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26228发布日期:2023-12-29 20:27阅读:21来源:国知局
发声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声转换器,特别涉及发声单元。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的电声换能器所应用的振膜,尤其指位于出音孔位置处的振膜,为了获得振动效果而带动空气振动以获得更显著的音量、音质效果,振膜设置了折环部,通过折环部形成的弯曲曲面形成的弹性形变作用而增强了振膜的振动作用。

2、为进一步提升磁钢的利用率,提供更强的驱动力,进而提升发声单元的灵敏度,增加响度,市面上出现了多音圈并排的方案,然而,在多音圈发声单元中,每个音圈对应的驱动力会受结构差异以及制程工艺影响,还有整个振动系统存在一些非对称的模态,这致使多音圈发声单元容易出现音圈振动不同步的问题,从而导致失真、频响低、滚振等影响发声单元音质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音圈同步性好的多音圈发声单元。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发声单元,包括:

3、振膜组件;

4、多个音圈,所述音圈的顶面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相互靠近的侧边的外壁面相连。

5、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之间通过胶结构相连,和/或,所述音圈由漆包线绕制成型,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通过所述漆包线表面的自粘层连接固定。

6、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的结合面处形成有凹凸互补结构或阶梯互补结构。

7、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的结合面处形成有腔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腔结构内填充有胶水。

9、进一步地,所述腔结构的全部区域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中的一个所述音圈上。

10、进一步地,所述腔结构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中的一个所述音圈上,所述第二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中的另一个所述音圈上。

11、进一步地,所述腔结构位于所述音圈的上部、中部或下部。

12、进一步地,所述音圈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所述腔结构。

13、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中,一个所述音圈由第一线材绕制而成,另一个所述音圈由第二线材绕制而成,所述第一线材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二线材的截面形状相同或者不同。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多音圈发声单元中,相邻的两个音圈相互靠近的侧边的外壁面连接固定,使得发声单元中的多个音圈构成一整体式结构,令相邻的音圈相互牵引,从而有效改善发声单元在振动时,各音圈振动不同步现象,进而改善发声单元失真、频响低、滚振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发声单元的音质,提升了发声单元的声学性能。



技术特征:

1.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之间通过胶结构相连,和/或,所述音圈由漆包线绕制成型,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通过所述漆包线表面的自粘层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的结合面处形成有凹凸互补结构或阶梯互补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的结合面处形成有腔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腔结构内填充有胶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腔结构的全部区域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中的一个所述音圈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腔结构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中的一个所述音圈上,所述第二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中的另一个所述音圈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腔结构位于所述音圈的上部、中部或下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所述腔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中,一个所述音圈由第一线材绕制而成,另一个所述音圈由第二线材绕制而成,所述第一线材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二线材的截面形状相同或者不同。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发声单元,包括振膜组件和多个音圈,所述音圈的顶面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音圈相互靠近的侧边的外壁面相连。多音圈发声单元中,相邻的两个音圈相互靠近的侧边的外壁面连接固定,使得发声单元中的多个音圈构成一整体式结构,令相邻的音圈相互牵引,从而有效改善发声单元在振动时,各音圈振动不同步现象,进而改善发声单元失真、频响低、滚振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发声单元的音质,提升了发声单元的声学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林嘉平,董庆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维仕声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