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感光组件和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9310发布日期:2022-07-01 23:1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适于与摄像模组的框架或者相对该框架固定的壳体构件固定连接;可动部,所述可动部适于与摄像模组的至少一个可动部件固定连接;和驱动构件,所述驱动构件能够驱动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构件包括连接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的至少两组牵线,其中第一组牵线包括至少一根第一sma线和至少一根第二sma线,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在第一平面内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一个第一四边形;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至少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第二组牵线包括至少一根第三sma线和至少一根第四sma线,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在第二平面内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一个第二四边形;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至少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至少一个平面内的投影彼此相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重合,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第一平面或者第二平面内的投影彼此相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边形布置在所述第二四边形之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和/或第二sma线与所述第三sma线和/或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以第一或者第二平面内的直线为转轴进行倾转运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相交。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和/或第二sma线与所述第三sma线和/或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以第一或者第二平面内的直线为转轴进行倾转运动,和/或,还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三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边形和所述第二四边形为不等边平行四边形。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平面内进行旋转运动;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二平面内进行旋转运动。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四边形第一角部的第一施力区,所述第二sma线具有
位于所述第一四边形第二角部的第二施力区,该第一四边形的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成对角布置;第一sma线自所述第一施力区向第一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一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第二sma线自所述第二施力区向第二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一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所述第三sma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四边形第三角部的第三施力区,所述第四sma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四边形第四角部的第四施力区,该第二四边形的所述第三角部和所述第四角部成对角布置;第三sma线自所述第三施力区向第三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二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第四sma线自所述第四施力区向第四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二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区、第二施力区、第三施力区和第四施力区在第一平面或者第二平面内的投影形成一个假想的第三四边形的四个角部。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边形、第二四边形和第三四边形在第一平面或者第二平面内的投影相互重合。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而所述可动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施力区的第一sma线引导机构;或者,第一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而所述固定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施力区的第一sma线引导机构;和/或第二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而所述可动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二施力区的第二sma线引导机构;或者,第二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而所述固定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二施力区的第二sma线引导机构;和/或第三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而所述可动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三施力区的第三sma线引导机构;或者,第三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而所述固定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三施力区的第三sma线引导机构;和/或第四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而所述可动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四施力区的第四sma线引导机构;或者,第四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而所述固定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四施力区的第四sma线引导机构。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包括绕线柱或者导向孔。16.一种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单元;至少一个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贴装在所述线路板单元的相应承载部上;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之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至少能够驱动所述承载部运动。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连同感光芯片作为所述可动部件而设置连接于驱动装置的可动部。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重合的情况中,感光芯片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共面或者平行,所述至少两组牵线布置在所述线路板单元的承载部的周侧、上侧或下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平行的情况中,感光芯片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或所述第二平面平行,所述至少两组牵线布置在所述线路板单元的承载部的周侧或下侧。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相交的情况中,感光芯片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均相交,所述至少两组牵线布置在所述线路板单元的承载部的周侧或下侧。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单元包括:线路板主体,该线路板主体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布线;以及连接器,通过该连接器使所述线路板主体上的电子元器件与外部装置电连接;其中,所述线路板主体包括硬板部分和软板部分,所述硬板部分包括用于安置感光芯片的所述承载部,所述软板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一区段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所述软板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二区段连接于所述框架或者所述壳体构件,其中,所述第二区段在至少一个与所述框架或者所述壳体构件相连的接合部位具有用于形成活动连接副的装配结构。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板部分的第二区段至少在其与所述框架或者所述壳体构件相连的接合部位具有补强结构。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为软板部分板体的局部加厚部或者为附加固定于软板部分板体的加固件。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形成活动连接副的装配结构包括:柔性悬挂机构的支承座;或铰链机构的铰接孔;或导槽滑块式挂扣机构的t形或l形挂孔。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器件设置在所述硬板部分上,布置于感光芯片周围。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主体呈开放的盒体状,所述硬板部分形成盒体的底壁,所述软板部分的第一区段从盒体一侧凸出并延伸至所述连接器,所述软板部分的第二区段形成盒体的至少两个侧壁。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主体由一平面状的软硬结合板坯制成,该软硬结合板坯通过热压成型而形成盒体状线路板主体。28.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镜片的光学镜头;根据权利要求16至27之任一项所述的感光组件。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能够驱动光学镜头移动。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马达的固定部包括马达外壳,在线路板单元包括软硬结合板的情况下,该马达外壳作为所述壳体构件与所述线路板单元软板部分的至少一个区段相连接。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外壳与所述软板部分在至少一个接合部位形成活动连接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副构造为导槽滑块式挂扣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马达外壳一方的挂钩和设置于所述线路板单元软板部分一方的t形或l形挂孔。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的框架具有适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线路板单元的中空结构,在线路板单元包括软硬结合板的情况下,该框架的内侧壁与所述线路板单元软板部分的至少一个区段相连接。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内侧壁与所述软板部分在至少一个接合部位形成活动连接副。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副构造为导槽滑块式挂扣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内侧壁一方的挂钩和设置于所述线路板单元软板部分一方的t形或l形挂孔。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基座,该基座构造为与框架底部匹配的底板。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侧面和/或下侧面至少在局部表面具有散热结构,和/或所述框架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至少在局部表面具有散热结构。38.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摄像模组内部的发热部位设有传热材料,该传热材料与所述底板和/或与所述框架相接触。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所述基座和所述感光组件适于形成摄像模组的一个预组装单元。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驱动装置、感光组件和摄像模组。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可动部和驱动构件,驱动构件包括连接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的至少两组牵线,其中第一组牵线包括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它们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第一四边形,并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第二组牵线包括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它们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第二四边形,并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运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相交。由此可以使摄像模组中可动部件的调整动作响应更快、范围更大,从而有效提升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模组的成像质量。模组的成像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何艳宁 向恩来 李剑虹 魏罕钢 蒋泽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8
技术公布日:2022/6/3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