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音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88881发布日期:2020-05-19 21:59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喇叭音响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音响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喇叭音响。



背景技术:

我国消费类电子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家电类产品中,市场需求日益倍增,传统电视机/多媒体/台式/携带式笔记本型电脑的音箱在受空间的限制的情况下,低频质感弱,失真大,不能在有限性的音箱空间制作出以小博大,“声”动震撼的音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喇叭音响,加强音箱整体密闭性,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导音管音箱在工作时从导音管发出的气流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喇叭音响,其特征在于,包括:被动膜、喇叭和音响壳体,所述被动膜和所述喇叭均设于所述音响壳体上;所述被动膜包括第一被动膜和第二被动膜,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和所述喇叭之间密封连接,并形成一体;所述音响壳体由音响上盖和音响下盖卡装而成,所述第一被动膜设置在所述音响上盖上,所述第二被动膜设置与所述音响下盖上,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上下对称组装。

优选的,所述音响壳体由音响上盖和音响下盖通过第一卡筘、第二卡筘和第三卡筘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被动膜和所述第二被动膜为上下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被动膜和所述第二被动膜均由软胶层、加强肋和配重板组成,所述软胶层通过与所述加强肋连接形成框架结构,所述配重板位于所述框架结构内部,并与所述框架结构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配重板与所述框架结构通过所述软胶层上设置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固定连接并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直径均为1-3mm,所述配重板的长度为24-25mm、宽度为6-7mm、厚度为0.6-0.7mm,所述框架结构的外边框的长度为29-30mm、宽度为11-12mm,所述框架结构的内边框的长度为25-26mm、宽度为6-8mm。

优选的,所述软胶层、所述加强肋均为橡胶材质。

优选的,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上均设置有8-12根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宽度为0.5-1.5mm。

优选的,所述软胶层包括向外延申的第一平面基板以及形成所述框架结构的多个弧形骨架,所述弧形骨架内部为第二平面基板。

优选的,所述弧形骨架设置方向为朝音响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被动膜及所述第二被动膜的长度为30-40mm、宽度为15-20mm、高度为2-2.5mm。

优选的,所述喇叭由锥形振膜、定心支片和磁铁圈组成。

优选的,所述喇叭的直径为30-35mm,高度为11-12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适用于人们要求改善传统电视机、多媒体、台式、携带式笔记本型电脑的音箱受空间的限制的情况下,低频质感弱,失真大的缺点来进行开发的。为了提高电视机、多媒体、台式、携带式笔记本型电脑的音箱在有限性的音箱空间制作出以小博大,“声”动震撼的音效,发出更深遂的音质和更丰富的情感;拥有更饱满低频质感,更低失真;人声更清楚,高频清脆;强烈的立体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频率响应对比图;

图9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谐波失真对比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阻抗曲线对比图。

图中:1为被动膜,2为喇叭,3为音响壳体,301为音响上盖,302为音响下盖,4为软胶层,5为加强肋,6为配重板,7为弧形骨架,8为第一凹槽,9为第二凹槽,10为平面基板,101为第一平面基板,102为第二平面基板,201为锥形振膜,202为定心支片,203为磁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图7,如图所述,一种喇叭音响,其特征在于,包括:被动膜1、喇叭2和音响壳体3,所述被动膜1和所述喇叭2均设于所述音响壳体3上;所述被动膜1包括第一被动膜和第二被动膜,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和所述喇叭2之间密封连接,并形成一体;所述音响壳体由音响上盖301和音响下盖302卡装而成,所述第一被动膜设置在所述音响上盖301上,所述第二被动膜设置与所述音响下盖上302,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上下对称组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被动膜和所述第二被动膜为上下平行设置。为了使音响壳体的上盖和下盖能够固定完全闭合,如图1所示,将音响壳体3设置成l型,使得在喇叭2工作发出声音时,喇叭振膜的运动,音响壳体3内的空气被压缩和扩展,在气压变化的作用下,第一被动膜和第二被动膜产生振动。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进行传输的过程中,距离隔的越远,所听到的声音就越小,而本发明的喇叭音响的设置成l型,而本发明的喇叭音响的内部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使得本发明的喇叭音响的内部空间更小,从而使得本发明的喇叭发出的声音所产生的气流对被动膜的冲击力增强,而被动膜设置成上下对称的第一被动膜和第二被动膜的被动双膜,使得第一被动膜和第二被动膜在上下振动的时候气流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发出以小博大,声音发出震撼的效果,使音质的还原效果更高。另外在音响壳体较长部分的外端的两边设置第一卡筘和第二卡筘、音响壳体较短部分下端内部设置第三卡筘,通过三个卡筘将l型音响壳体进行密封固定,通过这种方式固定音响壳体的上下盖既密封固定了音响壳体,加强音箱整体密闭性,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导音管音箱,工作时从导音管发出的气流声,同时也符合这种l型喇叭音响的设计。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被动膜和所述第二被动膜均由软胶层4、加强肋5和配重板6组成,所述软胶层4通过与所述加强肋5连接形成框架结构,所述配重板6位于所述框架结构内部,并与所述框架结构一体成型,所述配重板6与所述框架结构通过所述软胶层4上设置的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固定连接并一体成型。为了使被动膜1在第一次上下振动完成后,被动膜后续的振动幅度能够达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所述框架结构内部配置了一块配重板,使得被动膜的重量增大,从而使被动膜在上下振动过程中减少空气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声波迅速衰减的的效果。而为了使配重板与所述框架结构一体成型,在所述的软胶层4上设置了第一凹槽8和第二凹槽9,配重板6通过与第一凹槽8和第二凹槽9固定连接是为了防止配重板6与被动膜1过多的连接而导致被动膜1上下振动的幅度过小,间接导致被动膜的声效达不到震撼的效果。

在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凹槽8和第二凹槽9的直径均为1-3mm,所述配重板6的长度为24-25mm、宽度为6-7mm、厚度为0.6-0.7,所述框架结构的外边框的长度为29-30mm、宽度为11-12mm,所述框架结构的内边框的长度为25-26mm、宽度为6-8mm。图3和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其中第一凹槽8和第二凹槽9均为圆形凹槽,直径为2mm;配重板6为长方体,配重板6的长度为24.40mm、宽度为6.4mm、厚度为0.65mm,所述框架结构的外边框的长度为29.50mm、宽度为11.50mm,所述框架结构的内边框的长度为25.25mm、宽度为7mm。

在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软胶层4、所述加强肋5均为橡胶材质。橡胶本身是一种可逆形变的高弹性聚合物材料,在室温下富有弹性,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能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其中橡胶材质可以是橡胶、硅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或热塑性弹性体等。加强肋5和软胶层4都采用橡胶材质是为了使被动膜1在制作过程中只需通过模具进行制作,使得被动膜1的制作工艺更加优化。

在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上均设置有8-12根加强肋,所述加强肋5的宽度为0.5-1.5mm。在设计被动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被动膜的悬出面过大或跨度过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动膜1本身的连接面能承受的负荷有限,因此在被动膜上添加了加强肋,这样才能使被动膜在增添连接面后能承受较多的负荷。图3中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其中第一被动膜和第二被动膜上均设置有10根加强肋,在被动膜1的上边框、下边框上均设置有3根加强肋,被动膜的上边框的加强肋之间间距为7.50mm,被动膜的下边框的加强肋之间间距同样也为7.50mm;在被动膜的左边框、右边框上均设置有2根加强肋,被动膜的左边框的加强肋之间间距为2.50mm,被动膜的右边框的加强肋之间间距同样也为2.50mm。

在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软胶层4包括向外延申的第一平面基板101以及形成所述框架结构的多个弧形骨架,所述弧形骨架内部为第二平面基板102。如图3和图4所示,将所述弧形骨架设置成r环形状,同时对所述弧形骨架均加刻花纹,不仅解决了框架结构四个角能够连通的问题,同时使得被动膜的在震动过程中不至于过度处于紧绷状态,增加了被动膜振动的幅度。

在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图1和图4,所述弧形骨架设置方向为朝音响内部,使得第二基板102与与所述框架结构的多个弧形骨架形成一个避空位,从而使音响壳体3内的气流在被压缩和扩展的时候能够缓冲进入到避空位,从而使被动膜振动的更加均衡。同时在弧形骨架处加刻花纹更有利于被动膜在振动起来的过程更容易伸展,振动起来成中更容易,因为弧形骨架处不加刻花纹会使得被动膜在振动的过程中只能完全依赖橡胶的弹性来振动,从而出现振动过程中出现绷紧状态,使被动膜更容易损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被动膜及所述第二被动膜的长度为30-40mm、宽度为15-20mm、高度为2-2.5mm。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其中第一被动膜和第二被动膜的长度均为37mm、宽度均为19mm、高度均为2.25mm。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喇叭的直径为30-35mm,高度为11-12mm。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其中所述的喇叭2为电动式锥形纸盆扬声器,所述喇叭2由锥形振膜201、定心支片202和磁铁圈203组成,喇叭2的直径为32.0mm,直径误差在0.15mm范围内,喇叭2的高度为11.4mm,高度误差在0.25mm范围内,fo(音乐中的一个音阶)中心值的参数为140hz,喇叭下端磁铁圈203与喇叭的锥形振膜201的距离为6.3mm,喇叭的定心支片202的厚度设定为2.0mm。

图8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频率响应对比图,图中实线对应传统导音孔音响,图中虚线对应被动双膜音响,也即是本发明中所提供的喇叭音响。从图8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喇叭音响的频率响应在85hz~250hz处的曲线要比传统导孔音响的频率响应曲线要平滑,另外在85hz~250hz范围内,本发明的喇叭音响的平均音压增加6db,而在图8中可以看出传统导孔音响85hz~250hz范围内的平均音压增加要小于本发明的喇叭音响,平均音压增加指在振幅允许的范围内音响系统能够重放的频率范围,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喇叭音响的在85hz~250hz处的失真度要小于传统导孔音响。

图9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谐波失真对比图,图中实线对应传统导音孔音响,图中虚线对应被动双膜音响,也即是本发明中所提供的喇叭音响。在物理学上,我们把频率呈倍数关系的不同振动称为彼此的“谐波”,谐波失真实际上是通过数学或者统计学推导出来的概念,由于其计算方法必须依赖于原始信号,它实际上并不会单独存在。一般的谐波失真也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有实验表明,一般人只能对超过3%以上的谐波失真产生恶感,从图9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喇叭音响的谐波失真在300-20000hz范围内的失真率均低于3%,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喇叭音响在谐波失真方面达到相关技术要求。

图10为本发明的音响喇叭的阻抗曲线对比图,图中实线对应传统导音孔音响,图中虚线对应被动双膜音响,也即是本发明中所提供的喇叭音响,阻抗曲线是指扬声器的阻抗值随频率变化的曲线。随着频率变化,阻抗曲线也在变化,扬声器的阻抗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一条阻抗曲线的变化,说明了扬声器的阻抗,不是一个常量。随频率变化曲线跟着变化。在峰后的最低点的阻抗,我们叫它为扬声器的额定阻抗。在第一个峰后到达的最低点的阻抗所对应的频率,通常称之为最低共振频率。而从图10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喇叭音响的最低共振频率值为95hz,与传统导孔音响相比,其差异性变化并不大,达到了相关的技术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喇叭音响,包括:被动膜1、喇叭2和音响壳体3,所述被动膜1和所述喇叭2均设于所述音响壳体3上;所述被动膜1包括第一被动膜和第二被动膜,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和所述喇叭2之间密封连接,并形成一体;所述音响壳体3由音响上盖301和音响下盖302卡装而成,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分别设置在所述音响上盖301和音响下盖302上,所述第一被动膜、所述第二被动膜上下对称组装。本发明正是基于客户要求改善传统电视机/多媒体/台式/携带式笔记本型电脑的音箱,在音箱受空间的限制的情况下,低频质感弱,失真大的缺点来进行开发。为提高电视机/多媒体/台式/携带式笔记本型电脑的音箱,在有限性的音箱空间制作出以小博大,“声”动震撼的音效,发出更深遂的音质和更丰富的情感;拥有更低/更饱满低频质感,更低失真;人声更清楚,高频清脆;强烈的立体感。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