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层瓦楞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5799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五层瓦楞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瓦楞纸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瓦楞纸。



背景技术:

传统的瓦楞纸是应用于纸箱,利用瓦楞纸做成箱子或者盒子,进而用来包装产品,从而达到良好的对产品的保护防护,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容易出现弯折情况,以及在使用的时候,容易受到挤压容易变形,以及在使用时候,箱子内部容易出现受潮情况,以及在使用的时候,箱子容易搬动,容易产生震动,容易是内部产品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变形且不易弯折、不易受潮且抗震能力强的五层瓦楞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五层瓦楞纸,包括纸体,所述纸体包括面层、第一支撑层、基层、第二支撑层和底层,所述面层、第一支撑层、基层、第二支撑层和底层依次相叠,所述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均为波浪形,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第一波峰部和第一波谷部,所述第一波峰部和第一波谷部交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第二波峰部和第二波谷部,所述第二波峰部和第二波谷部交替连接,相邻第二波峰之间形成承重面,所述第一波谷部与承重面相对,所述相邻的第一波峰部之间设有第一支撑件,相邻的第一波谷部之间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一支撑片一端与第二支撑片一端连接形成倒V形状,所述第一支撑片与第二支撑片相连接端抵触在面层,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片和第四支撑片,所述第三支撑片一端与第四支撑片一端连接呈V形状,所述第三支撑片与第四支撑片连接端抵触在基层,所述相邻的第二波谷部之间设有一端抵触在第二波峰部且另一端 与底层垂直的第一承重片,所述相邻的第二部波峰之间设有一端抵触在第二波谷部且另一端与基层相抵触的第二承重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相邻第二波峰之间形成承重面,所述第一波谷部与承重面相对,使得在受力的时候,能够利用第一波谷部在传递力的时候,能够形成一个错开的方位受力,从而提高内部承受能力,以及通过波浪形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进行弧形受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承力效果,所述相邻的第一波峰部之间设有第一支撑件,相邻的第一波谷部之间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一支撑片一端与第二支撑片一端连接形成倒V形状,所述第一支撑片与第二支撑片相连接端抵触在面层,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片和第四支撑片,所述第三支撑片一端与第四支撑片一端连接呈V形状,所述第三支撑片与第四支撑片连接端抵触在基层,利用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进行斜向支撑,利用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连接处的顶住面层,进行良好的内部支撑,进一步提高内部承重能力,以及通过第三支撑片和第四支撑片进行良好的配合支撑,与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形成良好的反向支撑,进而提高整体的承重能力,所述相邻的第二波谷部之间设有一端抵触在第二波峰部且另一端与底层垂直的第一承重片,所述相邻的第二波峰部之间设有一端抵触在第二波谷部且另一端与基层相抵触的第二承重片,通过第一承重片和第二承重片进行良好的内部承重支撑,进而保证其自身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两侧上设有用于防水的第一薄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层两侧设有第一薄膜,进行两侧防水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与第二波谷部连接侧上设有用于防水的第二薄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底层与第二波谷部连接侧上设有用于防水的第二薄膜,利用第二薄膜进行水汽的阻隔,减少内部水汽渗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层与第一波峰部相抵触端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向外凸起的缓冲块,所述缓冲块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抗冲击部,所述抗冲击部置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抗冲击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支撑部与面层连接处呈圆弧状,所述第二支撑部与面层连接处呈圆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面层与第一波峰部相抵触端面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向外凸起的缓冲块,所述抗冲击部置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抗冲击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支撑部与面层连接处呈圆弧状,所述第二支撑部与面层连接处呈圆弧状,当受到冲击的时候,通过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两侧进行弧形支撑,然后通过抗冲击部进行顶部受力,也通过其自身的弧形形状,进行弧形受力,以弧形具有一定的弧形弹力,进而良好的受力,使其具备一定的抗冲击效果,以及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与面层相连接处呈圆弧状,进行底部进一步的弧形支撑,减少变形情况,提高整体变形回复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包括第一连接层、第二缓冲层、与第二缓冲面层贴合的基底板和置于第一连接层与第二缓冲层之间的填充层,所述填充层为丝线,所述缓冲层包括第一缓冲面板和第二缓冲面板,第一缓冲面板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缓冲板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交叉配合,所述第一缓冲面板和第二缓冲面均成圆弧状,所述第一缓冲面板的弧形开口方向与第二缓冲面板的弧形开口方向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缓冲面板和第二缓冲面板进行交叉配合,利用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进行固定,避免出现偏移,以及通过第一缓冲面板和第二缓冲面板相对的弧形开口,进行相互的弧形抵触,进而提高产品底部的缓冲效果,以及通过内部填充成进行丝线填充,进而提高整体缓冲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面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01、面层;102、抗冲击部;103、第一支撑部;104、第二支撑部;201、基层;202、第一薄膜;301、第一波峰部;302、第一波谷部;401、第二波峰部;402、第二波谷部;501、第一支撑片;502、第二支撑片;503、第三支撑片;504、第四支撑片;601、第一承重片;602、第二承重片;701、底层;702、第二薄膜;703、第一连接层;704、填充层;705、第一缓冲面板;706、第二缓冲面板;707、基底板;801、承重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五层瓦楞纸,包括纸体,所述纸体包括面层101、第一支撑层、基层201、第二支撑层和底层701,所述面层101、第一支撑层、基层201、第二支撑层和底层701依次相叠,所述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均为波浪形,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第一波峰部301和第一波谷部302,所述第一波峰部301和第一波谷部302交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第二波峰部401和第二波谷部402,所述第二波峰部401和第二波谷部402交替连接,所述相邻第二波峰之间形成承重面801,所述第一波谷部302与承重面801相对,相邻的第一波峰部301之间设有第一支撑件,相邻的第一波谷部302之间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片501和第二支撑片502,所述第一支撑片501一端与第二支撑片502一端连接形成倒V形状,所述第一支撑片501与第二支撑片502相连接端抵触在面层101,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片503和第四支撑片504,所述第三支撑片503一端与第四支撑片504一端连接呈V形状,所述第三支撑片503与第四支撑片504连接端抵触在基层201,所述相邻的第二波谷部402之间设有一端抵触在第二波峰部401且另一端与底层701垂直的第一承重片601,所述相邻的第二波峰部401之间设有一端抵触在第二波谷部402且另一端与基层201相抵触的第二承重片60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第二波峰部401之间形成承重面 801,所述第一波谷部302与承重面801相对,使得在受力的时候,能够利用第一波谷部302在传递力的时候,能够形成一个错开的方位受力,从而提高内部承受能力,以及通过波浪形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进行弧形受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承力效果,所述相邻的第一波峰部301之间设有第一支撑件,相邻的第一波谷部302之间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片501和第二支撑片502,所述第一支撑片501一端与第二支撑片502一端连接形成倒V形状,所述第一支撑片501与第二支撑片502相连接端抵触在面层101,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片503和第四支撑片504,所述第三支撑片503一端与第四支撑片504一端连接呈V形状,所述第三支撑片503与第四支撑片504连接端抵触在基层201,利用第一支撑片501和第二支撑片502进行斜向支撑,利用第一支撑片501和第二支撑片502连接处的顶住面层101,进行良好的内部支撑,进一步提高内部承重能力,以及通过第三支撑片503和第四支撑片504进行良好的配合支撑,与第一支撑片501和第二支撑片502形成良好的反向支撑,进而提高整体的承重能力,所述相邻的第二波谷部402之间设有一端抵触在第二波峰部401且另一端与底层701垂直的第一承重片601,所述相邻的第二部波峰之间设有一端抵触在第二波谷部402且另一端与基层201相抵触的第二承重片602,通过第一承重片601和第二承重片602进行良好的内部承重支撑,进而保证其自身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201两侧上设有用于防水的第一薄膜20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层201两侧设有第一薄膜202,进行两侧防水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701与第二波谷部402连接侧上设有用于防水的第二薄膜70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底层701与第二波谷部402连接侧上设有用于防水的第二薄膜702,利用第二薄膜702进行水汽的阻隔,减少内部水汽渗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层101与第一波峰部301相抵 触端面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向外凸起的缓冲块,所述缓冲块包括第一支撑部103、第二支撑部104和抗冲击部102,所述抗冲击部102置于第一支撑部103和第二支撑部104之间,所述抗冲击部102、第一支撑部103和第二支撑部104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支撑部103与面层101连接处呈圆弧状,所述第二支撑部104与面层101连接处呈圆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面层101与第一波峰部301相抵触端面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向外凸起的缓冲块,所述抗冲击部102置于第一支撑部103和第二支撑部104之间,所述抗冲击部102、第一支撑部103和第二支撑部104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支撑部103与面层101连接处呈圆弧状,所述第二支撑部104与面层101连接处呈圆弧状,当受到冲击的时候,通过第一支撑部103和第二支撑部104在两侧进行弧形支撑,然后通过抗冲击部102进行顶部受力,也通过其自身的弧形形状,进行弧形受力,以弧形具有一定的弧形弹力,进而良好的受力,使其具备一定的抗冲击效果,以及第一支撑部103和第二支撑部104分别与面层101相连接处呈圆弧状,进行底部进一步的弧形支撑,减少变形情况,提高整体变形回复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701包括第一连接层703、第二缓冲层、与第二缓冲面层101贴合的基底板707和置于第一连接层703与第二缓冲层之间的填充层704,所述填充层704为丝线,所述缓冲层包括第一缓冲面板705和第二缓冲面板706,第一缓冲面板705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缓冲板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交叉配合,所述第一缓冲面板705和第二缓冲面均成圆弧状,所述第一缓冲面板705的弧形开口方向与第二缓冲面板706的弧形开口方向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缓冲面板705和第二缓冲面板706进行交叉配合,利用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进行固定,避免出现偏移,以及通过第一缓冲面板705和第二缓冲面板706相对的弧形开口,进行相互的弧形抵触,进而提高产品底部的缓冲效果,以及通过内部填充成进行丝线填充,进而提高整体缓冲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