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柱结构音圈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8054发布日期:2020-06-30 20:11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柱结构音圈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柱结构音圈马达。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消费者对便携式数码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成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数码产品上通常使用驱动马达来实现镜头的前后伸缩移动,在使用时,将镜头固定在驱动马达中的载体上,通过调节载体的移动来实现镜头的远近调节,其操作简单快捷,给摄像头的焦距调节带来了便利。

驱动马达的结构构造中,一般通过簧片的弹性来辅助驱动马达中的载体进行移动,由于簧片质地较软,容易损坏,给驱动马达的生产带来一定的不便,同时其在载体移动时容易导致载体发生倾斜,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严重降低了驱动马达的使用效果;另一方面,现有驱动马达的结构通常使用单一的位置传感器来实现驱动马达中载体的定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单一的位置传感器只能对载体的大致位置进行检测,不能同时监测到载体上、下两端的具体位置,给驱动马达的精准控制带来一定的误差,给驱动马达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避免移动过程中发生倾斜的导柱结构音圈马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导柱结构音圈马达,包括载体、外壳,外壳套接在载体外侧,所述导柱结构音圈马达还包括磁石、导柱、框架、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底座;所述载体外侧设置有磁石插槽,磁石插槽内设置有磁石;所述框架固定连接在外壳内侧壁且框架套接在载体外侧,框架上设置有线圈且线圈与磁石插槽的位置相对应,线圈与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固定连接在外壳内侧壁上且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有第一传感器,第二电路板固定连接在底座上端且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有第二传感器;底座外周与外壳底端卡扣连接,底座上设置有导柱插入孔,外壳上设置有导柱预留孔,载体上设置有导柱插槽,导柱插入孔、导柱预留孔、导柱插槽的轴线相重合,导柱的一端插接在导柱插入孔内,导柱的另一端穿过导柱插槽后与导柱预留孔插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柱插入孔、导柱预留孔、导柱插槽均有两个且两个导柱插入孔、导柱预留孔、导柱插槽均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导柱插槽中,其中一个导柱插槽为圆柱插槽,另一个导柱插槽为异形插槽,圆柱插槽内嵌接有导套,导套套接在导柱外侧且导套与导柱滑动连接,异形插槽的横截面大于圆柱插槽的横截面。

进一步的,所述磁石插槽至少有两个且相邻磁石插槽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顶端内侧设置有固定凹槽,外壳侧壁设置有导出孔,第一电路板嵌接在固定凹槽内且电路板的接电端从导出孔穿出。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凹槽内设置有限位柱并通过限位柱与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的限位孔插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在载体外侧设置磁石插槽且磁石插槽与设置在框架上的线圈相对应的设计,使得当需要移动载体时,只需通过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控制线圈通电,线圈通电后会产生磁场,磁石在电磁感应的作用力下会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带动载体实现平移,并且通过导柱插入孔、导柱预留孔、导柱插槽的轴线相重合的设计,使得载体移动时会相对于导柱滑动,避免了载体移动时产生倾斜的状况发生,同时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使用簧片来对载体的移动进行辅助,避免了使用簧片时驱动马达安装不便的状况发生,有效提高了驱动马达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电路板上连接第一传感器、在第二电路板上连接第二传感器的设计,使得与第一电路板连接的第一传感器可以监测载体的上端高度、与第二电路板连接的第二传感器可以监测载体的下端高度,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载体高度位置的精准监测,从而提高了驱动马达中载体的控制精度,给驱动马达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图;

图2为外壳的仰视结构图;

图3为外壳与第一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图;

图4为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外壳后的俯视结构图;

图6为底座与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柱结构音圈马达,包括载体4、外壳1、磁石3、导柱5、框架6、第一电路板2、第二电路板7、底座8;

外壳1套接在载体4外侧,载体4外侧设置有磁石插槽401,所述磁石插槽401至少有两个且相邻磁石插槽401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磁石插槽401内设置有磁石3;

所述框架6固定连接在外壳1内侧壁且框架6套接在载体4外侧,框架6上设置有线圈且线圈与磁石插槽401的位置相对应,线圈与第一电路板2、第二电路板7电性连接;

第一电路板2固定连接在外壳1内侧壁上且第一电路板2电性连接有第一传感器201,第二电路板7固定连接在底座8上端且第二电路板7电性连接有第二传感器701;

底座8外周与外壳1底端卡扣连接,底座8上设置有导柱插入孔801,外壳1上设置有导柱预留孔101,载体4上设置有导柱插槽,导柱插入孔801、导柱预留孔101、导柱插槽的轴线相重合,所述导柱插入孔801、导柱预留孔101、导柱插槽均有两个且两个导柱插入孔801、导柱预留孔101、导柱插槽均对称设置;所述导柱5有两个,导柱5的一端插接在导柱插入孔801内,导柱5的另一端穿过导柱插槽后与导柱预留孔101插接。

所述两个导柱插槽中,其中一个导柱插槽为圆柱插槽402,圆柱插槽402内嵌接有导套9,导套9套接在导柱5外侧且导套9与导柱5滑动连接,载体4相对于导柱5滑动时会带动导套9一同滑动,避免了长时间的使用后圆柱插槽402被导柱5磨损导致载体4移动时出现偏斜等状况,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

另一个导柱插槽为异形插槽403,异形插槽403的横截面大于圆柱插槽402的横截面。异形插槽403的设计避免了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导柱插槽的位置与导柱插入孔、导柱预留孔的轴线出现轻微偏差导致无法安装导柱的状况发生,有效降低了载体生产时导柱插槽的位置精度,同时提高了驱动马达的安装效率,给驱动马达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所述外壳1顶端内侧设置有固定凹槽102,外壳1侧壁设置有导出孔,第一电路板2嵌接在固定凹槽102内且电路板2的接电端从导出孔穿出;所述固定凹槽102内设置有限位柱103并通过限位柱103与设置在第一电路板2上的限位孔插接。通过导出孔、固定凹槽102、限位柱103可以从多方面对第一电路板2进行限位、安装固定,避免了第一电路板2在长时间的使用过后出现松动等状况,有效延长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在载体外侧设置磁石插槽且磁石插槽与设置在框架上的线圈相对应的设计,使得当需要移动载体时,只需通过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控制线圈通电,线圈通电后会产生磁场,磁石在电磁感应的作用力下会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带动载体实现平移,并且通过导柱插入孔、导柱预留孔、导柱插槽的轴线相重合的设计,使得载体移动时会相对于导柱滑动,避免了载体移动时产生倾斜的状况发生,同时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使用簧片来对载体的移动进行辅助,避免了使用簧片时驱动马达安装不便的状况发生,有效提高了驱动马达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电路板上连接第一传感器、在第二电路板上连接第二传感器的设计,使得与第一电路板连接的第一传感器可以监测载体的上端高度、与第二电路板连接的第二传感器可以监测载体的下端高度,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载体高度位置的精准监测,从而提高了驱动马达中载体的控制精度,给驱动马达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