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_4

文档序号:9755031阅读:来源:国知局
量。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由于AF子区的数量为6, 所以在该情况下,6为能够设定的最大的数量。如果数量较大,则可靠性判断变得严格,另一 方面,如果数量较小,则可靠性判断较松。这里,将所设定的AF子区数设为Rn。
[0073] 在步骤S21中进行了可靠性0K子区数的设定后,接着进行对比度值运算(按照每 个基准和参照像素列进行计算)(S23)。在该步骤中,首先,根据来自摄像元件33的相位差 检测像素的像素值,按照每个基准信号(例如,右开口)和参照信号(例如,左开口),求取 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该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分作为对比度值。如果将这里计算出的基准 信号的对比度值设为Bc,将参照信号的对比度值设为Rc,则每个区域的对比度值Ac通过下 述⑵计算。
[0074] Ac = min (Be, Re)......(2)
[0075] 这里,min()是指选择输入值(这里为Be和Re)的最小值。这里计算出的对比度 值Ac在目标区确认处理(参照S45)中使用。
[0076] 在步骤S23中进行了对比度值的运算后,接着进行具有设定数以上个数的可靠性 0K的AF子区的AF区的检测(S25)。这里,参照属于各AF区的AF子区的可靠性是否为0K 的标志(在步骤S5中设定),检测可靠性0K的AF子区的数量比在步骤S21中所设定的数 量多的AF区。
[0077] 在步骤S25中,将AF区内的可靠性0K的AF子区的数量比设定数多的AF区作为 有效区域,在后级的处理(步骤S29以下)中使用。另一方面,将AF区内的可靠性0K的AF 子区的数量为设定数以下的数量的AF区作为无效区域,不在后级的处理中使用。
[0078] 在步骤S25中进行了设定数以上的可靠性0K的AF区的检测后,接着进行是否为 全区NG的判定(S27)。这里,根据步骤S25中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在该判定结果为针对 全部AF区的可靠性OK的数量不满足设定值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21,缩小AF子区数Rn,再 次进行处理。
[0079] 在步骤S27中的判定结果不是全区NG的情况下,接着进行两像间隔运算(S29)。 这里,对于在步骤S25中被判定为可靠性0K的AF区,使用摄像元件33的相位差检测像素 的像素值,由AF处理部49按照每个AF子区,进行相关运算,并根据该结果计算两像间隔。 另外,根据对将基准信号(例如,右开口)的波形和参照信号(例如,左开口)的波形错开 几像素量后一致进行运算而求出的移位量(扫描位置),来计算两像间隔。
[0080] 前述的测距可靠性评价值如下进行定义。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使用对比度值Ac 和相关运算的极小值Fmin,通过下述(3)计算。
[0081] AFr = Ac/Fmin......(3)
[0082] 图8A和图8B是对基准信号(例如,右开口)和参照信号(例如,左开口)的类似 度(相关值)进行运算,横轴表示基准信号与参照信号的移位量,纵轴表示类似度的曲线 图。在基准信号和参照信号的波形类似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极小值Fmin取较小的值, 成为陡峭的曲线。另一方面,在基准信号和参照信号的波形不类似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 极小值Fmin取较大的值,成为平缓的曲线。
[0083] 所以,在对比度值Ac较大且极小值Fmin较小的情况下,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为 较大的值。另一方面,在对比度值Ac较小且极小值Fmin较大的情况下,测距可靠性评价值 AFr为较小的值。
[0084] 这样,在步骤S25中,使用每个AF子区的对比度值Ac和相关运算的极小值Fmin, 计算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在后述的处理中,使用计算出的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
[0085] 在步骤S29中进行了两像间隔运算后,接着进行计算散焦量的子区的提取(S31)。 这里,使用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进行AF子区的提取。例如,对于可靠性0K的AF子区,将 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为规定值以上的较大值的AF子区作为提取区。评价在步骤S31中 所提取的AF子区的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确定用于计算散焦量的AF子区。在例如存在多 个可靠性0K的AF子区的情况下,在某个AF子区的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比另一个AF子 区大的情况下,选择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比较大的AF子区。另外,AF子区的选择不限于 上述的方法,也可以对测距可靠性评价值AFr的大小关系进行评价而确定。
[0086] 在步骤S31中提取了计算散焦量的AF子区后,接着进行散焦量运算(S33)。这里, 对于所提取的AF子区,通过公知的方法,根据两像间隔计算散焦量。
[0087] 在步骤S33中对散焦量进行了运算后,接着判定最近散焦位置(S35)。这里,使用 在步骤S33中针对所提取出的AF子区计算出的散焦量来进行判定。该最近散焦位置判定 对各AF区的散焦量进行比较,在判断为散焦量与另一个AF区相比极其大且靠近最近的情 况下,将该AF区判断为错误测距而从以后的处理中排除。如上所述,确定可选择的AF区和 不可选择的AF区。该可选择的AF区在以后的处理中也为可选择的AF区。
[0088] 在步骤S35中进行了最近散焦位置判定后,接着判定在可选择的AF区中是否存在 上次选择的AF区(S37)。这里,判断在残留的AF区中是否存在上次选择的AF区。即,在步 骤S27中,可靠性较低的AF区被排除,进而在步骤S31中可靠性较低的AF子区被排除,进 而在步骤S35中存在错误测距的可能性的AF区的散焦量被排除。因此,在步骤S37中,成 为关于残留的可靠性较高的AF区的判定。另外,为了该判定,将上次选择的AF区临时存储 在存储器45中。
[0089] 在步骤S37中的判定结果为存在上次选择的AF区的情况下,对上次选择的AF区 进行重新选择(S41)。在步骤S21~S35中的处理中,测距的可靠性较低的AF区被去除。 在进行步骤S37中的判定时,在由于可靠性较高而残留的AF区中存在上次选择的AF区的 情况下,考虑C-AF模式的持续性,再次选择该上次选择的AF区。
[0090] 另一方面,在步骤S37中的判定结果为在可选择的AF区中不存在上次选择的AF 区的情况下,选择中央优先区(S39)。在该情况下,由于上次选择的AF区不是可选择的AF 区,根据预先确定的中央优先等的顺序,选择AF区。另外,除中央优先以外,也可以按照可 选择的AF区内的最近距离优先等其他基准进行选择。
[0091] 在步骤S39或者S41中选择了 AF区后,接着确定目标区(S43)。目标区为实际上 为了进行AF动作而决定采用的AF区。例如,在S39中选择的AF区有时存在多个,从其中 将一个AF区被确定为目标。
[0092] 在步骤S43中确定了目标区后,接着进行目标区确认处理(S45)。目标区确认处理 抑制由在使用多个AF区的模式中产生的目标区的错误选择导致的测距偏差。通过在目标 区确定后实施该处理,判定所确定的目标区是否合适。使用图7,说明该目标区确认处理的 详细动作。在进行了目标区确认处理后,返回原来的流程。
[0093] 这样,在测距点选择/重新选择处理的流程中,首先,按照每个AF区,检测AF子区 的可靠性为0K的数量,将该0K的AF子区的数量为设定数以上的AF区作为测距点的候补 (S21~S27)。而且,提取可靠性较高的AF区,计算散焦量(S29~S33),如果在可选择的 AF区中存在上次选择的AF区,则选择该AF区,在不存在的情况下,按照中央优先等预先确 定的基准来选择AF区。因此,能够重视上次选择的AF区,并能够选择可靠性较高的AF区。
[0094] 接着,使用图7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步骤S45中的目标区确认处理。
[0095] 在进入目标区确认处理的流程后,首先判定目标区的散焦量是否为阈值以上 (S51)。该阈值被设定为与假定的速度的被摄体的移动范围相当的值,在示出散焦量为该阈 值以上的情况下,由于与以异常的高速进行移动的被摄体相当,所以能够视作错误测距。这 里,对在步骤S43中所确定的目标区中计算出的散焦量的绝对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并进行 判定。在该判定结果为散焦量不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果根据上次进行假设,则由于被判 断为在距离范围内存在被摄体且可靠性较高,所以进行不变更而使用在步骤43中所确定 的目标区,结束目标区确认处理的流程。
[0096] 在步骤S51中的判定结果为目标区的散焦量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53~ S59中,如果存在更高精度的AF区,则变更为该AF区。但是,在可选择多个AF区的情况下 进行。
[0097] 首先,进行比较区的设定(S53)。这里,在步骤S27(否)-S35中所确定的可选择的 AF区中,将没有作为目标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