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音效果好的双咪头麦克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62499发布日期:2023-03-15 04:38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收音效果好的双咪头麦克风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收音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收音效果好的双咪头麦克风。


背景技术:

2.麦克风,学名为传声器,由英语microphone翻译而来,也称话筒,微音器。麦克风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分类有动圈式、电容式、驻极体和最近新兴的硅微传声器,此外还有液体传声器和激光传声器。大多数麦克风都是驻极体电容器麦克风,其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具有永久电荷隔离的聚合材料振动膜。
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792303a,一种带充电功能的话筒架与配套的无线话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话筒座的后面设置有充电口,话筒座的上面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上设置有话筒插圈;话筒插圈的插圈内壁设置有第一导电弹簧片和第二导电弹簧片,第一导电弹簧片和第二导电弹簧片通过支撑杆内的导线分别与充电口内的两根电源输入片连接;所述话筒柄的前端设置有拾音头,话筒柄的中间设置有话筒开关、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所述话筒插圈设置有开口,该开口的宽度尺寸大于话筒柄尾部的之间尺寸,小于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的之间尺寸;该发明既可以将有线话筒作为移动话筒使用,也可作为固定式话筒使用,在当作固定式话筒使用有可以的同时完成对话筒内可充电池的充电。
4.现有的麦克风多采用直筒状设计,其握持时需要使用者手腕弯折握持才可实现最佳的收音效果,长期使用下容易导致手腕部疲劳,且现有的麦克风在ktv等场所使用时多人重复使用后收声部件容易被灰尘或者吐沫等覆盖影响收音效果,且具有极大的卫生风险。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收音效果好的双咪头麦克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音效果好的双咪头麦克风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收音效果好的双咪头麦克风,包括麦克风主体,所述麦克风主体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上端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收音组件,所述定位环的上端面转动连接有清理杆,所述清理杆与收音组件贴合设置,所述麦克风主体的下端面装配式连接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与麦克风主体之间呈倾斜设置。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麦克风主体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转动杆的上端面设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开设有滑杆相适配的滑杆槽,且所述安装面和麦克风主体的底面均设有电极片,所述握持部的内部设有储能模块。
9.进一步的,所述滑杆采用“t”形滑杆,所述滑杆槽的内壁设有定位凸点,且所述安装面设有两组对称设置在握持部的上端面。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麦克风主体的内部开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清理杆转动的驱动机构。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定位环的内部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部转
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固定套接有转动齿轮,且所述清理杆与转动杆通过卡接件装配式连接,所述定位环的表面开设有与清理杆相适配的环形槽,所述转动齿轮与驱动机构驱动相连。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清理杆与收音组件贴合的一侧嵌设有清理棉层,所述清理杆内部开设有储液仓,所述储液仓与清理棉层之间设有缓释孔。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外齿环和内转杆,所述外齿环转动连接在驱动槽的内部,且所述外齿环与转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内转杆活动设置在外齿环的内部。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外齿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齿片,所述内转杆外端面设有与内齿片相适配的弹性拨片,所述内转杆固定连接有摆杆,所述摆杆开设有与外齿环相适配的槽,所述摆杆背离内转杆的一端设有配重块,且所述摆杆活动设置在驱动槽的内部。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驱动槽设有两组对称分布在麦克风主体的内部,且所述驱动槽之间连通有控制槽,所述内转杆的两端转动连接有滑片,所述滑片与驱动槽的内壁滑动相连。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控制槽内部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中心与控制槽内壁转动相连,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转动连接件与滑片转动相连。
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麦克风主体内部对称设有两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贯穿定位环并延伸至环形槽的内部,且所述控制杆位于转动杆的两侧。
1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调节杆的上端面两侧贴合设有压板,所述控制槽内壁设有与压板相适配的压板槽,且所述压板与控制杆的底部固定相连,所述控制槽的两端嵌设有磁片,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采用磁性材质。
19.本发明使用时,麦克风通过收音组件进行收音,且在使用时握持部和麦克风主体通过切斜设置可有效避免使用时长期握持导致的手腕酸痛,同时设有定位环内部转动连接有对收音组件表面进行清理消毒的清理杆,清理杆贴合收音组件的表面转动可有效对收音组件表面杂质进行清理,同时可以对收音组件表面进行抑菌消毒,避免多人使用下的细菌传播风险。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发明的麦克风主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发明的定位环剖面轮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发明的定位环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发明的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发明的清理弧杆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发明的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本发明的内转杆啮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本发明的内转杆脱离状态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本发明的麦克风主体剖面驱动结构示意图;
31.图11是本发明的握持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2是本发明的图10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13是本发明的双头麦克风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收音组件;2、定位环;3、握持部;4、麦克风主体;5、清理杆;6、控制杆;7、滑杆;8、驱动槽;9、驱动机构;10、清理棉层;11、转动杆;12、转动齿轮;13、环形槽;14、转动槽;16、卡接件;17、储液仓;18、缓释孔;19、外齿环;20、内齿片;21、弹性拨片;22、转动连接件;23、配重块;24、摆杆;25、滑片;26、内转杆;27、电极片;28、滑杆槽;29、控制槽;30、磁片;31、调节杆;32、压板槽;33、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实施例一
36.如图1所示,一种收音效果好的双咪头麦克风,包括麦克风主体4,麦克风主体4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定位环2,定位环2的上端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收音组件1,定位环2的上端面转动连接有清理杆5,清理杆5与收音组件1贴合设置,麦克风主体4的下端面装配式连接有握持部3,握持部3与麦克风主体4之间呈倾斜设置。
37.使用时,麦克风通过收音组件1进行收音,且在使用时握持部3和麦克风主体4通过切斜设置可有效避免使用时长期握持导致的手腕酸痛,同时设有定位环2内部转动连接有对收音组件1表面进行清理消毒的清理杆5,清理杆5贴合收音组件1的表面转动可有效对收音组件1表面杂质进行清理,同时可以对收音组件1表面进行抑菌消毒,避免多人使用下的细菌传播风险。
38.实施例二
39.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2、10、11和13所示,麦克风主体4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滑杆7,转动杆11的上端面设有安装面,安装面开设有滑杆7相适配的滑杆槽28,且安装面和麦克风主体4的底面均设有电极片27,握持部3的内部设有储能模块。
40.进一步的,滑杆7采用“t”形滑杆,滑杆槽28的内壁设有定位凸点,且安装面设有两组对称设置在握持部3的上端面。
41.使用时,通过安装面的设置使得麦克风主体4和握持部3装配式连接,且通过安装面的多组设置如两组等,可实现握持部3与麦克风主体4的一对多安装,当麦克风主体4设有两组时,大大提高在两人同唱或者多人同唱的收声效果,且握持部3的内部通过设有储能模块,且储能模块通过电极片27与麦克风主体4电性相连,从而为麦克风主体4进行供电,相较于传统的麦克风,本装置麦克风主体4与握持部3倾斜设置且可自由选配麦克风主体4的数量,大大提高装置便捷性,以及长期使用手部的舒适性,并通过在握持部3内部集成储能模块,并通过电极片27电性连接,大大提高了电池更换便捷性,使用时只需更换握持部3即可为多组麦克风主体4进行供电,且更换操作简单便捷。
42.如图1-3所示,麦克风主体4的内部开设有驱动槽8,驱动槽8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清理杆5转动的驱动机构9。
43.如图1-5所示,定位环2的内部开设有转动槽14,转动槽14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1,转动杆11的两端固定套接有转动齿轮12,且清理杆5与转动杆11通过卡接件16装配式连
接,定位环2的表面开设有与清理杆5相适配的环形槽13,转动齿轮12与驱动机构9驱动相连。
44.使用时,通过驱动机构9驱动转动齿轮12从而带动转动杆11的转动,转动杆11通过卡接件16与转动齿轮12装配式相连,卡接件16可采用卡接块等便于对清理杆5进行拆卸和更换,通过清理杆5沿着收音组件1表面的转动,对收音组件1表面以及缝隙进行清理和消毒,有效提高收音组件1的收声效果和卫生安全的可靠性,避免细菌传播。
45.如图1-6所示,清理杆5与收音组件1贴合的一侧嵌设有清理棉层10,清理杆5内部开设有储液仓17,储液仓17与清理棉层10之间设有缓释孔18。
46.使用时,由于清理杆5采用装配式连接使得清理杆5可便捷的更换,且为提高对收音组件1的清理和消毒效果,设有清理棉层10,清理棉层10可有效对收音组件1表面的缝隙处进行清理,且清理杆5内部中空,中空处设有储液仓17用于存储消毒液,消毒液优选的选用酒精等,通过缓释孔18缓慢将清理棉层10浸润,提高清理棉层10的杀菌效果,且酒精等消毒后易挥发无残留,可降低对收音组件1表面的腐蚀,避免液体侵入设备内部。
47.如图1-5和7-9所示,驱动机构9包括外齿环19和内转杆26,外齿环19转动连接在驱动槽8的内部,且外齿环19与转动齿轮12相啮合,内转杆26活动设置在外齿环19的内部。
48.如图1-5和7-9所示,外齿环19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齿片20,内转杆26外端面设有与内齿片20相适配的弹性拨片21,内转杆26固定连接有摆杆24,摆杆24开设有与外齿环19相适配的槽,摆杆24背离内转杆26的一端设有配重块23,且摆杆24活动设置在驱动槽8的内部。
49.使用时,由于话筒体积有限,且唱歌是多伴随有手臂的舞动,进而通过设置摆杆24,摆杆24底部设有配重块23,随着手臂舞动,配重块23将发生偏转,从而带动外齿环19内部的内转杆26转动,且由于内转杆26设有弹性拨片21,内齿片20和弹性拨片21均为弧形爪片机构,通过摆杆24的摆动实现对外齿环19的单向驱动,从而通过内转杆26的转动驱动外齿环19同步转动,进而控制清理杆5转动对收音组件1进行清理,其内部结构分布较为合理,简单高效,无需额外动力即可驱动清理杆5的运动。
50.如图1-5和7-10所示,驱动槽8设有两组对称分布在麦克风主体4的内部,且驱动槽8之间连通有控制槽29,内转杆26的两端转动连接有滑片25,滑片25与驱动槽8的内壁滑动相连。
51.如图1-5和7-11所示,控制槽29内部设有调节杆31,调节杆31中心与控制槽29内壁转动相连,调节杆31的两端分别通过转动连接件22与滑片25转动相连。
52.如图1-5和7-11所示,麦克风主体4内部对称设有两组控制杆6,控制杆6贯穿定位环2并延伸至环形槽13的内部,且控制杆6位于转动杆11的两侧。
53.如图1-5和7-11所示,调节杆31的上端面两侧贴合设有压板33,控制槽29内壁设有与压板33相适配的压板槽32,且压板33与控制杆6的底部固定相连,控制槽29的两端嵌设有磁片30,调节杆31的两端采用磁性材质。
54.使用时,提高清理杆5的清洁和杀菌效率,通过设有两组驱动机构9不同方向驱动实现清理杆5往复转动,从而大大提高清洁和杀菌效果,进而提高收声效果,通过设有调节杆31,调节杆31偏转从而带动内转杆26和外齿环19的卡和,当内转杆26与外齿环19内壁啮合时,此时内转杆26相对外齿环19处于偏心状态,弹性拨片21与内齿片20相咬合,此时另一
端的驱动机构9内部外齿环19与内转杆26处于同心状态,弹性拨片21与内齿片20不咬合,通过调节杆31的转动实现驱动机构9的驱动状态的切换,且在环形槽13内部设有控制杆6,当清理杆5转动至与环形槽13贴合时,将压动控制杆6,控制杆6带动压板槽32的下压,从而使得调节杆31沿着中心转动,从而实现对两组驱动机构9之间驱动状态转换,且控制槽29内壁设有磁片30,对调节杆31进行磁吸固定,有助于调节杆31的状态保持稳定,且转动连接件22可选用转动球头或转动合页等,必要时还可将调节杆31两端设置为弹性或伸缩机构,以提高对内转杆26位置控制的稳定性。
55.工作原理:麦克风通过收音组件1进行收音,且在使用时握持部3和麦克风主体4通过切斜设置可有效避免使用时长期握持导致的手腕酸痛,同时设有定位环2内部转动连接有对收音组件1表面进行清理消毒的清理杆5,清理杆5贴合收音组件1的表面转动可有效对收音组件1表面杂质进行清理,同时可以对收音组件1表面进行抑菌消毒,避免多人使用下的细菌传播风险,通过安装面的设置使得麦克风主体4和握持部3装配式连接,且通过安装面的多组设置如两组等,可实现握持部3与麦克风主体4的一对多安装,当麦克风主体4设有两组时,大大提高在两人同唱或者多人同唱的收声效果,且握持部3的内部通过设有储能模块,且储能模块通过电极片27与麦克风主体4电性相连,从而为麦克风主体4进行供电,相较于传统的麦克风,本装置麦克风主体4与握持部3倾斜设置且可自由选配麦克风主体4的数量,大大提高装置便捷性,以及长期使用手部的舒适性,并通过在握持部3内部集成储能模块,并通过电极片27电性连接,大大提高了电池更换便捷性,使用时只需更换握持部3即可为多组麦克风主体4进行供电,且更换操作简单便捷,通过驱动机构9驱动转动齿轮12从而带动转动杆11的转动,转动杆11通过卡接件16与转动齿轮12装配式相连,卡接件16可采用卡接块等便于对清理杆5进行拆卸和更换,通过清理杆5沿着收音组件1表面的转动,对收音组件1表面以及缝隙进行清理和消毒,有效提高收音组件1的收声效果和卫生安全的可靠性,避免细菌传播,由于清理杆5采用装配式连接使得清理杆5可便捷的更换,且为提高对收音组件1的清理和消毒效果,设有清理棉层10,清理棉层10可有效对收音组件1表面的缝隙处进行清理,且清理杆5内部中空,中空处设有储液仓17用于存储消毒液,消毒液优选的选用酒精等,通过缓释孔18缓慢将清理棉层10浸润,提高清理棉层10的杀菌效果,且酒精等消毒后易挥发无残留,可降低对收音组件1表面的腐蚀,避免液体侵入设备内部,由于话筒体积有限,且唱歌是多伴随有手臂的舞动,进而通过设置摆杆24,摆杆24底部设有配重块23,随着手臂舞动,配重块23将发生偏转,从而带动外齿环19内部的内转杆26转动,且由于内转杆26设有弹性拨片21,内齿片20和弹性拨片21均为弧形爪片机构,通过摆杆24的摆动实现对外齿环19的单向驱动,从而通过内转杆26的转动驱动外齿环19同步转动,进而控制清理杆5转动对收音组件1进行清理,其内部结构分布较为合理,简单高效,无需额外动力即可驱动清理杆5的运动,提高清理杆5的清洁和杀菌效率,通过设有两组驱动机构9不同方向驱动实现清理杆5往复转动,从而大大提高清洁和杀菌效果,进而提高收声效果,通过设有调节杆31,调节杆31偏转从而带动内转杆26和外齿环19的卡和,当内转杆26与外齿环19内壁啮合时,此时内转杆26相对外齿环19处于偏心状态,弹性拨片21与内齿片20相咬合,此时另一端的驱动机构9内部外齿环19与内转杆26处于同心状态,弹性拨片21与内齿片20不咬合,通过调节杆31的转动实现驱动机构9的驱动状态的切换,且在环形槽13内部设有控制杆6,当清理杆5转动至与环形槽13贴合时,将压动控制杆6,控制杆6带动压板槽32的下压,从而使
得调节杆31沿着中心转动,从而实现对两组驱动机构9之间驱动状态转换,且控制槽29内壁设有磁片30,对调节杆31进行磁吸固定,有助于调节杆31的状态保持稳定,且转动连接件22可选用转动球头或转动合页等,必要时还可将调节杆31两端设置为弹性或伸缩机构,以提高对内转杆26位置控制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