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7210发布日期:2018-11-30 20:3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功能性面料,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面料。



背景技术:

在干燥的天气,或冬天所穿衣物较多时,面料常会产生静电问题,静电不仅可能会危害身体,还会使衣物粘结,影响衣物的外观和整洁性。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静电涂层来避免静电现象,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面料的静电问题,但静电涂层容易磨损,涂有静电涂层的面料舒适型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静电面料,该面料抗静电效果好,耐磨性和舒适性均有所提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静电面料,包括第一织物层,第二织物层和第三织物层,所述第二织物层位于第一织物层和第三织物层之间,所述第二织物层为由涤纶纱线和活性炭纤维合股后经纬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织物层和所述第三织物层均含有金属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织物层和所述第三织物层的经线为外部缠绕有涤纶弹力丝的金属丝,和腈纶纱排列构成,纬线为涤纶纱线。

进一步地,每一根金属丝的长度与缠绕在所述金属丝上的涤纶弹力丝的长度比为1:1.2~3。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炭纤维的重量占所述第二织物层总重量的10~2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及所述第二织物层和第三织物层均通过弹力丝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丝为涤纶弹力丝或/和锦纶弹力丝。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静电面料,第一织物层和第三织物层均含有金属丝能够提高面料的抗静电性能,且面料舒适性有所提高。第二织物层减少了第一织物层和第三织物层之间的摩擦,提高了面料的舒适性。当面料配合护理剂,如抗静电剂使用时,活性炭纤维的高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更多的护理剂,并在面料使用过程中缓慢释放,进一步提高抗静电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静电面料的一个可选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外部缠绕有涤纶弹力丝的金属丝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第一织物层10;第二织物层20;第三织物层30;外部缠绕有涤纶弹力丝的金属丝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静电面料,下面结合图1所示的抗静电面料的一个可选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静电面料包括第一织物层10,第二织物层20和第三织物层30,第二织物层20位于第一织物层10和第三织物层30之间,第二织物层20为由涤纶纱线和活性炭纤维合股后经纬编织而成,第一织物层10和第三织物层30均含有金属丝。

本实施例中,涤纶纱线和活性炭纤维合股可以为:涤纶纱线和活性炭纤维两者螺旋缠绕为一股纱线。第一织物层10和第三织物层30均含有金属丝能够提高面料的抗静电性能,且面料舒适性有所提高。第二织物层20减少了第一织物层10和第三织物层30之间的摩擦,提高了面料的舒适性。当面料配合护理剂,如抗静电剂使用时,活性炭纤维的高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更多的护理剂,并在面料使用过程中缓慢释放,进一步提高抗静电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抗静电面料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织物层10和第三织物层30的经线为外部缠绕有涤纶弹力丝的金属丝40,和腈纶纱排列构成,纬线为涤纶纱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织物层10和第三织物层30的经线可以是一根外部缠绕有涤纶弹力丝的金属丝40与一根腈纶纱依次交替排列,也可以是两根并排的外部缠绕有涤纶弹力丝的金属丝40与一根腈纶纱依次交替排列。第一织物层10和第三织物层30的的这种编织方式能够减少或避免金属丝40的磨损,提高面料的使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抗静电面料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每一根金属丝的长度与缠绕在金属丝上的涤纶弹力丝的长度比为1:1.2~3。具体的,每一根金属丝的长度与缠绕在金属丝上的涤纶弹力丝的长度比可以为1:1.2、1:1.5或1:3。

在本实用新型的抗静电面料的另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活性炭纤维的重量占第二织物层20总重量的10~25%。具体地,活性炭纤维的重量占第二织物层20总重量可以为10%、15%、20%或25%。

在本实用新型的抗静电面料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织物层10和第二织物层20,及第二织物层20和第三织物层30均通过弹力丝连接。弹力丝为涤纶弹力丝或/和锦纶弹力丝。

使用弹力丝连接各层织物,避免使用化学粘接剂,不仅舒适性有所提高,还提高了透气透湿性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