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1962发布日期:2020-04-21 18:57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手机配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配件。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移动电源等数码产品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是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用充电线连接,是传统的无电磁感应线圈充电方式,其优点是充电效率高、发热量低,但缺点每次使用时必须将充电线末端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内,充电完毕后再拔出,使用不方便;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或移动电源)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如qi标准)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在使用时,虽然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无需充电线连接,但存在成本高、充电效率低、手机内置的接收线圈发热导致手机整体温升过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近距离电磁无线充电中存在的充电时发热量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发热量小、使用方便的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配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配件,包括套在手机上的手机套(一般使用塑料材质),手机套上设有分别与外露于手机表面的充电正电极和充电负电极对应的两个通孔,由导磁材料制成的充电正电极和充电负电极与手机之间相互固定并且分别与手机内的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采用传统的线充电路)电连接;分别放置在两个通孔中并且内置磁铁的两只连接电极在磁铁的作用下分别吸附住充电正电极和充电负电极,使两只连接电极的内侧分别与充电正电极的外侧和充电负电极的外侧接触而实现两只连接电极分别与充电正电极和充电负电极电连接,两只连接电极的外侧分别与充电座上的输出正电极和输出负电极相配;连接电极与通孔之间间隙配合。使用时先将手机套套在手机外,然后将两只连接电极分别放入对应手机套的两个通孔内,使连接电极中的磁铁吸住对应的充电正电极或充电负电极,再一道放入充电座中使两只连接电极的外侧分别压住充电座上的输出正电极和输出负电极,接通充电座的充电电源后,充电座上的充电电力经输出正电极和输出负电极、两只连接电极、充电正电极和充电负电极送入手机内的充电电路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连接电极的外表面与所述手机套的外表面持平,使连接电极与手机套的外表面构成平滑的外轮廓。

所述连接电极的外表面凸出于所述手机套的外表面。

所述连接电极是在所述磁铁表面电镀一层导电材料而成,磁铁外形基本上就是连接电极的的外形,其优点是连接电极体积小、电镀是批量生产所以生产效率高;所述连接电极也可以是在所述磁铁表面涂上一层导电银浆而成;采用导电银浆的工艺与电镀工艺相比其生产效率相对低一些。

所述连接电极是用金属片包裹住所述磁铁而成,而且所述金属片可以是导磁材料。

所述连接电极由金属压铸体和所述磁铁构成,所述磁铁位于所述金属压铸体内侧的腔内;所述磁铁与所述金属压铸体之间可以用胶水粘合在一起;所述金属压铸体可以是导磁材料,使所述磁铁直接吸住所述金属压铸体内侧的腔内。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充电时是利用手机自身的重力使两只连接电极分别压住输出正负电极而将充电电力送入手机的充电电路内,所以取走手机的时候只需单手操作向上一拿即可,使用方便极之方便,充电效率高(与线充的效率相当),而手机内无需设置电磁感应充电接收线圈等复杂电路,不存在接收线圈发热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场景与电磁无线充电的相同甚至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配件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中的手机套套住手机且未放连接电极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的连接电极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5是将图1中的两只连接电极放入图2中手机套的两个通孔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1实施例使用的一款充电座的立体外观图。

图8是图1中实施例中的手机套套住手机并装上连接电极后再放入图7所示的充电座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配件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9中的手机套套住手机且未放连接电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9实施例使用的一款充电座的立体外观图。

图中1、手机套,11、第一条形通孔,12、第二条形通孔,13、第一圆形通孔,14、第二圆形通孔,21、第一条形连接电极,22、第二条形连接电极,23、第一圆形连接电极,24、第二圆形连接电极,9、手机,91、条形充电正电极,92、条形充电负电极,93、圆形充电正电极,94、圆形充电负电极,8、充电座,80、支撑部,81、条形输出正电极,82、条形输出负电极,83、点状输出正电极,84、点状输出负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配件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从图1中可见,手机9下侧与背部交汇处固定的设有条形充电正电极91和条形充电负电极92,在塑料材质的手机套1上设有分别与条形充电正电极91和条形充电负电极92对应的两个通孔——即第一条形通孔11和第二条形通孔12,与第一条形通孔11和第二条形通孔12相配的分别是第一条形连接电极21和第二条形连接电极22,其中第一条形连接电极21和第二条形连接电极22是在瓦状的条形磁铁外电镀一层金属层而成(其外形见图4所示)。

结合图2和图3可见,将图1中的手机套套住手机后可以分别从手机套的第一条形通孔11和第二条形通孔12中观察到手机上的第一条形充电正电极91和第二条形充电负电极92;将连接电极装入手机套的两个通孔后,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条形连接电极21和第二条形连接电极22的外表面与手机套的外表面基本持平。

充电时,将图5中的手机及配件放入图7所示的充电座上,使图5中的第一条形连接电极21和第二条形连接电极22分别压住图7中充电座上的条形输出正电极81和条形输出负电极82,并将手机套的背部靠住图7中的支撑部80,如图8所示,此时充电座上的充电电力经条形输出正电极81和条形输出负电极82、第一条形连接电极21和第二条形连接电极22、条形充电正电极91和条形充电负电极92送入手机内的充电电路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可以单手将手机及手机套一道向上取出。

图8中的第一条形连接电极和充电座上的条形输出正电极成十字交叉状接触,而第二条形连接电极和充电座上的条形输出负电极也十字交叉状接触,所以在向充电座上放置手机充电时即使放的不是太正也可以保证连接电极与输出电极的接触。

从实施例一中可见,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正电极和所述充电负电极在实施例一中分别是条形充电正电极91和条形充电负电极92;本实用新型两个所述通孔在实施例一中分别是第一条形通孔11和第二条形通孔12;本实用新型两只所述连接电极在实施例一中分别是第一条形连接电极21和第二条形连接电极22;本实用新型所述输出正电极和所述输出负电极在实施例一中分别是第一条形输出正电极81和第二条形输出负电极82。

实施例二,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配件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图。见图9,手机上的充电正电极(圆形充电正电极93)和充电负电极(圆形充电负电极94)分别设置在手机的背部而且是圆形的,在塑料材质的手机套1上设有分别与圆形充电正电极93和圆形充电负电极94对应的两个通孔——即第一圆形通孔13和第二圆形通孔14,与第一圆形通孔13和第二圆形通孔14相配的分别是第一圆形连接电极23和第二圆形连接电极24,其中第一圆形连接电极23和第二圆形连接电极24是在外围是圆形的薄片状磁铁外电镀一层金属层而成。本实施例中实际应用时手机上的充电正电极和充电负电极不一定要圆形,而只要其面积大于圆形的连接电极的面积即可。

见图10,将图9中的手机套1套住手机9后可以通过手机套上的两个通孔分别看到对应的圆形充电正电极93和圆形充电负电极94,将图9中的第一圆形连接电极23和第二圆形连接电极24分别放入手机套的两个圆形通孔后即可放进图11所示的充电座上进行充电,此时充电座支撑部80上的点状输出正电极83和点状输出负电极84分别顶住第一圆形连接电极23和第二圆形连接电极24,充电座上的充电电力经点状输出正电极83和点状输出负电极84、第一圆形连接电极23和第二圆形连接电极24、圆形充电正电极93和圆形充电负电极94送入手机内的充电电路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手机上的充电正电极和充电负电极在手机上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对应手机套上的两通孔的位置也不一样,对应充电座中的输出正电极和输出负电极的位置也不一样,而两只连接电极的形状也依手机上充电正电极和充电负电极在手机上的不同位置而不同。

从实施例二中可见,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正电极和所述充电负电极在实施例二中分别是圆形充电正电极93和圆形充电负电极94;本实用新型两个所述通孔在实施例二中分别是第一圆形通孔13和第二圆形通孔14;本实用新型两只所述连接电极在实施例二中分别是第一圆形连接电极23和第二圆形连接电极24;本实用新型所述输出正电极和输出负电极在实施例二中分别是第一点状输出正电极83和第二点状输出负电极8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机配件因为手机套容易变旧和容易损坏,所以在销售时一般是将手机套和连接电极一道出售较为方便,当然,也可以将手机套和连接电极分开单独出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