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38007发布日期:2022-07-30 01:30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麦克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发展,如何使得灵敏度频响曲线足够平坦、足够宽的麦克风在有限的结构腔体内发挥其最佳的声学性能,是行业内所关注的问题。
3.以手机产品为例,作为通信终端,需要支持宽带语音性能,因此需要产品的麦克风腔体的灵敏度频响曲线在50hz~7000hz的范围内很平坦(以1000hz频点处的灵敏度为参考基准,曲线的波动范围在正负10db内),峰值谐振频率大于8000hz。
4.但是现在手机整体尺寸越来越薄,内部结构空间越来越紧凑,产品外壳上的麦克风拾音孔开孔尺寸也越来越小,因此拾音效果较差,而且单个拾音孔若被异物堵塞,则无法进行拾音。另外若为了提高拾音效果而勉强增大拾音孔径,则容易将降低壳体的强度,而且也容易被异物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拾音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拾音质量,而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拾音装置的终端设备。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拾音装置,用于将声波传入麦克风音孔中,拾音装置包括:
8.壳体;
9.多个拾音孔,设于壳体,第一端位于壳体的外侧面;和
10.贯穿孔,设于壳体,和全部拾音孔的第二端连通,被配置为与麦克风音孔连通,以将多个拾音孔拾取的声波传入麦克风音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第二载体位于第一载体的内侧,多个拾音孔位于第一载体上,贯穿孔位于第一载体和/或第二载体上,第二载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贯穿孔和所述麦克风音孔连通的拾音通道。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载体为第一板件,第二载体为第二板件,第二板件的一侧与第一板件的内侧相连。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件的底面设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分别与拾音通道和多个拾音孔连通,第二板件的底面设有用于封堵第一沟槽的底部开口的密封板,密封板和第一沟槽之间的空腔为贯穿孔。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件的底面还设有与第一沟槽连通的第二沟槽,密封板和第二沟槽之间的空腔为拾音通道。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上设有通孔,通孔分别与第二沟槽和麦克风音孔连通。
16.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内设有防水透气膜。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的底面设有凹槽,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位于凹槽的顶
面,密封板的上表面与凹槽的顶面接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拾音孔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平行设置。
19.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拾音装置。
20.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21.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多个拾音孔,各个拾音孔的第一端位于壳体的外侧面;壳体上还设有贯穿孔,贯穿孔和全部拾音孔的第二端连通,贯穿孔被配置为与麦克风音孔连通,以将多个拾音孔拾取的声波传入麦克风音孔。通过设置多个相互连通的拾音孔,相当于增大了孔径,因此可以提高麦克风腔体峰值谐振点的频率,拓宽频率响应曲线平坦区间所对应的频率范围,所以可以提高拾音质量;另外只要其中一个拾音孔没被堵塞,就能起到拾音作用,相对于单个拾音孔而言,可有效降低拾音装置被堵的风险。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的主剖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传统的一种拾音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如下:
29.1为壳体;
30.1-1为第一载体,1-1-1为拾音孔;
31.1-2为第二载体,1-2-1为贯穿孔,1-2-2为拾音通道,1-2-3为通孔,1-2-4为凹槽;
32.2为麦克风,2-1为麦克风音孔;
33.3为电路板,3-1为电路板孔;
34.4为防水密封泡棉;
35.5为防水背胶;
36.6为防水透气膜;
37.7为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请参考图1~图4,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的底部
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的上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的主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40.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用于将声波传入麦克风音孔2-1中,其中拾音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上设有多个拾音孔1-1-1,各个拾音孔1-1-1的第一端位于壳体1的外侧面;壳体1上还设有贯穿孔1-2-1,贯穿孔1-2-1和全部拾音孔1-1-1的第二端连通,贯穿孔1-2-1能够对各个拾音孔1-1-1所拾取的声波起到汇聚的作用,贯穿孔1-2-1被配置为与麦克风音孔2-1连通,以将多个拾音孔1-1-1拾取的声波传入麦克风音孔2-1。通过设置多个相互连通的拾音孔1-1-1,相当于增大了孔径,因此可以提高麦克风2腔体峰值谐振点的频率,拓宽频率响应曲线平坦区间所对应的频率范围,所以可以提高拾音质量;另外只要其中一个拾音孔1-1-1没被堵塞,就能起到拾音作用,相对于单个拾音孔1-1-1而言,可有效降低拾音装置被堵的风险。
41.此外对于设有装饰孔的壳体1而言,可对其进行改造,通过将装饰孔与原有的拾音孔1-1-1连通,以使该装饰孔具备拾音作用,此时无需增设拾音孔1-1-1,因此可以在不改变壳体1外观的前提下,提高拾音装置的拾音质量。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第一载体1-1和第二载体1-2,第二载体1-2位于第一载体1-1的内侧,多个拾音孔1-1-1位于第一载体1-1上,麦克风2安装在第二载体1-2上,当拾音孔1-1-1的第二端位于第一载体1-1内侧面时,此时可以在第二载体1-2上靠近第一载体1-1的位置处设置贯穿孔1-2-1,也可在第一载体1-1和第二载体1-2的交界处设置贯穿孔1-2-1;当拾音孔1-1-1的第二端位于第一载体1-1内部时,此时可以在第一载体1-1上靠近第二载体1-2的位置处设置贯穿孔1-2-1,也可在第一载体1-1和第二载体1-2的交界处设置贯穿孔1-2-1。对于麦克风音孔2-1距离贯穿孔1-2-1较远的场景,为了便于麦克风音孔2-1与贯穿孔1-2-1连通,可以在第二载体1-2上设置拾音通道1-2-2,拾音通道1-2-2的一端与贯穿孔1-2-1连通,另一端和麦克风音孔2-1连通。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载体1-1优选为第一板件,第二载体1-2优选为第二板件,第二板件的一侧与第一板件的内侧相连,将壳体1设为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一方面便于拾音孔1-1-1贯穿第一板件,另一方面在将麦克风2安装在第二板件上之后,不会增大拾音装置的整体高度,有利于拾音装置的小型化。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优选为一体式结构,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相互垂直设置,该一体式结构的竖截面类似于横置的t型,除此之外,也可以为l型。在应用到具体终端设备上时,例如应用在手机上时,可以在手机壳上设置一个用于容纳拾音装置的凹腔,装配完成之后,第一板件的外侧面与手机壳的外侧面相互平齐。然而传统的拾音装置,如图5所示,通常是将拾音孔1'和拾音通道2'设置在不同的载体上,例如拾音孔设置在外壳3'上,拾音通道设置在用于承载麦克风4'的板块上,板块的一侧与外壳的内侧连接,使得板块处于悬臂连接的状态,因此难以保证板块与外壳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从而导致漏音的问题;而且板块的侧部与外壳之间难以布置密封结构,而且密封结构较为复杂,不但成本高,而且组装效率低,也难以进行维护。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板件的底面设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分别与拾音通道1-2-2和多个拾音孔1-1-1连通,第二板件的底面设有用于封堵第一沟槽的底部开口的密封板7,密封板7和第一沟槽之间的空腔为贯穿孔1-2-1,通过在第二板件底面设置
第一沟槽,来形成贯穿孔1-2-1的方式,能够便于贯穿孔1-2-1的加工,而且当拾音孔1-1-1堵塞时,通过第一沟槽能够便于拾音孔1-1-1的清堵。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板件的底面还设有与第一沟槽连通的第二沟槽,密封板7还能够封堵第二沟槽的底部开口,密封板7和第二沟槽之间的空腔为拾音通道1-2-2,通过在第二板件底面设置第二沟槽,来形成拾音通道1-2-2的方式,能够便于拾音通道1-2-2的加工。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当麦克风2设置在第二板件的上方时,为了使麦克风2孔与拾音通道1-2-2连通,第二板件上设有通孔1-2-3,麦克风音孔2-1与通孔1-2-3上下对应设置,通孔1-2-3的下端与第二板件底部的第二沟槽相互连通。进一步地,通孔1-2-3内设有防水透气膜6,以避免水从通孔1-2-3进入麦克风2,从而保证麦克风2的正常使用。此外为了提高防水密封性能,可以在通孔1-2-3的上部设置沉孔,沉孔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防水密封泡棉4、防水透气膜6和防水背胶5,麦克风2的底部固定在电路板3的上表面,电路板3上设有与麦克风音孔2-1和通孔1-2-3上下对应的电路板孔3-1,防水密封泡棉4固定在电路板3的下表面,防水透气膜6位于防水密封泡棉4的下表面,防水透气膜6的下表面通过防水背胶5粘合在台阶孔的台阶面上。
47.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固定密封板7,第二板件的底面设有凹槽1-2-4,凹槽1-2-4的形状与密封板7的形状相互匹配,如图1所示,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位于凹槽1-2-4的顶面,密封板7的上表面与凹槽1-2-4的顶面密封连接,通过凹槽1-2-4可以对密封板7起到水平方向的限位作用,而且也避免因密封板7裸露在外,而增加第二板件的厚度。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拾音孔1-1-1的轴线优选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平行设置,此时拾音孔1-1-1的第一端位于壳体1的同一侧面上,通过该排布方式,可以满足在厚度较小的拾音装置上设置多个拾音孔1-1-1的需求,其中各个拾音孔1-1-1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也可在壳体1的其它侧面上设置拾音孔1-1-1,在使用时,可以从壳体1的多个侧面进行拾音。
4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其有益效果参考上述实施例即可,此处不再赘述,其中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手表、耳机、对讲机、智能音箱等带有麦克风2的设备。
5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51.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