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及方法

文档序号:802239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装卸吊运装置领域,涉及装卸吊运装置的正交 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或国防建设中,常常需要进行载荷的装卸。由 于载荷昂贵及高精密性等原因,现场对装卸过程的水平度要求 很高,并且需要进行精确定位,以避免点点接触、碰撞导致所 装配的产品发生变形而遭到破坏。例如,在卫星装卸时为保证 密封性和安全性,卫星下表面(即对接面)与底座之间应保证 面面接触,同时避免碰撞;飞机、直升机的装配、吊运也应保 证机体结构安全,不受损坏。通常情况下这些载荷的重心往往 不居中,而是偏心于某一侧,因此在装卸时如果不进行重心补 偿,使其保持水平,将很容易造成倾斜,势必影响装卸效率, 甚至损坏该产品。另外,由于这些载荷体积和重量通常较大, 传统的调节方式不但费时、精度不高,而且又由于吊索的柔性、 自由度过大等原因会造成重物摆动不停,难以定位,危险性大, 生产效率低。这些问题已引起相关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对新 型、高效、安全的装卸吊运装置的需求十分迫切。传统的调节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通过目测并调节四根吊绳 的长度来进行水平调节的方式,这种人工操作的方式精度不 高,而且完全凭着工作人员的经验和熟练程度进行试探和摸 索,费时且不容易成功,同时由于有人员的现场参与,又存在 着安全隐患;又如通过移动天车在吊梁上的吊点位置来进行水 平调节的方式,虽然采用的是重心补偿的方法,但是由于整个 载荷的重量都作用在吊点上,通过电机来移动吊点位置,必须 要克服大摩擦力,这对电机的功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应地 电机成本也会变得很高,尤其当载荷比较重时更是如此。而同 等情况下采用移动配重块来进行重心补偿的方法,对驱动电机 的要求和成本相比之下都较低。而且前者移动的是天车的吊点 位置,这种方法既改变了载荷的力臂长度,同时又改变了配重 块的力臂长度,它所引起的弯矩变化大,因而角度变化也剧烈。 调节幅度虽然大,但是容易造成摆动。而移动配重块的方案则 仅仅通过改变配重块的力臂长度以改变配重力矩,所引起的水 平倾角变化平稳。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传统方法在调节载荷水平时的费 时、危险以及精度不高等缺点,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 提出一种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水平自动调节吊具的方法,并相应 地设计出一种新型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正交式水平自 动调节吊具的方法,其技术方案的步骤如下步骤1:驱动两伺服电机,将两配重块分别移动到上吊梁、 下吊梁的零点位置处,此状态为系统初始状态,以初始时刻的 伺服电机的编码器角度为参考零度角;步骤2:驱动上吊梁的伺服电机,将上吊梁的配重块移动 到指定位置,而保持下吊梁的配重块的位置不变,仍然在零点 位置上;步骤3:系统稳定后,将二维倾角传感器所测得的上吊梁、 下吊梁的水平倾角传递给控制器,并建立关于配重位置和吊梁 水平倾角的两个数学方程;步骤4:驱动下吊梁的伺服电机,将下吊梁的配重块移动 到另一指定位置,同时保持上吊梁的配重块位置不变;步骤5:稳定后,再次将二维倾角传感器测得吊梁水平倾 角《A传递给控制器,从而又建立起关于配重位置和吊梁水平
倾角《A的两个数学方程;步骤6:联立这四个方程中的任意三个,便可以计算出载 荷质心的偏心位置参数V, ,从而建立起配重位置与吊梁水平倾角的数学模型;步骤7:由该数学模型及求得的载荷质心的偏心位置参数, 可以直接计算出使吊梁水平倾角为零时的配重的目标位置;步骤8:根据目标位置进行分步调节,从而保证调节过程 的稳定和调节结果的精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重心补偿是上吊梁和下吊梁由两根E型钢材通过联接件连接,在两根E型吊梁中安装有丝杠和定位用复位开关,每根吊梁中有一个配重块,配重块中间有 螺纹孔和丝杠为螺纹连接,通过伺服电机和减速器驱动丝杠转 动,带动配重块在滑轨上滑动,改变配重块相对于零点位置的 力矩,实现载荷的水平调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配重块位置和吊梁水平倾角满足的关系,如下所述Mz sin《+ [ X +脸cos a ]Vcos2《_ sin2 S2 = 0她sin 6>2 ++脸sin a]^cos2《—sin2 (92 =0其中,M为载荷的质量;z,r,a表示载荷质心的偏心位置的 三个参数;^,^,ZJ分别为两配重块的质量及在上吊梁和下吊 梁上的位置;《A分别为两吊梁的水平倾角。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正交式水平 自动调节的吊具,其技术方案如下所述具有一上吊梁与一下吊梁相互正交放置,且上吊梁的底面 与下吊梁的顶面固定连接,每根吊梁均由两根E型钢材通过联 接件连接而成;具有一吊耳,安装在上吊梁顶面的中部,用来与天车吊钩 或吊索相连;
具有两根水平翼梁,其顶面分别固接在下吊梁的底面的两 端部并与下吊梁水平正交;具有四个吊钩分别位于两根水平翼梁底面的端部,可与吊绳连接,用来吊挂载荷;具有两个配重块,上吊梁和下吊梁中各有一个配重块,每个配重块两侧有凹槽,中心有螺纹孔,与丝杆为螺纹连接;具有两根丝杠,上吊梁和下吊梁中各有一根丝杠,丝杠穿过配重块的中心螺纹孔, 一端通过轴承与吊梁相连接,另一端 连接到减速箱的输出轴上;具有两组滑轨,分别位于上吊梁与下吊梁本体的内部,由 两根E型钢材的中间突出部构成;每组滑轨与相应吊梁中的配 重块的两凹槽为滑动连接,滑轨用于承受配重块的重量,同时 将配重块的重量传递到上吊梁和下吊梁上;丝杠与滑轨平行并 带动配重块沿滑轨移动;具有两定位用复位开关分别固接于上吊梁及下吊梁的内 部中心位置;具有两个伺服电机和两个减速箱,两个减速箱分别安装在 上吊梁和下吊梁的一端部;每个伺服电机分别通过一个减速箱 与丝杠相连;具有两个平衡块分别安装在上吊梁和下吊梁的另一端部, 用来抵消伺服电机及减速箱的质量引起的自身不平衡;具有一控制器,安装在上吊梁上,用于接收二维倾角传感 器传来的数据,并控制伺服电机;具有两个二维倾角传感器,对称安装在上吊梁上,用来测 量上吊梁的水平倾角和下吊梁的水平倾角。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每根上吊梁和下吊梁都由两根E型 钢材连接而成中空梁。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特征在于每根E型钢材中间具 有一突出部,两根E型钢材的中间突出部构成一组滑轨,并与 配重块的两凹槽滑动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了重心补偿的方法,提出正交式水 平自动调节的吊具,通过移动配重块位置来实现载荷水平的自 动调节,具有快速、安全和高效的特性,解决了传统方法在调 节载荷水平时的费时、危险等问题;而且通过丝杆可以精确控 制配重块的位置,水平调节精度可达0.2度。


图l是本发明正交式自动水平调节吊具系统的整体示意2是本发明中空吊梁的结构及与配重块配合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控制器、倾角传感器的装配位置示意图(去 除了吊耳)图4是本发明翼梁和伺服电机、减速箱的空间位置示意图 图5是载荷的重心位置示意6是本发明丝杆和吊梁以及配重块的空间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上吊梁10;滑轨11;联接件12;定位用复位开关-13下吊梁20翼梁30;翼梁吊钩31 吊耳40伺服电机51;减速箱52;平衡块53 控制器60 倾角传感器70 配重80 丝杠9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介绍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部分仅仅是对本发明的 举例说明,而非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用途的限制。根据本发明
得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也同样属于本发明的技术创新范围。方 案中有关参数的设定也并不表明只有举例值可以使用。为了采用重心补偿的方法来补偿偏心载荷引起的偏心力 矩,本发明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整 个系统的主要部分即上吊梁IO和下吊梁20是分别采用两组正 交的中空吊梁,每组中空吊梁由两根E型钢材通过联接件12联接而成,在上吊梁10和下吊梁20的中间位置各设置定位用 复位开关13,上吊梁IO的底面和下吊梁20的顶面用螺栓固定; 如图2所示,在上吊梁IO及下吊梁20中,均有一个可移动的 配重块80,每个配重块80两侧均有凹槽,中心有螺纹孔;而 作为上吊梁IO及下吊梁20的主要组成部件的每根E型钢材中 间具有一突出部;两根E型钢材的突出部构成一组滑轨11并 与配重块80的两凹槽滑动连接。吊梁中间均装有与滑轨11平 行的丝杠90,丝杠90 —端通过轴承与吊梁相联接,丝杠90 另一端则通过减速箱52连接到伺服电机51上,由伺服电机51 来驱动丝杠90转动;每个配重块80的中心螺纹孔,与丝杠90 为螺纹连接,并由丝杆90驱动其运动,由滑轨ll限定其运动 轨道,使其只能沿滑轨移动,配重块80的重量由滑轨11承受, 并传递到相应的吊梁上;两套由伺服电机51及减速箱.52组成 的驱动系统,分别安装在上吊梁10和下吊梁20的一侧,驱动 系统与丝杠90相连,通过转动丝杠90来带动配重块80的滑 动;上吊梁10和下吊梁20上与伺服电机51相对的一侧各安 装有一个平衡块53,平衡块53质量与对应的伺服电机51及减 速箱52的质量相当,用来抵消该伺服电机51及减速箱52的 质量引起的自身不平衡。如图4所示,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是吊挂部分,主要是由两根水平翼梁30组成,可以是工字梁、 或者其他截面形状的梁,它们分别安装在下吊梁20的两端部, 并与下吊梁20水平正交,每根翼梁30两端均装有吊钩31,可 与吊绳连接,用来吊挂载荷; 一只吊耳40,安装在上吊梁10 中央上,用来与天车吊钩相连。控制部分也是吊具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除了伺服电机51之外,如图3所示,还包括倾角传感器70和控制器60。倾角传感器70采用一维倾角传感器或 二维倾角传感器;如果采用一维倾角传感器,则可以在上吊梁 10上对称安装两个一维倾角传感器,在下吊梁20上对称安装 两个一维倾角传感器70,分别检测一个方向的水平倾角即为吊 梁顶面长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倾角;如果采用二维倾角传感器, 则采用两个二维倾角传感器70,可以分别对称地安装在上吊梁 IO上,在吊耳40附近,用来测量上吊梁10顶面及下吊梁20 顶面的水平倾角; 一只控制器60,安装在上吊梁10上,用于 接收倾角传感器70传来的数据,由控制器60控制伺服电机51。 设定上吊梁10和下吊梁20的有效长度(即配重块80能 够从吊梁的一端移动到吊梁的另一端的距离)分别为L,、 L2, 通过机械设计,使上吊梁10和下吊梁20的有效长度的中点分 别位于上吊梁10和下吊梁20的中间位置,沿伺服电机51指 向对应平衡块53的方向为正方向,设上吊梁10和下吊梁20 中间位置为各自的零点位置。首先,通过定位用复位开关13, 调节两伺服电机51移动两配重块80分别到达上吊梁10、下吊 梁20上的零点位置处,此状态为系统初始状态,以初始时刻 的伺服电机51的编码器角度为参考零度角。然后,调节上吊 梁10的伺服电机51驱动配重块80使之移动到+L,/4位置,而 保持下吊梁20的配重块80的位置不变,仍然在零点位置上, +L,/4和零点这两个位置信息便以直角坐标(+L,/4, 0)的形 式表示出了两配重块80的位置,并传递给控制器60,而倾角 传感器70所测得的上吊梁10、下吊梁20的水平倾角也同时传 递给了控制器60,从而可以根据力学平衡与几何约束条件,建 立关于配重位置和吊梁水平倾角的数学方程,如下式,共两个。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1</formula>
其中,M为载荷的质量;V,CT表示载荷质心的偏心位置的三个参数(如图5所示); ,^,义,r分别为两配重块80的质量及在两吊梁上的坐标位置;《A分别为两吊梁的水平倾角。上述方程表示了两配重块的位置与两吊梁的水平倾角的 数学模型。但在该模型中,载荷质心的偏心位置的三个参数 V,"都是未知的,需要先确定这三个参数。因此驱动下吊梁20的伺服电机51,带动丝杠90转动,从 而将下吊梁20的配重块80移动到+U/4处,同时保持上吊梁 10的配重块80位置仍为+L,/4,即两配重块的坐标为(+LV4, +L2/4),稳定后又可以根据倾角传感器70.测得水平倾角《A, 从而又建立起关于配重位置和水平倾角《A的两个数学方程。 这样,联立这四个方程中的任意三个,便可以计算出载荷质心 的偏心位置的三个参数v,"。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精度,可以 将四个方程中的任意三个分别联立,共四次,然后将所得质心 偏心位置的参数v,a取平均值。这样,在确定了载荷质心的偏 心位置参数v,a之后,上述数学模型即确定了配重块位置与吊 梁水平倾角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由该数学模型及求得的载 荷质心的偏心位置参数,可以直接计算出使吊梁水平倾角为零 时的两配重块的目标位置。为保证水平调节过程的稳定性,可 以分两步调节首先通过驱动上吊梁10的伺服电机51,调节 上吊梁10的配重块80到达相应的目标位置,使得上吊梁10 先达到水平状态,这样系统的合成重心将出现在下吊梁20上; 然后调节下吊梁20的伺服电机51,进一步调节下吊梁20的配 重块80,使其到达其目标位置,实现下吊梁20的水平,从而 保证吊梁表面的水平。如果载荷质量不太大,以至于吊挂载荷所用的四根吊绳的 伸长量相差不大,则可以近似认为当上下吊梁的表面都水平 时,载荷的对接面也处于水平位置。如果载荷质量很大,使得四根吊绳的伸长量很大且各不相 同,那么会导致当两吊梁表面均水平时,载荷的对接面并不水
平。这种情况下,由于吊绳长度的变化,使得系统的几何约束 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必须在吊绳上安装力传感器来实时检测吊 绳张力,以便建立起配重块位置和载荷对接面水平倾角之间的 数学模型。建立的方法是如果可以在载荷对接面上直接安装倾角传 感器或者测距仪,则可以通过倾角传感器或者测距仪莸得或计 算出载荷对接面与水平面的倾角;如果不允许在载荷对接面上 安装传感器,则可以在目标对接台的附近安装测距仪,通过距 离的差值计算出载荷对接面的水平倾角。由于这种情况下,四 根吊绳的长度可以根据各自的力传感器计算出来,因而可以根据上述的调节方法,首先将两配重块移动到(+L,/4, 0)处,检测平衡后的倾角传感器的水平倾角,并根据力学平衡及几何 约束条件,建立配重块位置与载荷对接面水平倾角的关系方程,共两个;然后将两配重块移动到(+L,/4, +L2/4)处,再 次得出两个方程,联立其中任意三个方程并联立求解。如果需 要进一步提高精度的话,可以将四个方程中的任意三个分别联 立,共四次,然后将所得质心偏心位置参数取平均值。这样, 便可以确立配重块位置和载荷对接面水平倾角之间的数学模 型。由该数学模型,便可计算出使载荷对接面水平的配重块目 标位置。随后,移动配重块到该目标位置,即可以将载荷对接 面调节到水平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上吊梁与一下吊梁相互正交放置,且上吊梁的底面与下吊梁的顶面固定连接,每根吊梁均由两根E型钢材通过联接件连接而成;具有一吊耳,安装在上吊梁顶面的中部,用来与天车吊钩或吊索相连;具有两根水平翼梁,其顶面分别固接在下吊梁的底面的两端部并与下吊梁水平正交;具有四个吊钩分别位于两根水平翼梁底面的端部,可与吊绳连接,用来吊挂载荷;具有两个配重块,上吊梁和下吊梁中各有一个配重块,每个配重块两侧有凹槽,中心有螺纹孔,与丝杆为螺纹连接;具有两根丝杠,上吊梁和下吊梁中各有一根丝杠,丝杠穿过配重块的中心螺纹孔,一端通过轴承与吊梁相连接,另一端连接到减速箱的输出轴上;具有两组滑轨,分别位于上吊梁与下吊梁本体的内部,由两根E型钢材的中间突出部构成;每组滑轨与相应吊梁中的配重块的两凹槽为滑动连接,滑轨用于承受配重块的重量,同时将配重块的重量传递到上吊梁和下吊梁上;丝杠与滑轨平行并带动配重块沿滑轨移动;具有两定位用复位开关分别固接于上吊梁及下吊梁的内部中心位置;具有两个伺服电机和两个减速箱,两个减速箱分别安装在上吊梁和下吊梁的一端部;每个伺服电机分别通过一个减速箱与丝杠相连;具有两个平衡块分别安装在上吊梁和下吊梁的另一端部,用来抵消伺服电机及减速箱的质量引起的自身不平衡;具有一控制器,安装在上吊梁上,用于接收二维倾角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并控制伺服电机;具有两个二维倾角传感器,对称安装在上吊梁上,用来测量上吊梁的水平倾角和下吊梁的水平倾角。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 其特征在于每根上吊梁和下吊梁都由两根E型钢材连接而成中空梁。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所述的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 其特征在于每根E型钢材中间具有一突出部,两根E型钢材的中间突出部构成一组滑轨,并与配重块的两凹槽滑动连接。
4、 一种用于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的方法,其步骤如下步骤1:驱动两伺服电机,将两配重块分别移动到上吊梁、 下吊梁的零点位置处,此状态为系统初始状态,以初始时刻的 伺服电机的编码器角度为参考零度角;步骤2:驱动上吊梁的伺服电机,将上吊梁的配重块移动 到指定位置,而保持下吊梁的配重块的位置不变,仍然在零点 位置上;步骤3:系统稳定后,将二维倾角传感器所测得的上吊梁、 下吊梁的水平倾角传递给控制器,并建立关于配重位置和吊梁 水平倾角的两个数学方程;步骤4:驱动下吊梁的伺服电机,将下吊梁的配重块移动 到另一指定位置,同时保持上吊梁的配重块位置不变;步骤5:稳定后,再次将二维倾角传感器测得吊梁水平倾 角《A传递给控制器,从而又建立起关于配重位置和吊梁水平 倾角《,《的两个数学方程;步骤6:联立这四个方程中的任意三个,便可以计算出载 荷质心的偏心位置参数V,a,从而建立起配重位置与吊梁水平 倾角的数学模型;步骤7:由该数学模型及求得的载荷质心的偏心位置参数, 可以直接计算出使吊梁水平倾角为零时的配重的目标位置;步骤8:根据目标位置进行分步调节,从而保证调节过程 的稳定和调节结果的精度。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心补偿是上吊梁和下吊梁由两根E型钢材 通过联接件连接,在两根E型吊梁中安装有丝杠和定位用复位 开关,每根吊梁中有一个配重块,配重块中间有螺纹孔和丝杠 为螺纹连接,通过伺服电机和减速器驱动丝杠转动,带动配重 块在滑轨上滑动,改变配重块相对于零点位置的力矩,实现载 荷的水平调节。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位置和吊梁水平倾角满足的关系,如 下所述<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其中,M为载荷的质量;v,a表示载荷质心的偏心位置的 三个参数;mx,my,X, Y分别为两配重块的质量及在上吊梁和下吊 梁上的位置;<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分别为两吊梁的水平倾角。
全文摘要
一种正交式水平自动调节吊具及方法,基于重心补偿的原理,采用两中空吊梁相互正交、并在下吊梁两端部安装两根翼梁、借助翼梁吊钩吊挂载荷的吊具结构,每个中空吊梁中安装有一可移动的配重块,并在两吊梁的一端装有一台伺服电机和减速箱,上吊梁上还安装有倾角传感器和控制器;调节时,将倾角传感器所得数据,传递到控制器,控制器发出指令驱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通过减速箱转动丝杆,调整配重块的位置,从而改变配重块所产生的力矩,实现载荷的水平调节。本发明具有快速、安全和高效的特性,解决了传统方法在调节载荷水平时的费时、危险等问题;而且通过丝杆可以精确控制配重块的位置,水平调节精度可达0.2度。
文档编号B66C1/10GK101397114SQ20071012247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6日
发明者张小成, 冬 徐, 易建强, 赵冬斌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