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尼龙长纤色织弹性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3422发布日期:2018-10-19 23:25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尼龙长纤色织弹性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尼龙长纤色织弹性面料。



背景技术:

尼龙纤维学名为聚酰胺纤维,其原为杜邦公司所生产之聚己二酰己二胺之商品名,聚酰胺纤维是第一个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商业化之合成纤维制品﹐其为在 1937年由美国杜邦公司卡罗瑟斯研究发明聚六甲基己二酰胺,因而开启了合成纤维的第一页,其至今仍是聚酰胺纤维的代表,人们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运动是不间断的,在衣物的某些部位,譬如膝关节、肘关节处,衣物面料的磨损和变形往往比其它部位要严重,我们时常会发现在这些部位由于长时间的受力变形,面料表面会产生突起、走样,影响了衣物穿着的美观,一些衣物的使用价值降低了,一般的处理工艺是在面料中添加适量的尼龙长纤纤维,增强面料的弹性,但这种简单的处理工艺对面料弹性性能的改变是有限的,同时尼龙长纤纤维的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面料穿着的舒适度;还有一些处理工艺是在面料表层涂抹PU、PVC等粘胶,形成弹性薄膜,面料的弹性被大幅度提高,同时面料的耐用度得到了改良,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处理以后的面料在透气性和吸汗性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长时间穿着这种材质的面料,特别对于一些皮肤比较敏感的人群,往往会出现过敏、脱皮等现象,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隐患,使面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专利号为CN201860830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双面弹性面料,该面料由上弹性面料层、中间层和下弹性面料层组成,上弹性面料层可作为衣物的外表面,中间层为织物面料层,下弹性面料层可作为衣物的内表面;该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双面弹性面料,其特殊的弹性面料层的结构使该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分布和面料舒展度,可制备牛仔系列、运动系列、劳动系列的衣裤服装。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面料弹性度较差,透气性不够好,抗菌性差且面料强度差的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设置热塑性弹性体层配合拼接而成的化纤弹性层,再利用尼龙长纤经线和尼龙长纤纬线按压式交错编制而成的织带体层从而解决了弹性度较差,透气性不够好且面料强度差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应用于户外运动面料,良好的弹性有助于更好的伸展,有更好的耐磨性、透气性度高、抗菌性能好的效果。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尼龙长纤色织弹性面料,包括:第一织物层,所述第一织物层上方设置有热塑性弹性体层,所述热塑性弹性体层上方设置有化纤弹性层,所述化纤弹性层上方设置有织带体层,所述织带体层上方设置有抗菌层;

所述化纤弹性层由再生纤维单元a和合成纤维单元拼接而成;

所述抗菌层由再生纤维单元b和竹炭纤维单元拼接而成。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热塑性弹性体层包括合成橡胶单元、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单元两侧的回弹空间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回弹空间之间的透气通道a。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合成橡胶单元形状为六边形;所述透气通道为枝丫状;所述回弹空间与所述透气通道匹配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合成纤维单元中间开设有透气通道b,所述透气通道b 与所述透气通道a异面垂直。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织带体层由尼龙长纤经线和尼龙长纤纬线斜交式编制而成。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再生纤维单元a为折线式设置,所述合成纤维单元为菱形式设置;

所述再生纤维单元b为折线式设置,所述竹炭纤维单元为菱形式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织物层上表面与热塑性弹性体层下表面层粘合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热塑性弹性体层上表面与所述化纤弹性层下表面车缝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化纤弹性层上表面与所述织带体层下表面粘合连接。

作为又一种优选,所述织带体层上表面与所述抗菌层下表面两个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化纤弹性层中的再生纤维单元a以及合成纤维单元拼接而成,使得面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实现双向的弹性张缩,进而良好的弹性有助于更好的伸展,实现高强度弹性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抗菌层的再生纤维单元b和竹炭纤维单元拼接而成,一方面利用竹炭纤维单元来实现面料的抗菌效果,另一方面利用再生纤维单元b51与再生纤维单元a照应设置,实现双层的加固回弹,进一步提高面料的弹性性能;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透气通道a配合回弹空间,使得在底基受到弹性力后张力足够大,同时其回弹力足够大,进一步保护上层面料因突然受力而发生撕裂毁坏,提高基本的寿命;

(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透气通道a与透气通道b垂直设置,使得面料可以实现双向透气的效果,从而大大的提高了面料的透气性能;

(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通过设置尼龙长纤经线和尼龙长纤纬线交错编制而成,进而提高面料的强度,增强其延展性和牢固度,使其实现面料高弹性与高强度于一身的效果,提高面料的耐磨性;

(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再生纤维单元a和再生纤维单元b为折线式设置,使得面料可以实现横向的弹性效果,即向左右两边压缩或舒展,另一方面通过合成纤维单元为菱形式设置,使得面料可以实现纵向的弹性效果,即向上下两边延伸或压缩,最终实现面料的双向弹力性。

综上所述,该设备具有透气性好,高弹性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面料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尼龙长纤色织弹性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抗菌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化纤弹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热塑性弹性体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织带体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织带体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尼龙长纤色织弹性面料,包括:第一织物层1,所述第一织物层1上方设置有热塑性弹性体层2,所述热塑性弹性体层2上方设置有化纤弹性层3,所述化纤弹性层3上方设置有织带体层4,所述织带体层4上方设置有抗菌层5;

所述化纤弹性层3由再生纤维单元a31和合成纤维单元32拼接而成;

所述抗菌层5由再生纤维单元b51和竹炭纤维单元52拼接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化纤弹性层3中的再生纤维单元a31以及合成纤维单元32拼接而成,使得面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实现双向的弹性张缩,进而提高面料的弹性,实现高强度弹性效果。

此外,通过设置抗菌层5的再生纤维单元b51和竹炭纤维单元52拼接而成,一方面利用竹炭纤维单元52来实现面料的抗菌效果,另一方面利用再生纤维单元b51与再生纤维单元a31照应设置,实现双层的加固回弹,进一步提高面料的弹性性能。

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热塑性弹性体层2包括合成橡胶单元21、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单元21两侧的回弹空间22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回弹空间 22之间的透气通道a2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透气通道a23配合回弹空间22,使得在底基受到弹性力后张力足够大,同时其回弹力足够大,进一步保护上层面料因突然受力而发生撕裂毁坏,提高基本的寿命。

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合成橡胶单元21形状为六边形;所述透气通道 a23为枝丫状;所述回弹空间22与所述透气通道a23匹配设置。

进一步,如图3所示,所述合成纤维单元32中间开设有透气通道b33,所述透气通道b33与所述透气通道a23异面垂直。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设置透气通道a23与透气通道b33垂直设置,使得面料可以实现双向透气的效果,从而大大的提高了面料的透气性能。

进一步,如图5所示,所述织带体层4由尼龙长纤经线41和尼龙长纤纬线 42斜交式编制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尼龙长纤经线41和尼龙长纤纬线42交错编制而成,进而提高面料的强度,增强其延展性和牢固度,使其实现面料高弹性与高强度于一身的效果。

进一步,如图3所示,所述再生纤维单元31a为折线式设置,所述合成纤维单元32为菱形式设置;

所述再生纤维单元b51为折线式设置,所述竹炭纤维单元52为菱形式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再生纤维单元31a和再生纤维单元b51为折线式设置,使得面料可以实现横向的弹性效果,即向左右两边压缩或舒展,另一方面通过合成纤维单元32为菱形式设置,使得面料可以实现纵向的弹性效果,即向上下两边延伸或压缩,最终实现面料的双向弹力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织物层1上表面与热塑性弹性体层2下表面层粘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热塑性弹性体层2上表面与所述化纤弹性层3下表面车缝连接。

进一步,所述化纤弹性层3上表面与所述织带体层4下表面粘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织带体层4上表面与所述抗菌层5下表面两个连接。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生产出的面料主要应用于运动衫和裤料,其优点主要是轻薄、舒适柔软、亲肤感好、弹性大、弹性回复率好、色织面料、花型多变、长纤色织准备、织造工艺复杂难做。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进一步,如图6所示,所述织带体层4由尼龙长纤经线42和尼龙长纤纬线 41按压式交错编制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