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380736阅读:来源:国知局
a的接合构件53分别与接合部22i和22j接合。将释放基部22安装到Y方向移动环15导致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b的接合部53分别与接合部22k和221接合。将释放基部22安装到Y方向移动环15导致接合部221、22j、22k和221与安装到弹簧收容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的卷簧52的上绕线端52a或下绕线端52b接触。
[0069]由此,通过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向X方向上的中立位置对释放基部22施力。在释放基部22被安装到Y方向移动环15的状态下,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被配置在释放基部22的投影面内。由于Y方向移动环15被配置在释放基部22的投影面内,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也配置在释放基部22的投影面内。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用作第二施力构件,该第二施力构件用于向释放基部22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中立位置对释放基部22施力。
[0070]当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时,释放基部22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在X方向上直进移动。然而,Y方向移动环15不会相对于前内衬20直进移动。当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时,Y方向移动环15以及由释放基部22和释放盖23形成的释放环14以一体的方式相对于前内衬20直进移动。然而,释放基部22没有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直进移动。
[0071]图8A和图8B是示出凸轮构件26、推力构件31、施力弹簧32和引导构件33的分解立体图。图SA是示出从正面侧所见的凸轮构件26、推力构件31、施力弹簧32和引导构件33的分解立体图。图8A中省略了前内衬20。图8B是示出从背面侧所见的前内衬20、凸轮构件26、推动构件31、施力弹簧32和引导构件33的分解立体图。
[0072]如图SB所示,大致锥形的凸轮部26a和26b形成于凸轮构件26的背面侧。推动构件31配置在凸轮构件26的背面侧。滑动部31a、第一轴部31b、凹部31c和第二轴部31d形成于推动构件31。如图SB所示,第一轴部31b从滑动部31a朝向正面侧突出地形成。第二轴部31d从滑动部31a朝向背面侧突出地形成。以掏空滑动部31a的背面侧的方式形成凹部31c。
[0073]将推动构件31配置在凸轮构件26的背面侧使滑动部31a在凸轮构件26的凸轮部26a和26b上滑动。接着,第一轴部31b贯通凸轮构件26,并且被插入到形成于前内衬20的引导孔201中。
[0074]引导构件33配置在推动构件31的背面侧。引导孔33a形成于引导构件33。施力弹簧32配置在推动构件31的凹部31c中,并且引导构件33通过螺钉被固定到前内衬20的背面侧。接着,推动构件31的第二轴部31d被插入引导孔33a。以推动构件31被保持在前内衬20和引导构件33之间的方式安装推动构件31。沿着第一轴部31b和第二轴部31d的轴向可移动地安装推动构件31。通过施力弹簧32使滑动部31a压抵凸轮部26a和26b。
[0075]安装于前柔性配线板21的释放开关21c配置在引导构件33的背面侧。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接着使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以第一加压量对释放开关21c加压,释放开关21c的第一级开关被打开。第二轴部31d的顶端进一步以第二加压量对释放开关21c加压,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被打开。因此,第二轴部31d用作能够对释放开关21c加压的轴部。
[0076]图9A、图9B和图9C是示出当释放环14在Xl方向上直进操作时推动构件31如何移动的图。图9A是示出前盖单元18的主视图。通过图9A所示的箭头定义Xl方向。图9B是示出在释放环14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沿着前盖单元18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的图。图9C是示出在释放环14从中立位置起在Xl的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沿着前盖单元18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的图。
[0077]如图9B所示,当释放环14在中立位置时,通过施力弹簧32的施加力向凸轮构件26的凸轮部26a和26b对推动构件31施力。在该状态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没有与释放开关21c接触,使得在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和释放开关21c之间产生间隙。从该状态起,在释放环14在Xl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26b上滑动,并且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在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的情况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和释放开关21c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第二轴部3Id的顶端接触释放开关21c并且对释放开关21c加压。
[0078]图10A、图1OB和图1OC是示出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推动构件31如何移动的图。图1OA是示出前盖单元18的主视图的图。通过图1OA所示的箭头定义Yl方向。图1OB是示出在释放环14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沿着前盖单元18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的图。图1OC是示出在释放环14从中立位置起在Yl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沿着前盖单元18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的图。
[0079]如图1OB所示,当释放环14在中立位置时,通过施力弹簧32的施加力向凸轮构件26的凸轮部26a和26b对推动构件31施力。在该状态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没有与释放开关21c接触,使得在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和释放开关21c之间产生间隙。从该状态起,在释放环14在Yl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26a上滑动,并且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在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的情况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和释放开关21c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第二轴部3Id的顶端接触释放开关21c并且对释放开关21c加压。
[0080]凸轮部26a相对于推动构件31的移动方向(Z方向)的倾斜角度为Θ a,凸轮部26b相对于推动构件31的移动方向(Z方向)的倾斜角度为0b。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如下方式形成凸轮部26a和26b:第二轴部31d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和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彼此不同。
[0081]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倾斜角度Θ a比倾斜角度Θ b大的方式形成凸轮部26a和26b。因此,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释放环14的在Y方向上的直进操作量比在X方向上的大。更具体地,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比较小。另一方面,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比较大。在凸轮部26a和26b之间的边界部分,倾斜角度之间的差较小。即使释放环14在X方向和Y方向之间的倾斜中间方向上直进操作,这也几乎不会给使用者带给不适。
[0082]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越小,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力越大。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越大,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力越小。换言之,倾斜角度越小,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越重。
[0083]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释放基部22仅直进移动到Y方向移动环15。为此,即使凸轮部26b的倾斜角度Θ b变小,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也不会变得非常重。另一方面,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释放基部22和Y方向移动环15直进操作到前内衬20。由于用于直进操作的构件数量的增加,增加了直进操作所需的力。如果凸轮部26a的倾斜角度Θ a小,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会变得非常重。
[0084]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考虑这些方面确定凸轮部26a和26b的倾斜角度。换言之,以即使释放环14在X方向或Y方向上直进操作用于打开释放开关21c的力几乎彼此相等的方式改变凸轮部26a和26b的倾斜角度。
[0085]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释放环14可以以推动构件31的第一轴部31b为中心转动。在该情况下,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抵接在前内衬20形成的孔20c的边缘,以限制释放环14的转动。换言之,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用作限制释放环14相对于前内衬20转动用的限制单元。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以如下方式配置:推动构件31的第一轴部31b和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之间的距离比推动构件31的第一轴部31b和释放基部22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大。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配置在如下位置:该位置与推动构件31的第一轴部31b相对于释放基部22的中心位置几乎点对称。
[0086]在释放基部22在X方向和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确定孔20c的直径: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打开,接着轴部22d抵接孔20c的边缘。因此,所以不发生因为轴部22d抵接孔20c的边缘而使得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不能打开的问题。
[0087]根据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和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之间,供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滑动的凸轮部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和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之间,供推动构件3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