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sim卡功能的托架及其触点件中间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56815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7]图11是本实用新型在图8所示触点件中间结构的俯视图。
[0048]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触点件中间结构与卡托连接后卡托背面的示意图;
[0049]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触点件中间结构与卡托连接后卡托正面的示意图;
[0050]图14是本实用新型在图13所示触点件中间结构与卡托连接结构的左视图,且表示出SIM卡与其位置关系;
[0051]图15是本实用新型在图13所示触点件中间结构与卡托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实施例一
[0053]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托架,包含一个绝缘的卡托,该卡托上配置有一个导电的触点组件20 ;所述触点组件是金属注射成型或冲压成型的工件。所述卡托包含承载板11,和在该承载板11的一侧与其垂直的侧壁13 ;该承载板11的中间设有开口 12,等于或略大于SM卡40的面积,将SM卡40能够从卡托承载板11的正面11’嵌入到该承载板11的开口 12中,且嵌入后SM卡40的外表面与承载板11的正面11’(即开口 12周围)基本在同一平面。
[0054]如图5所示,所述SIM卡40随卡托一起,从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某一侧边开设的卡槽,推入该移动终端的内部。此时,所述SIM卡40上的若干卡接点41可以从承载板11的开口 12露出,来和移动终端内相应位置的若干终端接点(未示出)电路接触,实现SM卡40原有的功能。推入移动终端之后,卡托的侧壁13能够将移动终端侧边上的卡槽开口遮蔽起来。
[0055]如图1、图4所示,所述触点组件20安装在卡托的承载板11的背面11”,使触点组件20的若干第一触点21从承载板11的开口 12露出,来与SIM卡40上对应位置的卡接点41电路接触。根据业界标准,SIM卡40上有三行两列共六个卡接点41 ;示例中,中间一行的两个卡接点41 一般作为备用,原先没有被利用,则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为SIM卡40的中间一行的卡接点41设定相应的拓展功能,并使其与两个第一触点21电路接触;SIM卡40上另外上下两行卡接点41则仍然与终端接点电路接触实现原有功能。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触点布置于能够与原有功能的上下两行卡接点接触的位置,或者使各卡接点位于SM卡上的其他位置。
[0056]如图1、图3、图6所示,所述触点组件20上的若干第二触点22,能够与移动终端外部设置的功能拓展件50的若干拓展接点51电路接触,来使SIM卡40与外部功能拓展件50之间形成电路导通,从而实现SM卡40拓展的功能。功能拓展件50可以贴附于移动终端表面而使其拓展接点51与第二触点22直接电路接触,或者功能拓展件可以独立于移动终端设置并使其拓展接点通过导线或接插件等来与第二触点电路连接。
[0057]如图6所示,以拓展NFC功能为例,功能拓展件50是无线射频天线(例如是印刷天线、或蚀刻天线、或绕制天线等等),其可以是直接形成在移动终端上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上,或者与移动终端上由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制成的外壳之间通过设置绝缘体来阻隔。又或者,可以将无线射频天线封装于绝缘体内部,并使该绝缘体贴附于移动终端上或独立于移动终端设置。所述无线射频天线通过所述触点组件20与SIM卡40内搭载的NFC芯片组电路导通形成回路,使所述移动终端能够加载NFC功能,来实现费用支付、身份识别等功會K。
[0058]如图2所示,所述的触点组件20包含两个组件部分,其中第一个组件部分设有第一底板组件61,大致位于其第一侧的一个第一触点21,在其第二侧垂直于第一底板组件61设置的第二端板62,以及在其第三侧垂直于第一底板组件61设置的第三侧板63。其中,该第一底板组件61位于卡托承载板11背面11”靠近第三侧边的位置,第一触点21基本与第一底板组件61位于同一平面而与卡托的承载板11平行,并延伸至能够从卡托承载板11的开口 12露出的位置,从而与一个卡接点41电路接触;使其第三侧板63连接于卡托承载板11第三侧边的外侧,并通过第三侧板63设置的若干个扣接口 64固定;同时使其第二端板62接触于卡托侧壁13的内侧,并使第二端板62上的一个第二触点22从侧壁13的内侧插入到侧壁13上开设的触点口并伸出到侧壁13的外侧,以便与功能拓展件50的一个拓展接点51电路接触。
[0059]与第一个组件部分位于同一平面且两者具有大致对称的结构及布置方式,第二个组件部分设有第二底板组件71 (与前述第一底板组件61形状略有不同,以便在安装时方便区分),大致位于其第一侧的另一个第一触点21,在其第二侧垂直于第二底板组件71设置的第二端板72,以及在其第四侧(与第三侧相对)垂直于第二底板组件71设置的第四侧板73。其中,该第二底板组件71位于卡托承载板11背面11”靠近第四侧边(与第三侧边相对)的位置,第一触点21基本与第二底板组件71位于同一平面而与卡托的承载板11平行,并延伸至能够从卡托承载板11的开口 12露出的位置,用来与另一个卡接点41电路接触;使其第四侧板连接于卡托承载板11第四侧边的外侧,并通过第四侧板73设置的若干个扣接口固定;同时使其第二端板72接触于卡托侧壁13的内侧,并使第二端板72上的另一个第二触点22从侧壁13的内侧插入到侧壁13上开设的触点口并伸出到侧壁13的外侧,以便与功能拓展件50的另一个拓展接点51电路接触。
[0060]图3中示出了一个优选的托架中,卡托及触点组件20等各部分的示例尺寸,对数值不一一列举;托架中各部件的尺寸并不被该示例的数值所限制。卡托、SIM卡40及移动终端的结构及布置关系,可以参见现有的产品。而本实用新型中新配置的该触点组件20极薄,覆盖在卡托的承载板11上所增加的厚度,在卡托插入移动终端的卡槽时不会造成影响。因此,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不需要重新配置移动终端或卡托原有的架构,通过配置相应尺寸的触点组件20,可以为移动终端拓展各种功能,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0061]实施例二
[0062]如图7~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个导电的触点件中间结构80,将其安装至托架以后进行裁切,即可得到上述结构的触点组件20。所述触点件中间结构80,包含触点组件20的第一组件部分和第二组件部分,以及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待裁切部分82 ;可以是利用金属注射成型技术来同时形成触点件中间结构80中的这些部件。
[0063]所述的触点件中间结构80设有第一底板81,位于其第一侧且相互隔开的两个第一触点21,在其第二侧垂直于第一底板81且相互隔开的两个第二端板62、72并各自设有第二触点22,在其第三侧垂直于第一底板81的第三侧板63并设置扣接口 64,以及在其第四侧垂直于第一底板81的第四侧板73并设置扣接口 74 ;所述第二端板62、7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73均从第一底板81的第一面向外垂直延伸。
[0064]第一底板81上用来构成触点组件20的第一底板组件61的部分,位于该第一底板81上靠近第三侧的位置;构成第二底板组件71的部分,位于第一底板81上靠近第四侧的位置;两者之间由待裁切部分82 (图9)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第一底板81 ;第一底板组件61、第二底板组件71、待裁切部分82位于同一平面。每个第一触点21的三边被相应的隔离孔环绕而与触点件中间结构80的其他部分隔开,由剩余的一边连接第一底板81。
[0065]第一底板81的待裁切部分82上设有若干第一定位孔83,在金属注射或冲压过程中用来与模具上的对应凸块嵌套而实现定位。第一底板81还设有连通至第二侧的定位槽85,且第一底板81的第一底板组件61或第二底板组件71上也可以开设若干第二定位孔84,其在与卡托组装时用来与卡托上的对应凸块14嵌套而实现定位。
[0066]如图2、图8所示,上述触点件中间结构80的第一触点21、第二端板62、7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73,正是后续成型的触点组件20的第一触点21、第二触点22、第二端板62、7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73,其结构尺寸及与卡托组装时的位置关系等,均可参见实施例一及其相应附图记载,不一一赘述。
[0067]如图12~图15所示,将触点件中间结构80安装到卡托上,使所述第一底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