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防静电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4440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燃防静电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阻燃防静电膜。



背景技术:

薄膜是一种薄而软的透明薄片,用塑料、胶粘剂、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薄膜科学上的解释为: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沉积在基片表面形成的2维材料,例:光学薄膜、复合薄膜、超导薄膜、聚酯薄膜、尼龙薄膜、塑料薄膜等等,薄膜被广泛用于电子电器,机械,印刷等行业。

薄膜在生活或工业中经常会使用到,但是现有的薄膜只能提供遮挡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无法达到阻燃和防静电的效果,降低了现有薄膜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防静电膜,具备阻燃和防静电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薄膜只能提供遮挡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无法达到阻燃和防静电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阻燃防静电膜,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静电层,所述防静电层包括氧化锡涂层,所述氧化锡涂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氧化钛涂层,所述氧化钛涂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氧化镉涂层,所述防静电层的顶部和基层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阻燃层,所述阻燃层包括铝箔层,所述铝箔层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阻燃纤维层,所述阻燃层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耐温层,所述耐温层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聚丙烯层。

优选的,所述基层、防静电层、阻燃层和耐温层之间的连接处均通过黏合剂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静电层的厚度为15至25um。

优选的,所述阻燃层的厚度为10至20um。

优选的,所述耐温层的厚度为13至16u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基层、防静电层、氧化锡涂层、氧化钛涂层、氧化镉涂层、阻燃层、铝箔层、阻燃纤维层、耐温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和聚丙烯层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薄膜只能提供遮挡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无法达到阻燃和防静电效果的问题,该阻燃防静电膜,具备阻燃和防静电的优点,提高了现有薄膜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黏合剂的设置,使层与层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避免层与层之间出现脱落的现象,提高了层与层之间的稳定性,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静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阻燃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耐温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层、2防静电层、3氧化锡涂层、4氧化钛涂层、5氧化镉涂层、6阻燃层、7铝箔层、8阻燃纤维层、9耐温层、1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11聚丙烯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一种阻燃防静电膜包括基层1,基层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静电层2,防静电层2的厚度为15至25um,防静电层2包括氧化锡涂层3,氧化锡涂层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氧化钛涂层4,氧化钛涂层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氧化镉涂层5,防静电层2的顶部和基层1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阻燃层6,阻燃层6的厚度为10至20um,阻燃层6包括铝箔层7,铝箔层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阻燃纤维层8,阻燃层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耐温层9,耐温层9的厚度为13至16um,基层1、防静电层2、阻燃层6和耐温层9之间的连接处均通过黏合剂固定连接,通过黏合剂的设置,使层与层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避免层与层之间出现脱落的现象,提高了层与层之间的稳定性,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耐温层9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1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10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聚丙烯层11,通过设置基层1、防静电层2、氧化锡涂层3、氧化钛涂层4、氧化镉涂层5、阻燃层6、铝箔层7、阻燃纤维层8、耐温层9、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10和聚丙烯层11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薄膜只能提供遮挡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无法达到阻燃和防静电效果的问题,该阻燃防静电膜,具备阻燃和防静电的优点,提高了现有薄膜的实用性。

使用时,通过防静电层2、氧化锡涂层3、氧化钛涂层4和氧化镉涂层5的配合使用,起到防静电的作用,通过阻燃层6、铝箔层7和阻燃纤维层8的配合使用,达到了阻燃的效果,通过耐温层9、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10和聚丙烯层11的配合使用,达到了耐高温的效果。

综上所述:该阻燃防静电膜,通过设置基层1、防静电层2、氧化锡涂层3、氧化钛涂层4、氧化镉涂层5、阻燃层6、铝箔层7、阻燃纤维层8、耐温层9、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10和聚丙烯层11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薄膜只能提供遮挡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无法达到阻燃和防静电效果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