电体2131卡入导电槽3121中,指纹模组3停止继续向外弹出,而感应区32正好露出容置槽2外,导电体2131与导电槽3121电性连通,使感应区32被激活,以便使用者进行指纹感应操作。

当不使用指纹模组3时,再次按压封堵面305,推动指纹模组3朝容置槽2的底部移动,随之第一感应区32与第二感应区32错开,导电体2131与导电槽3121也相应断开。在移动过程中,第二弹性件23先被指纹模组3的侧面挤压变形,当配合槽33移动至第二弹性件23的位置,第二弹性件23恢复形变,弹入并容纳于配合槽33内。与此同时,容置槽2底部的第一弹性件22被轻微压缩,抵接于指纹模组3,产生一个指向容置槽2外的较小推力,这个推力使配合槽33的下斜边331抵触于第二弹性件23上,但并不足以使第二弹性件23变形,使指纹模组3能够卡在容置槽2中不弹出。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将指纹模组3隐藏于壳体1内,不用占据显示面板4的设置区域,大大提高了占屏比。而且,指纹模组3的感应区32能灵活地隐藏或弹出,这种弹出设计简单,成本低,并且指纹模组3的感应区32仅在弹出工作时才接通电源被激活,有效地节约了移动终端的电源损耗。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正”、“逆”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