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8402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娱乐以及学习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智能手机的轻薄化发展趋势,对智能手机内部结构设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0003]—般而言,喇叭的摆放位置对手机的美观度具有一定影响。而喇叭的音质则对喇叭后音腔的空间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此外,喇叭周围设置有各种屏蔽罩,以改善手机内部的电磁干扰环境。在一些智能手机中,喇叭位于手机上方,喇叭的后音腔则由后壳与电路板包围形成。该种方案为避让屏蔽罩一方面增大了设计难度,导致电路板走线困难,而且还导致电路板空间浪费,成本增加。并且,屏蔽罩与手机后壳之间仍留有一定的空间。显然,手机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还存在改善的空间。
[0004]然而,在考虑利用这部分空间作为喇叭后音腔时,还存在多方面的困难。比如,将后音腔直接堆叠于屏蔽罩上不仅存在后音腔密封性差的问题,还极易对屏蔽罩造成损害,导致屏蔽罩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使得移动终端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在有效满足喇叭后音腔设计要求的同时,后音腔和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之间可以采用堆叠设计,不仅可降低设计难度、提高移动终端设计的灵活性,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含:壳体、喇叭本体、音腔支架以及电路板;音腔支架固定于壳体,音腔支架的一部分与所述壳体形成第一腔体;喇叭本体安装于电路板且位于第一腔体;音腔支架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喇叭本体的后音腔。
[0007]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将音腔支架固定于壳体,且使得音腔支架的一部分与壳体形成容置喇叭本体的第一腔体,另一部分与壳体形成喇叭本体的后音腔,从而,有效利用了电路板与壳体之间的剩余空间,在满足喇叭后音腔空间设计要求的同时,不仅降低电路板走线难度、提高移动终端内部结构设计的灵活性,而且电路板可以进一步减小,有利于降低成本。
[0008]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屏蔽罩,至少部分所述后音腔的外壁面对所述屏蔽罩。从而,实现了喇叭后音腔与屏蔽罩之间的堆叠。
[0009]优选地,所述音腔支架粘接或者超声焊接于所述壳体。从而,使得音腔支架与壳体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0010]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定位机构,所述音腔支架通过所述定位机构定位于所述壳体。从而,便于将音腔支架准确固定于壳体。
[0011]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包含设于所述壳体的定位柱,所述音腔支架设有对应于所述定位柱的定位孔,使得音腔支架的固定定位简单、准确。
[0012]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夹持于所述喇叭本体与所述壳体之间,且环绕于所述喇叭本体的出音面。从而,可有效防止喇叭本体前后音腔串首,保证嘲机首效。
[0013]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夹持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音腔支架之间。从而,使得后音腔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后音腔漏音。
[0014]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电池盖以及第三密封件;所述电池盖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喇叭本体的出音面,所述第三密封件夹持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池盖之间且环绕于所述开口,从而,可防止喇叭漏音。
[0015]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防尘网,所述防尘网设于所述出音面。从而,可防止灰尘进入喇叭内部,提高喇叭使用寿命。
[0016]优选地,所述壳体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后壳。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移动终端的分解示意图;
[0018]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移动终端音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移动终端音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002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以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实施方式对移动终端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如图1、2、3所示,该移动终端包含:壳体1、音腔支架2、喇叭本体3、电路板4以及屏蔽罩10。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为移动终端的后壳。音腔支架2固定于壳体1,音腔支架2的一部分20与壳体1形成第一腔体,喇叭本体3位于第一腔体且喇叭本体3安装于电路板4。音腔支架2的21另一部分与壳体1形成喇叭本体3的后音腔5。屏蔽罩10设置于电路板4,至少部分后音腔5的外壁面对屏蔽罩10。S卩,后音腔5的该部分外壁与电路板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不小于该屏蔽罩的高度。
[0023]音腔支架2可以通过点胶粘接于壳体1或者超声焊接于壳体1,即音腔支架与壳体相接触的环形表面之间密封固定连接。从而,使得音腔支架与壳体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止喇叭漏音。然而,本实施方式对于音腔支架与壳体的固定方式不作任何限制。移动终端还包含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密封件,且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密封件均可采用泡棉。其中,第一密封件7夹持于喇叭本体3与壳体1之间,且环绕于喇叭本体的出音面。第二密封件6夹持于电路板4与音腔支架2之间。移动终端还包含电池盖9,壳体1具有开口,开口对应于喇叭本体3的出音面,电池盖9具有对应于开口的出音孔11,电池盖9安装于壳体1,第三密封件8夹持于壳体1与电池盖9之间且环绕于开口。移动终端还包含防尘网,防尘网设于喇叭本体的出音面。从而,喇叭本体的出音面、后壳以及电池盖之间构成前音腔,第一密封件将前音腔和后音腔隔离开,防止前、后音腔之间发生串音。第二密封件防止后音腔漏音,第三密封件防止前音腔漏音。
[0024]因此,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通过采用音腔支架将屏蔽罩与后壳之间的空间围成喇叭的后音腔,使喇叭的后音腔与屏蔽罩相互分离、互不干涉,并且,使得喇叭后音腔与电路板相分离。从而,不仅使得喇叭后音腔与屏蔽罩之间的堆叠设计十分灵活,进一步提高了移动终端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而且降低了移动终端内部设计的复杂度,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减小电路板,有利于降低成本。
[002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略有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还包含定位机构,音腔支架通过定位机构定位于壳体。
[0026]如图4所示,定位机构包含设于壳体的定位柱(图未示),音腔支架2设有对应于定位柱的定位孔22。定位柱以及定位孔2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数量,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柱以及定位孔22分别为两个。从而,通过将定位孔套设于定位柱,实现音腔支架准确定固定于壳体,不仅加工方便,而且可保证音腔之间与壳体之间固定牢固、密封性好。然而,此处仅是举例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定位机构不应以此为限。
[0027]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含:壳体、喇叭本体、音腔支架以及电路板; 音腔支架固定于壳体,音腔支架的一部分与所述壳体形成第一腔体; 喇叭本体安装于电路板且位于第一腔体;音腔支架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喇机本体的后首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屏蔽罩,至少部分所述后音腔的外壁面对所述屏蔽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音腔支架粘接或者超声焊接于所述壳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定位机构,所述音腔支架通过所述定位机构定位于所述壳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含设于所述壳体的定位柱,所述音腔支架设有对应于所述定位柱的定位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夹持于所述喇叭本体与所述壳体之间,且环绕于所述喇叭本体的出音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夹持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音腔支架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电池盖以及第三密封件; 所述电池盖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喇叭本体的出音面,所述第三密封件夹持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池盖之间且环绕于所述开口。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含防尘网,所述防尘网设于所述出音面。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后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含:壳体、喇叭本体、音腔支架以及电路板;音腔支架固定于壳体,音腔支架的一部分与壳体形成第一腔体;喇叭本体安装于电路板且位于第一腔体;音腔支架的另一部分与壳体形成喇叭本体的后音腔。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使得移动终端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在有效满足喇叭后音腔设计要求的同时,后音腔和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之间可以采用堆叠设计,不仅可降低设计难度、提高移动终端设计的灵活性,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IPC分类】H04M1/02
【公开号】CN204993487
【申请号】CN201520599363
【发明人】吕明颖
【申请人】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