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排汗吸湿的涤纶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6003发布日期:2018-06-22 22:31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燃排汗吸湿的涤纶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涤纶面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阻燃排汗吸湿的涤纶面料。



背景技术:

涤纶面料是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的一种化纤服装面料。其最大的优点是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因此,适合做外套服装、各类箱包和帐篷等户外用品。但传统的涤纶面料的阻燃性较差,遇到火星、烟灰等就可燃成孔洞,影响涤纶面料的使用寿命;以及涤纶面料排汗吸湿性差,因而涤纶衣物穿着会有炽热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排汗吸湿的涤纶面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阻燃排汗吸湿的涤纶面料,包括面料表层、面料里层、面料基层、面料经线和面料纬线,所述面料表层和面料里层之间连接有面料基层,所述面料基层由面料经线和面料纬线相互交错编织而成,所述面料经线包括第一涤纶纱线,所述第一涤纶纱线的外侧连接有阻燃剂层,所述阻燃剂层的外侧连接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外侧连接有芳纶纤维纱线层,所述面料纬线由多根第二涤纶纱线和竹炭纤维纱线缠绕编织而成,所述竹炭纤维纱线编织在多根第二涤纶纱线的中间,所述竹炭纤维纱线的外侧连接有除臭层。

优选的,所述除臭层的外侧连接有抗菌层,所述除臭层采用聚氨酯纤维材料制成,所述抗菌层采用圣麻纤维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二涤纶纱线的外侧编织有磁性保健纤维层。

优选的,所述阻燃剂层的材料为PE阻燃剂或硅橡胶阻燃剂或聚酰胺阻燃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面料经线中的阻燃剂和芳纶纤维纱线层,有效提高了涤纶面料的阻燃性能;面料纬线采用多根涤纶纱线与竹碳纤维纱线编织而成,通过竹炭纤维纱线的吸湿性能有效提高了涤纶面料的排汗吸湿性能,并且通过在竹炭纤维纱线上设置的圣麻纤维抗菌层和聚氨酯纤维除臭层,可抑制竹炭纤维纱线吸汗后汗液细菌的滋长和汗液异臭气味的散发,提高涤纶面料的使用洁净性能和穿着舒适性,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料经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料经线结构示意图。

图中:1-面料表层,2-面料里层,3-面料基层,4-面料经线,41-第一涤纶纱线,42-阻燃剂层,43-防水层,44-芳纶纤维纱线层,5-面料纬线,51-第二涤纶纱线,511-磁性保健纤维层,52-竹炭纤维纱线,521-除臭层,522-抗菌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燃排汗吸湿的涤纶面料,包括面料表层1、面料里层2、面料基层3、面料经线4和面料纬线5,所述面料表层1和面料里层2之间连接有面料基层3,所述面料基层3由面料经线4和面料纬线5相互交错编织而成,所述面料经线4包括第一涤纶纱线41,所述第一涤纶纱线41的外侧连接有阻燃剂层42,所述阻燃剂层42的外侧连接有防水层43,所述防水层43的外侧连接有芳纶纤维纱线层44,有效提高了涤纶面料的阻燃性能,所述面料纬线5由多根第二涤纶纱线51和竹炭纤维纱线52缠绕编织而成,所述竹炭纤维纱线52编织在多根第二涤纶纱线51的中间,过竹炭纤维纱线52的吸湿性能有效提高了涤纶面料的排汗吸湿性能,所述竹炭纤维纱线52的外侧连接有除臭层521,所述除臭层521的外侧连接有抗菌层522,所述除臭层521采用聚氨酯纤维材料制成,所述抗菌层522采用圣麻纤维材料制成,可抑制竹炭纤维纱线52吸汗后汗液细菌的滋长和汗液异臭气味的散发,提高涤纶面料的使用洁净性能和穿着舒适性,所述第二涤纶纱线51的外侧编织有磁性保健纤维层511,磁性保健纤维可调整人体机能,改善涤纶面料穿着带来的炽热感,所述阻燃剂层42的材料为PE阻燃剂或硅橡胶阻燃剂或聚酰胺阻燃剂,阻燃性优良。

具体的:首先,将多根第二涤纶纱线51与竹碳纤维纱线52编织而成面料纬线5,通过竹炭纤维纱线52的吸湿性能有效提高了涤纶面料的排汗吸湿性能,并且通过在竹炭纤维纱线52上设置的圣麻纤维抗菌层和聚氨酯纤维除臭层,可抑制竹炭纤维纱线52吸汗后汗液细菌的滋长和汗液异臭气味的散发,提高涤纶面料的使用洁净性能和穿着舒适性,然后将阻燃剂层42、防水层43和芳纶纤维纱线层44编织在第一涤纶纱线41外侧形成涤纶面料的经线,有效提高了涤纶面料的阻燃性能,最后将经线和纬线编织成涤纶面料,改善了传统的涤纶面料本身所具有的吸湿性差和阻燃性差。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