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82187发布日期:2022-08-03 00:5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助听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助听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助听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医疗领域内,对于电子行业的实际应用,一直高度重视。助听器帮助了许许多多听障人士,更清晰的听见这个世界。
3.但现有的助听设备,只具有助听功能,没有耳机功能,工作模式太过单一,对于听障人士,不能在戴助听器的时候,使用耳机。当专业的助听设备占用耳朵时,听障人士将无法使用耳机,享受耳机方面的相关优质功能。因此,对助听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助听器除了能实现助听功能,还需要能充当耳机使用,或者在需要时,听障用户能同时使用助听与耳机功能,使用户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助听器不同的工作模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助听器,能使听障用户佩戴助听器时也能享用耳机功能,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助听器不同的工作模式。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助听器,助听器包括壳体、发声组件及主板组件;壳体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前壳与后壳,前壳的一侧设置有出声孔;发声组件固定设置于壳体内,且发声组件前端位于出声孔内;主板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包括主板主体,固定设置于壳体内临近后壳侧的一侧,主板主体两端各电连接有一个麦克风,且后壳形成有与麦克风位置对应的麦克风音孔;主板组件还包括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无线传输芯片与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分别与主板主体连接,在后壳与前壳相背侧表面设置有选择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触发状态的功能按键,通过功能按键的触发状态控制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的工作状态来调整助听器的工作模式。
6.其中,主板组件还包括麦克风收音组件,麦克风收音组件与主板主体连接,且麦克风收音组件还与麦克风音孔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连接;其中,无线传输芯片为触发状态时,助听器为耳机模式,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为触发状态时,助听器为助听模式,无线传输芯片与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同时为触发状态时为混合模式。
7.其中,还包括: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包括电池以及电池支架,电池通过电池支架固定设置在壳体内靠近发声组件的一侧;电池分别与发声组件以及主板组件电连接,为助听器供电。
8.其中,前壳远离后壳的一端设置有凸起结构;出声孔设置于凸起结构上,且发声组件前端位于凸起结构内。
9.其中,还包括:耳帽与耳撑,耳帽固定设置在凸起结构的外轮廓上,且包裹出声孔;耳撑通过卡扣固定于耳帽上侧。
10.其中,还包括:动铁芯片,与发声组件及主板主体连接,在后壳与前壳相背侧表面
设置有与动铁芯片连接的音量调节按键。
11.其中,电池组件还包括热敏电阻测温电路,热敏电阻测温电路设置于壳体内临近出声孔侧,热敏电阻测温电路与无线传输芯片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信号连接。
12.其中,还包括:射频器,设置在主板主体上,与无线传输芯片信号连接。
13.其中,还包括:磁铁,磁铁固定于壳体内电池组件下端,磁铁用于助听器在充电盒中充电时定位。
14.其中,后壳下端还包括充电孔,两充电孔设置于于后壳下端麦克风音孔两侧。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助听器包括壳体、发声组件及主板组件;壳体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前壳与后壳,前壳的一侧设置有出声孔;发声组件固定设置于壳体内,且发声组件前端位于出声孔内;主板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包括主板主体,固定设置于壳体内临近后壳侧的一侧,主板主体两端各电连接有一个麦克风,且后壳形成有与麦克风位置对应的麦克风音孔;主板组件还包括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无线传输芯片与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分别与主板主体连接,在后壳与前壳相背侧表面设置有选择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触发状态的功能按键,通过功能按键的触发状态控制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的工作状态来调整助听器的工作模式。本技术助听器设置有麦克风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接收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以及无线传输芯片接收无线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发声组件将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从出声孔发出,既能实现助听功能,又能实现耳机功能,同时,通过功能按键触发状态控制无线传输芯片与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的工作状态来调整助听器的工作模式,满足不同的需求。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其中:
18.图1是本技术助听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助听器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助听器另一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号:100、助听器;10、壳体;11、前壳;12、后壳;13、发声组件;14、主板组件;15、出声孔;16、麦克风;17、麦克风音孔;18、功能按键;19、电池组件;20、充电孔;21、音量调节按键; 22、耳帽;23、耳撑;24、磁铁;25、无线传输芯片;26、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7、动铁芯片;28、电池;29、电池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为了让听障用户使用助听器时能享受耳机功能,满足听障人群的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听障人群医疗助听的助听器,该助听器同时设置有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及协调芯片运作的组件。通过设置功能按键触发芯片的工作状态来调整助听器的工作模式。能够使助听器同时具有助听与耳机的功能,使听障人群也能享受耳机功能。
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助听器进行详细描述。
25.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助听器100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助听器100的爆炸图。助听器100包括壳体10、发声组件13及设置有无线传输芯片25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 26的主板组件14。
26.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相互连接的前壳11与后壳12,前壳11一侧设置有出声孔15。具体地,壳体10用来保护内部工作组件,本技术助听器100壳体10为入耳式设计,使用时前壳11设置的出声孔15塞入耳内,能有效防止漏音,在其他实施例中,助听器100 壳体10也可以为不入耳式设计,不设置出声孔15,依靠骨传导传音,其也应包含在本技术助听器100所要保护的范围之内。
27.在本实施例中,发声组件13固定设置于壳体10内,且发声组件 13前端位于出声孔15内。具体地,发声组件13临近出声孔15设置,能减少声音信号的外漏。在本实施例中,发声组件13为动铁发声组件,其能将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将声信号直接通过出声孔15传递到人耳朵,让佩戴者听到声音。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声组件也可以采用动圈等其他发声组件,在此不作限定。
28.在本实施例中,主板组件14设置于壳体10内,包括主板主体(图未标),固定设置于壳体10内临近后壳12侧的一侧,主板主体两端各电连接有一个麦克风16,且后壳12形成有与麦克风16位置对应的麦克风音孔17。具体地,麦克风16用来收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本实施例中的助听器100在主板两端各设置一个麦克风16,在后壳 12对应位置形成两个对应麦克风音孔17,上下两端各设置一个麦克风16能有效提高设备对环境声音的收音效果,在经过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处理后,传递到听障用户耳朵的声音信号更清晰稳定。其中,麦克风16的数量与设置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可以灵活调整,并都应包含在本技术助听器100所要保护范围内。
29.在本实施例中,主板组件14还包括无线传输芯片25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无线传输芯片25与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 分别与主板主体连接,在后壳12与前壳11相背侧表面设置有对应的功能按键18,通过功能按键18控制无线传输芯片25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的工作状态来调整助听器100的工作模式。具体地,本技术助听器100既能实现助听功能,又能实现耳机功能。其中,本技术助听器实现助听功能通过设置的麦克风16、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及发声组件13。麦克风16收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接收声音信号对其降噪并转化为稳定的电信号,发声组件13接收电信号并转化为声信号传递给听障用户的耳朵。实现耳机功能通过设置的无线传输芯片25及发声组件13,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无线传输芯片25是一种蓝牙芯片,能与音频播放端蓝牙无线连接,无线接收音频播放端电信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其他芯片,如近场通讯芯片或者红外通信芯片等,无线传输芯片 25将电信号传递给发声组件13,发声组件13将电信号
转化为声信号传递给听障用户耳朵。在本实施例中,耳机是通过无线传输芯片25 实现的蓝牙无线耳机功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无线传输芯片25可以换成电信号处理芯片,听障用户通过数据线连接音频播放端,让助听器100实现耳机功能需要与音频播放端有线连接,耳机功能为有线耳机功能。其中,功能按键18控制无线传输芯片25与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的工作状态。当通过功能按键18调节无线传输芯片 25工作时,为耳机模式。当调节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工作时,为助听器模式。当无线传输芯片25与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同时工作时,为混合模式。
30.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助听器,该助听器包括壳体、发声组件及主板组件。壳体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前壳与后壳,前壳的一侧设置有出声孔。发声组件固定设置于壳体内,且发声组件前端位于出声孔内。主板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包括主板主体,固定设置于壳体内临近后壳侧的一侧,主板主体两端各电连接有一个麦克风,且后壳形成有与麦克风位置对应的麦克风音孔。主板组件还包括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无线传输芯片与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分别与主板主体连接,在后壳与前壳相背侧表面设置有选择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触发状态的功能按键,通过功能按键的触发状态控制无线传输芯片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的工作状态来调整助听器的工作模式。本技术的助听器设置有无线接收音频播放端电信号的无线传输芯片及收集环境声信号的麦克风,既能单独实现助听器功能或耳机功能,又能同时实现助听器与耳机功能,听障用户可通过功能按键进行模式切换,能满足听障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31.请参阅图3,图3是本技术助听器100另一实施例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在本实施例中,助听器100还包括电池组件19,电池组件19包括电池28以及电池支架29,电池28通过电池支架29固定设置在壳体10内靠近发声组件13的一侧。电池28分别与发声组件13以及主板组件14电连接,为助听器100供电。具体地,电池28为锂电池。
33.请回阅图1,在图1中,后壳12下端还包括充电孔20,两充电孔20设置于于后壳12下端麦克风音孔17两侧。具体地,充电孔20 与前面描述电池28通过电路连接,与电池28连接的还有无线充电线圈,当助听器100放置在充电盒中,充电盒的充电桩与充电孔20接触通过无线充电线圈为电池28无线充电。其中,本实施例中充电孔 20设置在后壳12下端麦克风音孔17两侧,充电孔20的设置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例如充电孔20同样能设置在后壳12上端。本实施例中的助听器100在后壳12下端麦克风音孔17两侧设置充电孔20进行无线充电,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设置充电孔20连接充电线,为电池28进行有线充电,其也应包含在本技术助听器100所要保护的范围内。
34.结合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助听器100还包括动铁芯片27,与发声组件13及主板主体连接,在后壳12与前壳11相背侧表面设置有与动铁芯片27连接的音量调节按键21。具体地,听障用户可以通过音量调节按键21调节音量,动铁芯片27控制发声组件13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后声音信号传出的大小,通过音量调节按键21 来控制动铁芯片27控制发声组件13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后声音信号传出的大小,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左耳与右耳对应的助听器 100上的音量调节按键21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听障用户可以通过音量调节按键21单独调节左耳或右耳出声孔15传出音量的大小,这样使助听器100对于不同听障程度的耳朵适配性更强。
35.请回阅图3,在图3中,助听器100还包括磁铁24,磁铁24固定于壳体10内电池组件
19下端,磁铁24用于助听器100在充电盒中充电时定位。具体地,磁铁24使助听器100在充电盒内充电时能吸附固定,让充电孔20良好接触充电桩,保证充电电流的稳定。
36.请继续参阅图3,在图3中,前壳11远离后壳12的一端设置有凸起结构(图未标)。出声孔15设置于凸起结构上,且发声组件13 前端位于凸起结构内。具体地,本技术助听器100前壳11远离后壳 12侧设置凸起结构,听障用户在佩戴助听器100时会将凸起结构塞入耳内,该设计为入耳式设计,本助听器100出声孔15凸起入耳式设计与听障用户耳朵更贴合,舒适度更高,且能有效防止漏音。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采用凸起结构,助听器100可以为半入耳式设计,依靠骨传导传播声音信号,其也应包含在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围之内。
37.在本实施例中,助听器100还包括耳帽22与耳撑23,耳帽22 固定设置在凸起结构的外轮廓上,且包裹出声孔15。耳撑23通过卡扣固定于耳帽22上侧。具体地,耳帽22采用硅胶材质,其包裹出声孔15设置,其在听障用户佩戴助听器100时与听障用户耳朵贴合,能有效防止出声孔15传出的声音信号外漏,同时柔软的硅胶让听障用户即使佩戴很久也不会产生不舒适的胀痛压力,实际体验更加。耳撑23能协助助听器100卡扣在耳朵上,防止助听器100的脱落。在本实施例中,耳撑23呈弧形弹性弯曲设置,同样采用的是硅胶材质,在使用时听障用户将耳撑卡扣在耳朵上来防止助听器100的脱落。
38.在本实施例中,助听器100还包括射频器(图未标),与无线传输芯片25信号连接。其中,射频器用来实现无线传输芯片25接收音频播放端的电信号,射频器无线接收音频播放端的电信号后将电信号传递给无线传输芯片25处理。
39.进一步地,电池组件19还包括热敏电阻测温电路(图未标),热敏电阻测温电路设置于壳体10内临近出声孔15侧,热敏电阻测温电路与无线传输芯片25信号连接。热敏电阻测温电路接收外界热辐射来检测外界温度,并信号传递给无线传输芯片25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检测温度。具体地,热敏电阻测温电路用来实现助听器 100能判断听障用户是否佩戴上设备的功能,热敏电阻测温电路临近出声孔15侧设置,当听障用户有佩戴好设备时,热敏电阻测温电路采集人体内耳道处热辐射,得到检测温度,将检测温度传递给无线传输芯片25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无线传输芯片25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接收到的检测温度符合人体耳道环境常规温度,则判定听障用户已佩戴好助听器100,那么助听器100能正常使用,能进行各种工作模式切换。当热敏电阻测温电路采集到的热辐射,得到的检测温度不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时,无线传输芯片25和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在接收到检测温度后,会判定此刻听障用户还未佩戴好助听器100或设备正处于非常规环境,则助听器不工作。
40.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助听器,该助听器还设置有耳撑结构和热敏电阻测温电路,耳撑结构能协助助听器卡扣在听障用户耳朵上,防止助听器的脱落。热敏电阻测温电路能检测助听器的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预设的温度时,能判定此刻听障用户未佩戴好助听器或设备处于非常规环境,则设备不工作,避免了助听器在过高或过低温度环境下的使用,能有效延长助听器的使用环境。同时在左耳与右耳对应的助听器上设置有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音量调节按键,听障用户可以通过助听器单独调节左耳或右耳出声孔传出音量的大小,使助听器对于不同听障程度的耳朵适配性更强。
41.其中,本技术助听器100有助听模式、耳机模式及混合模式三种切换模式。
42.在本实施例中,主板组件14还包括麦克风收音组件(图未标),麦克风收音组件与
主板主体连接,且麦克风收音组件还与麦克风音孔 17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连接。其中,无线传输芯片25为触发状态时,助听器100为耳机模式,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 为触发状态时,助听器100为助听模式。
43.具体地,当助听器100为助听模式时,麦克风16接收声音信号,将声音信号通过麦克风收音组件传递给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传递给发声组件13,发声组件13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通过出声孔 15传出,实现助听功能。当助听器100为耳机模式时,无线传输芯片25通过射频放大器无线接收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递给动铁发声组件转化为声音信号后通过出声孔15传出,实现耳机模式。当助听器100为混合模式时,上面助听模式与耳机模式下工作的组件同时工作。
44.进一步,助听器100模式的切换是通过在后壳12与前壳11相背侧表面设置的功能按键18来实现的,功能按键18与无线传输芯片 25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连接,其能控制无线传输芯片25 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26的工作状态。
45.具体地,助听器100模式的切换通过如下步骤实现:s1:长按功能键t大于预设时间t。听障用户佩戴助听器100后,长按功能按键 18,按下时间大于预设时间t,助听器100开始工作。s2:默认助听器模式。助听器100的默认工作状态为助听模式,助听器100助听模式下的工作组件工作。s3:用户按功能键,检测按键时间t。听障用户想要切换工作模式时,按下功能按键18,设备检测听障用户按下功能键的时间长短。s4:若t小于预设时间t切换为下一工作模式,否则设备关机。当按下功能按键18的时间t小于预设时间t时,助听器100切换到下一个工作模式耳机模式,助听器100耳机模式下的工作组件工作。当继续按下功能按键18的时间t小于预设时间t时,助听器100切换到下一个工作模式混合模式,助听器100助听模式和耳机模式下的工作组件同时工作。如果再次按下功能按键18按下时间t小于预设时间t,则助听器100循环回到助听模式。当听障用户需要关闭助听器100时,则需要长按功能键,且按下时间大于预设时间t。在本实施例中,助听器开始工作后的默认工作模式是助听模式,工作模式的循环流程是助听模式-耳机模式-混合模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助听器开始工作后的默认工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模式,工作模式的循环流程也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46.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助听器,该助听器包括助听模式、耳机模式及混合模式三种模式,听障用户通过功能按键控制无线传输芯片及麦克风收音信号处理芯片的工作状态来调整助听器的工作模式,能使听障用户在使用助听器时也能享受耳机功能,满足更多人群的使用需求。
4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原理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