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射式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0404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射式捕捉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捉装置,尤其是可实现快速捕捉的弹射式捕捉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捕捉器主要由捕捉网、捕捉框、长杆和手柄组成,长杆一端是手柄,一端固定套有捕捉网的捕捉框,手握手柄,将捕捉框对准被捕捉物,手动控制来进行捕捉。但是,因为是手动控制,捕捉框移动速度较慢且捕捉框、被捕捉物和人眼不在一条直线上,捕捉框位置可能掌握不准,同时,在整个捕捉过程中捕捉框始终处于开口状态,被捕捉物可能会跑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普通捕捉器捕捉速度慢、位置掌握不准、捕捉框始终处于开口状态而导致被捕捉物容易跑掉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弹射式捕捉器,该捕捉器捕捉速度快、位置掌握准、捕捉过程结束捕捉框可由开口状态立即变为闭口状态,被捕捉物更容易被成功捕捉。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弹射式捕捉器,其特征在于,该捕捉器包括捕捉部件和操作部件,捕捉部件包括捕捉框、捕捉网、网盖、固定杆,操作部件包括手柄、弯杆、调节杆、弹射开关、主杆、弹性构件、延长杆、拉杆;其中,主杆为可自由伸缩的伸缩杆,主杆与捕捉框所处平面垂直,主杆一端固定手柄,另一端与延长杆一端铰链连接;延长杆另一端与网盖固定连接;与主杆平行的调节杆具有弹性且为可自由伸缩的伸缩杆,调节杆上端与拉杆一端铰链连接,拉杆另一端与延长杆垂直固定;调节杆下端与弯杆一端垂直固定,弯杆另一端垂直固定在手柄与主杆交界处;弹射开关和弹性构件的下端也同时固定于弯杆与主杆连接处;

两根固定杆一端同时固定于主杆上紧靠铰链连接处的下端,两根固定杆另一端对称地固定于套有捕捉网的捕捉框上,主杆与捕捉框所处平面垂直,弹性构件的上端固定于固定杆与主杆连接处下方。

进一步地,延长杆通过铰链能够从与主杆处于同一条直线状态转动到与主杆垂直状态,转动角度限制为90度,且当延长杆转动到与主杆垂直状态时,网盖刚好盖住捕捉框。

进一步地,所述的拉杆的长度与弯杆的长度相等,拉杆的长度与延长杆上从与主杆铰链连接端到固定拉杆位置处的长度相等;主杆完全伸展时的长度等于调节杆完全伸展时的长度与拉杆的长度之和;调节杆完全收缩时的长度等于主杆完全收缩时的长度加延长杆上从与主杆铰链连接端到固定拉杆位置处的长度之和;延长杆长度与捕捉框距主杆的最短距离相同;主杆与调节杆上两铰链连接点的对角线长度小于捕捉框距主杆的最短距离,实现通过铰链转动时刚好不碰到捕捉框。

进一步地,上述的弹性构件为弹簧(8),弹簧套于主杆上。

当弹射器处于弹射前状态时,弹射开关牵制弹簧处收缩状态,此时主杆和调节杆均处于完全收缩状态,网盖处于打开状态,将捕捉框对准被捕捉物,按下弹射开关,弹簧带动主杆伸展,捕捉框迅速向前推进,此时由于主杆、调节杆、拉杆、延长杆相对位置固定不变,且由于弹性调节杆的阻止弯曲变形,调节杆向前伸展,网盖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待被捕捉物进入捕捉网,调节杆首先达到完全伸展状态,主杆在弹簧的带动下继续伸展,此时调节杆至主杆的垂直距离由拉杆长度增加至两铰链连接点的对角线长度,弹性调节杆会产生阻止弯曲变形的力,但由于弹簧的弹力作用大于该力的作用,故弹簧继续带动主杆伸展至主杆完全伸展开,此时网盖闭合,调节杆与主杆的垂直距离变为延长杆上从与主杆铰链连接末端到与拉杆固定位置处的长度,调节杆弹性力消失,捕捉器转换为弹射后状态,回拉弹簧,主杆、捕捉网也一并被带回,在此过程中,依旧是由于主杆、调节杆、拉杆、延长杆相对位置的固定不变,且由于弹性调节杆的阻止弯曲变形,调节杆也被带回,网盖始终处于闭合状态,然后调节杆首先达到完全收缩状态,继续回拉弹簧,网盖重新打开,待主杆完全收缩时,调节杆与主杆的垂直距离变为拉杆长度即原来的距离,调节杆弹性力消失,捕捉器又转换为弹射前状态。该捕捉器加装了弹射功能,捕捉速度加快,且捕捉框、被捕捉物和人眼在一条直线上,被捕捉物位置掌握准,同时捕捉过程结束捕捉框可由开口状态立即变为闭口状态,故被捕捉物更可能被成功捕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捕捉速度快、位置掌握准、捕捉过程结束捕捉框可由开口状态立即变为闭口状态,被捕捉物更可能被成功捕捉,结构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处弹射前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处弹射后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1捕捉框;2捕捉网;3手柄;4弯杆;5调节杆;6弹射开关;7主杆;8弹簧;9延长杆;10网盖;11拉杆;12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在图中,主杆7一端固定手柄3,另一端与圆形网盖10下端固定的延长杆9铰链连接,紧靠铰链连接处的主杆7下方通过两根对称的固定杆12将套有捕捉网2的捕捉框1固定在主杆7上,主杆7与捕捉框1所处平面垂直,弯杆4一端垂直固定在手柄3与主杆7交界处,另一端与调节杆5下端垂直固定,调节杆5上端穿过两根固定杆12中间的空隙与拉杆11一端铰链连接,拉杆11另一端垂直固定在延长杆9上,主杆7上套有压力弹簧8,弹簧8下端固定在固定弯杆4处,此处同时设置有弹射开关6,弹簧8上端固定在固定杆12处下方的主杆7上,调节杆5、拉杆11、弯杆4均处于捕捉框1一侧。当弹射器处于弹射前状态时,弹射开关6牵制弹簧8处收缩状态,此时主杆7和调节杆5均处于完全收缩状态,网盖10处于打开状态,将捕捉框1对准被捕捉物,按下弹射开关6,弹簧8带动主杆7伸展,捕捉框1迅速向前推进,此时由于主杆7、调节杆5、拉杆11、延长杆9相对位置固定不变,且由于弹性调节杆5的阻止弯曲变形,调节杆5向前伸展,网盖10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待被捕捉物进入捕捉网2,调节杆5首先达到完全伸展状态,主杆7在弹簧8的带动下继续伸展,此时调节杆5至主杆7的垂直距离由拉杆11长度增加至两铰链连接点的对角线长度,弹性调节杆5会产生阻止弯曲变形的力,但由于弹簧8的弹力作用大于该力的作用,故弹簧8继续带动主杆7伸展至主杆7完全伸展开,此时网盖10闭合,调节杆5与主杆7的垂直距离变为延长杆9上从与主杆7铰链连接末端到与拉杆11固定位置处的长度,调节杆5弹性力消失,捕捉器转换为弹射后状态,回拉弹簧8,主杆7、捕捉网2也一并被带回,在此过程中,依旧是由于主杆7、调节杆5、拉杆11、延长杆9相对位置的固定不变,且由于弹性调节杆5的阻止弯曲变形,调节杆5也被带回,网盖10始终处于闭合状态,然后调节杆5首先达到完全收缩状态,继续回拉弹簧8,网盖10重新打开,待主杆7完全收缩时,调节杆5与主杆7的垂直距离变为拉杆11长度即原来的距离,调节杆5弹性力消失,捕捉器又转换为弹射前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