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折重力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9723发布日期:2020-02-21 21:1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收折重力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收折重力支架,其主要但不局限用于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夹持定位。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支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重力支架是利用手机重力下压底部支撑臂下移,同时联动左、右侧夹持臂向内位移自动夹紧手机,尤其适合于车载应用场合,便于使用者操作,同时,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作。

但是,现有的重力支架,尚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未使用状态时支架整体体积较大,导致存放管理不便,尤其是车载应用时,支架占用空间大,影响车内出风口的出风,也不利于车内空间管理。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收折重力支架,其通过连杆和滑块能够切换侧向夹持臂的打开和收折状态,使得支架在未使用时可以收折,大幅缩小其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收折重力支架,包括有壳体和装设于壳体的两个侧向夹持臂及一底部支撑臂;所述底部支撑臂相对壳体可上下位移式设置,所述侧向夹持臂相对壳体可旋转式设置;

所述侧向夹持臂的上端为夹持端、下端枢接于底部支撑臂;所述壳体内装设有可上下位移式滑块,所述侧向夹持臂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上端枢接于滑块、下端枢接于侧向夹持臂的上、下端之间部位;

所述滑块上、下位移联动侧向夹持臂相应地向内旋转收拢、向外旋转打开;当侧向夹持臂处于打开状态,所述滑块相对壳体位置固定,所述底部支撑臂受向下作用力向下位移时,所述侧向夹持臂随同底部支撑臂向下位移同时向内旋转夹紧产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的顶部及侧部均敞口设置;当侧向夹持臂收折时,所述侧向夹持臂自让位槽的顶部伸出;当侧向夹持臂打开时,所述侧向夹持臂自让位槽的侧部伸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可选择性地锁定或解除侧向夹持臂的收折状态的锁定组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有按钮、按钮复位件及连接于按钮的第一扣件;所述按钮露于壳体;所述滑块上设置有第一锁扣部;所述第一扣件锁定第一锁扣部,按压按钮使第一扣件脱离第一锁扣部;释放按钮则按钮在按钮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或者,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有连接于壳体的第二扣件、连接于滑块的第二锁扣部,所述第二扣件锁定第二锁扣部;所述滑块向下位移时以使第二锁扣部脱离第二扣件的锁定;当侧向夹持臂收折时,所述滑块向上位移以使第二锁扣部重新被第二扣件锁定;

或者,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有第一磁吸件、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设置于壳体,所述第二磁吸件设置于滑块;所述第二磁吸件与第一磁吸件相磁吸锁定;所述滑块向下位移时以使第二磁吸件远离第一磁吸件;当侧向夹持臂收折时,所述滑块向上位移以使第二磁吸件重新被第一磁吸件磁吸锁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连接有第二锁扣部的滑块上,进一步连接有推动部;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一行程槽,所述推动部穿过第一行程槽并露于壳体外侧,所述推动部沿第一行程槽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动作;向下推动推动部使第二锁扣部脱离第二扣件的锁定,向上推动推动部使第二锁扣部重新被第二扣件锁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部支撑臂配置有使其自动向上复位的复位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复位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元件一端连接于滑块、另一端连接于底部支撑臂;

或者,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第二弹性复位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元件为扭簧,其具有簧体和连接于簧体的扭臂,其簧体装设于侧向夹持臂于底部支撑臂上的枢接部位,一扭臂连接于侧向夹持臂;

或者,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第三磁吸件、第四磁吸件,所述第三磁吸件连接于底部支撑臂,所述第四磁吸件连接于壳体;所述第四磁吸件提供第三磁吸件以向上磁作用力。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两个侧向夹持臂的连杆上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上的不同枢接部位,其中,所述连杆上端的外周面之间相互不联动或者两者的外周设置有第一齿轮部相互啮合;

或者,两个侧向夹持臂的连杆上端共同枢接于滑块上的同一枢接部位;

或者,所述侧向夹持臂的下端分别枢接于底部支撑臂上的不同枢接部位;其中,所述侧向夹持臂的下端的外周面之间相互不联动或者两者的外周设置有第二齿轮部相互啮合;

或者,所述侧向夹持臂的下端共同枢接于底部支撑臂上的同一枢接部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向夹持臂包括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分臂,所述分臂的上端分别枢接于夹持端,所述分臂的下端分别枢接于底部支撑臂,所述连杆的下端枢接于侧向夹持臂的一分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行程槽和/或第三行程槽;所述第二行程槽供滑块上下位移导引限位,所述第三行程槽供连杆的上端于滑块上的枢接部位上下位移导引限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持端为弹性夹持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对支架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利用连杆和滑块能够切换侧向夹持臂的打开和收折状态,使得支架在未使用时可以收折,大幅缩小其体积,减少支架占用空间,便于存放管理;

同时,支架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合理,支架上滑块的上下动作以及底部支撑臂的上下动作两者是沿竖向“叠式”布置,一方面,有利于支架在打开、夹持及收折三个状态间的灵活切换,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支架可以设计成竖型的窄小状,结构紧凑性佳,竖型支架能够最小化其遮挡出风口的位置。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在收折状态下的立体组装示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分解示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分解示图(未示后壳);

图4是图1所示结构的后视图(未示后壳);

图5是图1中a-a处截面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在打开状态下的后视图(未示后壳);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在夹持产品状态下的立体组装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在夹持产品状态下的另一角度立体组装示图(未示产品);

图9是图7所示结构的后视图(未示后壳);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在打开状态放入产品并利用产品重力自动夹紧的状态变化示图(未示产品);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在收折状态下的主视图(未示壳体);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在收折状态下的立体组装示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在收折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图(未示壳体);

图14是图13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四在收折状态下的分解示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五在收折状态下的分解示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六在收折状态下的分解示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七在收折状态下的截面示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八在收折状态下的分解示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九在收折状态下的立体组装示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九的局部结构示图(主要显示连杆于滑块上的枢接关系);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十在收折状态下的分解示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十在收折状态下的另一分解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壳体10让位槽11

前壳101后壳102

第一行程槽12第二行程槽13

第三行程槽14侧向夹持臂20

连杆201分臂21

底部支撑臂30

滑块40第一锁扣部41

第二锁扣部42推动部43

按钮51按钮复位件52

第一扣件53第二扣件54

第一磁吸件61第二磁吸件62

前侧面板70第一弹性复位元件81

第二弹性复位元件82第三磁吸件831

第四磁吸件832第五磁吸件91

第六磁吸件92第一连体扭簧93

第二连体扭簧94产品100。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2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中,其能够将支架的打开状态在不使用时进行收折,以大幅缩小整个支架所占用空间,尤其是,通过结构改良设计,兼顾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多方面;接下来,结合多种实施例来对支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

一种收折重力支架,包括有壳体10和装设于壳体10的两个侧向夹持臂20及一底部支撑臂30;所述底部支撑臂30相对壳体10可上下位移式设置,所述侧向夹持臂20相对壳体10可旋转式设置。

如图1至4所示,所述侧向夹持臂20的上端为夹持端、下端枢接于底部支撑臂30;所述壳体10内装设有可上下位移式滑块40,所述侧向夹持臂20连接有连杆201,所述连杆201的上端枢接于滑块40、下端枢接于侧向夹持臂20的上、下端之间部位;本实施例中,

两个侧向夹持臂20的连杆201上端分别枢接于滑块40上的不同枢接部位;所述滑块40上、下位移联动侧向夹持臂20相应地向内旋转收拢、向外旋转打开。

如图6所示,滑块40向下位移时,通过连杆201联动侧向夹持臂20向外旋转打开,当侧向夹持臂20处于打开状态,所谓打开状态,通常是指完全打开状态,其打开的开口足够手机等产品自由放入,所述滑块40相对壳体10位置固定。

如图7至10所示,放入产品100时,所述底部支撑臂30受向下作用力向下位移时,所述侧向夹持臂20随同底部支撑臂30向下位移同时向内旋转夹紧产品,通常,产品100的自身重力作为作用于底部支撑臂30的向下作用力,因此,放入产品100后,底部支撑臂30向下位移,由于连杆201的上端位置固定,侧向夹持臂20向内旋转夹紧产品,如图10所示。如图1、图6及图7所示,所述壳体10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让位槽11,所述让位槽11的顶部及侧部均敞口设置;当侧向夹持臂20收折时,所述侧向夹持臂20自让位槽11的顶部伸出,以使整个支架呈竖型的窄小状,应用到车载出风口处时,其遮挡位置已尽量做到最小化;当侧向夹持臂20打开或夹紧产品时,所述侧向夹持臂20自让位槽11的侧部伸出。

继续参照图1至图10,通常,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用于可选择性地锁定或解除侧向夹持臂20的收折状态的锁定组件。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有按钮51、按钮复位件52及连接于按钮51的第一扣件53;所述按钮51露于壳体10;所述滑块40上设置有第一锁扣部41;所述第一扣件53锁定第一锁扣部41,向后按压按钮51使第一扣件53脱离第一锁扣部41;释放按钮51则按钮51在按钮复位件52的作用下复位。在解除对滑块40的锁定后,滑块40能够被向下移动,其向下移动的驱动力,可以是手动作用力、弹性复位力、磁吸作用力等。而实施例一中,向后按压按钮51,则侧向夹持臂20自动向外旋转打开,处于打开状态以等待产品的放入。此处,所述底部支撑臂30配置有使其自动向上复位的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复位元件81,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元件81一端连接于滑块40、另一端连接于底部支撑臂30;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元件81优选为拉簧(当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元件81也可选用弹片、橡皮筋等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部件);在收折状态时,由于滑块40被锁定,拉簧处于被拉伸变形状态,当滑块40被解除锁定后,在拉簧的复位作用力下,滑块40向下位移以联动侧向夹持臂20打开,因此,侧向夹持臂20打开状态时,通常而言拉簧是复位到初始状态,当然也并不局限于此;优选地,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第二行程槽13和/或第三行程槽14;所述第二行程槽13供滑块40上下位移导引限位,所述第三行程槽14供连杆201的上端于滑块40上的枢接部位上下位移导引限位,第二行程槽13和/或第三行程槽14的设置,也可以作为对滑块40下移位置的限位;

放入产品后,产品自身重力作用于底部支撑臂30使底部支撑臂30下移、侧向夹持臂20向内旋转夹紧产品,同时将拉簧向下拉伸变形;

需要取产品时,直接将产品拿出,由于拿产品时抵消产品部分或全部重力,底部支撑臂30在拉簧的复位作用力下向上位移,同时联动侧向夹持臂20向外旋转打开;

若取出产品后暂时不需用支架,则直接手向内捏侧向夹持臂20使之向内旋转收折,如图1所示,所述侧向夹持臂20被收折于壳体10内,此时,其夹持端位于壳体10的顶部;如图5所示,第一锁扣部41、第一扣件53两者设置有导引斜面,导引斜面是自前往后斜向下延伸设置,当然,自前往后向下延伸设置的渐变弧面亦可,如此,在收折侧向夹持臂20时,滑块40受联动向上移动,移动到最上端位置时,第一锁扣部41沿导引斜面卡入第一扣件53的扣槽内,从而被重新锁定。

如图11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二的具体结构,其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第二弹性复位元件82,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元件82为扭簧,其具有簧体和连接于簧体两端的扭臂,其簧体装设于侧向夹持臂20于底部支撑臂30上的枢接部位,其一扭臂作用于底部支撑臂30,另一扭臂作用于侧向夹持臂20。当滑块40被解除锁定后,在扭簧的复位作用力下,侧向夹持臂20向外旋转打开,同时,滑块40向下位移;放入产品后,产品自身重力使底部支撑臂30向下位移,同时,侧向夹持臂20向内旋转夹紧产品。

如图12至15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三、四的具体结构,其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有连接于壳体10的第二扣件54、连接于滑块40的第二锁扣部42,所述第二扣件54锁定第二锁扣部42;所述滑块40向下位移时以使第二锁扣部42脱离第二扣件54的锁定;当侧向夹持臂20收折时,所述滑块40向上位移以使第二锁扣部42重新被第二扣件54锁定;

其中,如图12至14所示,实施例三的锁定组件,其在滑块40上进一步连接有推动部43;所述壳体10设置有第一行程槽12,所述推动部43穿过第一行程槽12并露于壳体10外侧,所述推动部43沿第一行程槽12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动作;向下推动推动部43使第二锁扣部42脱离第二扣件54的锁定,向上推动推动部43使第二锁扣部42重新被第二扣件54锁定;

实施例三、四的第二锁扣部42的上端面为自前往后斜向下的斜面,第二扣件54上对应其扣槽入口下端处设置有自前往后斜向上的斜面,这样,借助第二锁扣部42的上端面导引方便卡入扣槽内,借助第二扣件54上的斜面方便第二锁扣部42脱出扣槽;

如图15所示,其显示了支架自锁式结构,其第二锁扣部42、第二扣件54的结构与实施例三可以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四中未设置推动部43,操作时,直接下拉底部支撑臂30使得侧向夹持臂20从收折状态切换到张开状态。

如图16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五的具体结构,其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五中采用磁吸锁定方式,具体而言: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有第一磁吸件61、第二磁吸件62,所述第一磁吸件61设置于壳体10,所述第二磁吸件62设置于滑块40;所述第二磁吸件62与第一磁吸件61相磁吸锁定;所述滑块40向下位移时以使第二磁吸件62远离第一磁吸件61;当侧向夹持臂20收折时,所述滑块40向上位移以使第二磁吸件62重新被第一磁吸件61磁吸锁定;操作时,直接下拉底部支撑臂30,底部支撑臂30带动滑块40下移脱离第一磁吸件61,在下移过程中,使得侧向夹持臂20从收折状态切换到张开状态。当然,实施例五中,若采用实施例三的推动部43亦可,由推动部43带动滑块40。所述第一磁吸件61为磁铁,所述第二磁吸件62为与第一磁吸件61相吸的异性磁铁或者可磁吸金属。

如图17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六的具体结构,其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六中的夹持端为弹性夹持端,其通过弹性复位结构,例如扭簧,来使得夹持端相对侧向夹持臂20可偏摆以满足夹持需求。

如图18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七的具体结构,其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七中采用磁吸复位,以及,磁吸锁定;

具体而言: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第三磁吸件831、第四磁吸件832,所述第三磁吸件831连接于底部支撑臂30,所述第四磁吸件832连接于壳体10;所述第四磁吸件832提供第三磁吸件831以向上磁作用力;此处,第四磁吸件832可以设置为与第三磁吸件831相吸的异性磁铁或者可磁吸金属,其布置位置对应第三磁吸件831在支架打开状态时的初始位置,具体可以参照图18所示的位于上方的第四磁吸件832;第四磁吸件832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三磁吸件831相斥的同性磁铁,其布置位置对应第三磁吸件831在支架夹持状态时的变化位置,具体可以参照图18所示的位于下方的第四磁吸件832;当然,也可以同时设置前述的位于上、下方的第四磁吸件832;

所述磁吸锁定结构与图16所示的实施例五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七中还设置有第五磁吸件91、第六磁吸件92;所述第五磁吸件91设置于滑块40上,且其位于第二磁吸件62的下方;所述第六磁吸件92设置于壳体10上,且其位于第一磁吸件61的下方;支架收折状态时,第二磁吸件62与第一磁吸件61相磁吸定位;支架打开状态时,第二磁吸件62脱离第一磁吸件61,第五磁吸件91与第六磁吸件92相磁吸定位以使滑块40在该状态下相对壳体10位置固定。

如图19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八的具体结构,其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八中,其侧向夹持臂20包括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分臂21,所述分臂21的上端分别枢接于夹持端,所述分臂21的下端分别枢接于底部支撑臂30,所述连杆201的下端枢接于侧向夹持臂20的一分臂21;两个分臂21的下端于底部支撑臂30的枢接部位是位于同一水平位置,这样,侧向夹持臂20的夹持端能保持对产品左、右侧沿水平方向的夹持力,夹持定位更加可靠;

还有,从图19可以看出,其夹持端采用半圆夹设计,可以很好地匹配产品的左、右侧部位,同时,对产品的前、后侧也起到定位作用。

如图20和图21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九的具体结构,其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九中,两个侧向夹持臂20的连杆201上端枢接于滑块40上的同一枢接部位,该种结构有利于壳体10的左右宽度控制,可以将进一步缩小壳体10的左右宽度;当然,所述侧向夹持臂20的下端共同枢接于底部支撑臂30上的同一枢接部位。而实施例一中,两个侧向夹持臂20的连杆201上端分别枢接于滑块40上的不同枢接部位,该种结构有利于壳体10的前后厚度控制,可以将进一步缩小壳体10的前后厚度。

如图22和图23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十的具体结构,其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十中,两个连杆201上端均设置有齿轮部相互啮合,两个侧向夹持臂20的下端也均设置有齿轮部相互啮合,提高了联动同步性、稳定性;在两个连杆201上端设置第一连体扭簧93,在两个侧向夹持臂20的下端设置第二连体扭簧94,所述第一连体扭簧93、第二连体扭簧94均起到复位作用,所述的连体扭簧是指两个扭簧的相邻端扭臂连接成一体,如此,只需将两扭簧的外侧端扭臂分别作用于相应的侧向夹持臂20,不需将扭臂作用于壳体10;连体扭簧具有结构更加简单、组装更加方便等优势;当然,若针对两个侧向夹持臂20的下端分别设置单独扭簧,亦可。以及,实施例十中,其采用磁吸锁定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壳体10包括有前壳101和后壳102,所述前壳101、后壳102相互组装以围构出安装腔,所述侧向夹持臂20及底部支撑臂30伸入安装腔内;前述各部件于壳体10上的设置或定位,可以灵活变化以将其具体布置在前壳101和/或后壳102。针对可位移动作的部件,可以在壳体上设置导引槽或导引块来导引限位其行程,例如,实施例十中,巧妙利用前壳101、后壳102之间的连接柱来作为导引柱,在底部支撑臂30上设置供连接柱穿过的竖向槽,如此,对底部支撑臂30上下位移精准限位。以及,前壳101和后壳102的锁固部位、其它部件于前壳101或后壳102上的锁固部位,可以通过面板来遮盖,例如,实施例十中,其通过前侧面板70来遮盖前壳101,避免锁固部位外露,也可利用前侧面板70来作装饰之用,也方便制作。

所述壳体10后侧装设的夹头一般为出风口夹,夹头可以直接连接在壳体10的后侧,也可以通过万向球结构转接,以使壳体10相对夹头可多向变化角度;在实际设计时,不局限夹头结构,也可以改用其它安装结构,例如:用吸盘吸附在表面上安装定位,或者,通过支撑杆(类似自拍杆)进一步连接再达成对整个收折重力支架的定位,或者,改用其它可行的安装结构,其主要作用在于对整个支架进行安装。

所述侧向夹持臂20、连杆201、滑块40及底部支撑臂30等,在前述的各种实施例中,是通过壳体10(具体指前壳101和/或后壳102)来定位,在实际设计时,也可以通过在壳体10内部设置衬板,在衬板上设置行程槽等结构,如此,将壳体10内的若干部件相对衬板来定位,衬板再与壳体10形成连接即可。衬板的设置,也可以理解为:将前壳101和/或后壳102分体设计,形成衬板和外壳两个功能部分。

还有,前面所列举的十种实施例,并非是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方案的局限性应用情形,各种实施例的具体细节结构及方式,还可以组合形成更多不同的实施例,以及,对前述实施例的部分具体细节结构进行常规变化,还可以衍生出更多不同的实施例,此处,受限于篇幅及避免赘述,不再对其它更多实施例作穷尽式列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对支架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利用连杆和滑块能够切换侧向夹持臂的打开和收折状态,使得支架在未使用时可以收折,大幅缩小其体积,减少支架占用空间,便于存放管理;同时,支架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合理,支架上滑块的上下动作以及底部支撑臂的上下动作两者是沿竖向“叠式”布置,一方面,有利于支架在打开、夹持及收折三个状态间的灵活切换,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支架可以设计成竖型的窄小状,结构紧凑性佳,竖型支架能够最小化其遮挡出风口的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