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防弹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4108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电加热防弹玻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电加热防弹玻璃由防弹玻璃层、电热层、内层玻璃通过胶片粘结组成,防弹玻璃处于车窗外侧,俗称迎弹面向外;内层玻璃位于车窗内侧,经钢化处理,厚度在1-4mm;电热层位于防弹玻璃层和内层玻璃之间,厚度为1-3mm。所述的电热层,包括电热丝线路、两个电极条、热敏电阻,所述的电热丝线路与玻璃本体的一面紧密结合;所述的电极条分别固定在电热层两侧,并有电源引出线与电源连接;所述的热敏电阻位于电热层内,数个热敏电阻电连接方式为并联,其中二根引出线与电控制线路连接,确保有一个热敏电阻投入使用,其余热敏电阻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防弹玻璃用于驱雾、化霜、除冰,适用于在严寒地带使用。
【专利说明】电加热防弹玻璃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防弹玻璃制造领域,尤其涉及驱雾、防霜的电加热防弹玻璃。
【背景技术】
[0002]为了保证装甲车等军用车辆在零下40多度寒冷环境下能正常使用,车窗安装电加热防弹玻璃。这种玻璃功能包括:(I)具有防弹能力,(2)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能够保证车窗外侧的玻璃表面不积雪、挂冰,(3)能够保证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不起雾、结霜。
[0003]当车窗外侧低于零下20°C的低温时,导致车上的防弹玻璃内侧表面温度低于0°C;由于发动机、司乘人员等的影响,车内的空气是温暖、湿润的,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这些气态水分子一旦碰撞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的车窗玻璃,即刻变成液态水,如果车窗玻璃内表面温度接近0°c,这些冷凝水进而转换成雾或霜,由此影响驾驶员的视觉效果,致使行车危险。为了给防弹玻璃驱雾除霜,现有技术制造的电热防弹玻璃,是在防弹玻璃的外侧加上电热层,在电热层外再加2?8mm玻璃,通过胶片将防弹玻璃与电热层和外层玻璃粘结。电加温时,电热层产生的热量向内外两侧传导。外侧是薄玻璃,导热性较好,在电热层与外层玻璃外表面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差梯度(J/P,从而使大量热量流向外侧玻璃表面,可以迅速将外层玻璃上的冰层除掉,其余的热量耗散在零下40°c的环境中,由此导致热量的浪费!内层是30多毫米厚的防弹玻璃,防弹玻璃层之间夹有多层导热性较差的有机材料,电热层与防弹玻璃的内侧表面温度梯度(J TP是J T1的6到10倍,因此,只有少量的热量透过防弹玻璃层内传,不能有效化除内侧玻璃上的霜或雾。在零下40°C度的低温环境下,电加温时,即使是4000W面功率的电热防弹玻璃,也只能化除玻璃外表面的冰层,内侧的霜雾仍难以清除。防弹玻璃愈厚,内表面的霜雾愈重。绝大部分的热能耗散在野外的低温环境中,对消除内层玻璃上的霜雾效果不显著。
[0004]装甲车上常用24V低压电源,如果用4000W面功率的电热防弹玻璃,电流会高达60A。强大的电流是车辆安全的重大隐患。强大的电流产生过多的热量,会加速这些线路、电器的老化,增加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缩短电路和电器的使用寿命;强大的电流产生强大的电磁感应,危及战车上其它电子设备的应用。强大的电流遇到撞击或枪弹的冲击其后果无法预料!大量的电能用于加热会产生过多的红外辐射,容易被敌方探测到战车的存在,由此影响战车的隐形效果,危及战车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大量的电能用于加热,制约了其它系统的用电,进而降低整车的作战性能。
[0005]为此,研究特种电加热防弹玻璃是当务之急,使装甲车上的电热防弹玻璃其既具备规定的防弹性能,又能用最小的电能消耗满足除冰化霜的效果。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防弹玻璃的除霜性能做了深入研究,终于解决了上述缺陷,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高能耗除冰化霜对装甲车辆带来的不利因素,提供一种高效能电加热防弹玻璃,在保证防弹性能的前提下,用最小的电能消耗达到车窗玻璃内外侧除冰、化霜、防雾的要求。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电加热防弹玻璃由防弹玻璃层、电热层、内层玻璃通过胶片依次粘结而成,防弹玻璃处于车窗外侧,迎弹面向外;内层玻璃位于车窗内侧,将内层玻璃置于350?500°C含有钾盐和铯盐的溶液中,处理1?8小时,使玻璃表层的钠离子被离子半径较大的其它金属离子取代,由此提高玻璃的强度,又避免了玻璃物理钢化处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内层玻璃厚度在1?4mm ;电热层位于防弹玻璃层和内层玻璃之间,厚度为1?3mm。
[0009]所述的电热层,包括0.02?0.03 mm线径的电热丝线路、两个电极条、热敏电阻,所述的电热丝线路与内层玻璃本体的一面紧密结合;所述的电极条分别固定在电热层两侧或四周,并有电源引出线与电源连接;所述的热敏电阻位于电热层内,有多个热敏电阻,电连接方式为并联,每个热敏电阻引出两根信号线成为一组,其中一个热敏电阻引出线与电控制线路连接,确保有一个热敏电阻投入使用,其余热敏电阻作为备用。
[0010]电热丝线路也可以用导电薄膜代替;
[0011]作为优化方案,还可以在内层玻璃上粘贴厚度为0.1?1mm的薄膜,用于增强内层玻璃的强度,防止防弹玻璃被子弹击中时,内层有玻璃飞溅物伤人。
[0012]本发明的电加热防弹玻璃适用于在严寒地带使用,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因而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将电热层设置在车窗玻璃内侧,电热层的热量能快速传导内侧表面,化除玻璃内侧表面的霜或雾,其绝大部分热量保存在车内,然后慢慢向电热层外侧传导,提高玻璃外侧的表面温度,最后化除玻璃外侧可能存在的冰霜,减少了热量的无效消耗。
[0014]2.把加温层布置在内侧后,可以兼用装甲车内热空调加温,有效减少车体向外进行的红外热辐射强度,提高车辆的红外隐形性能。
[0015]3.把电热层布置在内侧后,达到相同除霜化冰效果的电加温防弹玻璃可比电热层布置在外侧的电加温防弹玻璃节电60 %。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电加热防弹玻璃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防弹玻璃,2电热层,2-1电源引出线,2-2热敏电阻引出线,3强化玻璃,4薄膜。
[0020]注:电热层的电热丝、两个电极条、热敏电阻等微观结构肉眼难以看清,不作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0022]实施例1
[0023]电加热防弹玻璃的结构如图1至图2所示,主要包括防弹玻璃1,电热层2,强化玻璃3,用胶片粘结而成。
[0024]防弹玻璃处于车窗外侧,迎弹面向外;厚度范围与防护等级有关,F79级的为13?26mm ;F56级的为20?42mm ;防53式普通单的厚度为30?45mm。[0025]强化玻璃3位于车窗内侧,经化学强化处理,厚度在I?4mm ;
[0026]电热层位于防弹玻璃层和内层玻璃之间,厚度为I?3mm。
[0027]所述的电热层2,包括电热丝线路层、两个电极条、热敏电阻,所述的电热丝线路层与内层玻璃本体的一面紧密结合;所述的电极条分别固定在电热丝线路层两侧,并有电源引出线2-1与电源连接;所述的热敏电阻位于电热层内,共二个,电连接方式为并联,有三根热敏电阻引出线2-2,其中一组引出线与电控制线路连接,确保有一个热敏电阻投入使用,余下一个热敏电阻备用。
[0028]作为优化方案,在内层玻璃上贴还可以粘贴薄膜4,防止玻璃飞溅物伤人,薄膜4的厚度为0.1?1mm。
【权利要求】
1.电加热防弹玻璃,其特征在于:由防弹玻璃层、电热层、内层玻璃通过胶片依次粘结组成,防弹玻璃处于车窗外侧,迎弹面向外;内层玻璃位于车窗内侧,经化学强化处理,厚度在I?4mm ;电热层位于防弹玻璃层和内层玻璃之间,厚度为I?3mm ; 所述的电热层,包括导电热丝线路、两个电极条、热敏电阻,所述的电热丝线路与内层玻璃本体的一面紧密结合;所述的电极条分别固定在电热层两侧或四周,并有电源引出线与电源连接; 所述的热敏电阻位于电热层内,有二个或多个,电连接方式为并联,每个热敏电阻有两根引出线,其中一个热敏电阻引出线与电控制线路连接,确保有一个热敏电阻投入使用,其余热敏电阻备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防弹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丝层用导电膜代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防弹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层玻璃上粘贴厚度为0.1?Imm的薄膜。
【文档编号】H05B3/84GK203492220SQ201320659446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5日
【发明者】王天根, 朱国刚, 黄卫兴 申请人:绍兴明透装甲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