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01139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调整装置,尤指一种将电致变色滤光薄膜应用于 可透光结构以隔绝强光照射幷兼具遮阳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汽车玻璃的遮阳或隔热装置大致以遮阳板、遮阳帘或隔热纸等为主, 其通常装设于汽车前车窗玻璃、两侧的车窗玻璃、汽车天窗玻璃及后车窗玻璃 等处上,借此达到遮阳或隔热的效果。然而,遮阳或隔热装置结构,如遮阳帘,在行车时无法装设于汽车前车窗 玻璃,亦即于行车时无法使用,不能为驾驶者阻挡在车外的光源(如其他车辆 所投射的车灯、阳光或路灯…等),因其会导致驾驶者产生眩光现象,进而影 响视觉,尤其是在高速行驶中发生强光映入的情况下,更易导致行车危险。再者,遮阳或隔热装置结构,如遮阳板,由于行车时易阻隔驾驶者的视线, 驾驶者须分心调整视线以观察路况与来车,而且其大小与位置可调整的范围有 限,若遮蔽了驾驶者的视线高度,将产生盲目驾驶的危险。而且行车时只能为 驾驶者阻挡在车外的部分光源,幷可能因此使驾驶者分心或阻隔驾驶者的视 线,因而影响视觉,易导致行车危险。另外,现有的隔热纸为镀膜或有色的隔热纸,因仅具有固定的明暗度而无 法改变,故当隔热纸颜色太暗时,造成玻璃太暗影响视线,进而危及行车安全; 反之,倘隔热纸不够暗时,又无法阻挡光线;因此,在有限的能力之下,隔热 纸幷无法对驾驶者提供可控制遮阳或隔热的作用。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玻璃明暗 度调整装置,其是以自动或手动方式来控制电致变色材料产生明暗度变化,并据以防止强烈光线照射及形成日间遮阳的滤光运作状态。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包括 一电致 变色滤光薄膜,其可对施加其上次电压产生对应的明暗度变化; 一光线感应器, 其是与该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连接,用以感测射向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的光 线,幷输出对应于所感测的光线强度的信号;以及一控制装置,其分别与所述 光线感应器以及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连接,用以接收来自所述光线感应器的 信号,然后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有否超越一预定值。当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超过 所述预定值时,即由所述控制装置发出一控制信号至一与所述光线感应器以及 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电性耦接的电源,以令所述电源施加一电压至所述电致 变色滤光薄膜,使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产生明暗变化。因此,利用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进行明暗度调整的运作状态,可改进现 有遮阳或隔热装置的缺点,幷增进防止强光照射及形成日间遮阳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有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架构方块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架构方块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正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电致变色滤光薄膜与滤光处理电路间设有一开关装 置的架构方块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旋钮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以梯形形式的电致变色滤光薄膜应用于驾驶者区域及 副驾驶者区域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以近似半圆形式的电致变色滤光薄膜应用于驾驶者区 域及副驾驶者区域的示意图。图1 0为本实用新型以条状区块方式的电致变色滤光薄膜应用于整个汽 车前车窗玻璃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以区块形式的电致变色滤光薄膜应用于原遮阳板左 右两侧区域,于变色后可取代汽车上原有不透明遮阳板的示意图。 图l2为本实用新型以按键来取代旋钮的示意图。 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IO)光线感应器 (12)电致变色滤光薄膜 (14)透明遮阳板 (lll)存储单元(113)接收装置 (1141)刻度(A) 遮阳区域(B) 驾驶者区域(C) 副驾驶者区域 (SW1)开关装置(a )刻度1 (b )刻度4 (a 1)最深区域 (b 1)最浅区域(ll)控制装置(13)透明遮阳板(110)微处理器(112)滤光处理电路(114)旋钮(U5)按键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装设于汽车前车窗玻璃,其包括光线感应器 10、控制装置ll、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所述光线感应器10,其与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连接,用以感测射向 所述电致变色虑光膜12的光源强度,并输出对应所感测到的光线强度信号至 所述控制装置11中。所述控制装置11,分别与所述光线感应器10以及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 12连接,用以接收来自光线感应器10的输出信号,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有否 超越一预定值。当所述控制装置11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超过所述预定值时,即由所述控制装置11发出一控制信号至一与所述光线感应器10以及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 膜12电性耦接的电源(未于图示),施加电压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上,调整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产生对应的明暗度变化。另外,车内人员亦可手动操作所述控制装置11以调整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使其进行调整明暗度的运作状态,而且所述信号的预定值是可视情况 予以调整。以往一般使用隔热纸幷将之贴于汽车车窗玻璃做为隔热与遮阳,无法调整 其明暗度。本实用新型则以一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来取代之,该电致变色滤 光薄膜12是选自可为透光的有机化合物、过度金属氧化物、普鲁士蓝及聚合 物材料之一为主成份,其为一种可借由改变材料中的悬浮粒子的排列,以控制 光线的穿透而作明暗度的转换的材料。在施加电压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时,可因施加一个电压差而导致 电致变色材料由原本的透明无色状态成为有色状态的过程,此种电致变色 (ELECTR0CHR0MIC)特性,使原来无色的材料,放出人类肉眼可辨识的波长 (400-700nm),来改变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由透明变暗,具有较佳的控制 效果,且因其电致变色的效率好、颜色清晰、反应时间快且对比度高,可以看 清楚所显示的频色,故提供更佳的防止日晒及强光照射的功效。本实用新型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包括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其为一种可借由改变材料中的悬浮粒子的排列,以 控制光线的穿透而作明暗度的转换的无色的产色材料;光线感应器10,其与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连接,用以感测射向所述 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中的光源强度,并输出对应所感测到的光线强度信号, 使得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的明暗度调整可随光线强弱做阶段式变化,所 述光线感应器10的安装位置是可选自车内后视镜上、前车窗顶部及两侧车窗 玻璃下延;以及控制装置11,分别与所述光线感应器10以及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连 接,用以接收来自光线感应器10的输出信号,然后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有否超 越一预定值,当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超越所述预定值时,即由所述控制装置ll 发出一控制信号至一与所述光线感应器10以及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电性耦接的电源,以令所述电源施加一电压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使用者亦 可手动操作控制装置11,施加电压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上,利用所述 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的电致变色特色,使其进行明暗度调整的运作状态,所 述控制装置11是采用透明软性排线的设计,用以安装于前车窗顶部或/及前车 窗下延。所谓「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是指施加一个电压差而导致电致变 色材料由原本的透明无色状态转变成有色状态的过程;如果将电压的方向反 转,又会从有色状态变成无色。这样的动作可以重复做数千次而不会降低电致 变色成有色状态的工作效能。因此,利用电致变色特色的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进行明暗度调整的 运作状态,可改进现有遮阳或隔热装置的缺点,幷增进防止强光照射的功效。换言之,当所述光线感应器10感测有光线时,则输出相对于光线强度的 信号至所述控制装置11中,若所述控制装置11判断所述光线强度未超越一所 述定值,则不对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施加电压,使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 膜12呈现明暗度无变化的自然状态,此时,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未进行 明暗变化模式的切换。相反的,当所述光线感应器10感测有光线时,则输出一信号至所述控制 装置11中,而所述控制装置ll会判断所述光线强已超越所述预定值时,即由 所述控制装置11发出一控制信号至一与所述光线感应器10以及所述电致变色 滤光薄膜12电性耦接的电源(未于图示),施加电压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 12,造成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内悬浮粒子间的排列产生变化。其中,悬浮粒子的排列改变,将使得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产生滤光 变化,使入射光线在通过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时被过滤,而在短时间内 作连续无段式的变化,所以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可自动滤过强光,或由驾驶 者手动操作滤过适当的光线,进而使得驾驶者可依需求不同作调整,因而能够 有效地避免眩光现象。因此,利用具有电致变色特色的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进行明暗度调 整的运作状态,可改进现有遮阳或隔热装置的缺点,增进防止日晒及强光照射 的功效,使行车时更为安全与舒适。8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1包括设于印刷电路板(未于图示)的 微处理器110、存储单元111、滤光处理电路112及数据接收装置113等,并 以电池或汽车电源作为供电来源(未于图示)。所述的微处理器110的输入端 分别与光线感应器10和数据接收装置113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滤光处 理电路112的输入端连接;滤光处理电路112的输出端与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 连接;所述的存储单元111与微处理器110双向连接。所述微处理器iio用以执行储存于上述印刷电路板上存储或晶片的控制程式,幷且对光线感应器10及数据接收装置113所传来的信号或数据进行处理 及分析;所述存储单元111可烧入有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的设定驱动 程式,用以指定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于进行明暗变化模式时的切换位置, 以及储存一控制程式,用以与来自所述光线感应器10所输出的信号进行比较 的一预定值,使得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在进行明暗变化模式时,亦可依 设定值或手动调整;所述数据接收装置113,用以接收车内微电脑(未于图示) 所输出的数据幷将其传送至所述微处理器110。所述存储单元111用以储存由所述数据接收装置113或所述光线感应器10 所传来至所述微处理器110的数据或信号,所述存储单元111内储存一控制程 式,用以对传来的数据或信号与储存其中的预定值进行比对,再输出至所述微 处理器110。所述滤光处理电路112是根据所述微处理器110接收到由所述数 据接收装置113所传来的数据,判断信号大于所述预定值时,则施加电压至所 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以驱动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进行相对应的明暗 变化。因此,由于将所述数据接收装置113接收到的车内各装置所产生的运作数 据(即车内微电脑的数据输出的端子)后,使行驶中的驾驶者借由本实用新型的 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即可进行明暗变化模式切换,而可轻易及快速地配合光感 测的设定自动或手动的达成控制穿透玻璃光线量的运作,在日间可防晒幷隔 热,在夜间则可防对方来车强光及远光灯照射。如图3所示,并请配合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以驾驶者位于右驾为例,所 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设于遮阳区域(A)、驾驶者区域(B)及副驾驶座区域(C) 的汽车前车窗玻璃上。由所述控制装置11对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产生控制控制信号后,使电致 变色滤光薄膜12进行明暗变化模式。如图所示,在汽车前车窗玻璃上的遮阳区域(A)、驾驶者区域(B)及副驾驶座区域(C),这些区域是根据所述数据接收 装置113接收由所述光线感应器10所产生的数据讯息来相对地进行明暗变化 处理。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虽可设置于汽车前车窗玻璃,但仅针对 遮阳区域(A)、驾驶者区域(B)及副驾驶座区域(C)进行明暗度调整,因此,'即 使产生滤光变化也只限于前述设定的区域内,不至于使整片玻璃变暗而影响行 车安全,故在行车中过程中,驾驶者于各该设定的区域内可选择l)白天遮阳 模式;2)晚上防强光照射模式。且所述选择模式可采用装设于方向盘的快拨键 (图未示出)或其他控制单元(图未示出),予以进行操作。如图4所示,并请配合参见图2,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是呈现「工」 字形区域设定于汽车前车窗玻璃者,并于其他部位保有如同图3设计的遮阳区 域(A)、驾驶者区域(B)及副驾驶座区域(C)。其中,「工」字形区域的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为全透明,其目的在于日 间做为全面隔离阳光的照射或兼有隔热的作用;遮阳区域(A)、驾驶者区域(B) 及副驾驶座区域(C)的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分别设在三个区域进行明暗变化模 式切换,其目的在于夜间时防止对方来车强光及远光灯照射;所述「工」字形 区域与所述三个区域的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可分别独立作用,同时依驾驶者 的需求可自动或手动的来调节明暗。如图5所示,并请配合参见图2,另外以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制成 车用透明遮阳板13及14造型,取代汽车上原有不透明的遮阳板,目的在于日 间做为隔离阳光的照射或夜间时防止对方来车强光及远光灯照射。同时,因为 车用透明遮阳板13及14是为透明的,因此即使在进行明暗变化模式时亦不会 阻隔驾驶者的视线,驾驶者无须分心调整视线以观察路况与来车,而且可轻易 及快速地配合光感测的设定来自动或手动的达成明暗度调整变化的控制。如图6所示,所述电致滤光薄膜12与图2相同的部份将省略说明。其中,于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与所述滤光处理电路112的间设置一开关装置SW1,驾 驶者可自行切换所述开关装置SW1,以便于决定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开启关闭自动滤光功能。如图2、图7至图1 2所示,旋钮114是与微处理器110连接,所述旋钮 114设有一刻度1141,故驾驶者得以借由操作所述旋钮114来进行不同环境的 设定,其环境如下1 .倘将刻度1141对应刻度F2时,能将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即斜线区) 于变色后以梯形形式应用于驾驶者区域(B)及副驾驶者区域(C)(请参照图 7 、图8 )。2 .倘将刻度1141对应刻度F3时,能将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 (即斜线区) 于变色后以半圆形式应用于驾驶者区域(B)及副驾驶者区域(C)(请参照图 7 、图9 )。3 .将刻度1141分别对应刻度1 ( a )至刻度4 ( b )时,刻度1 ( a ) 是表示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颜色为最深区域(a 1),刻度4 ( b )是表示电 致变色滤光薄膜12 (即斜线区)颜色为最浅区域(bl),倘将刻度1141对应 刻度F4时,能将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 (即斜线区)颜色由最深至最浅全部以 渐层式排列呈现于整个汽车前车窗玻璃上,亦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 是可以条状区块方式呈现渐层式排列应用于整个汽车前车窗玻璃(请参照请图 7 、图1 0 )。4 .倘将刻度1141对应刻度F1时,能将电致变色滤光薄膜12(即斜线区) 于变色后可取代汽车上原有不透明遮阳板(请参照图7 、图l 1)。5. 当旋钮114被下压时,本实用新型设定会被重置归零(请参照图7)。6. 当旋钮114向上被拉起时,可用以显示其他模式(请参照图7)。 如图7及图12所示,所述旋钮114亦能利用至少一按键115来取代,以提供驾驶者进行与所述旋钮114相同的操作。综上所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显著功效可以归纳如下1. 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可自动或手动切换为进行滤光的明 暗变化模式,并在同时可轻易及快速地配合光感测的设定达成明暗变化控制的 情况下,提供一种具防止强烈阳光照射的明暗度调整装置,因而改善习知遮阳 或隔热装置的缺失,以及提供使用者更便利舒适的环境。2. 不会阻碍使用者的视线,透过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即可轻易及快速地达成明暗变化的控制,提供一种安全、方便的环境。3 .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可做连续无段式的明暗变化控制,如此使用者不致因明暗的快速变化出现暂时眩光现象,应用于交通工具时更有 利于行车安全。4.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可重复做数千次的动作而不会降低 电致变色成有色状态的工作效能,利用电致变色特色的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进行 调整明暗度的运作状态,可增进防止日晒及强光照射的功效,应用于交通工具 时使行车时更为安全与舒适。本实用新型虽已借上述较佳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仅为使熟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易于了解本实用新型,幷非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综上所述,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 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致变色滤光薄膜,其可对施加其上的次电压产生对应的明暗度变化;一光线感应器,其与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连接,用以感测射向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的光线,幷输出对应于所感测的光线强度的信号;以及一控制装置,其分别与所述光线感应器以及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连接,用以接收来自所述光线感应器的信号,并判断该信号强度有否超越一预定值;当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超过所述预定值时,即由所述控制装置发出一控制信号至一与所述光线感应器以及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电性耦接的电源,以令所述电源施加一电压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使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产生明暗变化。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 置包括一数据接收装置,用以接收来自车内微电脑输出的信号,幷将信号输出至 微处理器;一微处理器,其输入端分别与光线感应器和数据接收装置的输出端连接, 用以执行对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的滤光处理程式及对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 程式;一存储单元,与微处理器双向连接;该存储单元用以接收储存由所述数据 接收装置结构内微电脑所输出的数据及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式,幷储存用以 与来自所述光线感应器所输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的一预定值;以及一滤光处理电路,其输入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电致变 色滤光薄膜连接;该滤光处理电路根据所述微处理器接收到的数据,用以对所 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执行施加电压处理用以驱动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进行 调整明暗度的运作状态。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 色滤光薄膜是选自可为透光的有机化合物、过渡金属氧化物、普鲁士蓝及聚合 物材料之一为主成分。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 置采用自动控制光感测模式或手动控制光感测模式之一,作为控制玻璃变色的 手段;所述玻璃变色的明暗程度可作微调,用以提供使用者依需求而设定不同 的变色范围;所述自动控制光感测模式可作微调,用以提供使用者依需求而设 定不同的变色范围。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 置进一步装设一与微处理器连接的旋钮,所述旋钮可提供驾驶者操作用以进行 不同环境的设定;所述旋钮设有刻度,所述刻度可因使用者转动所述旋钮而与 其他刻度形成对应,所述旋钮亦能利用至少一按键来取代。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 置采用透明软性排线的设计,用以安装于前车窗顶部或/及前车窗下延。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感 应器的安装位置可选自车内后视镜上、前车窗顶部及两侧车窗玻璃下延。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 色滤光薄膜可装设于汽车前车窗玻璃。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 色滤光薄膜是以梯形形式应用于驾驶者区域及副驾驶者区域。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 色滤光薄膜以近似半圆形式应用于驾驶者区域及副驾驶者区域。
11、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 色滤光薄膜以条状区块方式呈现渐层式排列应用于整个汽车前车窗玻璃。
1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 色滤光薄膜以区块形式应用于原遮阳板左右两侧区域,于变色后可取代汽车上 原有不透明遮阳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使用电致变色材料的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包括一电致变色滤光薄膜,其可对施加其上的次电压产生对应的明暗度变化;一光线感应器,与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连接,用以感测射向电致变色滤光薄膜的光线,并输出对应于所感测的光线强度的信号;以及一控制装置,与光线感应器以及电致变色滤光薄膜连接,用以接收来自光线感应器的信号,并判断该信号强度有否超越一预定值;当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超过所述预定值时,即发出一控制信号至一与光线感应器以及电致变色滤光薄膜电性耦接的电源,以令电源施加一电压至所述电致变色滤光薄膜,使电致变色滤光薄膜产生明暗变化。进而达成隔绝强光照射并兼具遮阳的作用。
文档编号H05B33/02GK201127131SQ20072019866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30日
发明者张家荣 申请人:张家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