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SMA防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61037发布日期:2023-02-21 18:34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SMA防抖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sma防抖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sma防抖结构。


背景技术:

2.微型自动聚焦摄像头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无人飞机、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产品之中。普通的微型自动聚焦摄像头是由一个音圈马达来驱动镜头沿其光轴移动;一般的音圈马达主要包括壳体、活动配合于壳体内的镜头支架、配合在镜头支架上的驱动线圈以及至少两个固定在壳体内的驱动磁铁,镜头固定在镜头支架上,壳体上开设有正对镜头的通光孔,使用时,通过控制芯片来控制输入给驱动线圈的电流,以驱动磁铁与驱动线圈相互作用以驱动所述镜头支架移动,从而实现自动聚焦的功能。但是拍照摄像时,镜头会因为人的抖动或其他原因不能保持绝对平稳,会产生一定偏移,此时摄像头的聚焦和进光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摄像头获取图像的质量。
3.为此现有技术开发了防抖致动器,申请人此前申报了专利: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具有其的摄像装置,申请号为:201811458723.0,现作为防抖的现有的技术,其结构包括sma丝线、ois簧片、压片组件、ois基板、支撑组件等,各个部件凌乱且结构复杂,在组装时,存在组装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有效简化设备结构,降低生产难度以及安装难度的sma防抖结构。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sma防抖结构,包括sma丝线、ois簧片、上卡爪、底座和电路组件;
6.电路组件嵌埋于底座内,与底座一体化;底座表面设有用于支撑ois簧片的支柱;
7.上卡爪固定于oi s簧片上,电路组件上预设有下卡爪,下卡爪的端部延伸出底座的表面与上卡爪的端部齐平;
8.sma丝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上卡爪和下卡爪上,sma丝线通电后,利用sma丝线的长短变化带动ois簧片水平位移的调整。
9.进一步的,上卡爪一体预制成型,上卡爪侧沿的延伸臂相对本体部分90度弯折后,形成与本体垂直设置的接线柱,接线柱的端部设有便于sma丝线绕接的绕线槽;
10.下卡爪为电路组件中传导部件的延伸臂在90度弯折后一体成型,下卡爪端部设有便于sma丝线绕接的绕线槽。
11.进一步的,所述上卡爪与所述ois簧片一体成型或者分体连接;
12.当所述上卡爪与所述ois簧片分体连接时,所述上卡爪与所述ois簧片焊接固定。
13.进一步的,sma丝线为四根,上卡爪的数量为两个,下卡爪的数量为四个;
14.两个上卡爪分别设于ois簧片的对角处,每一个上卡爪均包括两根左右对称布置的接线柱;
15.四个下卡爪两两为一组,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设于电路组件的对角处,每一组中的两个下卡爪左右对称布置;
16.上卡爪布置的对角线和下卡爪布置的对角线为两条交错的对角线,相邻的接线柱和下卡爪之间布置一根sma丝线,使得四根sma丝线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结构。
17.进一步的,sma丝线的端部与接线柱和下卡爪绕接后通过焊接固定。
18.进一步的,电路组件包括第一输入传导部、第二输入传导部、第三输入传导部、第四输入传导部和接地传导部;
19.第一输入传导部、第二输入传导部、第三输入传导部和第四输入传导部的一端均延伸弯折形成一个下卡爪,另一端均具有一个信号输入引脚;
20.接地传导部和ois簧片相导通,接地传导部具有一个信号输出引脚;
21.三个信号输入引脚和一个信号输出引脚有序置于电路组件的一侧,便于信号导通。
22.进一步的,ois簧片的侧沿设有簧片弹性臂;簧片弹性臂与接地传导部接触后实现信号的导通。
23.进一步的,底座上设有用于避让ois簧片与电路组件的槽口;
24.接地传导部的输入端设有与槽口配合的凸起部,凸起部嵌合于槽口后,与簧片弹性臂焊接固定实现信号导通。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之处在于:
26.1、本技术的底座和电路组件一体化设计,将下卡爪、电路组件、支柱和底座在生产阶段即一体化成型,装配阶段有效减少零件的数量,降低组装难度,减少人工成本,此外,一体化的底座设计,提高了结构的集成度,利于结构小型化,提升产品质量。
27.2、上卡爪和下卡爪均采用传导件折叠90度的工艺设计,且设有绕线槽,相比于传统的卡线的设计结构,卡爪的加工难度更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接线也更便捷,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sma防抖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sma防抖结构的爆炸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体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ois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sma防抖结构,包括sma丝线10、ois簧片30、上卡爪20、底座40和电路组件50;如图3所示,电路组件50嵌埋于底座40内,与底座40一体化;底座40表面一体化成型有用于支撑ois簧片30的支柱41;本技术的底座40的一体化设计,将下卡爪51、电路组件50、支柱41和底座40在生产阶段即一体化成型,值得
一提的是,支柱41和底座40也可以分体式连接,通过焊接或者胶水实现支柱41和底座40之间的连接,一体成型的设计更有利于在装配阶段减少零件的数量,降低组装难度,减少人工成本,此外,一体化的底座40设计,提高了结构的集成度,提高产品质量,利于结构小型化。
35.在本实施例中,上卡爪20一体预制成型,上卡爪20侧沿的延伸臂相对本体部分90度弯折后,形成与本体垂直设置的接线柱21,接线柱21的端部设有便于sma丝线10绕接的绕线槽;
36.上卡爪20的本体部分焊接在ois簧片30上;分体结构可灵活调整部品材料及厚度,设计的上卡爪3和ois簧片2厚度可以不尽相同,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上卡爪3和ois簧片2的厚度;此外,上卡爪3和ois簧片2也可以采用一体预制成型的方式,从而可以减少装配步骤,提高了结构的集成度。
37.下卡爪51为电路组件50中传导部件的延伸臂在90度弯折后一体成型,下卡爪51端部设有便于sma丝线10绕接的绕线槽,电路组件50上预设有下卡爪51,下卡爪51的端部延伸出底座40的表面与上卡爪20的端部齐平;
38.上卡爪20和下卡爪51均采用传导件折叠90度的工艺设计,且设有绕线槽,相比于传统的卡线的设计结构,卡爪的加工难度更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接线也更便捷,提高装配效率。
39.在本实施例中,sma丝线10为四根,上卡爪20的数量为两个,下卡爪51的数量为四个;
40.两个上卡爪20分别设于ois簧片30的对角处,每一个上卡爪20均包括两根左右对称布置的接线柱21;
41.四个下卡爪51两两为一组,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设于电路组件50的对角处,每一组中的两个下卡爪51左右对称布置;
42.上卡爪20布置的对角线和下卡爪51布置的对角线为两条交错的对角线,相邻的接线柱21和下卡爪51之间布置一根sma丝线10,使得四根sma丝线10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结构。sma丝线10的端部与接线柱21和下卡爪51绕接后通过焊接固定。
4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路组件50包括第一输入传导部52、第二输入传导部53、第三输入传导部54、第四输入传导部55和接地传导部57;
44.第一输入传导部52、第二输入传导部53、第三输入传导部54和第四输入传导部55的一端均延伸弯折形成一个下卡爪51,另一端均具有一个信号输入引脚56;
45.接地传导部57和ois簧片30相导通,接地传导部57具有一个信号输出引脚58;
46.三个信号输入引脚56和一个信号输出引脚58有序置于电路组件50的一侧,便于信号导通。
4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ois簧片30的侧沿设有簧片弹性臂31。底座40上设有用于避让ois簧片30与电路组件50的槽口42,接地传导部57的输入端设有与槽口42配合的凸起部59,凸起部59嵌合于槽口42后,与簧片弹性臂31焊接固定实现信号导通。
4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ois簧片30与af马达连接,对af马达的防抖调整,如通过调整ois簧片30水平的x轴和y轴方向的位移,(x轴和y轴方向如附图1的标识所示)带动af马达进行防抖补偿,从而实现镜头防抖的技术效果,避免影响摄像装备的影像效果。具体的,当传感器感测到镜头产生x轴和y轴的方向的图像偏移,根据偏移量,向第一输入传导部
52、第二输入传导部53、第三输入传导部54和/或第四输入传导部55的输入引脚56输入电信号,相应的输入传导部将电信号通过下卡爪51传导至相连接的sma丝线10上,sma丝线10导电后,基于热缩冷涨的特点,sma丝线10基于电流大小,伸长/缩短相应的长度,由于sma丝线10固定在下卡爪51的一端是固定端,sma丝线10长度的变化就会拉动ois簧片30产生x轴和/或y轴的位移量,即实现了带动镜头防抖归位的效果,在本实施例的sma防抖结构中,电流回路如下:输入引脚56输入电流至相应的下卡爪51,下卡爪51将电流输入到对应的sma丝线10上,sma丝线10将电流传输至对应的上卡爪20上,上卡爪20通过ois簧片30的簧片弹性臂31将电流传输至接地传导部57,最后传输到信号输出引脚58上。
49.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