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19381发布日期:2022-08-05 19:5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耳机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化的普及,手机等移动设备几乎是人手一台,而无论是接听电话或收听音乐,耳机乃是最直接能接收语音或音乐讯号的媒介。以耳机的形式而言, 近年来有相当多的变化,无论是可将耳机挂在外耳道上的半入耳式耳机或是可塞入内耳道中的入耳式耳机,均各有不同的消费群众,但是入耳式耳机降噪较佳却因配载时间长会增加耳朵的不舒适感,半入耳式耳机佩戴舒适却噪声大,两者的通用性仍存在不足,无法同时满足消费群众的不同需求,尚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同时满足消费群众的不同需求,提高耳机通用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入耳式耳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包括耳机主体和硅胶套;所述硅胶套可拆卸安装于所述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设有出音端;所述耳机主体设有环绕所述出音端的连接槽;所述硅胶套通过所述连接槽匹配套接于所述出音端的外周壁。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处于较为嘈杂的环境时,将硅胶套套接于耳机主体的出音端的外周壁,形成了入耳式耳机,提高了耳机的降噪能力,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音质环境;当使用者处于较为安静的环境或者处于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从而耳朵不舒适时,可以取下耳机硅胶套,形成半入耳式耳机,为使用者提供了较为舒适的佩戴体验,从而同时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7.优选的,所述硅胶套设有排气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胶套设有排气孔,在硅胶套进入耳朵时,可以排除耳朵内部的空气,平衡耳朵内外压强,提高使用者佩戴的舒适度,增强音质的清晰度。
9.优选的,所述硅胶套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中空圆柱状;所述连接部内周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出音端外周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胶套的连接部与出音端螺纹连接,增强了硅胶套与耳机主体的连接稳固度,并且便于安装和拆卸,减少了直接插拔对硅胶套的损坏,延长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11.优选的,所述硅胶套设有弧面部;所述弧面部与所述连接部开口匹配连接;所述弧面部设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耳机主体的一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胶套设置弧面部,弧面部保持与连接部中空部分的连通,便于塞入使用者的耳朵,同时与耳道紧密贴合,阻隔外部的噪音,并且通过中空部分保持耳机输送声音的畅通,进一步提高了入耳式耳机的音质的清晰度。
13.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内部设有防尘网,用于阻隔所述连接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部设置防尘网,减少了耳垢或者灰层等进入耳机主体,同时硅胶套可拆卸,便于清洗。
15.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安装于所述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靠近所述下连接部的一侧设有凸台;所述下连接部设有与所述凸台对应的凹台;所述防尘网匹配安装于所述凹台上表面;所述凸台与所述凹台螺纹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连接设置凸台,下连接部设置凹台,并将防尘网夹设于凸台和凹台之间,同时凸台和凹台螺纹锁紧,固定防尘网;并且分离凸台和凹台,可以取出防尘网单独清洗,减少清洗时水中的物质对硅胶套造成侵蚀的可能性。
17.优选的,所述耳机主体设有防护圈;所述防护圈局部套接于所述耳机主体靠近所述出音端的一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耳机主体靠近出音端的一侧设置防护圈,在卸下硅胶套之后,将出音端与耳道内壁阻隔开,减少出音端与耳道的直接接触,减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保护耳道。
19.优选的,所述防护圈靠近所述硅胶套的侧部呈弧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圈的侧部呈弧形,在卸下硅胶套之后,较为贴合人体耳道的曲线,增强使用者佩戴耳机的舒适感。
21.优选的,所述防护圈设有卡块;所述耳机主体设有与所述卡块相匹配的卡槽;所述防护圈通过所述卡块和所述卡槽的配合套接于所述耳机主体。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圈设置卡块,耳机主体设置与卡块对应的卡槽,卡块与卡槽相互配合便于防护圈的安装和拆卸,拆下防护圈,便于清理出音端,提高音质的清晰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使用者处于较为嘈杂的环境时,将硅胶套套接于耳机主体的出音端,形成了入耳式耳机,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音质环境;当使用者处于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从而耳朵不舒适时,可以取下耳机硅胶套,形成半入耳式耳机,为使用者提供了较为舒适的佩戴体验,从而同时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25.2.硅胶套的连接部与出音端螺纹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减少了直接插拔对硅胶套的损坏,延长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26.3.在连接部设置防尘网,减少了耳垢或者灰层等进入耳机主体,同时硅胶套可拆卸,便于清洗。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剖视图,主要体现硅胶套与耳机主体的连接关系。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爆炸图,主要体现连接部的结构。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硅胶套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耳机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耳机主体;11、出音端;111、安装槽;12、连接槽;13、防护圈;131、卡块;14、卡槽;
35.2、硅胶套;21、排气孔;22、连接部;221、上连接部;222、下连接部;223、凸台;224、凹台;225、通孔;226、安装块;23、弧面部;24、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随着智能化的普及,手机几乎是人手一台,而无论是接听电话或收听音乐,耳机乃是最直接能接收语音或音乐讯号的媒介。以耳机的形式而言, 近年来有相当多的变化,无论是可将耳机挂在外耳道上的半入耳式耳机或是可塞入内耳道中的入耳式耳机,他们各有不同的消费群众,但是入耳式耳机降噪较佳却因配载时间长会增加耳朵的不舒适感,半入耳式耳机佩戴舒适却噪声大。
38.实施例1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
40.参照图1和图2,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包括耳机主体1和硅胶套2,耳机主体1设有出音端11,耳机主体1还设有环绕出音端11的连接槽12,硅胶套2通过连接槽12套接于出音端11外周壁。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硅胶套2包括连接部22和弧面部23,连接部22呈中空圆柱状,连接部22一侧连接弧面部23,弧面部23采用软性硅胶材质制成,能够发生较大程度的形变,在使用者将硅胶套2塞入耳道时,能较好地贴合人体耳道的形状,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硅胶套2还设有排气孔21,在硅胶套2发生形变时能平衡耳朵内外压强,保持使用的舒适感;连接部22远离弧面部23的一侧内周壁设有内螺纹,出音端11的外周壁设有外螺纹,连接部22通过螺纹的嵌合安装于出音端11,便于快速拆卸和安装,能适应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42.参考图3和图4,连接部22设有上连接部221和下连接部222,上连接部221的底部设有凸台223,下连接部222对应设有凹台224,凸台223与凹台224之间进行螺纹连接,即上连接部221与下连接部222之间进行螺纹连接;连接部22还设有防尘网24,阻隔耳垢或者灰层等进入半入耳式危机主体,通过凹台224底部的阻隔作用,防尘网24置于凹台224的底部,旋转凸台223至压迫防尘网24抵紧凹台224,从而固定防尘网24,当需要拆卸防尘网24时,拧动凸台223使凸台223和凹台224分离,取下防尘网24,便于防尘网24的清洗,保持音质的品质。
43.参考图3,耳机主体1设有防护圈13,防护圈13局部套接于耳机主体1,防护圈13设有卡块131,耳机主体1设有与卡块131对应的环形卡槽1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两个卡块131为例,防护圈13通过卡块131与卡槽14的嵌合稳固安装于耳机主体1,便于拆卸防护圈13,从而便于清洁出音端11,并且防护圈13远离耳机主体1的一侧设为弧形,在拆卸下硅胶套2时,形成半入耳式耳机,便于减少出音端11与耳道的直接接触,保护耳道的安全,同时还符合人体耳道的曲线,提高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减少使用疲劳感。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的实施原理为:在环境较为嘈杂时,使用者可以将硅胶套2安装于耳机主体1,形成入耳式耳机,硅胶套2与人体耳道曲线贴合,减少噪音进入的同时还保持了音质的品质;当使用者佩戴入耳式耳机时间过长从而产生疲劳度时,可以拧动硅胶套2分离硅胶套2与耳机主体1,形成半入耳式耳机,提高使用者的使
用舒适度,减少使用疲劳感。
45.实施例2
4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
47.参考图5和图6,基于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硅胶套2与耳机主体1的连接方式不同,本实施例采用卡扣连接,具体如下:
48.硅胶套2的连接部22内周壁设有通孔225,通孔225中设置安装块226,出音端11外周壁设有与安装块226对应的环形安装槽11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四个安装块226为例,将硅胶套2的连接部22沿出音端11滑动套接,通过安装块226与安装槽111的嵌合稳定连接硅胶套2和耳机主体1,减少由于使用者用力较大从而滑丝的可能性,提高安装的稳固程度。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两种配载模式的耳机的实施原理为:在硅胶套2的连接部22设置安装块226,在出音端11对应设置安装槽111,通过安装块226与安装槽111的嵌合将硅胶套2安装于耳机主体1,便于快速插拔,减少滑丝的可能性。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