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尘结构及耳机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8601发布日期:2020-05-20 03:2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防尘结构及耳机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尘结构及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对于耳机充电盒等具有充电插口的设备,在不充电时,充电插口若长时间外露,会积累灰尘等杂物,不易清理,影响充电功能和使用寿命,故充电插口通常进行防尘设计。

一种典型的耳机充电盒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01的充电插口配设有防尘塞02,防尘塞02与壳体01呈分体式设计。防尘塞02平时安装于壳体01的充电插口内,依附于充电盒之上,具体通过手持防尘塞02将其插入充电插口;充电时拔下防尘塞02,由使用者自行保存,但自行保存时易丢失。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防丢失的防尘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尘结构,其在应用时不会丢失。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防尘结构的耳机充电盒,其防尘结构不会丢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尘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充电插口;还包括:

铰接于所述壳体的防尘盖,其通过转动以打开或封盖所述充电插口,所述防尘盖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防尘盖弹性件,所述防尘盖弹性件的弹性复位力使所述防尘盖具有打开所述充电插口的运动趋势;

设于所述壳体上的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至少部分结构外露于所述壳体,在封盖状态下,所述锁定组件卡接固定所述防尘盖。

优选地,所述锁定组件包括:

用于卡接固定所述防尘盖的滑块组件,所述滑块组件部分结构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滑块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

设于所述滑块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滑块弹性件,所述滑块弹性件的弹性复位力使所述滑块组件具有靠向所述防尘盖的运动趋势。

优选地,所述滑块组件包括:

按键,所述按键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滑动方向被限定为第一方向,所述按键部分表面外露于所述壳体;

用于卡接固定所述防尘盖的卡块,所述卡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滑动方向被限定为第二方向,所述卡块内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卡块与所述按键之间通过斜楔结构滑动配合,以通过所述按键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带动所述卡块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进而使所述卡块远离所述防尘盖。

优选地,所述防尘盖上沿着封盖运动的方向依次设置用于卡接固定所述卡块的卡槽和用于在封盖运动中推动所述卡块以避让所述防尘盖的推动斜面;在所述防尘盖封盖运动的方向上,所述推动斜面与所述防尘盖的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按键上设有按键挡块,所述按键挡块通过与所述壳体相抵以限定所述按键滑出所述壳体的最大距离。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和安装板,所述主壳体上沿着由内向外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充电插口和安装槽,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安装板上与所述充电插口相对的位置贯穿设有插孔,所述卡块与所述按键滑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防尘盖铰接于所述安装板。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固定设置柱状的铰接轴,所述防尘盖上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可转动地扣接于所述铰接轴。

优选地,所述防尘盖的外表面上在打开运动中内转的端部设有端部斜面;沿着所述防尘盖打开运动的方向,所述端部斜面与所述防尘盖的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封盖状态下,所述端部斜面与所述壳体的壁面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封盖状态下,所述防尘盖上远离其旋转中心的自由端与所述锁定组件卡接固定。

一种耳机充电盒,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结构,所述壳体中设有耳机安装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尘结构,包括壳体、防尘盖和锁定组件。壳体上设有充电插口。防尘盖铰接于壳体,其通过转动以打开或封盖充电插口,防尘盖与壳体之间设有防尘盖弹性件,防尘盖弹性件的弹性复位力使防尘盖具有打开充电插口的运动趋势。锁定组件设于壳体上,锁定组件至少部分结构外露于壳体,在封盖状态下,锁定组件卡接固定防尘盖。

该防尘结构中,防尘盖直接铰接在壳体上,无需自行保存,可防丢失;在防尘盖封盖充电插口的状态下,由于锁定组件的锁定作用,防尘盖不易自动弹开,防尘可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括上述防尘结构的耳机充电盒,其防尘结构不会丢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尘塞的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耳机充电盒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防尘结构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防尘结构在隐藏防尘盖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防尘结构在防尘盖封盖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防尘结构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防尘结构中端部斜面位置的防干涉原理图。

附图标记:

01-壳体,02-防尘塞;

1-主壳体,11-充电插口,12-安装槽;

2-防尘盖,21-防尘盖弹性件,22-推动斜面,23-卡槽,24-端部斜面,25-弧形凹槽;

3-按键,31-按键挡块;

4-安装板,41-铰接轴,42-按键滑道,43-卡块滑道;

5-卡块;

6-滑块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防尘结构,其在应用时不会丢失。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防尘结构的耳机充电盒,其防尘结构不会丢失。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防尘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包括壳体、防尘盖2和锁定组件。具体如图3至图6所示,该防尘结构应用于耳机充电盒,相应地,壳体为充电盒的壳体。壳体上设有充电插口11,用于电连接外接电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防尘结构也可以应用于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具有充电插口11的设备中。

防尘盖2铰接于壳体,防尘盖2通过在壳体上转动以打开或封盖充电插口11。防尘盖2与壳体之间设有防尘盖弹性件21,具体可为扭簧。防尘盖弹性件21的弹性复位力使防尘盖2具有打开充电插口11的运动趋势。

锁定组件设置在壳体上,锁定组件至少部分结构外露于壳体,以便使用者控制锁定组件移动。在封盖状态下,即防尘盖2封盖充电插口11的状态下,锁定组件卡接固定防尘盖2,实现防尘盖2封盖动作的保持。

在平时,防尘盖2转动至封盖充电插口11的位置,锁定组件克服防尘盖弹性件21的弹力锁定防尘盖2;在需要充电时,只需控制锁定组件解除对防尘盖2的卡接,防尘盖2在防尘盖弹性件21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自动转开以打开充电插口11;在充电结束后,将防尘盖2重新封盖充电插口11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防尘结构,防尘盖2直接铰接在壳体上,无需自行保存,可防丢失;在防尘盖2封盖充电插口11的状态下,由于锁定组件的锁定作用,防尘盖2不易自动弹开,防尘可靠。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锁定组件包括滑块组件和滑块弹性件6。滑块组件滑动连接于壳体。其中,滑块组件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滑块,另外,不同滑块的滑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滑块组件通过在壳体中滑动以卡接固定或脱离防尘盖2。滑块组件部分结构外露于壳体。滑块弹性件6设置在滑块组件与壳体之间,滑块弹性件6的弹性复位力使滑块组件具有靠向防尘盖2运动的趋势。通过滑块弹性件6的设置,当解除对滑块组件施加的外力后,能够依靠滑块弹性件6的弹力使滑块组件自动靠向防尘盖运动进而可靠锁紧防尘盖2。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滑块弹性件6,依靠手动调节滑块组件的位置实现对壳体的锁定,其中,滑块组件运动至任一位置时,均可依靠与壳体之间的摩擦力停定。

进一步地,滑块组件包括两个滑块:如图6所示的按键3和卡块5。按键3滑动连接于壳体且滑动方向被限定为第一方向,按键3部分表面外露于壳体,以便使用者接触以施加作用力。卡块5用于卡接固定防尘盖2,卡块5滑动连接于壳体且滑动方向被限定为第二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优选夹角90°。卡块5内置于壳体,卡块5与按键3之间通过斜楔结构滑动配合,以通过按键3沿第一方向运动带动卡块5沿第二方向运动,进而使卡块5远离防尘盖2。

其中,可选地,滑块弹性件6为抵于卡块5和壳体之间的压簧。

其中,斜楔结构具体包括设置在卡块5和按键3至少一者上的斜面,该斜面相对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倾斜。在图5所示方位下,按下按键3,卡块5在斜楔结构的作用下右移,松开按键3,卡块5在滑块弹性件6的作用下左移,并带动按键3上移。

由于卡块5设置在壳体内部,相应地,卡块5上与防尘盖2卡接位置也位于壳体内部,利用壳体可对卡接位置进行保护,按键3与卡块5之间能够通过斜楔结构转换两者的运动方向,可间接实现对内置于壳体的卡块5的滑动控制。

进一步地,防尘盖2上沿着封盖运动的方向依次设置用于卡接固定卡块5的卡槽23和用于在封盖运动中推动卡块5以避让防尘盖2的推动斜面22。在防尘盖2封盖运动的方向上,推动斜面22与防尘盖2的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减小。

其中,以图5所示方位为基准,防尘盖2封盖运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相应地,打开运动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在封盖运动的过程中,推动斜面22先经过卡块5,并不断推动卡块5远离防尘盖2的旋转中心,为防尘盖2的继续转动提供避让空间,在此过程中,滑块弹性件6形变程度增加。当防尘盖2转动至卡槽23与卡块5正对时,滑块弹性件6复位运动带动卡块5靠近卡槽23,卡块5卡入卡槽23中。

通过推动斜面22的设置,在封盖过程中,无需另外按动按键3,只需压动防尘盖2,卡块5即会在防尘盖2的推动下远离防尘盖2后再反向自动靠近防尘盖2,实现卡接,便于实现封盖。

进一步地,封盖状态下,防尘盖2上远离其旋转中心的自由端与锁定组件卡接固定,锁定组件锁定防尘盖2上的该位置,相比于其他位置,能够向防尘盖2提供最大的防转力矩,防转可靠。

进一步地,按键3上设有按键挡块31,按键挡块31通过与壳体相抵以限定按键3滑出壳体的最大距离,限位可靠。其中,优选地,在封盖状态下,卡块5与防尘板2卡接固定后,按键3不凸出于壳体,以避免误触发按键3。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主壳体1和安装板4,主壳体1上沿着由内向外的方向依次设置充电插口11和安装槽12,安装板4固定于安装槽12中,安装板4上与充电插口11相对的位置贯穿设有插孔,以供充电插口11与外接电源的电连接。卡块5与按键3滑动连接于安装板4,具体如图5和图6所示,安装槽12的槽壁与安装板4围成卡块滑道43,卡块5滑动连接于卡块滑道43,安装板4上贯穿设置按键滑道42,按键3滑动连接于按键滑道42。防尘盖2铰接于安装板4。

如图6所示,在装配过程中,具体可以先将防尘盖2、防尘盖弹性件21、按键3和卡块5均装配于安装板4上构成防尘盖模组,再将防尘盖模组和滑块弹性件6安装在安装槽12中,装配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上固定设置柱状的铰接轴41,防尘盖2上设有弧形凹槽25,弧形凹槽25可转动地扣接于铰接轴41,铰接轴41直接在安装板4上一体加工出即可,可减少零件的数量,简化结构。其中,在设定弧形凹槽25的圆心角时,通常圆心角大于180度,以保证弧形凹槽25与铰接轴41之间在周向上具有一定的过盈量,避免弧形凹槽25在转动过程中脱出铰接轴41。

进一步地,防尘盖2的外表面上在打开运动中内转的端部设有端部斜面24。其中,防尘盖2的外表面指的是防尘盖2在封盖状态下远离充电插口11的表面,另外,防尘盖2转动过程中,在铰接轴41两侧,防尘盖2一端远离充电插口转动,即外转,而另一端朝向充电插口转动,如图5所示防尘盖2的左端,在防尘盖2打开过程中即内转的一端。沿着防尘盖2打开运动的方向,端部斜面24与防尘盖2的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封盖状态下,端部斜面24与壳体的壁面相贴合。

具体如图7,在封盖状态下,垂直于防尘盖旋转中心(即铰接轴41的中心线)的方向上的截面上,端部斜面24对应为线段ab,相应地,壳体上与端部斜面24相贴合的壁面与线段ab相重合,防尘盖2的旋转中心位置为o,线段ab沿着打开运动的方向(图示逆时针方向)与点o的距离逐渐增大。在打开运动的过程中,端部斜面24不会与壳体相干涉,具体如线段a1b1所示位置,打开过程中,端部斜面24上各点均能够逐渐远离壳体上与线段ab相重合的壁面;另外,在封盖状态下,能够保证防尘盖2与壳体的贴合度。此外,通过公差设计,在封盖状态下,可保证按键3、防尘盖2和壳体各处结合缝隙较小,保证防尘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尘结构,应用于耳机充电盒,能够随耳机充电盒生产。防尘结构的防尘盖2与壳体形成铰链翻板机构,充电盒充电时,触发按键3使防尘盖2自动打开,留给充电插口11足够的空间充电。充电完毕后,按动防尘盖2封盖充电插口11实现防尘功能,可防止灰尘进入充电插口。

除了上述防尘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充电盒,该耳机充电盒包括防尘结构,具体可以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防尘结构,有益效果可以相应参考以上各个实施例。其中,壳体中设有耳机安装腔。该耳机充电盒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尘结构及耳机充电盒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