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装置保护壳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46914发布日期:2021-09-25 00:47阅读:76来源:国知局
手持装置保护壳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保护壳组,尤其是关于一种用于手持装置的保护壳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发展,现有的手持装置除通话的功能外,多具有部份消费性电子商品的功能,例如:常见的摄像功能。因此,现有的手持式装置通常配有摄影元件。其中,摄影元件的镜头模块需暴露于手持装置的外部。而当具有镜头模块的手持装置需要装设保护配件时,为了避免影响摄影的功能,此保护配件需有相应的结构。
3.然而,目前相关的保护配件中,相应于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的结构多为基本的开孔,此种结构除对于镜头模块的保护性较低外,亦无其他附加功效。因此,现有的手持装置的保护配件,于结构上仍有相当程度之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保护性的保护壳组。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装置保护壳组,包含主壳体以及框条。主壳体具有:容置空间,用以容置手持装置;以及开孔,相应于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开设。框条可拆卸地设置于开孔,具有沟槽组,用以于开孔嵌卡主壳体。
6.于部分实施态样中,主壳体更具有相应于手持装置的背面的背板,开孔是开设于背板上,沟槽组用以于开孔嵌卡主壳体的背板。
7.于部分实施态样中,开孔具有内周面,框条具有相应于内周面的外周面,沟槽组包含:至少一沟槽,形成于外周面,用以于开孔嵌卡主壳体。
8.于部分实施态样中,内周面具有第一内周面部份以及相对于第一内周面部分的第二内周面部分,外周面具有相应于第一内周面部分的第一外周面部分以及相应于第二内周面部分的第二外周面部分,至少一沟槽包含第一沟槽以及第二沟槽。第一沟槽形成于第一外周面部分,包含二第一凸出部。其中,主壳体嵌卡于第一凸出部之间。第二沟槽形成于第二外周面部分,包含二第二凸出部。其中,主壳体嵌卡于第二凸出部之间。
9.于部分实施态样中,开孔于第一内周面部分以及第二内周面部分分别形成第三凸出部以及第四凸出部,第三凸出部嵌卡于第一凸出部之间,第四凸出部嵌卡于第二凸出部之间。
10.于部分实施态样中,内周面具有:第三内周面部分,邻接于第一内周面部分及第二内周面部分;以及第四内周面部分,相对于第三内周面部分。外周面具有:第三外周面部份以及第四外周面部分。第三外周面部分具有:第一平坦区,相应于第三内周面部分;以及凸出部,抵接背板面向容置空间的表面。第四外周面部份具有:第二平坦区,相应于第四内周面部分;以及凸出部,抵接背板面向容置空间的表面。
11.于部分实施态样中,框条更包含垫部,其中,当框条设置于开孔时,垫部朝容置空
间凸起。
12.于部分实施态样中,垫部相应于框条的环形设置于框条。
13.于部分实施态样中,沟槽组的材料硬度大于垫部的材料硬度。
14.于部分实施态样中,垫部面向容置空间的表面与背板面向容置空间的表面间具有高度差。
15.于部分实施态样中,高度差介于0.1毫米及1毫米间。
16.本发明再提供一种手持装置保护壳组,包含主壳体以及框条。主壳体具有:容置空间,用以容置手持装置;以及背板,相应于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开设有开孔。框条可拆卸地设置于开孔,具有:第一框条部分,相应开孔的第一内周面;第二框条部分,相对于第一框条部分,并相应开孔的第二内周面;第三框条部分,相应开孔的第三内周面;以及第四框条部分,相对于第三框条部分,并相应开孔的第四内周面。其中,于开孔的第一截面上,第一框条部分朝第一内周面形成第一沟槽,第一内周面嵌设于第一沟槽的二凸出部间。于开孔的第二截面上,第三框条部分形成第一l型,第一l型的凸出部自容置空间处抵接背板。
17.于部分实施态样中,第一框条部分邻接第三框条部分以及第四框条部分。第二框条部分邻接第三框条部分以及第四框条部分。于第一截面上,第二框条部分朝第二内周面形成第二沟槽,第二内周面嵌设于第二沟槽的二凸出部间。于第二截面上,第四框条部分形成第二l型,第二l型的凸出部自容置空间处抵接背板。
18.于部分实施态样中,开孔于第一内周面形成凸出部,第一内周面的凸出部嵌设于第一沟槽的二凸出部间,于第一截面上,第一内周面的凸出部的厚度小于背板的厚度。
19.于部分实施态样中,第一截面与第二截面交叉,第一截面及第二截面分别与背板的延伸面交叉。
附图说明
20.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描述会最佳地理解本发明之态样。应注意,各种特征可能未按比例绘制。事实上,可出于论述清楚起见,而任意地增大或减小各种特征的尺寸。
21.图1a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立体图。
22.图1b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分解图。
23.图1c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立体图。
24.图1d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
25.图1e及1f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使用示意图。
26.图2a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立体图。
27.图2b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分解图。
28.图2c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使用示意图。
29.图2d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的局部放大图。
30.图2e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的正视图。
31.图2f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立体图。
32.图2g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正视图。
33.图2h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
34.图2i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
35.图2j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剖面图。
36.图2k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剖面图。
37.图3a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立体图。
38.图3b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分解图。
39.图3c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使用示意图。
40.图3d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的局部放大图。
41.图3e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的正视图。
42.图3f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立体图。
43.图3g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正视图。
44.图3h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
45.图3i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
46.图3j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剖面图。
47.图3k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揭示内容提供用于实施所提供之主题之不同特征的许多不同实施例或实例。下文描述组件及配置之特定实例以简化本发明。当然,此等组件及配置仅为实例且不意欲为限制性的。在本发明中,在以下描述中提及第一特征形成于第二特征上方或上可包括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地形成的实施例,且亦可包括额外特征可在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使得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可能不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可在各种实例中重复附图标号及/或字母。此重复是出于简化及清楚之目的,且本身并不指示所论述之各种实施例及/或组态之间的关系。
49.在下文更详细地论述本发明之实施例。然而,应了解,本发明提供可在广泛多种特定情境中体现之许多适用的概念。所论述特定实施例仅为说明性的且并不限制本发明之范畴。
50.此外,为了易于描述,诸如「在
……
之下」、「在
……
下方」、「在
……
上方」、「上部」、「下部」、「左侧」、「右侧」及其类似术语之空间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或多个)元件或特征之如图式中所说明的关系。除图式中所描绘之定向以外,空间相对术语意欲涵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之不同定向。设备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之空间相对描述词可同样相应地进行解译。应理解,当元件被称为「连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连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可存在介入元件。
51.阐述本发明之广泛范畴的数值范围及参数为近似值,且可尽可能精确地报告特定实例中阐述之数值。然而,一些数值可含有由各别测试量测值中发现之标准差必然引起的某些误差。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约」通常意谓在给定值或范围之
±
10%、
±
5%、
±
1%或
±
0.5%内。替代地,一般熟习此项技术者认为,术语「约」意谓在平均值之可接受标准误差内。除在操作/工作实例中以外,或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指定,否则数值范围、量、值及百分比(诸如,本文中所揭示之材料数量、持续时间、温度、操作条件、量之比率及其类似者之彼等者)中之所有应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下由术语「约」修饰。因此,除非有相反指示,否则
本发明及所附申请专利范围中所阐述之数值参数为可变化之近似值。至少,应根据所报导之有效数位之数字且借由应用一般舍位技术理解各数值参数。范围可在本文中表现为自一个端点至另一端点或在两个端点之间。除非另外指定,否则本文中所揭示之所有范围包括端点。术语「大体上共面」可指沿着同一平面处于数微米(μm)内(诸如,沿着同一平面处于10μm内、5μm内、1μm内或0.5μm内)之两个表面。在称数值或特性「大体上」相同时,该术语可指该等值处于该等值之平均值的
±
10%、
±
5%、
±
1%或
±
0.5%内。
52.本发明揭露保护壳组,用来容置手持装置。保护壳组包含主壳体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主壳体之开孔的框条。框条可作为衬垫(liner),共形地环绕于开孔之内周面。其中,当对框条与主壳体进行完全嵌卡状态时,框条与主壳体至少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嵌卡结构。两种不同的嵌卡结构至少可包含一种为框条与主壳体间为单边抵靠的结构,或至少可包含一种框条设计为具有双壁以夹持主壳体的结构。本发明之一目的是透过至少两种不同的嵌卡结构,以利增加使用者拆装框条时之便利性。本发明之一目的是透过至少两种不同的嵌卡结构,使得框条与主壳体无论在拆开或结合时,框条与主壳体在预定的多个接触点能产生至少两种不同的应力反馈给使用者,以感知框条与主壳体是否已完全嵌卡。
53.请参阅图1a至图1f。图1a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一保护壳组1的立体图。图1b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1的分解图,其中,保护壳组1包含一主体11以及一框条13。图1c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框条13的立体图。图1d是图1c的框条13沿切线a-a'的剖面图。图1e及图1f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1的使用示意图。
54.具体而言,主壳体11具有一容置空间110,用以容置一手持装置9。其中,手持装置9是可拆卸地设置于主壳体11的容置空间110内。主壳体11具有一开孔112,框条13是可拆卸地设置于开孔112。于一些实施例中,框条13具有一沟槽组131,用以于开孔112处嵌卡主壳体11。
55.更详细来说,手持装置9具有一镜头模块91,设置于手持装置9的一背面90。主壳体11的开孔112形成的位置相应于镜头模块91于背面90上的位置,用以在手持装置9设置于容置空间110时暴露镜头模块91,如此一来,便可避免镜头模块91被阻挡。
56.另一方面,框条13中空部分所界定的空间形状符合镜头模块91凸出于背面90的形状,因此,当框条13装设于开孔112时,框条13中空部分所界定的空间可接合镜头模块91并对镜头模块91产生保护作用,同时可提升保护壳组1整体的美观。
57.请参阅图2a至图2c。图2a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一保护壳组2的立体图,图2b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2的分解图,图2c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2的使用示意图。具体而言,保护壳组2包含一主壳体21以及一框条23。主壳体21具有一容置空间210以及一背板211。
58.于一些实施例中,主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0由主壳体21的一边框25以及背板211界定,用以容置一手持装置8。其中,手持装置8是可拆卸地设置于主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0内。手持装置8具有一镜头模块81,设置于手持装置8的一背面80。主壳体21于背板211上相应于镜头模块81的位置开设一开孔212,以暴露镜头模块81,如此一来,便可避免镜头模块81被阻挡。框条23是可拆卸地设置于开孔212。
59.请一并参考图2d至图2g。图2d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21的局部放大图。图2e是本发明图2d中方向d1的主壳体21的正视图。图2f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框条23的立体
图。图2g是本发明图2f中方向d2的框条23的正视图。具体而言,开孔212具有环绕开孔212的一内周面212a。此内周面212a界定开孔212的孔洞,并连接背板211的内外表面。相应于内周面212a,框条23具有环绕框条23的一外周面23a。其中,一沟槽组231形成于外周面23a,用以于开孔212处嵌卡主壳体21。
60.更详细来说,于一些实施例中,开孔212的内周面212a可划分为一第一内周面部份212a1、一第二内周面部分212a2、一第三内周面部分212a3以及一第四内周面部分212a4。于开孔212中,第一内周面部分212a1相对于第二内周面部分212a2,第三内周面部分212a3相对于第四内周面部分212a4。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内周面部分212a3邻接第一内周面部分212a1以及第二内周面部分212a2,第四内周面部分212a4邻接第一内周面部分212a1以及第二内周面部分212a2。换句话说,内周面部分212a1至212a4相连形成开孔212的内周面212a。
61.另一方面,于一些实施例中,框条23的外周面23a可划分为一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一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一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以及一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邻接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以及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邻接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以及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换句话说,外周面部分23a1至23a4相连形成框条23的外周面23a。
62.于一些实施例中,框条23可基于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以及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区分为一第一框条部分23a、一第二框条部分23b、一第三框条部分23c以及一第四框条部分23d。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条部分23a邻接第三框条部分23c以及第四框条部分23d,第二框条部分23b邻接第三框条部分23c以及第四框条部分23d。换句话说,框条部分23a至23d相连构成框条23。
63.于一些实施例中,当框条23设置于开孔212时,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相应于第一内周面部分212a1、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相应于第二内周面部分212a2、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相应于第三内周面部分212a3,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相应于第四内周面部分212a4。
64.请一并参考图2h至图2i。图2h是图2f的框条23沿切线d-d'的剖面图。图2i是图2f的框条23沿切线e-e'的剖面图。更进一步来说,框条23的沟槽组231包含一第一沟槽231g1以及一第二沟槽231g2,第一沟槽231g1形成于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包含二第一凸出部231p1。第二沟槽231g2形成于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包含二第二凸出部231p2。
65.详言之,在第一框条部分23a处,二第一凸出部231p1于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的两端沿着框条23凸起,因此,二第一凸出部231p1与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共同形成第一沟槽231g1。在第二框条部分23b处,二第二凸出部231p2于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的两端沿着框条23凸起,因此,二第二凸出部231p2与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共同形成第二沟槽231g2。
66.另一方面,在第三框条部分23c处,框条23的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具有一第一平坦区23f1以及一凸出部23p1。在第四框条部分23d处,第四外周面部份23a4具有一第二平坦区23f2以及一凸出部23p2。详言之,凸出部23p1仅于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的一端沿着框条23凸起,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未产生凸起的另一端则沿着框条23形成平坦区23f1。凸出部23p2仅于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的一端沿着框条23凸起,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未产生凸起的另一端则沿着框条23形成平坦区23f2。
67.请一并参考图2j及2k。图2j是图2a的保护壳组2沿切线b-b'的剖面图,图2k是图2a的保护壳组2沿切线c-c'的剖面图。详言之,当框条23设置于主壳体21的背板211的开孔212
时:(1)第一内周面部分212a1嵌卡于第一沟槽231g1的二第一凸出部231p1间;(2)第二内周面部分212a2嵌卡于第二沟槽231g2的二第二凸出部231p2间;(3)第三内周面部分212a3邻接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的第一平坦区23f1,凸出部23p1抵接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间210的表面;且(4)第四内周面部分212a4邻接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的第二平坦区23f2,凸出部23p2抵接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间210的表面。
68.换言之,根据图式所绘的截面可理解,当框条23设置于主壳体21的背板211的开孔212时:(1)第一框条部分23a朝第一内周面212a1形成第一沟槽231g1,且第一内周面212a1嵌设于第一沟槽231g1的二第一凸出部231p1间;(2)第二框条部分23b朝第二内周面212a2形成第二沟槽231g2,且第二内周面212a2嵌设于第二沟槽231g2的二第二凸出部231p2间;(3)第三框条部分23c于截面上实质形成l型,且l型的凸出部23p1抵接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间210的表面;且(4)第四框条部分23d于截面上实质形成l型,且l型的凸出部23p2抵接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间210的表面。
69.于一些实施例中,当框条23设置于主壳体21的背板211的开孔212时,位于容置空间210内的第一凸出部231p1、位于容置空间210内的第二凸出部231p2、第三外周面23a3的凸出部23p1及第四外周面23a4的凸出部23p2是沿框条23相连并呈环状。相连的凸出部面向容置空间210的表面与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间210的表面间具有一高度差h1。透过此高度差h1,框条23可将背板211垫离手持装置8的背面80,以避免背板211直接接触手持装置8的背面80,如此,便可进一步避免背板211接触手持装置8的背面80所产生的水波纹。
70.请参阅图3a至图3c。图3a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一保护壳组3的立体图,图3b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3的分解图,图3c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3的使用示意图。具体而言,保护壳组3包含一主壳体31以及一框条33。主壳体31具有一容置空间310以及一背板311。
71.于一些实施例中,主壳体31的容置空间310由主壳体31的一边框35以及背板311界定,用以容置一手持装置7。其中,手持装置7是可拆卸地设置于主壳体31的容置空间310内。手持装置7具有一镜头模块71,设置于手持装置7的一背面70。主壳体31于背板311上相应于镜头模块71的位置开设一开孔312,以暴露镜头模块71。框条33是可拆卸地设置于开孔312。
72.请一并参考图3d至图3g。图3d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31的局部放大图。图3e是本发明图3d中方向d3的主壳体31的正视图。图3f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框条33的立体图。图3g是本发明图3f中方向d4的框条33的正视图。具体而言,开孔312具有环绕开孔312的一内周面312a。此内周面312a界定开孔312的孔洞,并连接背板311的内外表面。相应于内周面312a,框条33具有环绕框条33的一外周面33a。其中,一沟槽组331形成于外周面33a,用以于开孔312处嵌卡主壳体31。
73.更详细来说,于一些实施例中,开孔312的内周面312a可划分为一第一内周面部份312a1、一第二内周面部分312a2、一第三内周面部分312a3以及一第四内周面部分312a4。于开孔312中,第一内周面部分312a1相对于第二内周面部分312a2,第三内周面部分312a3相对于第四内周面部分312a4。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内周面部分312a3邻接第一内周面部分312a1以及第二内周面部分312a2,第四内周面部分312a4邻接第一内周面部分312a1以及第二内周面部分312a2。换句话说,内周面部分312a1至312a4连接形成开孔312的内周面312a。
74.另一方面,于一些实施例中,框条33的外周面33a可划分为一第一外周面部分
33a1、一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一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以及一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邻接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以及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邻接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以及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换句话说,外周面部分33a1至33a4连接形成框条33的外周面33a。
75.于一些实施例中,框条33可基于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以及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区分为一第一框条部分33a、一第二框条部分33b、一第三框条部分33c以及一第四框条部分33d。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条部分33a邻接第三框条部分33c以及第四框条部分33d,第二框条部分33b邻接第三框条部分33c以及第四框条部分33d。换句话说,框条部分33a至33d相连构成框条33。
76.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周面部分312a1形成一凸出部31p1,第二内周面部分312a2形成一凸出部31p2。其中,凸出部31p1及31p2于开孔312内相对设置,且凸出部31p1及31p2的厚度小于背板311的厚度。当框条33设置于开孔312时,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以及第一框条部分33a相应于第一内周面部分312a1及其凸出部31p1、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及第二框条部分33b相应于第二内周面部分312a2及其凸出部31p2、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及第三框条部分33c相应于第三内周面部分312a3且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及第四框条部分33d相应于第四内周面部分312a4。
77.请一并参考图3h至图3i。图3h是图3f的框条33沿切线h-h'的剖面图。图3i是图3f的框条33沿切线i-i'的剖面图。更进一步来说,框条33的沟槽组331包含一第一沟槽331g1以及一第二沟槽331g2,第一沟槽331g1形成于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包含二第一凸出部331p1。第二沟槽331g2形成于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包含二第二凸出部331p2。
78.详言之,在第一框条部分33a处,二第一凸出部331p1于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的两端沿着框条33凸起,因此,二第一凸出部331p1与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共同形成第一沟槽331g1。在第二框条部分33b处,二第二凸出部331p2于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的两端沿着框条33凸起,因此,二第二凸出部331p2与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共同形成第二沟槽331g2。
79.另一方面,在第三框条部分33b处,框条33的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具有一第一平坦区33f1以及一凸出部33p1。在第四框条部分33d处,第四外周面部份33a4具有一第二平坦区33f2以及一凸出部33p2。详言之,凸出部33p1仅于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的一端沿着框条33凸起,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未产生凸起的另一端则沿着框条33形成平坦区33f1。凸出部33p2仅于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的一端沿着框条33凸起,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未产生凸起的另一端则沿着框条33形成平坦区33f2。
80.请一并参考图3j及3k。图3j是图3a的保护壳组3沿切线f-f'的剖面图,图3k是图3a的保护壳组3沿切线g-g'的剖面图。详言之,当框条33设置于主壳体31的背板311的开孔312时:(1)第一内周面部分312a1上所形成的凸出部31p1嵌卡于第一沟槽331g1的二第一凸出部331p1间;(2)第二内周面部分312a2上所形成的凸出部31p2嵌卡于第二沟槽331g2的二第二凸出部331p2间;(3)第三内周面部分312a3邻接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的第一平坦区33f1,凸出部33p1抵接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间310的表面;且(4)第四内周面部分312a4邻接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的第二平坦区33f2,凸出部33p2抵接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间310的表面。
81.换言之,根据图式所绘的截面可理解,当框条33设置于主壳体31的背板311的开孔312时:(1)第一框条部分33a朝第一内周面312a1的凸出部31p1形成第一沟槽331g1,且第一
内周面312a1的凸出部31p1嵌设于第一沟槽331g1的二第一凸出部331p1间;(2)第二框条部分33b朝第二内周面312a2的凸出部31p2形成第二沟槽331g2,且第二内周面312a2的凸出部31p2嵌设于第二沟槽331g2的二第二凸出部331p2间;(3)第三框条部分33c于截面上实质形成l型,且l型的凸出部33p1抵接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间310的表面;且(4)第四框条部分33d于截面上实质形成l型,且l型的凸出部33p2抵接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间310的表面。
82.于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凸出部31p1的厚度小于背板311的厚度,因此,当:(1)凸出部31p1嵌卡于第一沟槽331g1的二第一凸出部331p1间;(2)凸出部32p1嵌卡于第二沟槽331g2的二第二凸出部331p2间;(3)第三内周面部分312a3邻接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的第一平坦区33f1;且(4)第四内周面部分312a4邻接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的第二平坦区33f2时,框条33朝外侧的平面与背板311外侧的平面实质上共平面。换句话说,当框条33设置于开孔312时,就背板311相对于容置空间310的外侧观之,框条33并未相对于背板311外侧的平面产生隆起。
83.须说明,于一些实施例中,图3j所绘示的于开孔312处的截面与图3k所绘示的于开孔312处的截面交叉,且图3j的截面以及图3k的截面皆与背板311的延伸面交叉。于一些实施例中,图3j所绘示的于开孔312处的截面与图3k所绘示的于开孔312处的截面实质垂直,且图3j的截面以及图3k的截面皆与背板311的延伸面实质垂直。
84.于一些实施例中,当框条33设置于主壳体31的背板311的开孔312时,位于容置空间310内的第一凸缘331p1、位于容置空间310内的第二凸缘331p2、第三外周面33a3的凸缘33p1及第四外周面33a4的凸缘33p2是沿框条33相连并呈环状。
85.于一些实施例中,框条33包含一垫部333,当框条33设置于开孔312时,垫部333朝容置空间310凸起。而垫部333面向容置空间310的表面与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间310的表面间具有一高度差h2。透过此高度差h2,可将背板311垫离手持装置7的背面,以避免背板311直接接触手持装置7的背面,如此,便可进一步避免背板311接触手持装置7的背面所产生的水波纹。
86.于一些实施例中,当主壳体31及其背板311采可透视(例如:透明或部分透明)且软性的材质制成时,框条33及其垫部333可明显地将背板311垫离手持装置7的背面以避免水波纹。于一些实施例中,当主壳体31及其背板311采可透视且硬性的材质制成时,框条33及其垫部333将背板311垫离手持装置7的背面以避免水波纹的功效更为显著。
87.于一些实施例中,垫部333的凸面与背板311的表面间的高度差h2介于0.1毫米及1毫米间。于一些实施例中,垫部333的凸面与背板311的表面间的高度差h2约为0.8毫米。于一些实施例中,垫部333可分多块,并分别设置于框条33的不同处。于一些实施例中,垫部333的形状相应于框条33的环形,并相应框条33的环形设置于框条33。
88.于一些实施例中,沟槽组331的材料硬度大于垫部333的材料硬度。详言之,沟槽组331的材料包含硬性材质,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以提升框条33嵌卡于主壳体31的稳定度。垫部333的材料包含软性材质,例如:热塑性聚氨酯(tpu),以避免接触手持装置7的背面70时刮伤手持装置7的背面70,同时,由于软性材质具有较高的弹性,因此,可增加与手持装置7的背面70的贴合度,以防止灰尘透过开孔312进入到手持装置7与背板311间的空隙。
89.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揭露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揭露的技术特征,并非
用来限制本揭露的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揭露所主张的范围,本揭露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
90.【符号说明】
91.1:保护壳组
92.2:保护壳组
93.3:保护壳组
94.7:手持装置
95.8:手持装置
96.9:手持装置
97.11:主壳体
98.13:框条
99.21:主壳体
100.23:框条
101.23a:外周面
102.23a:第一框条部分
103.23a1:第一外周面部分
104.23a2:第二外周面部分
105.23a3:第三外周面部分
106.23a4:第四外周面部分
107.23b:第二框条部分
108.23c:第三框条部分
109.23d:第四框条部分
110.23f1:第一平坦区
111.23f2:第二平坦区
112.23p1:凸出部
113.23p2:凸出部
114.25:边框
115.31:主壳体
116.31p1:凸出部
117.31p2:凸出部
118.33:框条
119.33a:外周面
120.33a:第一框条部分
121.33a1:第一外周面部分
122.33a2:第二外周面部分
123.33a3:第三外周面部分
124.33a4:第四外周面部分
125.33b:第二框条部分
126.33c:第三框条部分
127.33d:第四框条部分
128.33f1:第一平坦区
129.33f2:第二平坦区
130.33p1:凸出部
131.33p2:凸出部
132.35:边框
133.70:背面
134.71:镜头模块
135.80:背面
136.81:镜头模块
137.90:背面
138.91:镜头模块
139.110:容置空间
140.112:开孔
141.131:沟槽组
142.210:容置空间
143.211:背板
144.212:开孔
145.212a:内周面
146.212a1:第一内周面部份
147.212a2:第二内周面部份
148.212a3:第三内周面部份
149.212a4:第四内周面部份
150.231:沟槽组
151.231g1:第一沟槽
152.231g2:第二沟槽
153.231p1:第一凸出部
154.231p2:第二凸出部
155.310:容置空间
156.311:背板
157.312:开孔
158.312a:内周面
159.312a1:第一内周面部份
160.312a2:第二内周面部份
161.312a3:第三内周面部份
162.312a4:第四内周面部份
163.331:沟槽组
164.331g1:第一沟槽
165.331g2:第二沟槽
166.331p1:第一凸出部
167.331p2:第二凸出部
168.333:垫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