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工业控制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66537发布日期:2023-03-15 06:4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工业控制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组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工业控制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组态设备通常分为主设备和从设备,主设备能够支持多种总线协议或多种从设备的通信连接需求,但是由于多种从设备的通信标准不同,可能需要通过不断修改编程软件源码来适配新的从设备,导致对从设备和主设备通信连接的过程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
5.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工业控制装置。
6.本技术的第三个方面在于提出另一种工业控制装置。
7.本技术的第四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8.本技术的第五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工业控制系统。
9.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该组态设备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该连接方法包括: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接口信息确定描述文件,描述文件包括主设备的第一描述文件和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根据第一描述文件和第二描述文件确定从设备中能够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目标从设备;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
1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装置,为了更加清楚的对本技术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下面技术方案中以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11.在该技术方案中,上述组态设备中的组态表示配置、设定、设置等意思,上述组态设备是指用户可以通过类似“搭积木”的简单方式来完成自己所需要的软件功能,而不需要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设备,例如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组态触摸屏等;上述属性信息表示组态设备的基本信息,例如plc的型号、plc的输入输出端口的数量等,上述接口信息表示用户设置的组态设备的接口,例如plc的接口为i1,组态触摸屏的接口为i2等。
12.具体地,连接装置首先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以及组态设备接口信息构建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具体而言,根据上述属性信息可以明确组态设备的类别、类型、型号和身份属性等设备基本参数以及组态设备的可配置参数,根据上述接口信息可以明确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根据上述设备基本信息、可配置参数以及接口参数即可构建出上述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
13.具体地,上述描述文件为通过预设语言构建的描述文件,具体而言,预设语言为用户预先设定的,但需保证通过该目标格式可以简洁和统一的把组态设备自身信息以及组态设备之间的复杂关系描述出来。
14.具体地,上述组态设备分为主设备和从设备,例如主设备plc和从设备组态触摸屏等。
15.具体而言,组态设备为主设备还是从设备是相对于与其连接的设备确定的,即组态设备即可能是主设备,也可能是从设备,例如,电机控制器相对于与其连接的待控制电机为主设备,但其相对于与其连接的plc为从设备。
16.具体地,上述描述文件包括有主设备的第一描述文件以及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具体而言,主设备表示用户在软件编程界面选择的主设备,从设备表示待连接的设备。
17.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第一描述文件和上述第二描述文件从上述从设备中筛选出目标从设备,其中,目标从设备表示确定的能够与上述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的从设备。
18.具体而言,根据上述第一描述文件以及上述第二描述文件可以明确上述主设备和上述从设备的设备基本参数、接口参数等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可以判断从设备中符合与主设备连接条件的从设备。因此,连接装置根据上述第一描述文件以及上述第二描述文件可以确定出目标从设备。
19.进一步地,连接装置将确定出的目标从设备与上述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具体而言,根据目标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可以确定出将目标从设备与上述主设备连接的连接接口、连接路径等参数,因此,连接装置可以将确定出的目标从设备与上述主设备通信连接。
20.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由于连接装置预先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接口信息构建出了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使得在进行组态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时,连接装置可以根据描述文件确定出组态设备之间的关系,即根据描述文件即可确定出能够与主设备相连接的目标从设备,并能够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这样,使得用户通过描述文件即可将组态设备之间进行通信连接,避免了主设备和从设备通信连接过程中,由于多种从设备的通信标准不同,需要不断修改编程软件源码来将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通信连接的问题,简化了组态设备之间通信连接的流程,提高了组态设备之间通信连接效率和准确性。
21.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接口信息确定描述文件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属性信息确定组态设备的设备基本参数和可配置参数;根据接口信息确定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和接口参数构建描述文件。
23.在该技术方案中,上述设备基本参数表述描述组态设备最基本信息的参数,例如设备名称、设备简介、设备版本、设备厂商、设备类型、设备图片、设备关联文件等参数。上述可配置参数表示用户可以设置的参数,例如组态设备为从设备时,可以设置其在主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地址。
24.具体地,连接装置确定上述描述文件的过程为:连接装置首先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上述设备基本参数以及上述可配置参数,即按照目标格式的要求将设备名称、设备简介等参数填写至描述文件中,并设置组态设备可以配置的参数,即上述可配置参数。
25.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接口信息确定该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即根据用户设定的接口确定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具体而言,接口参数以预设的字母数字进行表示,例如:i1和i2等。
26.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接口参数、上述设备基本参数以及上述可配置参数确定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
27.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装置是先根据上述属性信息和上述接口信息分别确定出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以及接口参数,然后在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以及接口参数构建描述文件。这样,可以保证确定出的描述文件的准确性。
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和接口参数构建描述文件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和接口参数,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构建描述文件。
29.在该技术方案中,上述可扩展标记语言表示xml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它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定义的源语言,能够提供统一的方法来描述和交换独立于应用程序或供应商的结构化数据,是internet(网络)环境中跨平台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也是当今处理分布式结构信息的有效工具。
30.具体地,构建描述文件的过程为:连接装置根据上述设备基本参数、根据可配置参数以及上述接口参数,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构建描述文件。具体而言,由于上述可扩展标记语言能够简便运用于任何应用程序的读或写,因此,在本技术中采用了可扩展标记语言构建描述文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备基本参数包括组态设备的身份属性,第一描述文件中的身份属性为主设备属性,第二描述文件中的身份属性为从设备属性。
31.在该技术方案中,上述设备基本参数中包括有表示组态设备是主设备的还是从设备的身份属性。
32.具体地,由于上述第一描述文件为主设备的描述文件,所以,其设备基本参数中的身份属性为主设备属性;由于上述第二描述文件为从设备的描述文件,所以,其设备基本参数中的身份属性为从设备属性。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配置参数的类型包括整数类型、字符串类型、结构体类型、数组类型、范围类型和枚举类型中的任一种。
34.在该技术方案中,上述描述文件中的可配置参数可能包括有多种类型,因此,在构建描述文件之前,用户还需要确定可配置参数的类型。
35.具体地,上述可配置参数的类型包括有上述整数类型、上述字符串类型、上述结构体类型、上述数组类型、上述范围类型和上述枚举类型中的任一种,但不局限于此。
36.具体而言,由于可配置参数会在编程软件的显示界面中呈现,如果以同一种方式显示不同的配置参数不便于用户对于可配置参数的编辑,因此,本技术中需要设置了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且每种类型的可配置参数在编程界面的显示方式是不相同的。
37.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描述文件中的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且每种类型的可配置参数可以在编程软件界面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样,便于用户编辑不同类型的可配置参数。
3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之后,连接方法还包括:接
收用户输入的修改参数;根据修改参数更新第一描述文件和/或第二描述文件中的可配置参数。
39.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目标从设备和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后,连接装置还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修改参数。具体而言,上述修改参数表示用户更改后的描述文件中的某项可配置参数。
40.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修改参数对上述第一描述文件或者上述第二描述文件中的可配置参数进行更新,这样,可以对完成连接的主设备和目标从设备的某些参数进行修改,使得可以通过主设备更好的对目标从设备进行控制。
41.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装置还能够接收用户输入的修改参数,并能够根据该修改参数对上述第一描述文件或者目标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进行更新,这样,可以通过主设备更好的对目标从设备进行控制。
4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一描述文件和第二描述文件确定从设备中能够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目标从设备的步骤具体包括:比较主设备的接口参数和从设备的接口参数;将接口参数与主设备相同的从设备确定为目标从设备。
43.在该技术方案中,上述第一描述文件中包括有描述上述主设备接口的接口参数,上述第二描述文件中包括有描述上述从设备接口的接口参数。
44.具体地,连接装置确定上述目标从设备的过程为:连接装置首先对上述从设备的接口参数和上述主设备的接口参数进行比较,以确定从设备和主设备的接口参数是否相同。
45.进一步地,连接装置将接口参数与上述主设备相同的从设备设置为上述目标从设备。具体而言,如果从设备和主设备的接口参数相同,则表明该从设备可以与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因此,连接装置可以将该从设备设置为目标从设备。
46.具体而言,由于接口参数与上述主设备相同的从设备的数量可能为多个,所以确定出的目标从设备的数量也可能为多个。
47.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装置可以通过判断从设备的接口参数是否与主设备相同,从设备中筛选出目标从设备,这样,保证了后续步骤中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从设备的接口参数均与主设备相同,保证了组态设备之间通信连接的准确性。
4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第一描述文件确定主设备的主机路径;根据第二描述文件确定目标从设备在主设备的输入输出地址;根据主机路径和输入输出地址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
49.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装置将上述目标从设备和上述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过程为:连接装置首先根据上述第一描述文件确定出的上述主设备的主机路径。具体而言,主机路径表示主设备对外扩展的路径。
50.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第二描述文件确定目标从设备在上述主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地址。具体而言,输入输出地址表示主设备控制目标从设备时控制指令的输入地址和控制指令的输出地址。
51.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确定出的主机路径以及输入输出地址将上述目标从设备和上述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具体而言。根据该主机路径可以确定如何将目标从设备挂载或者映射到主设备上,根据输入输出地址可以设置主设备控制目标从设备时控制指令的输
入地址和输出地址。因此,连接装置可以根据上述主机路径以及上述输入输出地址将上述目标从设备和上述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52.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装置是根据主机路径和输入输出地址将主设备和目标从设备通信连接,使得目标从设备可以精准的挂载至主设备上,保证了组态设置之间通信连接的准确性。
5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工业控制装置,该工业控制装置包括多个组态设备,该组态设备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主设备包括第一描述文件,从设备包括第二描述文件;描述文件包括组态设备的基本参数、组态设备的可配置参数和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该工业控制装置通过执行如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步骤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通信连接,因而具有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54.根据本技术第三个方面,提出了另一种工业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处理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55.根据本技术的第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56.根据本技术的第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包括如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工业控制装置,和/或如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可读存储介质,因此,该工业控制系统具备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工业控制装置和/或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可读存储介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5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59.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60.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从设备和主设备通信连接的示意图;
61.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62.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的示意框图;
63.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64.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
65.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五;
66.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工业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9.下面结合图1至图8,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工业控制装置和系统进行详细地说明。
70.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连接方法包括:
71.s102,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接口信息确定描述文件,描述文件包括主设备的第一描述文件和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
72.s104,根据第一描述文件和第二描述文件确定从设备中能够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目标从设备;
73.s106,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
7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装置,为了更加清楚的对本技术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下面实施例中以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75.在该实施例中,上述组态设备中的组态表示配置、设定、设置等意思,上述组态设备是指用户可以通过类似“搭积木”的简单方式来完成自己所需要的软件功能,而不需要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设备,例如plc、组态触摸屏等;上述属性信息表示组态设备的基本信息,例如plc的型号、plc的输入输出端口的数量等,上述接口信息表示用户设置的组态设备的接口,例如plc的接口为i1,组态触摸屏的接口为i2等。
76.具体地,连接装置首先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以及组态设备接口信息构建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具体而言,根据上述属性信息可以明确组态设备的类别、类型、型号和身份属性等设备基本参数以及组态设备的可配置参数,根据上述接口信息可以明确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根据上述设备基本信息、可配置参数以及接口参数即可构建出上述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
77.具体地,上述描述文件为通过预设语言构建的描述文件,具体而言,预设语言为用户预先设定的,但需保证通过该目标格式可以简洁和统一的把组态设备自身信息以及组态设备之间的复杂关系描述出来。
78.具体地,上述组态设备分为主设备和从设备,例如主设备plc和从设备组态触摸屏等。
79.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组态设备为主设备还是从设备是相对于与其连接的设备确定的,即组态设备即可能是主设备,也可能是从设备,例如,图2中,设备2为设备1的从设备,但其为设备3的父设备。
80.具体地,上述描述文件包括有主设备的第一描述文件以及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
件。具体而言,主设备表示用户在软件编程界面选择的主设备,从设备表示待连接的设备。
81.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第一描述文件和上述第二描述文件从上述从设备中筛选出目标从设备,其中,目标从设备表示确定的能够与上述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的从设备。
82.具体而言,根据上述第一描述文件以及上述第二描述文件可以明确上述主设备和上述从设备的设备基本参数、接口参数等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可以判断从设备中符合与主设备连接条件的从设备。因此,连接装置根据上述第一描述文件以及上述第二描述文件可以确定出目标从设备。
8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目标从设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图2中,设备1的从设备包括设备2和设备2.1。
84.进一步地,连接装置将确定出的目标从设备与上述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具体而言,根据目标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可以确定出将目标从设备与上述主设备连接的连接接口、连接路径等参数,因此,连接装置可以将确定出的目标从设备与上述主设备通信连接。
85.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连接装置预先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接口信息构建出了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使得在进行组态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时,连接装置可以根据描述文件确定出组态设备之间的关系,即根据描述文件即可确定出能够与主设备相连接的目标从设备,并能够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这样,使得用户通过描述文件即可将组态设备之间进行通信连接,避免了主设备和从设备通信连接过程中,由于多种从设备的通信标准不同,需要不断修改编程软件源码来将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通信连接的问题,简化了组态设备之间通信连接的流程,提高了组态设备之间通信连接效率和准确性。
86.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连接方法包括:
87.s302,根据属性信息确定组态设备的设备基本参数和可配置参数;
88.s304,根据接口信息确定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
89.s306,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和接口参数构建描述文件;
90.s308,根据第一描述文件和第二描述文件确定从设备中能够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目标从设备;
91.s310,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
92.在该实施例中,上述设备基本参数表述描述组态设备最基本信息的参数,例如设备名称、设备简介、设备版本、设备厂商、设备类型、设备图片、设备关联文件等参数。上述可配置参数表示用户可以设置的参数,例如组态设备为从设备时,可以设置其在主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地址。
93.具体地,连接装置确定上述描述文件的过程为:连接装置首先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上述设备基本参数以及上述可配置参数,即按照目标格式的要求将设备名称、设备简介等参数填写至描述文件中,并设置组态设备可以配置的参数,即上述可配置参数。
94.示例性地,以预设语言为xml语言为例,上述设备基本参数可以分为设备标识节点参数、基本信息节点参数和设备连接节点参数,其中,设备标识节点参数的描述方式及相关解释如表1所示,基本信息节点参数的描述方式及相关解释如表2所示,设备连接节点参数的描述方式及相关解释如表3所示。
95.表1
96.描述方式解释deviceinfo设备信息节点+type设备类型+id设备id+version设备版本
97.表2
[0098][0099][0100]
表3
[0101][0102]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接口信息确定该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即根据用户设定的接口确定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具体而言,接口参数以预设的字母数字进行表示,例如:i1和i2等。
[0103]
需要说明的是,一种组态设备在作为主设备和从设备时,其接口参数是不相同的,例如,图2中的设备2,其作为设备1的从设备时的接口参数为i1,其作为设备3的主设备时的接口参数为i2。
[0104]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接口参数、上述设备基本参数以及上述可配置参数确定组态设备的描述文件。
[0105]
示例性地,上述接口参数可以规划至上述设备连接节点参数中,因此,确定出的描述文件的示意框图可以如图4所示,即描述文件可以包括设备标识节点参数、基本信息节点
参数、设备连接节点参数和可配置参数四部分。
[0106]
示例性地,主设备的第一描述文件的部分内容为“《connectorconnectorid="1000"interface="common.softmotion.ethercat.copley"moduletype="1279"role="parent"/》”,其中,通过设置moduletype可以将组态设备分成不同类型,比如1279表示接口类型的驱动设备,同时以connectorid作为设备连接器的标识符,在主设备的主机路径中被引用。此外,根据“role="parent"”可以确定该组态设备的身份属性为主设备。
[0107]
示例性地,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的部分内容为“《connectorconnectorid="1"moduletype="1248"interface="common.softmotion.logical"role="parent"fixedinputaddress=“%ib50”fixedoutputaddress=“%qw100”/》;根据“fixedinputaddress=“%ib50”fixedoutputaddress=“%qw100
””
可知,该从设备在主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地址为%ib50至%qw100。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的部分内容为:《connectorrole="child"connectorid="0"interface="common.softmotion.ethercat.copley"moduletype="1027"/》”,根据“connectorrole="child"”,可以确定该组态设备的身份属性为从设备。
[0108]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装置是先根据上述属性信息和上述接口信息分别确定出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以及接口参数,然后在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以及接口参数构建描述文件。这样,可以保证确定出的描述文件的准确性。
[0109]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和接口参数构建描述文件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和接口参数,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构建描述文件。
[0110]
在该技术方案中,上述可扩展标记语言表示xml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它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定义的源语言,能够提供统一的方法来描述和交换独立于应用程序或供应商的结构化数据,是internet(网络)环境中跨平台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也是当今处理分布式结构信息的有效工具。
[0111]
具体地,构建描述文件的过程为:连接装置根据上述设备基本参数、根据可配置参数以及上述接口参数,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构建描述文件。具体而言,由于上述可扩展标记语言能够简便运用于任何应用程序的读或写,因此,在本技术中采用了可扩展标记语言构建描述文件。
[0112]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备基本参数包括组态设备的身份属性,第一描述文件中的身份属性为主设备属性,第二描述文件中的身份属性为从设备属性。
[0113]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设备基本参数中包括有表示组态设备是主设备的还是从设备的身份属性。
[0114]
具体地,由于上述第一描述文件为主设备的描述文件,所以,其设备基本参数中的身份属性为主设备属性;由于上述第二描述文件为从设备的描述文件,所以,其设备基本参数中的身份属性为从设备属性。
[0115]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配置参数的类型包括整数类型、字符串类型、结构体类型、数组类型、范围类型和枚举类型中的任一种。
[0116]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描述文件中的可配置参数可能包括有多种类型,因此,在构建
描述文件之前,用户还需要确定可配置参数的类型。
[0117]
具体地,上述可配置参数的类型包括有上述整数类型、上述字符串类型、上述结构体类型、上述数组类型、上述范围类型和上述枚举类型中的任一种,但不局限于此。
[0118]
具体而言,由于可配置参数会在编程软件的显示界面中呈现,如果以同一种方式显示不同的配置参数不便于用户对于可配置参数的编辑,因此,本技术中需要设置了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且每种类型的可配置参数在编程界面的显示方式是不相同的。
[0119]
示例性地,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为整数类型(即标准类型)时,需要支持iec61131中的数据类型,其中iec61131表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提供标准化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其包括的标准类型主要有bool类型(布尔类型),int类型(长整型),word类型(无符号的数据类型)等,其在编程软件中一般以普通文本框呈现;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为结构体类型时,用户可以自定义编写,在编程软件中一般以可配置的表格形式呈现;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为枚举类型时,在编程软件中以下拉框的形式呈现;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为范围类型时,在编程软件中以数字调整框形式呈现;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为位变量类型时:在编程软件中以可配置的树结构形式呈现。
[0120]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描述文件中的可配置参数的类型,且每种类型的可配置参数可以在编程软件界面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样,便于用户编辑不同类型的可配置参数。
[0121]
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连接方法包括:
[0122]
s502,根据属性信息确定组态设备的设备基本参数和可配置参数;
[0123]
s504,根据接口信息确定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
[0124]
s506,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和接口参数构建描述文件;
[0125]
s508,根据第一描述文件和第二描述文件确定从设备中能够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目标从设备;
[0126]
s510,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
[0127]
s512,接收用户输入的修改参数,并根据修改参数更新第一描述文件和/或第二描述文件中的可配置参数。
[0128]
在该实施例中,将目标从设备和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后,连接装置还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修改参数。具体而言,上述修改参数表示用户更改后的描述文件中的某项可配置参数。
[0129]
示例性地,用户可以通过编程软件界面输入上述修改参数,因此,连接装置可以通过上述编程软件界面接收上述修改参数。
[0130]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修改参数对上述第一描述文件或者上述第二描述文件中的可配置参数进行更新,这样,可以对完成连接的主设备和目标从设备的某些参数进行修改,使得可以通过主设备更好的对目标从设备进行控制。
[0131]
示例性地,以修改参数为从设备在主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地址为例,连接装置可以根据修改参数中的输入输出地址对第二描述文件进行更新,这样,可以改变目标从设备在主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地址。
[0132]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能够接收用户输入的修改参数,并能够根据该修改参数对上述第一描述文件或者目标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进行更新,这样,可以通过主设备
更好的对目标从设备进行控制。
[0133]
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第一描述文件包括主设备的接口参数,第二描述文件包括从设备的接口参数,该连接方法包括:
[0134]
s602,根据属性信息确定组态设备的设备基本参数和可配置参数;
[0135]
s604,根据接口信息确定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
[0136]
s606,根据设备基本参数、可配置参数和接口参数构建描述文件;
[0137]
s608,比较主设备的接口参数和从设备的接口参数;
[0138]
s610,将接口参数与主设备相同的从设备确定为目标从设备;
[0139]
s612,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
[0140]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描述文件中包括有描述上述主设备接口的接口参数,上述第二描述文件中包括有描述上述从设备接口的接口参数。
[0141]
具体地,连接装置确定上述目标从设备的过程为:连接装置首先对上述从设备的接口参数和上述主设备的接口参数进行比较,以确定从设备和主设备的接口参数是否相同。
[0142]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将接口参数与上述主设备相同的从设备设置为上述目标从设备。具体而言,如果从设备和主设备的接口参数相同,则表明该从设备可以与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因此,连接装置可以将该从设备设置目标从设备。
[0143]
具体而言,由于接口参数与上述主设备相同的从设备的数量可能为多个,所以确定出的目标从设备的数量也可能为多个。
[0144]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可以通过判断从设备的接口参数是否与主设备相同,从设备中筛选出目标从设备,这样,保证了后续步骤中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从设备的接口参数均与主设备相同,保证了组态设备之间通信连接的准确性。
[0145]
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连接方法包括:
[0146]
s702,根据组态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接口信息确定描述文件,描述文件包括主设备的第一描述文件和从设备的第二描述文件;
[0147]
s704,根据第一描述文件和第二描述文件确定从设备中能够与主设备通信连接的目标从设备;
[0148]
s706,根据第一描述文件确定主设备的主机路径;
[0149]
s708,根据第二描述文件确定目标从设备的在主设备的输入输出地址;
[0150]
s710,根据主机路径和输入输出地址将目标从设备与主设备通信连接。
[0151]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将上述目标从设备和上述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过程为:连接装置首先根据上述第一描述文件确定出的上述主设备的主机路径。具体而言,主机路径表示主设备对外扩展的路径。
[0152]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上述第二描述文件确定目标从设备在上述主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地址。具体而言,输入输出地址表示主设备控制目标从设备时控制指令的输入地址和控制指令的输出地址。
[0153]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根据确定出的主机路径以及输入输出地址将上述目标从设备和上述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具体而言。根据该主机路径可以确定如何将目标从设备挂载
或者映射到主设备上,根据输入输出地址可以设置主设备控制目标从设备时控制指令的输入地址和输出地址。因此,连接装置可以根据上述主机路径以及上述输入输出地址将上述目标从设备和上述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0154]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装置是根据主机路径和输入输出地址将主设备和目标从设备通信连接,使得目标从设备可以精准的挂载至主设备上,保证了组态设置之间通信连接的准确性。
[0155]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业控制装置,该工业控制装置包括多个组态设备,该组态设备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主设备包括第一描述文件,从设备包括第二描述文件;描述文件包括组态设备的基本参数、组态设备的可配置参数和组态设备的接口参数;该工业控制装置通过执行如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步骤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通信连接,因而具有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0156]
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工业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该工业控制装置800包括:存储器802,存储器802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处理器804,处理器804执行存储在存储器802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0157]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组态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0158]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包括如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工业控制装置,和/或如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可读存储介质,因此,该电子设备具备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工业控制装置和/或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可读存储介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159]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60]
另外,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实施例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实施例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161]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