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1082589发布日期:2022-08-09 22:35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物联ai代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特高压通道内架设有1000kv、
±
800kv、
±
500kv特超高压线路,输送负荷功率大,通道内多条线路一旦同时发生故障,对送受端电网构成巨大冲击,极易引发至少三级以上电网安全事件。
3.目前线路运维压力主要来自机械外力破坏,同时异物飘挂及树障隐患也不容忽视。
4.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电网全景监测运维管理方法及系统”,其公开号cn109784508a,公开日2019-05-21,该方法包括:步骤s1、建立电网全景监测的物联网架构;步骤s2、服务层的设备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发送tcp连接请求至云平台,与云平台服务器建立tcp连接;步骤s3、服务层的设备接收所述云平台服务器通过所述tcp连接发送的第一应用报文,解析所述第一应用报文获取远程运维指令,根据所述运维指令执行对应操作;步骤s4、服务层的设备将执行结果通过所述tcp连接返回至所述云平台服务器。该专利无法确保数据上传及时、安全,减轻后台数据处理压力,对安全隐患进行精准预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主要解决现有的输电线路通道环境监测技术在数据传输不及时,不能实时监控路通道环境,数据传输过程中极易出现数据缺失、丢失、延迟等问题;提供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方法及系统,采用物联ai代理对廊道内的在线监测图像识别模块、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声光报警模块等数据进行汇集、边缘计算,确保数据上传及时、安全,减轻后台数据处理压力,对安全隐患进行精准预警,实现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
6.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发明包括:s1:建立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物联ai代理平台系统;s2:系统启动图像识别模块实时判别线路通道环境并将实时数据发送给物联ai代理;s3:有入侵物闯入线路通道时,物联管理平台将启动测距模块,并进入s4;无入侵物闯入线路通道时,图像识别模块正常工作,测距模块处于待机状态;s4:根据测距模块的测距结果导线测温模块或声光报警模块会发出报警。
7.本方案通过物联ai代理对特高压湖州廊道内的在线监测图像识别模块、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声光报警模块等数据进行汇集、边缘计算,实现安全隐患的精准预警。
8.作为优选,所述s1中的物联ai代理平台系统包括:
物联管理平台,用于对数据进行计算并发送指令,与物联ai代理、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声光报警模块连接;物联ai代理,用于汇集、上传数据,与物联管理平台、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连接;图像识别模块,用于识别通道环境的入侵物,与物联ai代理连接;测距模块,用于测算入侵物与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与物联管理平台和物联ai代理连接;导线测温模块,用于测量当前的导线温度,与物联管理平台和物联ai代理连接;声光报警模块,用于警示、提醒,与物联管理平台和物联ai代理连接。
9.本方案高度融合在线监测图像识别模块、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实现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
10.作为优选,所述s2中在物联管理平台未发出指令时,测距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和导线测温模块处于待机状态,图像识别模块再实时判别线路通道环境中的入侵物或是树竹遮挡物。
11.采用本方案通过图像识别模块进行实时监控线路通道环境,保证高压线路的正常使用。
12.作为优选,所述s3中的具体步骤为:s31:当图像识别模块研判出有入侵物或是树竹遮挡物闯入线路通道后,图像识别模块会产生数据脉冲通过物联ai代理到达物联管理平台;s32:物联管理平台接收到该数据脉冲后,会发出指令开启测距模块;s33:测距模块功能开启后,测距模块将实时判断入侵物或是树竹遮挡物与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
13.采用本方案通过数据脉冲发送指令体现了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安全性。
14.作为优选,所述s4中根据测距结果按物线距离大小的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等级:若物线距离大于20cm,则危险程度判断为无影响;若物线距离在10cm-20cm之间,则危险程度判断为一般;若物线距离在3cm-10cm之间,则危险程度判断为严重;若物线距离在0cm-3cm之间,则危险程度判断为危急。
15.采用本方案对物体与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进行等级划分,能更好的起到预警的作用。
16.作为优选,所述s4中,若测距结果为无影响时,声光报警模块不会得到触发;否则,声光报警模块将会得到触发并开启,声光报警模块功能开启后,声光报警模块将会发出“高压危险”等声音并伴随闪烁抢眼的红光,随着物线距离危险程度的加剧,声音分贝会越大,红光闪烁的频率会越快;在声光报警模块功能开启后的测距结果为无影响时,声光报警模块功能才会关闭。
17.采用本方案是为了在外破隐患精准预警机制下进行预警,通知人员有异物靠近导线。
18.作为优选,所述s4中,若测距结果为无影响时,导线测温模块不会得到触发;否则,导线测温模块将会得到触发,导线测温模块功能开启后,在物联ai代理平台中,结合当前的
导线温度,线树距离将会换算到此档距近5年最高温度下的线树距离,对系统发出报警;根据换算后的线树距离,再次研判危险程度,当测距结果为无影响时,导线测温模块功能也将关闭。
19.采用本方案是为了在树障隐患精准预警机制下进行预警,通知人员有树竹遮挡物靠近导线,并且进行导线温度预警。
20.作为优选,所述全景监测系统包括:物联管理平台,用于对数据进行计算并发送指令,与物联ai代理、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声光报警模块连接;物联ai代理,用于汇集、上传数据,与物联管理平台、图像识别模块、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连接;图像识别模块,用于识别通道环境的入侵物,与物联ai代理连接;测距模块,用于测算入侵物与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与物联管理平台和物联ai代理连接;导线测温模块,用于测量当前的导线温度,与物联管理平台和物联ai代理连接;声光报警模块,用于警示、提醒,与物联管理平台和物联ai代理连接。
21.采用本方案是为了度融合在线监测图像识别模块、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实现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 基于物联ai代理平台打造,可确保数据上传及时、安全,减轻后台数据处理压力;2. 高度融合在线监测图像识别模块、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实现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24.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25.图3是本发明外破隐患精准预警机制的流程图。
26.图4是本发明树障隐患精准预警机制的流程图。
27.图中1. 物联管理平台,2.物联ai代理,3.图像识别模块,4.测距模块,5.导线测温模块,6.声光报警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29.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方法及系统,如图2所示,全景监测系统包括:物联管理平台1、物联ai代理2、图像识别模块3、测距模块4、导线测温模块5和声光报警模块6,物联管理平台1与物联ai代理2、测距模块4、导线测温模块5、声光报警模块连接6,物联ai代理2与图像识别模块3、测距模块4、导线测温模块5连接,图像识别模块3与物联ai代理2连接,测距模块4与物联管理平台1和物联ai代理2连接,导线测温模块5与物联管理平
台1和物联ai代理2连接,声光报警模块6与物联管理平台1和物联ai代理2连接。
30.如图1所示,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方法,包括:s1:建立特高压廊道通道环境全景监测物联ai代理平台系统。
31.s2:在物联管理平台1未发出指令时,测距模块4、声光报警模块6和导线测温模块8处于待机状态,图像识别模块3再实时判别线路通道环境中的入侵物或是树竹遮挡物。
32.s3:启动系统中的外破隐患精准预警机制和树障隐患精准预警机制。
33.如图3所示,外破隐患精准预警机制的步骤流程包括:a1:当图像识别模块3研判出有入侵物闯入线路通道后,图像识别模块3会产生数据脉冲通过物联ai代理2到达物联管理平台1;a2:物联管理平台1接收到该数据脉冲后,会发出指令开启测距模块4;a3:测距模块4功能开启后,测距模块4将实时判断入侵物与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a4:若测距结果为无影响时,声光报警模块6不会得到触发;否则,声光报警模块6将会得到触发并开启,声光报警模块6功能开启后,声光报警模块6将会发出“高压危险”等声音并伴随闪烁抢眼的红光,随着物线距离危险程度的加剧,声音分贝会越大,红光闪烁的频率会越快;在声光报警模块6功能开启后的测距结果为无影响时,声光报警模块6功能才会关闭。
34.如图4所示,树障隐患精准预警机制的步骤流程包括:b1:当图像识别模块3研判出有树竹遮挡物闯入线路通道后,图像识别模块3会产生数据脉冲通过物联ai代理2到达物联管理平台1;b2:物联管理平台1接收到该数据脉冲后,会发出指令开启测距模块4;b3:测距模块4功能开启后,测距模块4将实时判断树竹遮挡物与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b4:若测距结果为无影响时,导线测温模块5不会得到触发;否则,导线测温模块5将会得到触发,导线测温模块5功能开启后,在物联ai代理平台1中,结合当前的导线温度,线树距离将会换算到此档距近5年最高温度下的线树距离,对系统发出报警;根据换算后的线树距离,再次研判危险程度,当测距结果为无影响时,导线测温模块5功能也将关闭。
35.本实施例通过物联ai代理对特高压湖州廊道内的在线监测图像识别模块、测距模块、导线测温模块、声光报警模块等数据进行汇集、边缘计算,实现安全隐患的精准预警。
36.应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