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40425发布日期:2022-04-13 18:18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通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


背景技术:

2.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3.现有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常常用使用于智能办公环境中,目前的通讯系统一般需要将各种不同的设备与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但是在数据交互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弊端,通讯设备与服务器连接混乱,导致通讯的效果较差,不利于正常的使用,且通讯设备与服务器之间混乱的数据交互,不利于数据的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通过设置中央控制模块、智能门禁模块、监控模块和通讯模块来进行通讯,以解决现有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在进行数据交互时会出现一些弊端,通讯设备与服务器连接混乱,导致通讯的效果较差,不利于正常的使用,且通讯设备与服务器之间混乱的数据交互,不利于数据管理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包括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输入端电性连接有信息储存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有智能门禁模块、监控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智能门禁模块输出端设有人脸识别终端,所述智能门禁模块输出端与人脸识别终端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智能门禁模块输出端设有id卡识别终端,所述智能门禁模块输出端与id卡识别终端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智能门禁模块输出端设有指纹识别终端,所述智能门禁模块输出端与指纹识别终端输入端电性连接;
6.所述通讯模块输出端设有无线传输模块,所述通讯模块输出端与无线传输模块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输出端设有语音接收终端,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输出端与语音接收终端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语音接收终端的数量设置为多个。
7.优选的,所述监控模块输出端设有安全监测模块,所述监控模块输出端与安全监测模块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安全监测模块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有摄像监控终端、温度监测终端和烟雾监测终端,所述监控模块输出端设有环境控制模块,所述监控模块输出端与环境控制模块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环境控制模块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空调控制终端、门窗控制终端和灯光控制终端。
8.优选的,所述语音接收终端两端均设有缓冲机构,所述语音接收终端顶部一侧设有限位卡紧组件。
9.优选的,两个所述缓冲机构均包括滑动防护板和防护垫,两个所述滑动防护板分别位于语音接收终端两端,所述语音接收终端两端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滑动防护板与限位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动防护板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动竖板,两个所述滑动竖板一端均设有固定横板,两个所述固定横板分别与限位滑槽两端滑动连接,所述滑动防护板一侧表面开设有限位卡槽,所述防护垫位于限位卡槽内侧且与限位卡槽相匹配。
10.优选的,所述限位滑槽两端均设有限位竖槽,所述固定横板底部设有活动横板,所述活动横板与限位竖槽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横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底部与语音接收终端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防护垫内侧四角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插块,所述滑动防护板四角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插槽,所述限位插块与限位插槽相匹配,所述限位插块一端固定连接有梯形块。
12.优选的,所述限位卡紧组件包括l形卡板,所述l形卡板位于语音接收终端顶部一侧且与语音接收终端固定连接,所述l形卡板远离语音接收终端一侧表面开设有固定竖槽,所述固定竖槽内侧设有活动竖板,所述活动竖板与固定竖槽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竖槽顶部一侧设有限位斜槽,所述活动竖板一侧中部表面开设有限位圆孔,所述固定竖槽内侧中部设有限位横轴,所述限位横轴贯穿限位圆孔且与限位圆孔活动套接,所述活动竖板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压块,所述l形卡板底部表面开设有固定滑槽,所述活动压块与固定滑槽滑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活动竖板底部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方槽,所述固定竖槽底部一侧设有第二方槽,所述第一方槽和第二方槽相匹配,所述第一方槽和第二方槽内侧之间设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一端位于第一方槽内侧且与活动竖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弹簧另一端位于第二方槽内侧且与l形卡板固定连接。
14.优选的,所述活动压块远离l形卡板一端设有固定压块,所述固定压块与语音接收终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压块与固定压块相匹配。
15.优选的,所述活动压块顶部设有第一防滑块,所述第一防滑块一侧设有第二防滑块,所述第二防滑块与语音接收终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呈竖直阵列分布。
16.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7.1、本发明通过设置中央控制模块、智能门禁模块、监控模块和通讯模块来进行通讯,通过中央控制模块分别控制单独的智能门禁模块、监控模块以及通讯模块,智能门禁模块、监控模块和通讯模块单独工作互不干扰,在物联网正常进行数据交互的同时,通讯系统通过无线传输模块电性连接多个语音接收终端进行通讯,通讯的过程极为流畅,该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条理清晰,提升了通讯系统在进行数据交互时的流畅性,避免了现有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在进行数据交互时会出现一些弊端,通讯设备与服务器连接混乱,导致通讯的效果较差,不利于正常的使用,且通讯设备与服务器之间混乱的数据交互,不利于数据管理的问题。
18.2、本发明通过在语音接收终端外侧设置缓冲机构来对其进行防护,当语音接收终端掉落时,滑动防护板一侧的防护垫与地面接触,滑动防护板推动活动横板运动,活动横板挤压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产生弹性形变被压缩,而对滑动防护板提供一定的缓冲,防止语音
接收终端直接掉落发生损坏,延长了语音接收终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20.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1.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整体系统流程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提供监控系统的系统流程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提供语音接收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提供语音接收终端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侧面立体剖视图;
26.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正面立体剖视图;
27.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俯视剖视图。
28.图中:1、中央控制模块;2、信息储存模块;3、智能门禁模块;4、监控模块;5、通讯模块;6、人脸识别终端;7、id卡识别终端;8、指纹识别终端;9、无线传输模块;10、语音接收终端;11、安全监测模块;12、摄像监控终端;13、温度监测终端;14、烟雾监测终端;15、环境控制模块;16、空调控制终端;17、门窗控制终端;18、灯光控制终端;19、滑动防护板;20、限位滑槽;21、防护垫;22、滑动竖板;23、固定横板;24、限位卡槽;25、限位竖槽;26、活动横板;27、复位弹簧;28、限位插块;29、限位插槽;30、梯形块;31、l形卡板;32、固定竖槽;33、活动竖板;34、限位斜槽;35、限位横轴;36、固定滑槽;37、活动压块;38、第一方槽;39、第二方槽;40、限位弹簧;41、第一防滑块;42、第二防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参照附图1-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通讯系统,包括中央控制模块1,中央控制模块1输入端电性连接有信息储存模块2,中央控制模块1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有智能门禁模块3、监控模块4和通讯模块5,智能门禁模块3输出端设有人脸识别终端6,智能门禁模块3输出端与人脸识别终端6输入端电性连接,智能门禁模块3输出端设有id卡识别终端7,智能门禁模块3输出端与id卡识别终端7输入端电性连接,智能门禁模块3输出端设有指纹识别终端8,智能门禁模块3输出端与指纹识别终端8输入端电性连接;
31.通讯模块5输出端设有无线传输模块9,通讯模块5输出端与无线传输模块9输入端
电性连接,无线传输模块9输出端设有语音接收终端10,无线传输模块9输出端与语音接收终端10输入端电性连接,语音接收终端10的数量设置为多个;
32.监控模块4输出端设有安全监测模块11,监控模块4输出端与安全监测模块11输入端电性连接,安全监测模块11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有摄像监控终端12、温度监测终端13和烟雾监测终端14,监控模块4输出端设有环境控制模块15,监控模块4输出端与环境控制模块15输入端电性连接,环境控制模块15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空调控制终端16、门窗控制终端17和灯光控制终端18;
33.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将智能门禁模块3、监控模块4和通讯模块5在单独工作时互不干扰,在物联网正常进行数据交互的同时,通讯系统通过无线传输模块9电性连接多个语音接收终端10进行通讯,通讯的过程极为流畅。
34.其中,为了通过缓冲机构对语音接收终端10进行防护的目的,本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语音接收终端10两端均设有缓冲机构,两个缓冲机构均包括滑动防护板19和防护垫21,两个滑动防护板19分别位于语音接收终端10两端,语音接收终端10两端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滑槽20,滑动防护板19与限位滑槽20滑动连接,滑动防护板19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动竖板22,两个滑动竖板22一端均设有固定横板23,两个固定横板23分别与限位滑槽20两端滑动连接,滑动防护板19一侧表面开设有限位卡槽24,防护垫21位于限位卡槽24内侧且与限位卡槽24相匹配,限位滑槽20两端均设有限位竖槽25,固定横板23底部设有活动横板26,活动横板26与限位竖槽25滑动连接,活动横板26底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27,复位弹簧27底部与语音接收终端10固定连接,防护垫21内侧四角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插块28,滑动防护板19四角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插槽29,限位插块28与限位插槽29相匹配,限位插块28一端固定连接有梯形块30,梯形块30由软性橡胶材料制成,以便于插入限位插槽29内侧将限位插块28卡紧,防止防护垫21发生脱落,同时便于拆装防护垫21;
35.其中,为了通过限位卡紧组件来将语音接收终端10固定卡紧在使用者身上的目的,本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语音接收终端10顶部一侧设有限位卡紧组件,限位卡紧组件包括l形卡板31,l形卡板31位于语音接收终端10顶部一侧且与语音接收终端10固定连接,l形卡板31远离语音接收终端10一侧表面开设有固定竖槽32,固定竖槽32内侧设有活动竖板33,活动竖板33与固定竖槽32滑动连接,固定竖槽32顶部一侧设有限位斜槽34,活动竖板33一侧中部表面开设有限位圆孔,固定竖槽32内侧中部设有限位横轴35,限位横轴35贯穿限位圆孔且与限位圆孔活动套接,活动竖板33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压块37,l形卡板31底部表面开设有固定滑槽36,活动压块37与固定滑槽36滑动连接,活动竖板33底部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方槽38,固定竖槽32底部一侧设有第二方槽39,第一方槽38和第二方槽39相匹配,第一方槽38和第二方槽39内侧之间设有限位弹簧40,限位弹簧40一端位于第一方槽38内侧且与活动竖板33固定连接,限位弹簧40另一端位于第二方槽39内侧且与l形卡板31固定连接,限位弹簧40可以弯曲一定的角度,由于活动竖板33旋转一定的方向,活动竖板33底部时做弧线运动,活动压块37远离l形卡板31一端设有固定压块,固定压块与语音接收终端10固定连接,活动压块37与固定压块相匹配,活动压块37顶部设有第一防滑块41,第一防滑块41一侧设有第二防滑块42,第二防滑块42与语音接收终端10固定连接,第一防滑块41和第二防滑块42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防滑块41和第二防滑块42呈竖直阵列分布。
36.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如下:在使用本发明进行通讯的过程中,通过中央控制模块1控制智能门禁模块3来对门禁进行控制,使用者可以通过id卡识别终端7进行门禁的识别以打开门禁,或者通过人脸识别终端6进行门禁的识别以打开门禁,再或者通过指纹识别终端8进行门禁的识别以打开门禁,通过监控模块4的安全监测模块11来对环境的安全进行监测,摄像监控终端12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温度监测终端13对环境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烟雾监测终端14对环境的烟雾进行实时监测,通讯模块5,通过监控模块4的环境控制模块15对环境进行智能控制,空调控制终端16可以对环境的空调进行智能控制,门窗控制终端17可以对环境的门窗进行智能控制,灯光控制终端18可以对环境的灯光进行智能控制,智能门禁模块3、监控模块4和通讯模块5单独工作互不干扰,在物联网正常进行数据交互的同时,通讯系统通过无线传输模块9电性连接多个语音接收终端10进行通讯,通讯的过程极为流畅;
37.当语音接收终端10掉落时,滑动防护板19一侧的防护垫21与地面接触,滑动防护板19推动固定横板23在限位滑槽20内侧运动,固定横板23带动活动横板26在限位竖槽25内侧运动,活动横板26挤压限位弹簧40,限位弹簧40产生弹性形变被压缩,而对滑动防护板19提供缓冲;
38.通过限位卡紧组件将语音接收终端10安装在使用者的衣服上,按压活动竖板33顶部,活动竖板33顶部一侧运动至限位斜槽34内侧,活动竖板33围绕限位横轴35旋转一定角度,活动竖板33带动活动压块37运动,活动竖板33拉动限位弹簧40,限位弹簧40产生弹性形变被拉长,接着将l形卡板31卡在衣服带上,第一防滑块41和第二防滑块42与衣服带相匹配,然后放松活动竖板33,限位弹簧40恢复弹性形变,限位弹簧40拉动活动竖板33运动,活动竖板33带动活动压板运动,活动压板和限位压板将衣服带压住。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发明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