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平台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73877发布日期:2023-03-15 09:27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传输平台及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大数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平台及方法。


背景技术:

2.企业在生产和大数据业务处理时往往需要进行跨级群的文件数据的传输,并且都有以下几个痛点:
3.(1)数据量级大,数据量多,难以处理;
4.(2)跨地域传输,网络不稳定,对文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又要求很高;
5.(3)带宽有限,如果数据传输耗时长且数据量大,很容易挤占集群间的网络带宽,导致其他需要实时通信的业务受到影响。即使对单个任务设置了限流传输,当有多位用户同时传输时,依然会导致集群间网络带宽的挤占;
6.(4)现有工具一般没有集中式带宽管理和优先级控制,多用户情况下会会相互挤占有限的带宽资源,相互影响;
7.(5)出于安全原因集群间网络访问受限,只能单向访问,甚至网络不能直接互通只能通过跳板机间接访问;
8.(6)跨文件系统,s3/ftp/sftp/hdfs等等多种文件系统下的文件需要能够实现相互传输。
9.在进行文件数据传输时,基于ftp/sftp协议的数据传输是最简单的传输方式,但是存在单点问题,面对tb级别的数据量以及不可靠的网络环境,单节点的往往捉襟见肘,任何的网络波动都有可能导致文件传输中断影响可靠性。并且不能支持跨文件系统的传输。distcp是apache提供的hadoop生态的集群间文件传输工具,能够做到大数据量级的数据迁移。但是该工具并不能支持传输带宽限制,并且需要保证集群间的网络互联互通,且不支持开启kerberos但时钟不同步的集群间迁移,此外对hadoop生态以外的文件系统的支持也是一个问题。
10.因此,发明人认识到,亟需一种能够支持大数据量可靠传输、有完善的限流和优先级管理、支持代理传输、支持多种文件系统的高可用数据传输平台。


技术实现要素:

11.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支持限流和优先级管理的的高可用数据传输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据传输平台没有集中式带宽管理和优先级控制的问题。
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3.第一方面,一种数据传输平台,部署在每个集群内,每个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均包括一个调度器和至少一个节点;所述调度器通过各个节点选举实现单例,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传输任务进行统一流控和优先级调度;每个节点均包括:
14.接待员,用于与调度客户端和所述调度器进行通信,接收所述调度客户端下发的
数据传输任务并转发给所述调度器;所述调度客户端创建在本地客户端上或创建在所述数据传输平台上;
15.传输客户端,用于与所述调度器进行通信,接收并执行所述调度器下发的数据传输任务,将数据传输给目标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的传输服务端,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所述调度器;
16.传输服务端,用于与传输客户端进行通信,接收传输客户端传输的数据,并在数据完成传输后自动校验文件,将校验结果返回给传输客户端。
17.可选地,所述传输客户端还用于与目标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的传输服务端创建一条传输通道,将数据通过传输通道传输到目标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的传输服务端。
18.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传输通道用于按照调度器设置的流量限制自动对传输进行限流,并且支持多种数据压缩格式。
1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传输通道包括背压控制器、环形缓冲区、后端监控器、压缩器、解压缩器、帧编码器、帧解码器、前端监控器、写缓冲区和读缓冲区。
20.进一步可选地,在所述传输通道中的消息写流程包括:
21.外部系统通过数据流的方式向传输通道写入数据;
22.背压控制器通过前端监控器提供的写缓冲区使用情况判断是否处于写缓冲区可写入状态;如果写缓冲区不可写,则触发写端背压,进行阻塞等待;
23.后端监控器统计消息的读写数据量情况;
24.压缩器对消息进行压缩;
25.压缩后的消息通过帧编码器进行编码,将压缩后的消息封装成一个一个的数据帧;
26.前端监控器统计实际网络传输的数据量情况和写缓冲区的使用情况;
27.消息写入到写缓冲区并准备发送;
28.在所述传输通道中的消息的读流程包括:
29.网络消息被写入到读缓冲区内;
30.前端监控器统计网络接收的数据量情况和读缓冲区的使用情况;
31.帧解码器对网络消息进行解码,生成数据帧;
32.解压缩器对数据帧进行解压缩获取实际传输的数据;
33.后端监控区获取实际读取的消息大小和环形缓冲区的使用情况;
34.背压控制器判断环形缓冲区是否已满,如果已满则触发读端背压,轮训等待缓冲区有剩余空间时将数据写入到环形缓冲区下;
35.外部系统通过数据流的方式读取环形缓冲区的数据进行后续的处理。
36.可选地,所述数据传输平台采用gossip协议。
37.可选地,所述传输客户端和传输服务端支持push和pull两种数据传输模式。
38.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接待员还用于为客户端查询需要进行迁移的文件信息,便于调度客户端创建数据迁移任务。
39.第二方面,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平台,所述方法包括:
40.集群a的接待员接收创建在本地客户端上的第一调度客户端下发的第一数据传输
任务,并转发给集群a的调度器;
41.集群a的调度器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任务校验和优先级调度,并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任务注册占用带宽,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任务下发给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
42.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与目标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创建连接,并按照调度器注册的带宽大小向目标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进行数据传输;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实时将传输进度通过集群a的接待员推送给所述第一调度客户端;
43.传输完成时,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接收目标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返回的校验结果;
44.传输完成后,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向集群a的调度器返回任务结果,集群a的调度器释放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任务占用的带宽后,通过集群a的接待员向所述第一调度客户端返回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任务的最终结果。
45.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46.目标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在接收到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发来的数据时,在目标集群b上创建第二调度客户端,所述第二调度客户端向目标集群b的接待员下发第二数据传输任务;
47.目标集群b的接待员接收所述第二调度客户端下发的第二数据传输任务,并转发给目标集群b的调度器;
48.目标集群b的调度器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任务校验和优先级调度,并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任务注册占用带宽,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任务下发给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
49.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与目标集群c的传输服务端创建连接,并按照调度器注册的带宽大小向目标集群c的传输服务端进行数据传输;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实时将传输进度通过集群b的接待员推送给所述第二调度客户端;
50.传输完成时,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接收目标集群c的传输服务端返回的校验结果;
51.传输完成后,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向目标集群b的调度器返回任务结果,目标集群b的调度器释放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任务占用的带宽后,通过目标集群b的接待员向所述第二调度客户端返回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任务的最终结果。
52.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平台,部署在每个集群内,每个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均包括一个调度器和至少一个节点;调度器通过各个节点选举实现单例,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传输任务进行统一流控和优先级调度;每个节点均包括接待员、传输客户端和传输服务端;接待员用于接收调度客户端下发的数据传输任务并转发给调度器;传输客户端用于接收并执行调度器下发的数据传输任务,将数据传输给目标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的传输服务端;传输服务端用于接收传输客户端传输的数据,并在数据完成传输后自动校验文件,将校验结果返回给传输客户端;数据传输平台中的调度器能够对接收到的数据传输任务进行统一流控和优先级调度,通过调度器对流量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保证在多用户同时传输文件时依然不会占满集群间的网络带宽,确保其他需要网络访问的业务正常运行不受影响;调度器根据传输任务的优先级进行统一调度,保障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文件优先传输;
调度器通过众节点选举实现单例,当该节点故障时,各个节点会重新选举出一个新的调度器节点,实现高可用调度。
54.数据传输平台采用基于gossip协议的分布式的实现方案,使得系统内的所有节点数据一致,具备去中心化,可扩展性高,容错性强,具备最终一致性的特点;基于该协议,输出传输平台可以实现运行时动态缩扩容,节点时自动剔除故障节点,保证系统的高可用、高效运行。
55.传输客户端和传输服务端支持push和pull两种数据传输模式,即同时支持从本地集群向目标集群推送数据和本地集群从目标集群拉取数据两种方式;在只能单向访问的网络环境下也能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
附图说明
56.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平台的逻辑架构图;
57.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传输通道的结构图;
58.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流程时序图;
59.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通用文件系统协议示意图;
60.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代理模式下push数据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61.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代理模式下pull数据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62.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3.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任务执行流程时序图;
64.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代理模式传输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6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66.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平台,每个集群内都会部署一套该数据传输平台,每个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内部均包括一个调度器和至少一个节点(1个或1个以上的节点);每个节点内部都包含了接待员/传输客户端/传输服务端等角色,而调度器角色则是在传输平台中作为单例存在。
67.具体来说,数据迁移平台是分布式的,调度器通过平台内各个节点选举实现单例,承担对接收到的数据传输任务进行统一流控和优先级调度的职责。为保证流控和优先级调度的一致性,每个数据传输平台都只有一个调度器角色;当调度器所在节点故障时,会重新选举建立新的调度器角色,实现高可用的任务调度。
68.每个节点均包括:
69.接待员,用于与调度客户端和调度器进行通信,接收调度客户端下发的数据传输任务并转发给调度器;调度客户端创建在本地客户端上或创建在数据传输平台上;
70.传输客户端,用于与调度器进行通信,接收并执行调度器下发的数据传输任务,将数据传输给目标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的传输服务端,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调度器;
71.传输服务端,用于与传输客户端进行通信,接收传输客户端传输的数据,并在数据
完成传输后自动校验文件,将校验结果返回给传输客户端。
72.也就是说,用户通过调度客户端与当前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进行消息通信,用于提交数据传输任务,申请带宽资源,查看任务运行状态等;数据传输平台内部也会创建调度客户端,用来和其他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进行消息通信。调度客户端的文件传输任务会首先被提交至调度器,再被下发至传输客户端进行实际的任务传输,或是因为流控或优先级限制导致任务拒绝。
73.接待员是集群的接待员角色,调度客户端初次与集群建立连接时,首先便会与接待员进行通信。接待员可以实时获取到调度器的地址信息,所以当调度客户端想要与调度器通信时,接待员可以将通信消息转发给调度器。除此以外,接待员还负责为客户端查询需要进行迁移的文件系统内的文件信息,以便于调度客户端创建数据迁移任务。
74.进一步地,传输客户端还会与目标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的传输服务端创建一条传输通道,将数据通过传输通道传输到目标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的传输服务端,进行文件传输。传输服务端与传输客户端建立传输通道以后会开始文件传输任务。话句话说,传输客户端与服务端通过传输通道来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和消息通信,传输通道会按照调度器设置的流量限制自动对传输进行限流,并且支持多种数据压缩格式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
75.进一步地,传输通道包括背压控制器、环形缓冲区、后端监控器、压缩器、解压缩器、帧编码器、帧解码器、前端监控器、写缓冲区和读缓冲区。图2展示了传输通道的内部结构设计,使用者可以通过数据流的方式向传输通道读写数据。
76.其中,消息的写流程如下:
77.1.外部系统通过数据流的方式向传输通道写入数据;
78.2.背压控制器通过前端监控器提供的写缓冲区使用情况判断写缓冲区是否处于可写入状态;如果写缓冲区不可写,则触发写端背压,进行阻塞等待;
79.3.后端监控器统计消息的读写数据量情况;
80.4.压缩器对消息进行压缩;
81.5.压缩后的消息通过帧编码器进行编码,将压缩后的消息封装成一个一个的数据帧,防止网络粘包拆包导致解压缩失败;
82.6.前端监控器统计实际网络传输的数据量情况和写缓冲区的使用情况;
83.7.消息写入到写缓冲区并准备发送。
84.消息的读流程如下:
85.1.网络消息首先被写入到读缓冲区内;
86.2.前端监控器统计网络接收的数据量情况和读缓冲区的使用情况;
87.3.帧解码器对网络消息进行解码,生成数据帧;
88.4.解压缩器对数据帧进行解压缩获取实际传输的数据;
89.5.后端监控区获取实际读取的消息大小和环形缓冲区的使用情况;
90.6.背压控制器判断环形缓冲区是否已满,如果已满说明数据读取速度较慢,则触发读端背压,轮训等待缓冲区有剩余空间时将数据写入到环形缓冲区下;
91.7.外部系统通过数据流的方式读取环形缓冲区的数据进行后续的处理。
92.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传输客户端和传输服务端支持push和pull两种数据传输模式。
93.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该数据传输平台提供了一个“通用文件系统协议”,提供了查询、复制、创建目录、删除、上传、下载等多种文件系统常见的操作。并且为多种常见的文件系统提供了该协议的实现,包括s3、hdfs、ftp、sftp、本地文件系统等。数据传输平台通过该协议实现跨文件系统,跨集群的高可用高性能的数据传输。
94.通用文件系统协议也提供了代理模式的实现,代理模式的数据传输,目的是实现隔离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即集群a与c网络不互通,通过一个代理集群b,集群a的数据传输到集群b,再由集群b传输到集群c,从而实现基于代理的数据传输。
95.使用者在使用代理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就像是将数据发送给了一个新的文件系统。换句话说,代理模式的实现方式是基于图4所示的“通用文件系统协议”,即集群b会将其代理的集群抽象为了一个独立的文件系统。
96.代理模式下传输客户端和传输服务端同样支持push和pull两种数据传输模式,代理模式下push数据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代理模式下pull数据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
97.总的来说,本发明所提供的数据传输平台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98.(一)高可用性
99.数据传输平台采用基于gossip协议的分布式的实现方案,可以实现动态快速的缩扩容节点,当节点故障时可自动剔除异常节点,保证平台7*24小时正常提供服务,数据传输任务正常运行;
100.调度器通过众节点选举实现单例,也就是在某个时间,只有一个节点上存在调度器角色,当该节点故障时,各个节点会重新选举出一个新的调度器节点,实现高可用调度;
101.gossip保证节点动态缩扩容:gossip是一种在分布式系统中常见的一致性协议,它利用随机、带有传染性的方式,将信息传播到整个网络中,并在一定时间内,使得系统内的所有节点数据一致,具备去中心化,可扩展性高,容错性强,具备最终一致性的特点;基于该协议,输出传输平台可以实现运行时动态缩扩容,节点时自动剔除故障节点,保证系统的高可用、高效运行;
102.向量时钟保证各个节点状态一致性:向量时钟是一种数据结构,是一种在分布式环境中为各种操作或事件产生偏序值的技术,它可以检测操作或事件的并行冲突和检测因果违背,用来保持系统的一致性。数据传输平台通过向量时钟保证了在某一刻时间最多只会有一个调度器实例,并以此来实现统一的优先级调度和统一的流量控制。
103.(二)高性能
104.平台架构层面,由于可以实现动态缩扩容以及多路并行数据传输,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性能;
105.底层上,数据传输平台支持虚拟内存映射技术(mmap)。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能够减少操作系统上下文切换,提升传输性能,降低进程的cpu和内存资源占用。并且支持多种数据压缩格式,在传输相同数据量的同时降低带宽占用。
106.(三)高可靠
107.支持网络失败或超时的任务自动重试,文件传输结束后自动比对校验,保障文件传输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108.(四)高实用
109.统一流量控制,通过调度器对流量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保证在多用户同时传输文件时依然不会占满集群间的网络带宽,确保其他需要网络访问的业务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110.统一优先级管理,调度器根据传输任务的优先级进行统一调度,保障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文件优先传输;
111.传输客户端和传输服务端支持push和pull两种数据传输模式,即同时支持从本地集群向目标集群推送数据和本地集群从目标集群拉取数据两种方式;在只能单向访问的网络环境下也能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
112.支持代理模式,面对网络不互通只能通过跳板机访问的集群,数据传输平台依然能通过代理模式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
113.支持通过可视化页面,shell命令行和javaapi等多种交互方式进行提交和管理数据传输任务,方便使用和二次开发。
114.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传输平台具备高可用和高可靠性,极大提升了大数据量级的传输任务的稳定性,减少了由于网络或硬件问题导致文件传输失败的可能性;支持多路并行数据传输、虚拟内存映射和数据压缩,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并减少了服务器资源的占用;统一流量控制和统一优先级管理,为数据传输平台多租户的使用提供了支持,优先级更高的传输任务能分配更高的传输带宽并优先进行传输,并且防止挤占其他业务的带宽资源;支持各种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基于push/pull两种数据传输模式,即使集群间的网络只能单向访问,数据传输平台依然能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而基于代理则可以实现网络不互通的集群之间的数据传输;支持通过可视化页面和shell命令行多种方式提交和管理数据传输任务,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门槛,也提供了任务提交和管理的javaapi,为集成其他大数据系统提供支持。
11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来执行数据传输任务,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平台,该方法包括:
116.s701,集群a的接待员接收创建在本地客户端上的第一调度客户端下发的第一数据传输任务,并转发给集群a的调度器;
117.s702,集群a的调度器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任务校验和优先级调度,并为第一数据传输任务注册占用带宽,然后将第一数据传输任务下发给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
118.s703,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与目标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创建连接,并按照调度器注册的带宽大小向目标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进行数据传输;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实时将传输进度通过集群a的接待员推送给第一调度客户端;
119.s704,传输完成时,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接收目标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返回的校验结果;
120.s705,传输完成后,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向集群a的调度器返回任务结果,集群a的调度器释放第一数据传输任务占用的带宽后,通过集群a的接待员向第一调度客户端返回第一数据传输任务的最终结果。
121.图8展示了该方法的数据传输任务执行逻辑,换句话说,用户在开始进行数据传输时,首先在本地创建一个调度客户端角色,并与当前集群的传输平台接待员角色进行连接,并把传输任务发送给接待员,并又接待员转发给调度器;调度器接收到任务后会进行任务
校验和优先级调度并为该任务注册占用带宽,然后将任务下发给传输客户端;传输客户端会与目标集群的传输服务端创建连接,并开始按照调度器注册的带宽大小进行数据传输,传输过程中会实时将传输进度通过接待员推送给调度客户端。完成时,传输服务端会向传输客户端返回校验结果;传输完成后,传输客户端会向调度器返回任务结果,调度器释放该任务占用的带宽后通过接待员向客户端返回任务的最终结果,整个传输任务完成。
122.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123.目标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在接收到集群a的传输客户端发来的数据时,在目标集群b上创建第二调度客户端,所述第二调度客户端向目标集群b的接待员下发第二数据传输任务;
124.目标集群b的接待员接收第二调度客户端下发的第二数据传输任务,并转发给目标集群b的调度器;
125.目标集群b的调度器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任务校验和优先级调度,并为第二数据传输任务注册占用带宽,然后将第二数据传输任务下发给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
126.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与目标集群c的传输服务端创建连接,并按照调度器注册的带宽大小向目标集群c的传输服务端进行数据传输;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实时将传输进度通过集群b的接待员推送给第二调度客户端;
127.传输完成时,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接收目标集群c的传输服务端返回的校验结果;
128.传输完成后,目标集群b的传输客户端向目标集群b的调度器返回任务结果,目标集群b的调度器释放第二数据传输任务占用的带宽后,通过目标集群b的接待员向第二调度客户端返回第二数据传输任务的最终结果。
129.通过该方法能够实现代理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在集群a和集群c网络不互通的情况下,两个集群的数据传输平台无法实现直接的数据传输。但是如果有集群b分别与集群a和c进行网络通信,那么可以在集群b部署一套数据传输平台并以此为跳板实现集群a和c之间的数据传输。
130.代理模式下集群a会按照图8所示的任务执行逻辑与集群b进行通信并数据传输,而集群b的传输服务端在接收到集群a的数据的同时会创建一个调度客户端,同样也会按照图8所示的任务执行逻辑与集群c进行通信,并将从集群a接收到的数据传输给集群c,从而实现代理模式的数据传输。
131.换句话说,该过程是实时的,不需要等待集群a传输到集群b完成以后集群b再传给集群c,而是集群a的数据经过集群b中转后实时传给集群c。
132.对于集群a来说,只会按照图4提供的“通用文件系统协议”以及图8所示的流程与集群b进行数据传输,而集群b则在图5和图6的初始化过程中从该协议中解析出集群c的地址信息以及文件系统的信息,集群b再按照图8流程与集群c建立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
133.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7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7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
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134.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涉及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
135.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涉及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
136.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
137.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3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