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式电梯及其使用的行走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746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式电梯及其使用的行走台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在驱动车轮与导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使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沿着导轨升降的自行式电梯Gelf-Propelled Elevator)及其行走台车(Travel Truck)ο
背景技术
利用吊索与绳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驱动呈吊桶状的电梯轿厢和平衡重的驱动方式是电梯的主流驱动方式。与此相对,已经提出有像本发明那样的利用在驱动车轮与导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使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升降的自行式电梯。作为自行式电梯的现有技术,已经提出有与确保大驱动力和实现驱动装置小型化有关的各种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案中,在导轨上设置一对倾斜面,并且使一对滚轮夹住该倾斜面,由此在滚轮和导轨上产生大的摩擦力。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案中,在电梯轿厢的一侧设置夹持引导滚轮的第一驱动滚轮以及第一电动机,并且在电梯轿厢的另一侧设置夹持引导滚轮的第二驱动滚轮以及第二电动机,由于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各自的驱动力可以设置成小于单一的电动机,所以能够使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实现小型化。专利文献1 日本国专利特开2009-5159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国专利特开2009-280313号公报自行式电梯是利用在驱动车轮与导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使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升降的电梯。一般来说,由于自行式电梯的驱动装置安装在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上,其设置空间会受到升降通道空间的大小,例如电梯升降通道的底坑尺寸和顶部间隙的尺寸等的限制,所以要解决如何缩小驱动装置的课题。此外,还需要设置产生制动力的制动装置,对自行式电梯来说,如何设置该制动装置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如何确保稳定的驱动力和制动力很重要,而如何来增大作用在车轮上的垂直阻力从而避免在导轨与车轮之间出现打滑则尤为重要。此外,对制动装置来说,必须具有在停靠在楼层上的电梯轿厢因电气方面或者机械方面的异常而突然起动的情况下能迅速使电梯轿厢停止的功能,因此,在提高制动装置的可靠性的同时使其发挥稳定的制动力也
非常重要。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公开了为了提高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而设置的一对滚轮的结构和一对驱动用电动机的配置结构,但所述现有技术并没有对包括电动机以及驱动滚轮在内的整体结构的具体的结构布置作出考虑,也没有在通过具体的结构布置来提高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和实现小型化方面作出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式电梯,该自行式电梯将具有驱动装置、制动装置以及增力装置的行走台车安装在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上,通过具体的结构提高了电梯轿厢驱动时的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实现了小型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主要采用了如下结构。本发明的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具有由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车轮、隔着导轨与所述驱动车轮相对向地设置的从动车轮以及安装有所述驱动车轮和所述从动车轮的各自的轴的台车框架,在该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中,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台车框架上的第一杆件的两端安装有所述驱动车轮和第一滚轮,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台车框架上的第二杆件的两端安装有所述从动车轮和第二滚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对向侧分别抵接的楔形部分,在所述台车框架上设置有按压所述楔形部分的按压螺栓,在所述按压螺栓的按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楔形部分、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以及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使由所述驱动车轮和所述从动车轮构成的一对车轮按压所述导轨的导轨相反面的两侧。此外,本发明的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具有由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车轮、隔着导轨与所述驱动车轮相对向地设置的从动车轮以及安装有所述驱动车轮和所述从动车轮的各自的轴的台车框架,在该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中,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台车框架上的第一杆件的两端安装有所述驱动车轮和第一支撑轴,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台车框架上的第二杆件的两端安装有所述从动车轮和第二支撑轴,在所述台车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拉力螺栓和第二拉力螺栓,所述第一拉力螺栓将所述第一支撑轴从所述导轨侧拉开,所述第二拉力螺栓将所述第二支撑轴从所述导轨侧拉开,在所述第一拉力螺栓和第二拉力螺栓的分离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以及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使由所述驱动车轮和所述从动车轮构成的一对车轮按压所述导轨的导轨相反面的两侧。另外,在所述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中,也可以设置成在所述驱动车轮的所述轴的两端安装有一对驱动车轮,在该轴上安装有所述电动机的转子。并且也可以设置成在所述驱动车轮的所述轴的两端安装有一对驱动车轮,在该轴上安装有所述电动机的转子的同时,安装有制动轮。另外,也可以设置成在所述驱动车轮的所述轴的两端安装有一对驱动车轮,在该轴上安装有所述电动机的转子,在所述从动车轮的所述轴的两端安装有一对从动车轮,该轴上安装有制动轮。此外,也可以设置成具有所述行走台车、所述导轨、电梯轿厢以及平衡重,所述行走台车安装在所述平衡重或者所述电梯轿厢的下方或者上方,或者安装在所述平衡重或者所述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自行式电梯,其通过具有驱动装置、制动装置以及增力装置的行走台车,能够确保稳定的驱动力以及制动力,并且能够节省空间。其中,与利用吊索与绳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进行驱动的吊桶状的电梯相比,自行式电梯能够提高吊索的使用寿命,通过缩小驱动轮的直径来实现的电动机的小型化等, 具有能够方便维修保养作业和降低成本的效果,此外,还具有能够提高电梯设备布置的自由度的效果。


图1是从电梯出入口侧的侧面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图。图2是图1所示的行走台车的各个构成部分的尺寸和作用力的说明图。图3是从电梯出入口侧的正面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图,其是从图1的箭头A所示一侧观察到的D-D处的截面图。图4是从电梯出入口侧的正面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图,其是从图1的箭头B所示一侧观察到的E-E处的截面图。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上的制动装置的安装位置的变形例,其是从图1的箭头A所示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图。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与电梯轿厢之间的固定方法或者该行走台车与平衡重之间的固定方法,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的悬架部分设置在行走台车的楔形部分的上表面。图7是图6的G-G处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安装位置的图,其表示包括电梯轿厢在内的电梯系统的结构,行走台车安装在平衡重的下方。图9是图8的箭头C所示方向的视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安装位置的图,其表示只有电梯轿厢进行升降的电梯系统的结构,行走台车安装在电梯轿厢的下方。图11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变形例的图,该行走台车不使用图1所示的楔形部分。符号说明1驱动车轮2从动车轮3电动机4台车框架4A台车纵向框架4B台车横向框架4C台车螺纹部分5杆件支承轴6 杆件7楔形部分滚轮8楔形部分8A楔形部分的上表面9按压弹簧10弹簧基座11按压螺栓12锁定螺母l3A、i;3B 轴承14杆机构15 定子
15A定子转矩反力支撑部分
16转子
17驱动轴
18制动轮
19从动轴
20行走台车
21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
22悬架部分
23制动装置
30导轨
30A导轨相反平面A
30B导轨相反平面B
31电梯轿厢
32平衡重
33滑轮
34吊索
35引导滚轮
36拉力螺栓
37A、37B 轴
38出入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及使用该行走台车的自行式电梯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进行说明。图1是从电梯出入口侧的侧面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图。图2是图1所示的行走台车的各个构成部分的尺寸和作用力的说明图。图3是从电梯出入口侧的正面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图,其是从图1的箭头A所示一侧观察到的D-D处的截面图。图4是从电梯出入口侧的正面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图,其是从图1的箭头B所示一侧观察到的E-E处的截面图。在图1至图4中,1表示驱动车轮,2表示从动车轮,3表示电动机,4表示台车框架, 4A表示台车纵向框架,4B表示台车横向框架,4C表示台车螺纹部分,5表示杆件支承轴,6表示杆件,7表示楔形部分滚轮,8表示楔形部分,8A表示楔形部分的上表面,9表示按压弹簧, 10表示弹簧基座,11表示按压螺栓,12表示锁定螺母,13A、i;3B表示轴承,14表示杆机构,15 表示定子,15A表示定子转矩反力支撑部分,16表示转子,17表示驱动轴,18表示制动轮,19 表示从动轴,20表示行走台车,21表示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22表示悬架部分,23表示制动装置,30表示导轨,30A表示导轨相反平面A,30B表示导轨相反平面B。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的概要进行说明。行走台车20具有增力装置,所述增力装置用于增大作用在车轮上的垂直阻力N,使得导轨30和车轮1、2之间不会出现打滑,该增力装置使用楔形部分8和杆件6将由按压螺栓11产生的按压力T转换为车轮的垂直阻力N。此外,通过将该增力装置设置在电梯轿厢21与导轨30 之间的空间或者平衡重21与导轨30之间的空间内,能够节省空间。此外,在行走台车20上设置驱动车轮1和从动车轮2,在驱动车轮1侧设置电动机 3,通过一对驱动车轮1在驱动车轮1和导轨30之间产生摩擦力来进行驱动。另外,通过将制动装置23设置在从动车轮2侧,能够节省电动机3和控制装置的设置空间,并且能够得到大的驱动力和制动力。在驱动车轮1侧不设置制动装置23,而只在从动车轮2侧设置制动装置23,由此, 驱动车轮1和从动车轮2能够使用不同的材质。对驱动车轮1来说,行驶时,尤其是加速时的摩擦系数很重要,所以其动态摩擦系数很重要,另一方面,对从动车轮2来说,电梯停止时的制动力,也就是静态摩擦系数很重要,由于能够分别选择适当的材质来制作驱动车轮1 和从动车轮2,使得各自具有所需的摩擦特性,从而能够使驱动车轮1和从动车轮2分别发挥稳定的驱动力和制动力。以下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20的结构进行说明。台车框架4是1个结构体(由图3的粗虚线部分表示的台车框架4),通过台车横向框架4B将图 3(从电梯出入口的侧面观察时的图)所示的与左右的导轨相对向的2个台车纵向框架4A 连接而成。该台车纵向框架4A设置有台车螺纹部分4C,按压螺栓11安装在台车螺纹部分 4C。台车纵向框架4A上安装有杆件支承轴5,杆件6以能够以杆件支承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该杆件支承轴5上。该杆件6的一侧的端部上安装有能够旋转的楔形部分滚轮7。此外,该杆件6的另一侧的端部上安装有轴承13A。由该杆件支承轴5、杆件 6、楔形部分滚轮7以及轴承13A构成的杆机构14分别在左右的台车纵向框架4A上安装有一对,在行走台车上总共安装有4个。驱动轴17通过分别安装在杆机构14中的安装在导轨相反平面A侧的2个杆机构上的2个轴承13A被支撑成能够旋转(参照图幻。在该驱动轴17的两端安装有驱动车轮 1。此外,从动轴19通过分别安装在杆机构14中的安装在导轨相反平面B侧的2个杆机构上的2个轴承13A被支撑成能够旋转。在该从动轴19的两端安装有从动车轮2 (参照图 4)。该驱动车轮1和从动车轮2分别以夹住导轨30的导轨相反平面30A、30B的方式接触。楔形部分滚轮7与楔形部分8接触,使按压螺栓11的按压力T通过按压弹簧9和弹簧基座10作用在该楔形部分的上表面8A上,通过杆机构14,垂直阻力分别作用在驱动车轮1和从动车轮2上。此外,按压弹簧11通过锁定螺母12来固定按压力T。该按压弹簧9 也可以使用螺旋弹簧,但例如使用碟形弹簧时,则能够降低高度尺寸,从而能够节省空间。该垂直阻力N与按压螺栓11的按压力T之间的关系根据楔效应和杠杆原理可以用式⑴来表示。N= (Li X T) (2 X L2 X tan α ) — (1)式中,L1、L2表示图2所示的杆件的尺寸,α表示图2所示的楔形部分的角度。根据N' = TXcosa/(2Xsina)的关系,式⑴中的N可以通过下式N = N' XL1/L2 = (Li X Τ) / (2 X L2 X tan a )求出。如上述式(1)所示,增力装置能够增大按压螺栓的按压力T。此外,从式(1)可以知道,增力装置将tan α以及Ll和L2的比作为其参数。
驱动轴17上安装有电动机3。电动机3通过安装在定子15上的轴承13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驱动轴17上。转子16固定在驱动轴17上。定子15通过定子转矩反力支撑部分15A固定在台车框架4上。该定子转矩反力支撑部分15A被构造成由橡胶等比较柔软的材料制成,只承受产生在定子上的电动机转矩反力,并且由台车框架4支撑。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由电动机3产生的转矩通过转子16和驱动轴17传递到驱动车轮1。在将经过杆机构14增大后的垂直阻力设为N,将驱动车轮1与导轨30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时,由驱动车轮1产生的摩擦力F= μ N,能够利用由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使行走台车20沿着导轨30进行升降。以下参照图1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2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不使用图1所示的楔形部分时的行走台车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行走台车被构造成不使用楔形部分8,而是通过拉力螺栓36的拉曳力T'在杆件6的一端产生负载,由此利用杠杆原理来进行增力。在不需要应用楔效应来增大垂直阻力N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一方式。根据杠杆原理,该垂直阻力N和拉力螺栓36的拉曳力T'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下式(2) 表不。N= (LlXT' ) + (L2) — (2)以下对制动装置23的安装位置进行说明。作为制动力的作用部位,以图8为例,例如在滑轮33上设置制动装置,或者具有在电梯轿厢31和平衡重32上设置而直接把持导轨的导轨制动装置等。与所述制动装置相对应的结构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内。在此, 以在行走台车20上安装制动装置23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4是从图1的箭头B所示一侧观察到的行走台车20的E-E截面图,如图4所示, 制动轮18固定在从动轴19上。通过制动装置23使制动力作用在该制动轮18上,由此在从动车轮2与导轨30之间的摩擦力F的作用下(参照图2、,使行走台车20上产生制动力。由此,通过将制动轮18设置在从动轴19侧,安装在驱动轴17侧的电动机3在导轨的对向方向上能够确保足够的安装空间(参照图3),具有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的优点, 从而能够获得所需的电动机转矩。尤其是在如图4所示的那样为了得到规定的制动力而设置2个制动轮18的情况下,能够合理地布置电动机3和制动装置23,从而能够节省空间。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将电动机3安装在驱动轴17上并将制动轮18安装在从动轴19上时,驱动车轮1和从动车轮2还能够使用不同的材质。对驱动车轮1来说,行驶时,尤其是加速时的摩擦系数很重要,所以其动态摩擦系数很重要,另一方面,对从动车轮2 来说,电梯停止时的制动力,也就是静态摩擦系数很重要,由于能够分别选择适当的材质来制作驱动车轮1和从动车轮2,使得各自具有所需的摩擦特性,从而具有能够使驱动车轮1 和从动车轮2分别发挥稳定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的优点。作为驱动车轮1的材质,例如可以采用高碳钢、铝合金、树脂或者橡胶材料等。另一方面,作为从动车轮2的材质,例如可以采用铸铁和铝合金等。当然,只要是适合的材质,则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材质。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增大从动车轮2的车轮的直径来增大驱动轴17与从动轴19之间的距离,所以能够增大电动机的外径,由此,能够满足需要大电动机转矩时的需要。以下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动装置23的安装位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上的制动装置的安装位置的变形例,其是从图1的箭头A所示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通过将制动轮18安装在驱动轴17上,并使其位于台车纵向框架4A和电动机3之间,能够加大制动轮18的直径,从而具有能够提高制动力的设计自由度的优点。此外,通过将制动轮18附设在从动轴19侧,并且在导轨的对向方向(从动轴的轴向,参照图幻上将电动机3和制动轮18的位置关系设置成同样的位置关系(设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上,使得电动机和制动轮在图3所示的导轨对向方向上不会位于重叠的位置上),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即使增大制动轮18的直径,也不会与电动机3的外径产生干涉)。以下参照图8至图10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20的安装位置进行说明。 作为安装该行走台车20的自行式电梯系统,可以是图8所示的通过吊索34来悬吊电梯轿厢31和平衡重32的吊桶式的电梯系统,也可以是图10所示的只有电梯轿厢31进行升降的电梯系统。在图8中,作为行走台车20的安装位置的一例,将行走台车20安装在平衡重32 的下方,但也可以将行走台车20安装在电梯轿厢的上方、电梯轿厢的下方、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通过在上方和下方同时设置行走台车20能够确保所需的驱动力)、平衡重的上方、平衡重的下方或者平衡重的上方和下方。此外,在图10中,作为行走台车20的安装位置的一例,将行走台车20安装在电梯轿厢31的下方,但也可以安装在电梯轿厢的上方、电梯轿厢的下方或者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以下参照图1和图3对图8至图10的电梯轿厢31与行走台车20的固定方法或者平衡重32与行走台车20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21载置在行走台车20的台车纵向框架4A上,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21的重量由行走台车20支撑。以下参照图6和图7对电梯轿厢与行走台车20的固定方法或者平衡重21与行走台车20的固定方法的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在该其他变形例中,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21 的悬架部分22与楔形部分的上表面8A抵接,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21的重量由楔形部分8 支撑。在该其他变形例中,除了由按压螺栓11产生的按压力T以外,还具有由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21的重量产生的力,所以能够增大发生在驱动车轮1和从动车轮2上的垂直阻力 N。此外,使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的悬架部分与楔形部分的上表面抵接来进行支撑的支撑结构,通过对悬架部分的结构进行变更,不仅能够适用于将行走台车设置在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的下方的情况,当然还能够适用于将行走台车设置在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的上方或者上方和下方的情况。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台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该行走台车包括具有驱动车轮和从动车轮的驱动装置、具有制动轮和制动器的制动装置、具有楔形部分和杆件的增力装置,能够确保稳定的驱动力以及制动力,此外,通过将车轮等的布置结构设置成图示的设置结构,能够节省空间。另外,与利用吊索与绳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进行驱动的吊桶式的电梯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自行式电梯能够延长吊索的使用寿命,能够缩小驱动轮的直径,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的小型化。更为具体地来说是,在使用绳轮的吊桶式的电梯中,吊索的直径由电梯轿厢的负载来决定,而绳轮(由电动机驱动的旋转体)的直径由吊索的直径来决定,所以不得不使用大直径的绳轮,此外,由于需要与该绳轮直径对应地增大电动机的转矩,所以不得不使用大型的电动机。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吊索与驱动力的大小无关,所以能够尽可能地缩小驱动车轮,并且,由于只需与该驱动车轮的直径相对应的电动机的转矩即可,所以能够实现电动机的小型化。并且,在吊桶式的电梯中,吊索与通过电动机而被驱动旋转的绳轮之间的磨损会导致吊索的使用寿命缩短,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自行式电梯中,吊索只是用于悬吊电梯轿厢和平衡重,与驱动不发生关系,所以不会产生磨损,因此,与吊桶式的电梯相比,吊索的使用寿命更长。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其具有由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车轮、隔着导轨与所述驱动车轮相对向地设置的从动车轮以及安装有所述驱动车轮和所述从动车轮的各自的轴的台车框架,所述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的特征在于,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台车框架上的第一杆件的两端安装有所述驱动车轮和第一滚轮,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台车框架上的第二杆件的两端安装有所述从动车轮和第二滚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对向侧分别抵接的楔形部分, 在所述台车框架上设置有按压所述楔形部分的按压螺栓,在所述按压螺栓的按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楔形部分、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以及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使由所述驱动车轮和所述从动车轮构成的一对车轮按压所述导轨的导轨相反面的两侧。
2.一种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其具有由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车轮、隔着导轨与所述驱动车轮相对向地设置的从动车轮以及安装有所述驱动车轮和所述从动车轮的各自的轴的台车框架,所述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的特征在于,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台车框架上的第一杆件的两端安装有所述驱动车轮和第一支撑轴,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台车框架上的第二杆件的两端安装有所述从动车轮和第二支撑轴,在所述台车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拉力螺栓和第二拉力螺栓,所述第一拉力螺栓将所述第一支撑轴从所述导轨侧拉开,所述第二拉力螺栓将所述第二支撑轴从所述导轨侧拉开,在所述第一拉力螺栓和第二拉力螺栓的分离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以及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使由所述驱动车轮和所述从动车轮构成的一对车轮按压所述导轨的导轨相反面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车轮的所述轴的两端安装有一对驱动车轮,在该轴上安装有所述电动机的转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车轮的所述轴上安装有制动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车轮的所述轴的两端安装有一对从动车轮,该轴上安装有制动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其特征在于,安装有所述一对驱动车轮和所述电动机的转子的轴由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件上的轴承支撑。
7.如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其特征在于,安装后的所述电动机和所述制动轮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使得在安装有所述电动机和所述制动轮的轴的轴向上不形成相互重叠的位置关系。
8.一种自行式电梯,其具有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行走台车、所述导轨、电梯轿厢以及平衡重,所述自行式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台车安装在所述平衡重的下方或者上方,或者安装在所述平衡重的上方和下方。
9.一种自行式电梯,其具有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行走台车、所述导轨、电梯轿厢以及平衡重,所述自行式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台车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方或者上方,或者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
10.一种自行式电梯,其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台车、所述导轨、电梯轿厢以及平衡重,所述自行式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台车安装在所述平衡重或者所述电梯轿厢的下方或者上方,或者安装在所述平衡重或者所述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设置在所述行走台车上的所述楔形部分的上表面载置有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的悬架部分,所述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的重量由所述楔形部分的上表面支撑。
11.一种自行式电梯,其具有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行走台车、所述导轨以及电梯轿厢,所述自行式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台车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方或者上方,或者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
12.一种自行式电梯,其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台车、所述导轨以及电梯轿厢,所述自行式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台车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方或者上方,或者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设置在所述行走台车上的所述楔形部分的上表面载置有电梯轿厢的悬架部分,所述电梯轿厢的重量由所述楔形部分的上表面支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自行式电梯及其使用的行走台车,在自行式电梯中确保稳定的驱动力和制动力,并增大作用于车轮的垂直阻力,使得在导轨与车轮间不出现打滑。自行式电梯的行走台车具有由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车轮、隔着导轨与驱动车轮对向设置的从动车轮及台车框架,在可旋转地设在台车框架上的第一杆件的两端安装有驱动车轮和第一滚轮,在可旋转地设在台车框架上的第二杆件的两端安装有从动车轮和第二滚轮,设有与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对向侧分别抵接的楔形部分,台车框架上设有按压楔形部分的按压螺栓,在按压螺栓的按压力下,通过楔形部分、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及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使驱动车轮和从动车轮构成的一对车轮按压导轨的导轨相反面的两侧。
文档编号B66B11/04GK102398823SQ201110176940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2日
发明者安部贵, 尾方尚文, 松冈秀佳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