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感变色篷布及其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4587发布日期:2018-06-08 19:33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感变色篷布及其帐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篷布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温感变色篷布及其篷布。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追求品质生活成为当今大众的主流消费观念。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户外运动已成为消费者追求品质生活的重要一环。户外度假时,常常需要暂时居住和娱乐,帐篷是户外必需品之一。

在大陆性气候的地方、沙漠地区(如新疆、甘肃、蒙古),这些地方少雨少水、植物难以生存,多沙粒,地表裸露,导致气温日夜变化非常大,白天温度可以高达50℃以上。若到这些地方进行户外旅游,需要随时关注天气,因为高温使人身体不适,高温出行极易引起中暑,若长期高温在外且没水喝,暴热难忍、口干舌燥,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给户外旅游带来了不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温度变化进行变色、在温差大的环境中起到警示作用的温感变色篷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温感变色篷布,它共有五层,从下到上依次为保护膜、温感变色层、篷布层、导热层和遮光层,篷布层的上表面涂布有导热层,导热层的上表面粘贴有遮光层;篷布层的下表面涂布有温感变色层,温感变色层的下表面粘贴有保护膜;所述篷布层与导热层面积相同且竖向投影位置重合,所述遮光层与温感变色层面积相同且竖向投影位置重合,导热层的面积大于遮光层的面积,且遮光层位于导热层的中间。

上述温感变色篷布具体的工作原理为:外界环境的温度大幅度的升高,温度传导到导热层,导热层将温度经过篷布层传播到温感变色层,温感变色层感应到温度升高,颜色发生变化。

本实用新型温感变色篷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点和有益效果:

将篷布置于温差大的地方,温度升高时颜色发生变化,当温度降低后又变回原来的颜色,在气温日夜变化大的地方篷布变色,提醒户外游客注意外界高温,应该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如饮用绿豆汤、服用藿香正气水、涂抹清凉油),或者选择阴凉的地方搭棚,这样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给户外出行的人带来方便。所述篷布层与导热层面积相同且竖向投影位置重合,当温度变化时,篷布层的温度变化均匀,即篷布的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同。所述遮光层与温感变色层面积相同且竖向投影位置重合,保证遮光层能将光线遮挡在外,不会照射到温感变色层。导热层的面积大于遮光层的面积,且遮光层位于导热层的中间,也就是遮光层没有覆盖导热层的边缘,或者理解为遮光层覆盖在导热层除边缘外的地方,这样保证外界温度有效传导到导热层,温感变色层能有效感应到温度变化。

由于温感变色层耐光性差,所以设计遮光层在篷布层上方,也就是帐篷的外侧,使得帐篷外的光线能够被遮光层遮挡,而不会透过篷布层再损坏温感变色层,保护温感变色层长期有效,延长温感变色篷布的使用寿命,在帐篷内看到的篷布变色即为对外界温度的感应。

优选地,所述保护膜由透光材料制成。保护膜透明,保证光线顺利传播,人眼能看到温感变色层的颜色及颜色变化。将保护膜与温感变色层粘贴,使温感变色层与外界环境相隔离,保护温感变色层不被灰尘、雨水等污染,保持温感变色效果更加明显、持久,延长温感变色篷布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篷布层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经线由6~10份陶瓷纤维和1~2份芳纶纤维混纺而成(即混合纺纱织成),纬线由涤纶纤维制成。采用上述材料经纬线交织而成的篷布层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热、耐光、耐辐射的效果,保证篷布安全耐用,延长温感变色篷布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篷布层的经向密度为5~8根/cm;所述篷布层的纬向密度为10~15根/cm。采用上述经纬向密度,篷布层上更方便涂抹导热层和温感变色层,更快速的将温度从导热层传导到温感变色层。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温度变化进行变色、在温差大的环境中起到警示作用的篷布。

上述帐篷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帐篷,帐篷的顶部或侧壁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固定有上述温感变色篷布。固定方式为缝合或粘贴。

上述帐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点和有益效果:

将该帐篷搭建在日夜温差大的沙漠地区,温度升高时在帐篷内的人可以看到,帐篷的缺口处颜色发生变化,此时提醒户外游客注意外界高温,应该注意防暑降温,或者选择阴凉的地方搭棚;待帐篷缺口处的温感变色篷布变回原来的颜色,提示户外游客温度降低,此时适合走出帐篷,进行户外游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温感变色篷布的正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温感变色篷布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所示1、篷布层,2、温感变色层,3、导热层,4、遮光层,5、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

以下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所描述的步骤也不是用以限制其执行顺序。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公知常识对本实用新型做显而易见的改进,亦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一种温感变色篷布,它共有五层,从下到上依次为保护膜5、温感变色层2、篷布层1、导热层3和遮光层4,篷布层1的上表面涂布有导热层3,导热层3的上表面粘贴有遮光层4;篷布层1的下表面涂布有温感变色层2,温感变色层2的下表面粘贴有保护膜 5;所述篷布层1与导热层3面积相同且竖向投影位置重合,所述遮光层4与温感变色层 2面积相同且竖向投影位置重合,导热层3的面积大于遮光层4的面积,且导热层3与遮光层4无交叉。

温感变色层2采用市售的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具有耐高温(80℃以下不变质)、抗氧化的优点,但是耐光性较差,所以温感变色层2不适宜接触室外的强烈温度。将温感变色层2设计在篷布层1的下表面,也就是在帐篷的内侧;同时将涂布在篷布层1的上表面的导热层3的上表面粘贴遮光层4,也就是在帐篷的外侧,有效遮挡外界强烈温度,使得温感变色层2长期有效,延长温感变色篷布的使用寿命。

所述篷布层1由构成90°夹角的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经线由8份陶瓷纤维和1份芳纶纤维混纺而成,纬线采用涤纶纤维。所述篷布层1的经向密度为6根/cm;所述篷布层1的纬向密度为12根/cm。

所述保护膜5的厚度为0.05mm。所述保护膜5由透光材料制成,具体为透明的塑料薄膜,其透光率>99.9%。

所述导热层3采用质量比为1:2的导热硅脂和石墨粉的混合物。由于空气中导热慢,为了将外界温度快速反应到温感变色层2上,将导热层3涂抹在篷布层1的上表面,这样就加快了外界温度的传导,从而人能及时知道外界温度的变化情况。

所述遮光层4的厚度为0.065mm。所述遮光层4为黑白胶,厚度为0.065mm,其中黑面遮光率>99.9%,白面反射率>88%。黑面朝下,与导热层3的上表面粘贴。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温感变色篷布的正面剖视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温感变色篷布的俯视示意图。在制作过程中,实际导热层3和温感变色层2的涂膜厚度根据需要而定,一般都在0.1~1mm的范围,所以保护膜5除温感变色层2的下表面以外,保护膜5的边缘粘贴在篷布层1的下表面。

以上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采用本实用新型温感变色篷布,解决了方便易行地提醒户外游客注意外界高温的技术问题,即在气温日夜变化大的环境中篷布变色,至于所用材料和制作工艺均为现有技术。具体的,所用材料采用市售材料,包括塑料薄膜、陶瓷纤维、芳纶纤维、涤纶纤维、黑白胶、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导热硅脂和石墨粉,制作工艺利用现有的加工技术(交织、涂抹、黏贴、混纺),制成该温感变色篷布。

实施例二

一种帐篷,帐篷的顶部或侧壁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缝合或粘贴有实施例一所述的温感变色篷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