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及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10617发布日期:2022-06-15 09:21阅读:56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及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2.例如手机等移动终端通常包括内置的摄像头模组,以用于实现拍摄功能。摄像头模组集成在移动终端的机身内,包含图像传感器、镜头、对焦模块、防抖马达等主要器件,以期在有限空间内获得较好的成像画质。
3.然而,相关技术中移动终端的内置摄像头模组结构尺寸受限于移动终端的整机尺寸,若考虑移动终端的整机布局因素,就会导致内置摄像头模组的功能和成像质量无法提升。若摄像头模组厚度过大就会造成移动终端整体厚度较大、美观性和使用体验下降,还会影响移动终端的主板布板面积以及电池容量等其他部件的设置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提供一种改进的移动终端及移动设备,以避免镜头对移动终端的空间占用,使移动终端兼具轻薄性和预期的拍摄效果。
5.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设备壳体和图像传感器模组:
6.所述设备壳体包括透光区域,所述图像传感器模组设置于所述透光区域内侧;
7.所述透光区域的外围设有与外接镜头组件组装配合的外接结构;
8.其中,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外接结构与所述外接镜头组件组装配合后,所述外接镜头组件的外接镜头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组的感光主体位置对应。
9.可选的,所述透光区域包括透光开口和覆盖所述透光开口的透光盖板;
10.其中,所述图像传感器模组的感光主体设置在所述透光开口内。
11.可选的,所述图像传感器模组包括滤光片、传感器主体;所述滤光片设置于所述传感器主体上方,且所述滤光片覆盖所述传感器主体的感光主体。
12.可选的,所述图像传感器模组的感光主体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6mm。
13.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装饰盖体,所述装饰盖体可拆卸组装于所述设备壳体外部;当所述装饰盖体组装于所述设备壳体时,所述装饰盖体覆盖所述透光区域和/或所述外接结构。
14.可选的,所述外接结构包括卡接结构、螺纹连接结构、磁吸连接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15.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至少一个内置摄像头模组,所述内置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透光区域内侧。
16.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包括:外接镜头组件和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移动终端,所述外接镜头组件与所述外接结构可拆卸组装,以使所述外接镜头组件的外接镜头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组的感应主体位置对应。
17.可选的,所述外接镜头组件与所述移动终端电连接。
18.可选的,所述外接镜头组件包括外接镜头和转接件,所述转接件分别与所述外接镜头以及所述移动终端可拆卸连接。
19.可选的,所述外接镜头组件包括外接镜头,所述外接镜头设有连接结构,所述外接镜头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可拆卸组装于所述设备壳体。
20.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公开的移动终端能够通过外接结构组装外接镜头组件,使得外接镜头组件组装于移动终端外部后与设置于设备壳体透光区域内侧的图像传感器模组通过透光区域配合实现拍摄功能。由于外接镜头组件可拆卸的外接于移动终端外部,因而避免了对移动终端内部空间的占用,提升了移动终端的轻薄性。而结构尺寸较薄的图像传感器模组内置于移动终端,不仅有助于通过扩大图像传感器模组的成像尺寸实现大底化成像,还能够借助移动终端平台实现高算力图像处理、编辑和分享功能,与外接镜头组件配合实现较好的拍摄效果。
2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移动终端与外接镜头组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移动终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移动终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移动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转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转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转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移动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2.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顶部”、“底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3.例如手机等移动终端通常包括内置的摄像头模组,以用于实现拍摄功能。摄像头模组集成在移动终端的机身内,包含图像传感器、镜头、对焦模块、防抖马达等主要器件,以期在有限空间内获得较好的成像画质。然而,相关技术中移动终端的内置摄像头模组结构尺寸受限于移动终端的整机尺寸,若考虑移动终端的整机布局因素,就会导致内置摄像头模组的功能和成像质量无法提升。若摄像头模组厚度过大就会造成移动终端整体厚度较大、美观性和使用体验下降,还会影响移动终端的主板布板面积以及电池容量等其他部件的设置空间。
34.本公开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与外接镜头组件可拆卸配合。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移动终端与外接镜头组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移动终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移动终端1包括设备壳体11和图像传感器模组12。设备壳体11包括透光区域111,图像传感器模组12设置于透光区域111内侧,透光区域111的外围设有与外接镜头组件2组装配合的外接结构112。其中,移动终端1通过外接结构112与外接镜头组件2组装配合后,外接镜头组件2的外接镜头22与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光主体121位置对应。
35.上述移动终端1能够通过外接结构112组装外接镜头组件2,使得外接镜头组件2组装于移动终端1外部后与设置于设备壳体11透光区域111内侧的图像传感器模组12通过透光区域111配合实现拍摄功能。由于外接镜头组件2可拆卸的外接于移动终端1外部,因而避免了对移动终端1内部空间的占用,提升了移动终端1的轻薄性。而结构尺寸较薄的图像传感器模组12内置于移动终端1,不仅有助于通过扩大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成像尺寸实现大底化成像,还能够借助移动终端1平台实现高算力图像处理、编辑和分享功能,与外接镜头组件2配合实现较好的拍摄效果。
36.此外,因外接镜头组件2不再占用移动终端1的内部空间,移动终端1主板不再受限于镜头尺寸,所以可以获得更宽裕的布板面积,提升散热效果以及传输信号的完整性。而且,将镜头外接而省下的移动终端1内部空间,还能够用于提升电池容量,增加移动终端1的续航能力。
37.其中,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光主体121距离设备壳体11透光区域111的距离较小,上述距离可以小于或等于10毫米,因而能够适配市面上的几乎所有常用镜头,让摄影爱好者通过一个移动终端1适配多种镜头,提升拍照体验。传统镜头也可以依赖与上述移动终端1重新发挥作用,而移动终端1本身也可以作为除通信功能外的专业摄影工具,具备更高的价值。
38.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以移动终端1是手机为例,手机具备高算力平台、高效率高质量的影像算法以及便捷的编辑和分享功能,在通过外接镜头组件2采集光线、图像传感器模组12成像后,可以直接利用手机进行图像处理、编辑和分享,获得了使用便利的影像系统,避免了单独使用高成像质量的相机时,需要转出图像再处理、编辑和分享的过程。
39.例如,在外出旅游、专业摄影拍摄、采访录像等场景,除了携带日常使用的相机镜
头外,不用再携带笨重的相机机身,只需将相机镜头与移动终端1装好即用,用完可拆,提升了便携性和使用便利性。
40.由于外接镜头组件2的选用不再受移动终端1的组装空间限制,可以使外接镜头22最大限度的匹配于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成像尺寸,提升光圈、进光量、解析力等诸多性能。例如,在夜晚、暗室、山洞、隧道等暗光场景进行拍摄时,可以选用大口径大光圈外接镜头22,结合移动终端1的曝光和融合等算法,获得效果较好的暗态场景照片,提升用户体验。
41.再例如,摄影爱好者可以根据拍摄场景和拍摄需要外接单反、微单数码相机或者胶片相机的镜头,比如长焦人像镜头、超广角风景镜头、大光圈镜头、电影镜头等,上述外接镜头22结合移动终端1自带的图像传感器模组12完成拍照、录像等功能,能够提高图片、视频拍摄质量。其中,上述移动终端1还可以外接一些摄影爱好者收藏的机身像场距难以匹配的老镜头,提升老镜头的实用性。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透光区域111可以包括透光开口1111和覆盖透光开口1111的透光盖板1112,其中,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光主体121设置在透光开口1111内,以使感光主体121可以通过透光开口1111与外接镜头组件2配合采光成像。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模组12可以包括滤光片和传感器主体122,滤光片设置于传感器主体122上方,且滤光片覆盖传感器主体122的感光主体121。其中,可以通过支架对滤光片进行支撑,以提升滤光片的组装稳固性。
44.由于滤光片覆盖传感器主体122的感光主体121,因此通过透光区域111可以直观看到滤光片,提升移动终端1的科技感和美观性。
45.在上述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模组12还可以包括底座123和模组盖板124,传感器主体122设置于底座123,以通过底座123实现对传感器主体122的支撑。模组盖板124覆盖传感器主体122,以通过模组盖板124实现对传感器主体122的结构保护和防尘保护。
46.在上述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光主体121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6mm,以获得大底成像效果。
47.上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区域111可以包括透光开口1111和覆盖透光开口1111的透光盖板1112。设备壳体11内设有与透光开口1111位置对应的第一组装空间113,图像传感器模组12设置于第一组装空间113。将图像传感器模组12设置于第一组装空间113以便于透过透光盖板1112与外接镜头组件2配合实现采光。其中,第一组装空间113可以是装饰盖板、天线盖或额外设置的支撑架围成的组装空间,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1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内置摄像头模组13,设备壳体11内设有第二组装空间114,内置摄像头模组13固定组装于第二组装空间114,以通过内置摄像头模组13实现移动终端1的日常拍摄功能,在需要使用外接镜头22时再安装外接镜头组件2。
4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置摄像头模组13可以包括主摄像头模组和/或超广角摄像头,在日常使用移动终端1的过程中,主摄像头模组和超广角摄像头能够实现诸如扫码、简单拍照等单摄像头拍摄功能,也可以完成双摄人像模式功能。
50.在上述实施例中,透光区域111可以覆盖第二组装空间114,可以将主摄像头模组和/或超广角摄像头模组以及图像传感器模组12设置于同一空间内,以使内置摄像头模组13和图像传感器模组12均通过透光区域111实现采光拍摄,以简化移动终端1的结构设置,
提升移动终端1的美观性。
51.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区域111的外围设有与外接镜头组件2组装配合的外接结构112,外接结构112可以包括卡接结构、螺纹连接结构221、磁吸连接结构221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于设备壳体11的卡接结构、螺纹连接结构221、磁吸连接结构221能够为移动终端1与外接镜头组件2的可拆卸连接提供拆装便利性。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装饰盖体(未标注),装饰盖体可拆卸组装于设备壳体外部,当装饰盖体组装于设备壳体时,装饰盖体覆盖透光区域和/或外接结构,以在未安装外接镜头组件时对透光区域和/或外接结构进行遮挡,提升移动终端的整体美观性。
53.本公开进一步提供一种移动设备,移动设备包括:外接镜头组件2和上述移动终端1,外接镜头组件2与设置于设备壳体11的外接结构112可拆卸组装,以使外接镜头组件2的外接镜头22与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应主体位置对应。
54.由于移动终端1能够通过外接结构112组装外接镜头组件2,使得外接镜头组件2组装于移动终端1外部后与设置于设备壳体11透光区域111内侧的图像传感器模组12通过透光区域111配合实现拍摄功能。外接镜头组件2可拆卸的外接于移动终端1外部,因而避免了对移动终端1内部空间的占用,提升了移动终端1的轻薄性。而结构尺寸较薄的图像传感器模组12内置于移动终端1,不仅有助于通过扩大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成像尺寸实现大底化成像,还能够借助移动终端1平台实现高算力图像处理、编辑和分享功能,与外接镜头组件2配合实现较好的拍摄效果。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镜头组件可以与移动终端电连接,以相互传输控制信号或反馈信号,并利用外接镜头22的自动对焦、防抖等功能实现对焦和防抖,提升移动终端1的对焦和防抖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外接镜头组件2与移动终端1也可以为机械连接,当外接镜头组件2组装于移动终端1后,可以通过手动调整外接镜头22实现手动对焦。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外接镜头组件2可以包括外接镜头22和转接件21,转接件21分别与外接镜头22以及移动终端1可拆卸连接。其中,转接件21可以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定位连接端211和第二定位连接端212,第一定位连接端211与外接结构112定位连接,第二定位连接端212与外接镜头22定位连接,以使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光主体121表面到外接镜头22接入平面的距离等于外接镜头22的法兰距。
57.可以通过为转接件21设置多个匹配于不同外接镜头22法兰距的第二定位连接端212,以使具有不同法兰距的外接镜头22能够安装至移动终端1,并能够正常对焦使用。还可以通过为不同外接镜头22配备一一对应的转接件21,以使每个转接件21的第二定位连接端212与外接镜头22定位连接后获得与该外接镜头22匹配的法兰距。
58.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件21可以包括第一导电触点(未标注)和第二导电触点214,第一导电触点与移动终端1的主板电连接,第二导电触点214与外接镜头22电连接,以通过转接件21实现移动终端1与外接镜头22的电连接。其中,外接镜头22可以包括自动对焦、防抖等功能,当移动终端1和外接镜头22通过转接件21电连接后,可以相互传输控制信号或反馈信号,以利用外接镜头22的自动对焦、防抖等功能实现对焦和防抖,提升移动终端1的对焦和防抖效果。
59.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件21配合于移动终端1的一侧可以设有透光口213,透光口
213与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光主体121的结构形状及尺寸匹配。转接件21的透光口213可以使经过外接镜头22的光线通过透光口213传播至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光主体121。
60.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口213与感光主体121的结构形状及尺寸匹配能够避免外部杂光进入图像传感器模组12而影响成像效果。例如图6所示,当感光主体121为矩形时,上述透光口213可以为与感光主体121匹配的矩形,以使外接镜头22组装至移动终端1后,感光主体121能够获得较好的采光和成像效果。
61.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透光口213的形状还可以是圆形,圆形透光孔可以覆盖图像传感器模组12的感光主体121,以使外接镜头22采集的光学可以传播至感光主体121。
6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外接镜头组件2可以包括外接镜头22,外接镜头22设有连接结构221,外接镜头22通过连接结构221可拆卸组装于设备壳体11,以直接通过外接镜头22与设备壳体11的配合实现外接镜头22与移动终端1的组装。
63.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为外接镜头22设置第三导电触点222,以通过第三导电触点222实现外接镜头22与移动终端的电连接,其中,外接镜头22可以包括自动对焦、防抖等功能,当移动终端1和外接镜头22通过转接件21电连接后,可以相互传输控制信号或反馈信号,以利用外接镜头22的自动对焦、防抖等功能实现对焦和防抖,提升移动终端1的对焦和防抖效果。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