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楼宇网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24929发布日期:2022-12-13 20:46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楼宇网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网关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楼宇网关装置。


背景技术:

2.网关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网关在网络层以上实现网络互连,是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仅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连。网关既可以用于广域网互连,也可以用于局域网互连,是一种充当转换重任的计算机系统或设备,在楼宇控制系统中尤为重要。
3.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网关在连接使用时,需要在网线一端连接水晶头,方能与网关端口插接使用,然而网线在拉扯与排布过程中,网线与水晶头连接处容易扯断,导致网关连接断开,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多功能楼宇网关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网线在拉扯与排布过程中,网线与水晶头连接处容易扯断,导致网关连接断开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多功能楼宇网关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楼宇网关装置,包括网关本体,所述网关本体的后端面设置有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上设置有端口;
6.所述网关本体靠近所述后端盖的一侧设置有网线固定机构,所述网线固定机构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网关本体靠近所述后端盖一端面底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表面远离所述网关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顶端设置有压条,所述支撑条与所述压条平行设置,且所述支撑条与所述压条的两端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栓,所述螺栓贯穿所述压条与所述支撑条螺纹连接,且所述螺栓顶端设置有旋钮。
7.通过支撑条和压条的设置,在螺栓的连接下,能够将网线靠近与端口插接的一端夹持固定,尽量避免网线拉扯活动容易导致网线与网线接头松动断开的问题,对网线与网线接头处形成有效的保护。
8.优选的,所述支撑条与所述压条相向的一端面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端口对齐。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网线的限位。
10.优选的,所述螺栓底部套设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固定在所述压条上,所述螺栓顶部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活动穿设在所述固定筒顶端,且所述套筒位于所述固定筒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套环,所述套环与所述固定筒内部底壁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螺栓上。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网线的弹性夹持固定。
12.优选的,所述固定筒贯穿所述压条且与所述压条底端面平齐,所述套筒顶端与所述旋钮旋转连接。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弹簧的压缩。
14.优选的,所述网关本体的两侧均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底端延伸出所述网关本体下表面,且所述支撑座远离所述网关本体的端面底部设置有安装板。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网关本体的悬空安装。
16.优选的,所述支撑座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网关本体两侧壁上设置有散热槽孔,所述支撑座朝向所述网关本体的端面顶部开设有连接槽孔,所述连接槽孔与所述散热槽孔和所述空腔连通,所述支撑座朝向所述网关本体的端面底部开设有通风圈座,所述通风圈座与所述空腔连通。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网关本体的防尘散热。
18.优选的,所述支撑座朝向所述网关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环绕所述连接槽孔的橡胶圈,所述通风圈座内安装有滤网。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空腔与散热槽孔连接的密封性,且提高了防尘效果。
20.优选的,所述通风圈座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且所述通风圈座底端与所述空腔底壁平齐。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空腔内部进行清理。
22.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通过支撑条和压条的设置,在螺栓的连接下,能够将网线靠近与端口插接的一端夹持固定,尽量避免网线拉扯活动容易导致网线与网线接头松动断开的问题,且凹槽能够对网线形成良好的限位,对网线与网线接头处形成有效的保护;通过弹簧的设置,能够给予套环和套筒竖直向上的弹力,在固定筒的配合下,能够使支撑条与压条对网线为弹力夹持,尽量减少夹持固定对网线造成的损伤;通过网关本体两侧设置支撑座,且支撑座底端延伸出网关本体下表面,能够将网关本体悬空安装,有利于网关本体的散热;网关本体内部的热量能够通过连接槽孔排入空腔,再由通风圈座排出,避免了散热槽孔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尽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通过散热槽孔进入网关本体对网关本体内部元件造成的损伤,提高了网关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的网线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的支撑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网关本体;2、后端盖;3、端口;4、网线固定机构;5、连接板;6、支撑座;7、安装板;8、支撑条;9、压条;10、连接件;11、凹槽;12、散热槽孔;13、螺栓;14、固定筒;15、套筒;16、套环;17、弹簧;18、旋钮;19、空腔;20、连接槽孔;21、通风圈座;22、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参照图1,一种多功能楼宇网关装置,包括网关本体1,网关本体1的后端面设置有
后端盖2,后端盖2上设置有端口3,网线端部连接水晶头后,便能够与端口3连接。
30.参照图1,网关本体1靠近后端盖2的一侧设置有网线固定机构4,用于对网线靠近水晶头的位置处限位固定。
31.参照图2,网线固定机构4包括水平设置在网关本体1靠近后端盖2一端面底部的连接板5,连接板5连接在后端盖2上,后端盖2从网关本体1上拆离明后,连接板5可一同拆除。
32.参照图2,连接板5上表面远离网关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条8,支撑条8顶端设置有压条9,支撑条8与压条9平行设置,网线连接时穿过支撑条8与压条9之间,支撑条8与压条9的两端设置有连接件10,连接件10包括螺栓13,螺栓13贯穿压条9与支撑条8螺纹连接,且螺栓13顶端设置有旋钮18,拧动旋钮18旋转螺栓13,能够驱使压条9下压,进而将网线靠近与端口3插接的一端夹持固定,尽量避免网线拉扯活动容易导致网线与网线接头松动断开的问题。
33.参照图2,支撑条8与压条9相向的一端面均开设有凹槽11,凹槽11与端口3对齐,凹槽11呈弧形结构,能够对网线形成良好的限位。
34.参照图2-3,螺栓13底部套设有固定筒14,固定筒14固定在压条9上,螺栓13顶部套设有套筒15,套筒15活动穿设在固定筒14顶端,套筒15能够在固定筒14内升降活动,且套筒15位于固定筒14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套环16,套环16与固定筒14内部底壁之间设置有弹簧17,弹簧17套设在螺栓13上,利用支撑条8和压条9对网线夹持固定后,弹簧17能够给予套环16和套筒15竖直向上的弹力,进而使支撑条8与压条9对网线为弹力夹持,尽量减少夹持固定对网线造成的损伤。
35.参照图3,固定筒14贯穿压条9且与压条9底端面平齐,增加了固定筒14的长度,有利于弹簧17安装,套筒15顶端与旋钮18旋转连接,便于旋钮18转动后套筒15能够正常给予弹簧17压力。
36.参照图1,网关本体1的两侧均安装有支撑座6,支撑座6底端延伸出网关本体1下表面,能够将网关本体1悬空支撑,增加网关本体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且支撑座6远离网关本体1的端面底部设置有安装板7,安装板7上开设有通孔,用于支撑座6的安装固定。
37.参照图2和图4,支撑座6内部开设有空腔19,网关本体1两侧壁上设置有散热槽孔12,用于网关本体1的散热,支撑座6朝向网关本体1的端面顶部开设有连接槽孔20,连接槽孔20与散热槽孔12和空腔19连通,支撑座6朝向网关本体1的端面底部开设有通风圈座21,通风圈座21与空腔19连通,网关本体1内部的热量能够通过连接槽孔20排入空腔19,再由通风圈座21排出,避免了散热槽孔12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尽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通过散热槽孔12进入网关本体1对网关本体1内部元件造成的损伤,提高了网关本体1的使用寿命。
38.参照图4,支撑座6朝向网关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环绕连接槽孔20的橡胶圈,提高密封性,通风圈座21内安装有滤网22,尽量减少灰尘进入空腔19飘入散热槽孔12中。
39.参照图4,通风圈座21可拆卸安装在支撑座6上,便于滤网22的更换,且通风圈座21底端与空腔19底壁平齐,在圈座21拆卸后,方便对空腔19内部进行清理。
40.工作原理,使用时,网线穿过支撑条8和压条9之间与端口3插接,拧动旋钮18旋转螺栓13,能够驱使压条9下压,进而将网线靠近与端口3插接的一端夹持固定,尽量避免网线拉扯活动容易导致网线与网线接头松动断开的问题,凹槽11能够对网线形成良好的限位;利用支撑条8和压条9对网线夹持固定后,弹簧17能够给予套环16和套筒15竖直向上的弹
力,进而使支撑条8与压条9对网线为弹力夹持,尽量减少夹持固定对网线造成的损伤;通过网关本体1两侧的支撑座6,且支撑座6底端延伸出网关本体1下表面,能够将网关本体1悬空安装,有利于网关本体1的散热;网关本体1内部的热量能够通过连接槽孔20排入空腔19,再由通风圈座21排出,避免了散热槽孔12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尽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通过散热槽孔12进入网关本体1对网关本体1内部元件造成的损伤,提高了网关本体1的使用寿命。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