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气动性能的无人机训练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10081发布日期:2021-02-09 17:2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高气动性能的无人机训练靶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气动性能的无人机训练靶机,属于训练靶机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靶机泛指作为射击训练目标的一种军用飞行器。这种飞行器利用遥控或者是预先设定好的飞行路径与模式,于军事演习或武器试射时模拟敌军之航空器或来袭导弹,为各类型火炮或是导弹系统提供假想的目标与射击的机会,属于无人飞机的一种。靶机有专门制造的,也有用老式飞机改装的;有一次使用的,也有多次使用的,现有的无人机靶机通常气动性能较差,在使用过程中速度较慢,不利于训练使用,起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气动性能的无人机训练靶机,解决了现有无人机靶机通常气动性能较差,在使用过程中速度较慢,不利于训练使用,起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的问题。
[0004]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0005]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气动性能的无人机训练靶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分为机身前端,机身中端与机身后端,所述机身前段内装载的有:回收伞、机载计算机、北斗接收机、北斗天线、无线电高度表和前置气囊等;所述机身后端内部设有进气道,进气道下方设有机载数据终端20、发动机25、舵机控制机19、电池21、油泵及后置气囊26,所述发动机与进气道相连;所述机身后端外壁上设有v尾,所述机载数据终端天线27置于v尾3中,所述机载数据终端天线通过电性连接机载数据终端20;所述机身中端外壁上设有机翼,所述机身后端设有v尾舵机,所述v尾舵机通过拉杆摇臂与v尾相连,机翼使用前缘后掠式的中单翼结构。
[0006]
优选的,机翼及v尾前缘后掠角为33度。
[0007]
优选的,所述机翼内部设有副翼,所述副翼通过输出轴与副翼舵机的转轴同轴相连,所述副翼舵机置于机身内部。
[0008]
优选的,所述进气道的管道形状为s形。
[0009]
优选的,所述机载数据终端天线上方设有天线口,所述天线口上覆盖有天线口盖,所述天线口盖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制造,以保证透波率。
[0010]
优选的,所述无线电高度表通过线路连接无线电高度表天线,所述无线电高度表天线4数量为两个,分别设在机身两侧机翼上。
[0011]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中单翼布局,可减小翼身干扰阻力,增加大迎角时的升力;后掠式机翼及尾翼可降低跨音速阻力。另外:v型尾翼可以减少回收时尾翼对引导伞的干扰,进而提高靶机的气动性。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5]
根据图中所示一种高气动性能的无人机训练靶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1分为机身前端7,机身中端8与机身后端9,所述机身前段7内装载的有:回收伞16、机载计算机15、北斗接收机12、北斗天线14、无线电高度表13和前置气囊11等;所述机身后端9内部设有进气道5,进气道5下方设有机载数据终端20、发动机25、舵机控制机19、电池21、油泵24及后置气囊26;所述机身后端9外壁上设有v尾3,所述机载数据终端天线27置于v尾3中,所述机载数据终端天线27通过电性连接机载数据终端20;所述机身中端8外壁上设有机翼2,所述机身后端9内部设有v尾舵机22,所述v尾舵机22通过拉杆摇臂23与v尾3相连,所述机翼2内部设有副翼17,所述副翼17通过输出轴与副翼舵机18的转轴同轴相连,所述副翼舵机18置于机身1,所述机载数据终端天线27上方设有天线口,所述天线口上覆盖有天线口盖6,所述天线口盖6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制造,机翼2使用前缘后掠式的中单翼结构,机翼2及v尾3前缘后掠角为33度,所述进气道5的管道形状为s形,可满足飞机最大平飞速度要求,及飞机本体小rcs的要求,机翼2和v尾3前缘的33度后掠可将钝前缘的电磁波镜面反射方向控制在雷达威胁区之外;45度上仰角的v尾3可减小正侧方的雷达散射截面;背部进气可使机翼和机身对进气口形成一定程度的遮挡;s弯形进气道5可遮挡压气机,避免电磁波直接照射压气机。此外在制造过程中,尽量避免机身表面出现不连续点,以减少电磁波在表面不连续处的绕射;对于副翼及v尾舵面使用透波材料,以减小舵面偏转时产生的雷达波散射,并且无线电高度表13通过线路连接无线电高度表天线4,所述无线电高度表天线4数量为两个,分别设在机身1两侧机翼2上。
[001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