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充电盒及TWS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6568发布日期:2020-08-14 20:1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充电盒及TWS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及tws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

耳机(earphones)是一种常见的小型电子设备,它能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盛行,耳机多用于手机、收音机、可携式电玩和数位音讯播放器等。耳机的种类很多,其中,无线耳机因其无线传输、方便携带的特点备受青睐。

tws(truewirelessstereo,真无线立体声)耳机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无线耳机,tws技术的实施基于芯片技术的发展,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可连接主音箱,再由主音箱通过蓝牙无线等方式连接从音箱,实现真正的蓝牙左右声道无线分离使用。目前,随着tws无线蓝牙耳机市场的持续发展,用于存储和充电的耳机充电盒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其内置的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可以在无线充电器上充电,实现无线蓝牙和无线充电的无线功能。

在现有技术中,tws耳机的耳机本体一般放置在充电盒内进行充电,而为了解决充电盒开启时与耳机本体可能存在的运动干涉问题,通常会将耳机本体安装在充电盒的底部较深位置,导致用户在拿取时,往往只能够抓取到耳机本体的顶部上方的小部分区域,且耳机本体的上方较光滑,与用户手指之间的摩擦力很小,导致用户难以将耳机本体从充电盒中顺利取出。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便于用户将tws耳机顺利取出的耳机充电盒,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及tws耳机,便于用户顺利地将tws耳机从充电盒体中取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包括用于收纳耳机本体的盒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盒体开口处的盒盖、用于检测所述盒盖的开合状态的第一在位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盒体内并用于驱动所述耳机本体进行垂向升降运动的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一在位检测器信号连接、用于在其检测到所述盒盖处于预设开盖状态时,对所述驱动机构发送控制指令以使其驱动所述耳机本体垂向上升至所述盒体的开口上方的运动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盒体内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耳机本体的安装体,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伸入所述安装体内并与所述耳机本体的底端抵接。

优选地,所述安装体上开设有两个沿垂向贯通并用于安装所述耳机本体的安装孔,所述安装体的底部开设有与各所述安装孔连通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安装有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相连、用于驱动各所述耳机本体在所述安装孔内沿垂向升降的升降板。

优选地,所述升降板的上方两侧位置处均立设有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安装孔内、用于与所述耳机本体的底端抵接的抵接柱。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埋设于所述盒体底部的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的齿轮、与所述升降板的底部相连并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齿条的运动方向为垂向。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嵌设有用于检测所述耳机本体的在位状态的第二在位检测器,以在其检测结果由非在位突变为在位时,触发所述运动控制器对所述驱动机构发送控制指令,以使其驱动所述升降板回落到初始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在位检测器在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沿垂向方向同时设置有至少两个,且至少位于所述安装孔的顶端与底端区域,以避免误触发所述运动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在位检测器具体为压力传感器或位移传感器,且所述第一在位检测器嵌设于所述盒体侧壁的顶部上方中。

优选地,所述盒盖的一侧侧边可翻转地连接在所述盒体的开口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tws耳机,包括收纳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充电盒中进行充电的两个耳机本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耳机充电盒,主要包括盒体、盒盖、第一在位检测器、驱动机构和运动控制器。其中,盒体主要用于盛装耳机本体,盒盖可开合地设置在盒体的开口上,第一在位检测器主要用于检测盒盖的开合状态。驱动机构设置在盒体内,主要用于驱动耳机本体在盒体内进行垂向升降运动。运动控制器与第一在位检测器信号连接,当第一在位检测器检测到盒盖处于预设开盖状态时,触发运动控制器对驱动机构发送对应控制指令,使得驱动机构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运行,并驱动耳机本体在盒体内进行垂向上升,以至耳机本体露出在盒盖的开口上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耳机充电盒,当用户打开盒盖时,第一在位检测器检测到对应信号,并通过运动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驱动耳机本体从盒体内垂向上升至其开口上方,将耳机本体大部分或全部露出,从而方便用户进行抓取,将耳机本体从盒体内取出。当用户将耳机本体放入盒体时,第二在位检测器检测到对应信号,触发所述运动控制器对所述驱动机构发送控制指令,以使其驱动所述升降板回落到初始位置,以便耳机进行充电或关闭充电盒盒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耳机本体在盒体内被推出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3中:

耳机本体—a;

盒体—1,盒盖—2,第一在位检测器—3,驱动机构—4,运动控制器—5,安装体—6,第二在位检测器—7;

升降板—401,抵接柱—402,驱动电机—403,齿轮—404,齿条—405,安装孔—601,内腔—6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耳机本体a在盒体1内被推出的状态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耳机充电盒主要包括盒体1、盒盖2、第一在位检测器3、驱动机构4和运动控制器5。

其中,盒体1主要用于盛装耳机本体a,盒盖2可开合地设置在盒体1的开口上,第一在位检测器3主要用于检测盒盖2的开合状态。驱动机构4设置在盒体1内,主要用于驱动耳机本体a在盒体1内进行垂向升降运动。

运动控制器5与第一在位检测器3信号连接,当第一在位检测器3检测到盒盖2处于预设开盖状态时,触发运动控制器5对驱动机构4发送对应控制指令,使得驱动机构4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运行,并驱动耳机本体a在盒体1内进行垂向上升,以至耳机本体a露出在盒盖2的开口上方。

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充电盒,当用户打开盒盖2时,第一在位检测器3检测到对应信号,并通过运动控制器5控制驱动机构4驱动耳机本体a从盒体1内垂向上升,将耳机本体a部分结构推出至盒体上方,从而方便用户将耳机本体a从盒体1中取出。

为方便盒盖2在盒体1上进行开合状态切换,本实施例中,盒盖2的一侧侧边可翻转地连接在盒体1的开口侧壁上,从而可使用户方便地对盒盖2进行翻转运动,进而在盒盖2的翻转运动过程中,实现对盒体1开口的开启和关闭。当然,盒盖2在盒体1上的开合状态切换方式并不仅限于翻转运动,其余比如盒盖2可垂向滑动地设置在盒体1顶部的方式也同样可以采用。

一般的,盒盖2的开合状态即开盖状态和合盖状态两种,但考虑到存在盒盖2在短时间内反复开合的情况,为避免误操作,本实施例中,第一在位检测器3可在检测到盒盖2进入开盖状态后并保持预设时间(比如1s以上等)的双重条件下,再触发运动控制器5的控制指令。

在关于第一在位检测器3的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一在位检测器3具体可为压力传感器,并且嵌设在盒体1的侧壁的顶部上方中。如此设置,当盒盖2处于合盖状态时,盒盖2的底面压紧在盒体1的侧壁顶部上方,对盒体1保持一定程度的压紧力,而压力传感器可通过对该压紧力的检测来判断盒盖2是否处于合盖状态。

当然,第一在位检测器3还可为位移传感器等,如此设置,当盒盖2处于盒盖2状态时,盒盖2与盒体1保持相对静止,盒盖2的位移保持为零,反之,当盒盖2正处于开合运动状态时,盒盖2相对于盒体1的位移将不断产生变化,并且根据位移变化值的增大或减小可判断当前盒盖2处于合盖运动状态还是开盖运动状态。

考虑到耳机本体a的形状特殊,为方便安装耳机本体a,本实施例在盒体1内增设了安装体6。同时,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可伸入到安装体6内,并与耳机本体a的底端抵接,从而顺利将动力传递至耳机本体a的底端,进而驱动耳机本体a进行垂向升降运动。

此外,为提高盒体1对不同类型或不同尺寸的耳机本体a的适应性,本实施例中,安装体6与盒体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比如两者可通过卡接连接等。如此设置,当需要安装不同的耳机本体a时,即可在盒体1内拆换对应的安装体6。

在关于安装体6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该安装体6具体可呈矩形块状或圆柱状(与盒体1的内壁轮廓相同),在该安装体6上开设有两个沿垂向贯通的安装孔601,同时在安装体6的底部开设有内腔602。具体的,两个安装孔601可分别开设在安装体6的两侧位置,并且该两个安装孔601均沿垂向贯通,即首尾两端分别延伸至安装体6的上方和底面。考虑到耳机本体a主要包括杆部和头部,其中,杆部安装在安装孔601内,至于头部,本实施例还在安装体6的顶部上方开设有专用于安装头部的安装槽。

内腔602开设在安装体6的底部底面上,具体可呈凹槽状,其底部与盒体1的内底面连通(也可以不连通形成单向密封结构),其顶部同时与安装体6上的两个安装孔601的底端孔口连通。并且,在内腔602中设置有升降板401,该升降板401的底端与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相连,主要用于在驱动机构4的动力驱动下带动两个安装孔601内的耳机本体a沿垂向方向进行升降运动。

进一步的,为方便升降板401将驱动机构4的动力传递至耳机本体a处,本实施例在升降板401的上方两侧位置处均立设有抵接柱402。具体的,该抵接柱402在升降板401的上方沿垂向向上延伸预设长度,可在升降板401于内腔602中处于最低高度位置(与盒体1的内底面抵接)时,仍插设在对应的安装孔601内,形成轴孔配合。由于耳机本体a的杆部安装在安装孔601内,因此抵接柱402可方便地与耳机本体a的底端形成抵接,从而在驱动机构4驱动升降板401进行垂向升降运动时,抵接柱402能够顺利抵住耳机本体a的底端,将其顶起并带动其同步升降。当然,抵接柱402的长度(高度)是特殊设计的,即当升降板401下降到最低位置时,耳机本体a在安装孔601内刚好下降到其头部平稳安装在安装槽内的位置,并保持其底端与抵接柱402的顶端抵接。

如图3所示,图3为图1中所示的驱动机构4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在关于驱动机构4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4主要包括驱动电机403和传动机构。其中,驱动电机403为动力源,一般埋设在盒体1的底部内。传动机构也可埋设在盒体1的底部内,但末端可伸出盒体1的内底面并与升降板401相连。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传动机构主要包括齿轮404和齿条405。其中,齿轮404的内圈与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通过传动键等部件相连,可与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同步旋转,当然,还可在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先连接减速机构,然后齿轮404再与减速机构的输出端相连。齿条405在盒体1内沿垂向设置,其一侧面上设置有轮齿,可与齿轮404啮合传动,同时其顶端伸出盒体1的内底面并与升降板401的底面相连。如此设置,当齿轮404旋转时,通过与齿条405的啮合传动,可将驱动电机403的旋转动力转化为齿条405的沿垂向的升降运动,进而驱动升降板401在内腔602中进行同步升降运动。

另外,考虑到耳机本体a在从盒体1内取出后,还需要定期放回盒体1进行充电,为实现耳机本体a在盒体1内自动下降以达到目标位置进行充电的目的,本实施例在安装孔601的孔壁上嵌设了第二在位检测器7。该第二在位检测器7主要用于检测耳机本体a在安装孔601内的安装状态,即是否在位,一般的,该第二在位检测器7可为光电传感器等。显然,当耳机本体a保持安装在安装孔601内时,耳机本体a一直处于在位状态,反之则一直处于非在位状态。

第二在位检测器7与运动控制器5信号连接,可持续监测安装孔601内的耳机本体a的在位情况,并且当其检测结果由耳机本体a的“非在位状态”突变到“在位状态”时,说明耳机本体a被从外界安装回盒体1内;此时,第二在位检测器7触发运动控制器5使其对驱动机构4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使驱动机构4驱动升降板401进行垂向下降运动,将升降板401回落到初始位置,使耳机本体a在安装孔601中下降到充电位置,同时,便于耳机充电盒的盒盖2进行关闭。

当然,若第二在位检测器7的检测结果由耳机本体a的“在位状态”突变到“非在位状态”时,则说明耳机本体a被用户从安装孔601中取走。此时,驱动机构4可处于待命状态。

另外,考虑到用户在实际使用耳机本体a时,可能会存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在盒体1内往复拔插耳机本体a的情况,此种情况下,并不需要升降板401立刻回落到初始位置对耳机本体a进行充电,反而需要升降板401在当前状态保持一段时间。为应对此种情况,避免出现误触发,本实施例在安装孔601的孔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在位检测器7。以安装孔601的孔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在位检测器7为例进行说明,该两个第二在位检测器7分别位于安装孔601的顶端和底端区域,沿垂向分布。当耳机本体a从外界放入到盒体1内时,只有当耳机本体a先后触发在上的第二在位检测器7和在下的第二在位检测器7后,才可判断为需要进行充电;否则,若只触发了在上的第二在位检测器7同时未触发在下的第二在位检测器7,则此时判断为不需要进行充电,则升降板401保持当前状态。

反之,当两个第二在位检测器7的触发顺序颠倒时,即先触发在下的第二在位检测器7再触发在上的第二在位检测器7时,则说明用户已经完全将耳机本体a从盒体1中取出,此时驱动机构4可处于待命状态。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tws耳机,主要包括耳机本体a和用于盛装耳机本体a并对其进行充电的耳机充电盒,其中,该耳机充电盒的具体内容与上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