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低后坐力自动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8993发布日期:2019-09-18 00:13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轻型低后坐力自动武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轻型自动武器,特别涉及自动步枪、轻机枪及自动霰弹枪。



背景技术:

公知的,普通的自动武器在射击时,复进簧不能完全吸收枪机组件(包括枪机和枪机框)的后坐能量。剩余的能量会使枪机组件在后坐行程中撞击机匣产生后坐力。这种后坐力是一种瞬时的撞击力,在连射时形成连续的干扰并影响连射精度。

公知的,ultimax100轻机枪后坐力很低,该武器通过加长枪机组件的后坐行程抵消枪机组件撞击机匣时产生的后坐力,这种原理通常被称为恒定后坐原理(constantrecoil),这类武器通常被称为恒定后坐自动武器。该原理类似于减震器,通过弹簧抵消撞击力。当枪机组件的后坐行程加长时,复进簧的做功距离同时加长,复进簧可吸收的最大能量也同时加大,枪机组件的后坐能量在后坐行程中被复进簧逐渐吸收,枪机组件不会撞击机匣,类似于减震器,撞击力被复进簧抵消,后坐力因此降低。

ultimax100的枪机组件类似于普通的自动武器,在闭锁时,枪机框上在枪机的闭锁面后向一侧的部分长于其所用实弹全长。但是,ultimax100的枪机组件的后向行程长度大于使用相同子弹的普通自动武器,因此其机匣长度比使用相同子弹的普通自动武器长,携带与使用时相对于普通自动武器较为不便。

公知的,aa-12全自动霰弹枪也采用恒定后坐原理降低后坐力。该武器设有一回转式击锤。该武器的枪机组件在压倒击锤后,枪机组件与击锤的接触部分长度低于后向行程长度。当枪机位于击锤后方时,击锤可能被释放,枪机组件则因为击锤的阻挡不能正常复进造成故障,影响自动武器使用时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现有轻型恒定后坐自动武器的便携性、可操控性与可靠性。在加长自动武器枪机框的后向行程的同时减少机匣长度的增量,可在减少后坐力的同时提高武器的便携性与可操控性;并通过改进击锤及相关结构,提高武器的可靠性。

相应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轻型低后坐力自动武器,包括:枪机框;该枪机框上有枪机,该枪机为回转式枪机;击发机构框架;该击发机构框架上安装有击锤和阻铁,该击锤为回转式击锤,该阻铁上安装有导柱;击锤阻铁;半自动阻铁;复进簧;基座;该基座上安装有杠杆;扳机。

优选地,所述的轻型低后坐力自动武器的击锤上安装有可活动的半自动阻铁和可活动的击锤阻铁。

优选地,安装有导柱的阻铁可通过限制安装在击锤上的击锤阻铁的位移,从而限制安装有击锤阻铁与半自动阻铁的击锤的角位移。

优选地,安装有导柱的阻铁可通过限制安装在击锤上的半自动阻铁的位移,从而限制安装有击锤阻铁与半自动阻铁的击锤的角位移。

优选地,安装有导柱的阻铁可通过位移解除对安装在击锤上的击锤阻铁的限制,从而释放安装有击锤阻铁与半自动阻铁的击锤。

优选地,安装有导柱的阻铁可通过位移解除对安装在击锤上的半自动阻铁的限制,从而释放安装有击锤阻铁与半自动阻铁的击锤的限制。

优选地,枪机框上的枪机位于击锤在该枪机轴线所在水平面投影后方时,仅枪机框限制该击锤在击发方向上的角位移;在枪机框使击锤达到最大角位移之后的后坐行程中,枪机框仅被复进簧抵抗;枪机上有闭锁面,枪机框上在该闭锁面后向一侧的部分的长度小于该武器所使用的实弹的全长;

优选地,扳机可通过安装在基座上的杠杆使安装有导柱的阻铁发生位移。

优选地,安装有击锤阻铁与半自动阻铁的击锤上安装有击锤阻铁簧与半自动阻铁簧。

优选地,安装有击锤阻铁与半自动阻铁的击锤上的击锤阻铁簧对该击锤与其上的击锤阻铁有预压力;安装有击锤阻铁与半自动阻铁的击锤上的半自动阻铁簧对该击锤与其上的半自动阻铁有预压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武器在加长枪机框的后向行程的同时,减少枪机框上在枪机的闭锁面后向一侧的部分的长度,可以减少机匣长度的增加量,在减少后坐力的同时,提高了便携性与可操控性;将击锤置于所述武器的上部,使击锤与枪机框接触部分长度大于该枪机框后向行程长度,当枪机位于击锤后方时,由于枪机框的限制,击锤不能向击发方向转动,枪机在击锤后方时不会被释放,提高了自动武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武器的全图;

图2为枪机框结构的示意图,其中:

2a为枪机框俯视图,

2b为图2的b-b剖面图,表示自动解锁凸部的位置与形状,

2c为图2的c-c剖面图,表示枪机框与击锤接触部分的剖面图,

2d为图2的a-a剖面图,

2e为枪机框的立体图;

图3为击发机构框架结构示意图,其中:

3a为击发机构框架右视图,

3b为击发机构框架右视剖面图,

3c为击发机构框架上各部件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3d为击发机构框架上各部件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4为枪机框、复进簧与击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部分为剖面),其中:

4a为该结构右视图,

4b为该结构俯视图,

4c为该结构立体图;

图5为击锤与自动发射机外形示意图,其中:

5a为击锤与自动发射机外形右视图,

5b为击锤与自动发射机外形立体图,

5c为击锤与自动发射机外形后视图;

图6为击锤(剖面)与自动发射机结构图,其中:

6a为击锤与自动发射机右视图,

6b为击锤与自动发射机立体图;

图7为枪机框尾部示意图(部分为剖面);

图8为快慢机三个位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

8a为保险位置,

8b为自动射击位置,

8c为半自动射击位置;

图9为枪机框在最大后向行程时与击锤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其中:

9a为局部剖面右视图,

9b为枪机框、复进簧与击发机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9c为枪机框、复进簧与击发机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0为扣动扳机后瞬间,扳机、杠杆、导柱、阻铁与击锤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其中:

10a为自动射击状态时,相应部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10b为半自动射击状态时,相应部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拉动拉柄使枪机框压倒击锤过程图,其中:

11a表示击锤阻铁未压在阻铁杆上时的示意图,

11b表示11a同时刻,枪机框上自动解锁凸部与自动发射机的位置示意图,

11c表示击锤阻铁压在阻铁杆上时的示意图,

11d表示击锤阻铁绕过阻铁杆后的示意图;

图12为释放拉柄后枪机框复进时,自动发射机释放击锤的过程示意图,其中:

12a为自动发射机限制击锤时,枪机框、自动发射机与击锤的位置示意图,

12b为枪机框上的自动解锁凸部与自动发射机接触瞬间,枪机框、自动发射机与击锤的位置示意图,

12c为自动发射机释放击锤后,待击发状态时,枪机框、自动发射机与击锤的位置示意图,

12d为12c同时刻,枪机框上的自动解锁凸部与自动发射机的位置示意图;

图13为自动射击时,枪机框压倒击锤过程图,其中:

13a表示枪机框上的自动解锁凸部释放自动发射机后,枪机框上与击锤的位置示意图,

13b为13a同时刻,枪机框上的自动解锁凸部与自动发射机的位置示意图,

13c表示自动发射机上的凸部压到击锤时,击锤、枪机框与自动发射机的位置示意图,

13d为枪机框压倒击锤后的示意图;

图14为自动射击时,枪机框复进使自动发射机释放击锤的过程示意图,其中:

14a表示枪机框释放击锤后,自动发射机限制击锤的示意图,

14b表示枪机框上的自动解锁凸部与自动发射机接触瞬间,枪机框、自动发射机与击锤的位置示意图,

14c表示自动发射机释放击锤瞬间,枪机框、自动发射机与击锤的位置示意图,

14d为14c同时刻,枪机框上的自动解锁凸部与自动发射机的位置示意图;

图15为半自动射击时,枪机框压倒击锤过程图,其中:

15a表示枪机框上的自动解锁凸部释放自动发射机后,枪机框与击锤的位置示意图,

15b为15a同时刻,枪机框上的自动解锁凸部与自动发射机的位置示意图,

15c表示击锤上的半自动阻铁压在阻铁杆上时的示意图,

15d表示半自动阻铁绕过阻铁杆后的示意图;

图16为半自动射击时,枪机框复进使自动发射机释放击锤的过程示意图,其中:

16a表示枪机框释放击锤后,自动发射机限制击锤的示意图,

16b为16a同时刻,枪机框上自动解锁凸部与自动发射机位置关系示意图,

16c表示半自动阻铁压在阻铁上时,自动发射机上的凸部转出击锤上的击锤缺口后,枪机框、自动发射机与击锤的位置示意图,

16d表示阻铁释放击锤后,击锤处于待击发状态前,阻铁杆与击锤阻铁位置的示意图;

图17为扣动扳机后,枪机框在最大后坐行程时,扳机、杠杆、导柱、枪机框与底座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其中:

17a表示自动射击时,此刻的示意图,

17b表示半自动射击时,此刻的示意图;

图18为击锤上的限位凸部与自动发射机上的凸部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

18a为自动发射机上的凸部压在击锤上时的示意图,

18b为自动发射机上的凸部转入击锤上的击锤缺口时的示意图,

18c为击锤上的限位凸部压到自动发射机上的凸部的示意图,

18d为自动发射机上的凸部释放击锤时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的整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件轻型低后坐力自动武器包括上机匣1,其上安装有下机匣2,枪管节套42,基座20,机械瞄准器81,准星82;枪管节套42上安装有枪管41;

枪管41上安装有导气装置56;导气装置56上安装有活塞43,活塞簧83,活塞43可往复移动;枪机框3安装在上机匣1内,可以往复移动,并且枪机框3的最大后向行程大于其最大后坐行程,在后坐过程中不会撞击上机匣1;

击发机构框架5安装在上机匣1内部;下机匣2上安装有快慢机22,扳机26,扳机簧27,弹匣46,扳机26通过轴51与轴52安装在下机匣2上,并可往复移动;扳机簧27对扳机26有预压力;

杠杆11通过杠杆轴55安装在基座20上;复进簧36通过复进簧杆80安装在基座20上,复进簧36与复进簧杆80各为2件,位于枪机框3左右两侧(如图4),相同的部件尺寸与作用相同。

如图2所示,枪机4安装在枪机框3上,为回转式枪机,可以在枪机框3上往复、回转移动;拉柄63安装在枪机框3上,可拆卸。枪机框3上有自动解锁凸部32,左右各一个,尺寸与作用相同。

如图3与图4所示,自动发射机18通过自动发射机轴19安装在击发机构框架5上,并可绕轴转动。自动发射机簧21安装在自动发射机18上的槽50中;自动发射机簧21的力臂分别压在自动发射机18与安装在击发机构框架5上的轴35上(如图5与图6),形成预压力。限位轴62安装在自动发射机18上并穿过击发机构框架5上的限位孔61,限位孔61可限制限位轴62的移动范围,从而限制自动发射机18的角位移范围。

如图3与图4所示,击发机构框架5上安装有击锤8与击锤簧66,该击锤簧为一对扭簧;击锤8通过击锤轴38安装在击发机构框架5上,并可绕轴转动。阻铁30安装在击发机构框架5上,可往复移动;阻铁簧29安装在导柱34上,导柱34通过螺纹安装在阻铁30上;阻铁30上有孔48,击发机构框架5上安装有销47,销47穿过孔48,阻铁30通过销47对孔48移动范围的限制,从而限制该阻铁的移动范围。

如图5与图6所示,击锤阻铁9与击锤阻铁簧39通过击锤阻铁轴15安装在击锤8上,并可绕轴转动;击锤阻铁簧39的力臂分别压在击锤阻铁9与击锤8上,形成预压力;击锤阻铁9通过其上的凸部53限制其转动。半自动阻铁10与半自动阻铁簧40通过半自动阻铁轴16安装在击锤8上,并可绕轴转动;半自动阻铁簧40的力臂分别压在半自动阻铁10与击锤8上,形成预压力;半自动阻铁10通过其上的凸部54限制其转动。

如图7所示,当所述自动武器在闭锁状态时,枪机框3上在枪机4的闭锁面6后向一侧的部分,为方便叙述,以下简称枪机框尾部64(图7中l段部分)。通常情况下,普通的轻型自动武器的枪机框所对应的部分长度大于该武器的实弹长度。所述武器在加长枪机框3的后向行程的同时,减少枪机框尾部64的长度(图7中l段),使其长度小于该武器的实弹长度,可以减少上机匣1长度的增加量,在减少后坐力的同时,相对提高了便携性与可操控性。

如图9所示,在枪机框3的后向行程中,枪机框3会使击锤8击发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击锤8在击锤簧66的作用下压在枪机框3上,击锤8与枪机框3接触部分长度大于该枪机框后向行程长度。因此,枪机4位于击锤8后方时,由于枪机框3的限制,击锤8不能向击发方向转动,枪机4在击锤8后方时不会被释放,提高了自动武器的可靠性。

上膛过程:

上膛时,向后拉动拉柄63,使枪机框3向后移动使击锤8转动并压倒击锤8。在此过程中,枪机框3上的自动解锁凸部32解除对发射机18上的限位轴62的限制,从而释放自动发射机18(如图11中11a与11b),自动发射机18在自动发射机簧21的作用下转动直到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压到锤8(如图18中18a);

枪机框3继续向后移动并继续使击锤8转动,当击锤阻铁9上的凸部58碰触到阻铁30上的阻铁杆60时,击锤阻铁9发生转动,击锤阻铁9上的凸部58在击锤阻铁簧39的作用下压在阻铁杆60上并沿阻铁杆60表面移动(如图11中11c);

枪机框3继续向后移动并继续使击锤8转动,当凸部58绕过阻铁杆60后,击锤阻铁9在击锤阻铁簧39的作用下复位,此时凸部58位于与阻铁杆60上方并与之存在间隙(如图11中11d);

同时,当击锤8的限位凸部57转动过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的位置后,自动发射机18继续转动到限位轴62碰到限位孔61,此时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已转动入击锤8的击锤缺口33位置(如图18中18b)。

当枪机4移动到子弹后方时,释放枪机框3,枪机框3在复进簧36的作用下复进,使其上的枪机4推弹上膛。

在此过程中,在枪机框3解除对击锤8转动的限制后,击锤8在击锤簧66的作用下转动直到击锤8上的限位凸部57压到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如图12中12a与图18中18c);

枪机框3继续复进,枪机框3上的自动解锁凸部32撞击自动发射机18上的限位轴62(如图12中12b),并使自动发射机18转动;当枪机框3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转动出击锤8的击锤缺口33位置时(如图18中18d),自动发射机18释放击锤8;击锤8在击锤簧66的作用下转动,直到击锤阻铁9上的凸部58压到阻铁杆60上,此时击锤8被阻铁30限制,击锤8处于待击发状态(如图12中12c与12d)。

如图8所示,快慢机22有三个位置可转动,分别是保险、自动、半自动。

保险状态:

当快慢机22转动到保险位置时,所述武器为保险状态,扳机26由于快慢机22上保险限制面23的限制不能被扣动(如图8中8a)。

自动射击状态:

当快慢机22转动到自动位置时,所述武器为自动射击状态,快慢机22上自动限制面25与扳机26上的扳机凸部28形成一定间隙,扳机26可往复移动(如图8中8b)。

扣动扳机26后,扳机26向后移动并推动杠杆11,直到扳机26上的扳机凸部28与半自动限制面24接触;同时,杠杆11推动安装在阻铁30上的导柱34使阻铁30移动,阻铁30移动后解除对击锤阻铁9的限制,从而释放击锤8(如图10中10a);

击锤8在击锤簧66的作用下转动并撞击击针7使子弹击发,子弹中的火药燃气从枪管41进入导气装置56并通过活塞43使枪机框3后坐。在此过程中枪机4开锁、抽壳、抛壳,枪机框3压倒击锤8。

在枪机框3压倒击锤8的后坐行程中,枪机框3上的自动解锁凸部32解除对发射机18上的限位轴62的限制,从而释放自动发射机18,(如图13中13a与13b),自动发射机18在自动发射机簧21的作用下转动直到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压到击锤8(如图13中13c与图18中18a);

枪机框3继续后坐并继续使击锤8转动,当击锤8的限位凸部57转动过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的位置后,自动发射机18继续转动直到限位轴62碰到限位孔61,此时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已转动入击锤8的击锤缺口33位置(如图13中13d与图18中18b)。

枪机框3继续后坐,并在复进簧36的抵抗下逐渐到达最大后坐行程(如图17中17a)。此时,枪机框3与枪机4的后坐能量被复进簧36吸收,枪机框3不会撞击机匣1或安装在机匣1上的基座20,后坐力相应的降低。

之后,枪机框3在复进簧36的作用下复进,使其上的枪机4推弹上膛;在此过程中,枪机框3解除了对击锤8转动的限制后,击锤8在击锤簧66的作用下转动,直到击锤8上的限位凸部57压到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如图14中14a与图18中18c);

枪机框3继续复进,枪机框3上的自动解锁凸部32撞击自动发射机18上的限位轴62(如图14中14b),并使自动发射机18转动;当枪机框3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转动出击锤8的击锤缺口33位置时(如图18中18d),自动发射机18释放击锤8(如图14中14c与14d);击锤8在击锤簧66的作用下转动并撞击击针7使子弹击发,所述武器进入自动射击循环。

半自动射击状态:

当快慢机22转动到半自动位置时,所述武器为半自动射击状态,快慢机22上半自动限制面24与扳机26上的扳机凸部28形成一定间隙,扳机26可往复移动,并且移动距离长于自动射击状态时(如图8中8c)。

扣动扳机26后,扳机26向后移动并推动杠杆11,直到扳机26上的扳机凸部28与半自动限制面24接触;同时,杠杆11推动安装在阻铁30上的导柱34使阻铁30移动,阻铁30移动后解除对击锤阻铁9的限制,从而释放击锤8(如图10中10b);

击锤8在击锤簧66的作用下转动并撞击击针7使子弹击发,子弹中的火药燃气从枪管41进入导气装置56并通过活塞43使枪机框3后坐。在此过程中枪机4开锁、抽壳、抛壳,枪机框3压倒击锤8。

在枪机框3压倒击锤8的后坐行程中,枪机框3上的自动解锁凸部32解除对发射机18上的限位轴62的限制,从而释放自动发射机18(如图15中15a与15b),自动发射机18在自动发射机簧21的作用下转动直到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压到锤8(如图18中18a);

枪机框3继续后坐并继续使击锤8转动,当半自动阻铁10上的凸部59碰触到阻铁30上的阻铁杆60时,半自动阻铁10发生转动,半自动阻铁10上的凸部59在半自动阻铁簧40的作用下压在阻铁杆60上并沿阻铁杆60表面移动(如图15中15c);

当凸部59绕过阻铁杆60后,半自动阻铁10在半自动阻铁簧40的作用下复位,此时凸部59位于与阻铁杆60上方并与之存在间隙,并且该间隙小于凸部58与阻铁杆60在击锤8处于相同位置时的间隙(如图15中15d)。

枪机框3继续后坐,并在复进簧36的抵抗下逐渐到达最大行程(如图17中17b)。此时,枪机框3与枪机4的后坐能量被复进簧36吸收,枪机框3不会撞击上机匣1或安装在机匣1上的基座20,后坐力相应的降低。

之后,枪机框3在复进簧36的作用下复进,使其上的枪机4推弹上膛;在此过程中,枪机框3解除了对击锤8转动的限制,击锤8在击锤簧66的作用下转动,直到半自动阻铁10上的凸部59压到阻铁杆60上(如图16中16a);

枪机框3继续复进,枪机框3上的自动解锁凸部32撞击自动发射机18上的限位轴62并使自动发射机18转动,自动发射机18上的凸部17转动出击锤8的击锤缺口33位置;枪机框3继续复进完成闭锁,此时击锤8因阻铁30的限制不能继续转动击发子弹(如图16中16b与16c)。

松开扳机26后,扳机26在扳机簧27的作用下向前复位,同时阻铁30在阻铁簧29的作用下向后移动,其上的阻铁杆60解除对击锤8上的半自动阻铁10的限制,击锤8开始转动;

由于击锤阻铁9和阻铁30的接触面,与半自动阻铁10和阻铁30的接触面存在高度差(如图16中16c),当阻铁30上的阻铁杆60在解除对击锤8上的半自动阻铁10的限制后,阻铁杆60继续向后移动;在击锤阻铁9上的凸部58转过阻铁杆60之前,阻铁杆60移动到击锤阻铁9上的凸部58的下方(如图16中16d);

阻铁杆60继续向后移动;同时,击锤8继续转动直到击锤阻铁9上的凸部58压到阻铁杆60上,此时,击锤阻铁9压在阻铁30上,击锤8处于待击发状态(如图12中12c)。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