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珠光热封膜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23525发布日期:2019-11-13 01:53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珠光热封膜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聚丙烯薄膜专用母料是以聚丙烯树脂和功能性填料为主要原料、通过挤出加工而成的、同时具有塑料和纸特征的多功能性材料。bopp薄膜是一种环保产品,具有比重轻、强度大、抗撕裂、印刷性好、遮光、抗紫外线、经久耐用、经济环保等特点。但是目前bopp薄膜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热封性能差,因拉伸取向薄膜存在解取向作用而导致热封起皱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是透明度差,力学性能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珠光热封膜及其制备工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薄膜具有高表面张力、透明性好、较好的力学性能。同时测得其初始热封温度、热封强度和光学性能均优于国家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珠光热封膜,所述热封膜采用复合层膜结构,自上而下包括依次包括改性聚丙烯层、芯层、热封层;其中每层重量按照重量分数计具体为:改性聚丙烯层12~23%、功能层32~60%、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层15~20%、热封层13~25%,上述各层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其中所述改性聚丙烯pp层原料按照重量百分数计为:聚丙烯45~50%、纳米碳酸钙10~13%、柠檬酸三丁酯5~8%、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5~8%、硬脂酸镁5~8%、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8~17%、亚磷酸酯类抗氧化剂3~5%,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芯层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功能助剂通过质量比1:1混合制得。

所述功能助剂按照重量百分数计为:滑石粉10~15%、12-三氯硅基十二烷基腈10~12%、纳米二氧化硅10~15%、聚乙烯醇30~6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8%、油酸酰胺6~13%,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是由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及丙烯酸形成的共聚物。

所述热封层原料按照重量分数计包括:纳米碳酸钙10~15%、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5~8%、硬脂酸镁5~8%、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8~17%、山梨醇单棕榈酸酯5~8%,纳米二氧化钛7~9%、余量为聚丙烯。

其中聚丙烯母料购自中化(泉州)石化公司。

所述的珠光热封膜的制备工艺,采用三层结构共挤塑后双向拉伸成型,工艺参数控制如下:主挤出机的温度为245~260℃;辅挤出机ⅰ的温度为230~245℃,辅挤出机ⅱ的温度为230~250℃,模头温度245℃,水槽温度36℃,激冷辊温度37℃,纵拉机的参数为:预热温度117~147℃,拉伸温度122~131℃,定型温度126~140℃,横拉机的参数为:预热温度163~176℃,拉伸温度153.5℃,定型温度164~166℃,横拉风速85%;横向拉伸冷却区上的风速比率控制在30~90%,冷却区下的风速比率控制在35~92%;双面电晕参数:上电晕33;收卷张力比率控制在35%,收卷压力比率控制在28%,翻卷张力比率控制在100%,破膜收卷张力比率控制在23%。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

(1)本发明采用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功能助剂作为芯层,通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作为粘结剂,功能助剂中通过12-三氯硅基十二烷基腈与纳米二氧化硅相混合改变其表面性质,促进体系相容性,再通过聚乙烯醇、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油酸酰胺共同混合来提高其与聚丙烯膜层的结合力,并且该芯层的多种助剂作用促进体系各组分的融合,减少了透氧量的同时提高薄膜的耐候性,在无需珠光母料的添加下达到珠光良好的效果。

(2)本发明制备的0.10mm~0.30mm的薄膜通过紫外耐老化照射测试、70℃水热浸渍240h后,其力学性能保持比例超过80%,薄膜性能稳定。

(3)本发明采用改性聚丙烯层作为表层,通过改性极大增强其薄膜的耐热性,其初始热封温度、热封强度和光学性能均优于国家标准,其热封时不易收缩变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公开而不是限制本发明,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珠光热封膜,所述热封膜采用复合层膜结构,自上而下包括依次包括改性聚丙烯层、芯层、热封层;

其中每层重量按照重量分数计具体为:改性聚丙烯层12%、功能层60%、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层15%、热封层13%,上述各层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其中所述改性聚丙烯pp层原料按照重量百分数计为:聚丙烯50%、纳米碳酸钙13%、柠檬酸三丁酯8%、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8%、硬脂酸镁8%、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0%、亚磷酸酯类抗氧化剂3%,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芯层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功能助剂通过质量比1:1混合制得。

所述功能助剂按照重量百分数计为:滑石粉10%、12-三氯硅基十二烷基腈10%、纳米二氧化硅10%、聚乙烯醇6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油酸酰胺6%,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是由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及丙烯酸形成的共聚物。

所述热封层原料按照重量分数计包括:纳米碳酸钙10%、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6%、硬脂酸镁7%、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7%、山梨醇单棕榈酸酯6%,纳米二氧化钛7%、余量为聚丙烯。

所述的珠光热封膜的制备工艺,采用三层结构共挤塑后双向拉伸成型,工艺参数控制如下:主挤出机的温度为245~260℃;辅挤出机ⅰ的温度为230~245℃,辅挤出机ⅱ的温度为230~250℃,模头温度245℃,水槽温度36℃,激冷辊温度37℃,纵拉机的参数为:预热温度117~147℃,拉伸温度122~131℃,定型温度126~140℃,横拉机的参数为:预热温度163~176℃,拉伸温度153.5℃,定型温度164~166℃,横拉风速85%;横向拉伸冷却区上的风速比率控制在30~90%,冷却区下的风速比率控制在35~92%;双面电晕参数:上电晕33;收卷张力比率控制在35%,收卷压力比率控制在28%,翻卷张力比率控制在100%,破膜收卷张力比率控制在23%。

实施例2

一种珠光热封膜,所述热封膜采用复合层膜结构,自上而下包括依次包括改性聚丙烯层、芯层、热封层;

其中每层重量按照重量分数计具体为:改性聚丙烯层18%、功能层50%、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层16%、热封层16%,上述各层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其中所述改性聚丙烯pp层原料按照重量百分数计为:聚丙烯50%、纳米碳酸钙13%、柠檬酸三丁酯8%、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5%、硬脂酸镁8%、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3%、亚磷酸酯类抗氧化剂3%,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芯层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功能助剂通过质量比1:1混合制得。

所述功能助剂按照重量百分数计为:滑石粉13%、12-三氯硅基十二烷基腈12%、纳米二氧化硅10%、聚乙烯醇5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油酸酰胺6%,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是由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及丙烯酸形成的共聚物。

所述热封层原料按照重量分数计包括:纳米碳酸钙10%、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6%、硬脂酸镁7%、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3%、山梨醇单棕榈酸酯6%,纳米二氧化钛7%、余量为聚丙烯。

所述的珠光热封膜的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珠光热封膜,所述热封膜采用复合层膜结构,自上而下包括依次包括改性聚丙烯层、芯层、热封层;

其中每层重量按照重量分数计具体为:改性聚丙烯层23%、功能层40%、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层20%、热封层17%,上述各层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其中所述改性聚丙烯pp层原料按照重量百分数计为:聚丙烯45%、纳米碳酸钙13%、柠檬酸三丁酯8%、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6%、硬脂酸镁8%、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7%、亚磷酸酯类抗氧化剂3%,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芯层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功能助剂通过质量比1:1混合制得。

所述功能助剂按照重量百分数计为:滑石粉13%、12-三氯硅基十二烷基腈12%、纳米二氧化硅10%、聚乙烯醇5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油酸酰胺11%,总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是由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及丙烯酸形成的共聚物。

所述热封层原料按照重量分数计包括:纳米碳酸钙15%、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8%、硬脂酸镁7%、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3%、山梨醇单棕榈酸酯6%,纳米二氧化钛7%、余量为聚丙烯。

所述的珠光热封膜的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对比例1

将芯层替换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市售珠光母料以质量1:1混合。其它表层和热封层与实施例1一样,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将芯层替换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市售珠光母料以质量1:1混合;表层改性聚丙烯层替换为pp母料(购自泉州中石化)以及防粘母料(购自汕头贝斯特)以质量比97:3混合,热封层与实施例1一样,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产品性能测试:

按gb/t1040.3-2006试验方法进行拉伸强度测定,拉伸速度(空载)为(250±50)mm/min,试样采用iv型(长条形);160mm(长)×15mm(宽),标距50mm;按gb/t2410-2008透明塑料透光率试验方法进行透光率/雾度测定;按gb/t10006-1988试验方法进行摩擦系数测定;按qb/t9639.1-2008试验方法进行落镖冲击质量测定;参照qb/t2358-2009和q/fgts011-2011试验方法进行始封温度和热封强度测定;参照gb/t31726-2015《塑料薄膜防雾性试验方法》,进行薄膜的防雾性测定。

实施例1与对比例1~2所制备的薄膜的性能参数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