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纱帘布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6159阅读:28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纱帘布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柔纱帘布料。



背景技术:

柔纱帘,又名斑马帘,调光帘,双层卷帘,日夜帘,彩虹帘,柔丽丝等,起源于韩国,在国际上也非常流行,其为双层面料。采用双层面料可调节光线,不占空间。它不仅集合了布和纱的优点为一身,而且集百叶帘,卷帘,罗马帘功能一体,欧式风格,双层面料,可错位调节局部光线,她立体感强,非常温馨的柔纱帘,当帘片拉开时可望户外景色而透入室内的光线柔和舒适,当帘片拉密时完全与户外隔绝,确保隐私,尽显柔纱帘的简洁雅致。广泛适用于家居、酒店、餐厅、别墅、高档写字楼等场所。

现有的柔纱帘布通过间隔设置的透光部和遮光部,透光部和遮光部之间相互遮挡,以实现光线隔绝以及透光两种不同的情况,通常会在遮光部上贴合表面装饰层,用来美化面料,但是现有的装饰层三维立体感较弱,难以满足现有市场需求,存在改进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纱帘布料,该柔纱帘布料通过将遮光部表面设置为瓦楞状,使得表面装饰层呈高低起伏,进而使表层图案具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柔纱帘布料,包括沿布料长度方向循环设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所述遮光部上设置有表面装饰层,所述遮光部与透光部沿面料宽度方向呈条状设置,所述遮光部表面呈高低起伏的瓦楞状,所述表面装饰层与遮光部之间还设有粘胶层,所述表面装饰层通过粘胶层紧贴于遮光部以实现表面装饰层沿遮光部表面呈高低起伏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瓦楞状的遮光部表面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高低起伏结构,通过粘胶层将表面装饰层贴合与遮光部上,具有连接方便,贴合度高的优点,表面装饰层随着遮光部表面呈高低起伏状,与现有的表面装饰层相比,本方案表面装饰层上的图案具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感,进而满足现有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光部沿布料长度方向截面的上表面呈瓦楞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向设置的瓦楞状遮光部,根据瓦楞状的结构特性,能够增强布料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粘胶层由EVA热熔胶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EVA热熔胶具有较好的耐高温特性,在阳光直射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还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便于提高遮光部和表面装饰层的一体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面装饰层上还均匀分布有感光变色微胶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感光变色微胶囊会随着外部阳光照射的强弱自动变换颜色,方便人们判断外部光线的强弱,进而选择调节的方式,有利于增强调节的灵活性,同时感光变色微胶囊的设置还能够使得采用该布料制成的柔纱帘在夜晚具有一定的闪光效果,增加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光部透光率为2%至5%,透光部透光率为80%至90% 。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光部透光率为4%,透光部透光率为8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的透光率使得布料不同区域在具有较好透光以及遮挡效果的同时还能够较好的兼顾面料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光部由聚酰胺纤维经纬编织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酰胺纤维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其次为它的弹性佳﹐其弹性回复率较高,还有其质量较轻,有利于增强面料的耐磨性弹性同时还能够保持较轻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光部由麻纤维经纬编织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麻纤维为植物纤维的一种,具有较好的吸湿散湿与透气的功能,面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同时麻纤维具有较高的纤维强度,有利于提高面料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柔纱帘布料结构简单,其表面装饰层具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感,同时面料还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进而有利于延长面料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柔纱帘布料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柔纱帘布料的剖视图(主要用于体现遮光部表面形状)。

附图标记:1、遮光部;2、透光部;3、粘胶层;4、表面装饰层;5、感光变色微胶囊。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柔纱帘布料,其整体呈矩形设置,面料包括遮光部1和透光部2,遮光部1和透光部2均呈矩形条状设置,其条状长度延伸方向为面料的宽度方向,沿着面料的长度方向,依次循环设置遮光部1和透光部2,遮光部1和透光部2相邻之间均保持抵接,遮光部1的宽度等于透光部2的宽度,遮光部1和透光部2的长度相等,即透光部2的面积与遮光部1面积相等。

如图1所示,透光部2由聚酰胺纤维经纬编织而成,通过经纬编织的较为稀疏,使得面料具有较高的透光率,透光部2透光率为80%至90%,遮光部1由麻纤维经纬编织而成,通过经纬编织的较为密集,使得面料保持在较底的透光率,遮光部1透光率为2%至5%,为了使面料在具有透光和遮挡两种效果的同时还能够较好的兼顾面料的整体结构强度,本方案遮光部1实际透光率为4%,透光部2实际透光率为85%。

如图2所示,遮光部1沿布料长度方向截面的上表面呈瓦楞状,即遮光部1的表面呈高低起伏的瓦楞状,在遮光部1上通过粘胶层3贴合有表面装饰层4,粘胶层3由热熔胶制成,表面装饰层4随着遮光部1表面的瓦楞结构也呈高低起伏,进而使得表面装饰层4上的图案具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感。在表面装饰层4上方还均匀分布有感光变色微胶囊5,感光变色微胶囊5采用特殊工艺将感光变色粉包容在高分子膜内形成微胶囊,然后用适当的载体,如粘合剂,通过喷雾的方法将微胶囊附着在表面装饰层4上,经过加热定型之后固化于表面装饰层4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