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涤纶针织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04096发布日期:2021-02-27 01:04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涤纶针织布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涤纶针织布。


背景技术:

[0002]
涤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合成纤维,由于其具有极其优良的定形性能,因此被大量地用于制造衣着面料,涤纶织物定形后,在使用中经过多次洗涤,仍然能保持原有形状,此外,它还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热、耐腐蚀等等优点。
[0003]
然而涤纶的透气性、吸湿性较差,由其制成的服装在长时间穿着后,湿气不易散发,容易产生臭味。
[0004]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吸湿性好的新型涤纶针织布。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涤纶针织布,包括基层,所述基层上设置有抑菌层,所述抑菌层上设置有透气层,所述透气层由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经纬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纱线包括由涤纶纤维制成的第一芯纱,所述第一芯纱外部包裹有第一包覆纱和第二包覆纱,所述第一包覆纱沿第一芯纱的轴向以左螺旋包缠在第一芯纱表面,所述第二包覆纱沿第一芯纱的轴向以右螺旋包缠在第一芯纱表面,所述第一包覆纱由棉纤维制成,所述第二包覆纱由亚麻纤维制成,所述第二纱线包括第二芯纱和第三包覆纱,两根所述第二芯纱并列排放,所述第三包覆纱在两根第二芯纱外围缠绕成s型,所述第二芯纱由涤纶纤维制成,所述第三包覆纱由蚕丝纤维制成。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芯纱由涤纶纤维制成,第一包覆纱由棉纤维制成,第二包覆纱由亚麻纤维制成,涤纶纤维具有较好的弹性,棉纤维和亚麻纤维均具有较好的透气性,使得第一纱线弹性较好且透气性出色,由于第二芯纱由涤纶纤维制成,第三包覆纱由蚕丝纤维制成,蚕丝纤维具有较好的透气透湿性,使得第二纱线透气透湿性出色,通过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经纬编织成透气层,使得透气层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同时弹性较好,不易褶皱变形,从而使得本涤纶针织布透气透湿性较好,由其制成的服装在长时间穿着后,湿气容易散发,不易产生臭味。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由第三纱线和第四纱线经纬编织而成,所述第三纱线由若干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四纱线由若干牛奶蛋白纤维加捻而成。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三纱线由若干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第四纱线由若干牛奶蛋白纤维加捻而成,莫代尔纤维具有较好的亲肤性,牛奶蛋白纤维具有较好的柔软性,从而使得由第三纱线和第四纱线经纬编织而成的基层亲肤柔软性较好,贴在人体表面后,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抑菌层由第五纱线和第六纱线经纬编织而成,所
述第五纱线由若干甲壳素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六纱线由若干聚乳酸纤维加捻而成。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五纱线由若干甲壳素纤维加捻而成,第六纱线由若干聚乳酸纤维加捻而成,甲壳素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除臭功能,聚乳酸纤维具有良好的抑菌性,从而使得由第五纱线和第六纱线经纬编织而成的抑菌层抑菌除臭效果出色,避免涤纶针织布产生臭味,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抑菌层、透气层之间来回穿插有加强线,所述加强线由若干锦纶纤维加捻而成。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置有加强线,加强线由锦纶纤维加捻而成,锦纶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使得加强线能对基层、抑菌层和透气层进行加固,从而使得该涤纶针织布的各层之间不易脱离,不易撕裂,大大提高了涤纶针织布的整体结构强度。
[0014]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与抑菌层、抑菌层与透气层之间均通过热熔胶相连接。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基层与抑菌层、抑菌层与透气层之间均通过热熔胶相连接,热熔胶具有粘合强度大的特点,使得基层、抑菌层和透气层能牢牢的粘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涤纶针织布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0016]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气层内部开设有若干延伸至基层的透气孔。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开设有透气孔,使得在穿着由该涤纶针织布制成的服装时,人体上产生的湿气能通过透气孔排出到体外,从而使得湿气更方便散发,更加不易产生臭味。
[001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第一芯纱由涤纶纤维制成,第一包覆纱由棉纤维制成,第二包覆纱由亚麻纤维制成,涤纶纤维具有较好的弹性,棉纤维和亚麻纤维均具有较好的透气性,使得第一纱线弹性较好且透气性出色,由于第二芯纱由涤纶纤维制成,第三包覆纱由蚕丝纤维制成,蚕丝纤维具有较好的透气透湿性,使得第二纱线透气透湿性出色,通过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经纬编织成透气层,使得透气层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同时弹性较好,不易褶皱变形,从而使得本涤纶针织布透气透湿性较好,由其制成的服装在长时间穿着后,湿气容易散发,不易产生臭味。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透气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基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抑菌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中:1、基层;2、抑菌层;3、透气层;4、第一纱线;5、第二纱线;6、第一芯纱;7、第一包覆纱;8、第二包覆纱;9、第二芯纱;10、第三包覆纱;11、第三纱线;12、第四纱线;13、第五纱线;14、第六纱线;15、加强线;16、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7]
一种新型涤纶针织布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基层1,基层1由第三纱线11和第四纱线12经纬编织而成,第三纱线11由若干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第四纱线12由若干牛奶蛋白纤维加捻而成,基层1上通过热熔胶粘接有抑菌层2,抑菌层2由第五纱线13和第六纱线14经纬编织而成,第五纱线13由若干甲壳素纤维加捻而成,第六纱线14由若干聚乳酸纤维加捻而成,抑菌层2上通过热熔胶粘接有透气层3,透气层3由第一纱线4和第二纱线5经纬编织而成,第一纱线4包括由涤纶纤维制成的第一芯纱6,第一芯纱6外部包裹有第一包覆纱7和第二包覆纱8,第一包覆纱7沿第一芯纱6的轴向以左螺旋包缠在第一芯纱6表面,第二包覆纱8沿第一芯纱6的轴向以右螺旋包缠在第一芯纱6表面,第一包覆纱7由棉纤维制成,第二包覆纱8由亚麻纤维制成,第二纱线5包括第二芯纱9和第三包覆纱10,两根第二芯纱9并列排放,第三包覆纱10在两根第二芯纱9外围缠绕成s型,第二芯纱9由涤纶纤维制成,第三包覆纱10由蚕丝纤维制成,基层1、抑菌层2、透气层3之间来回穿插有加强线15,加强线15由若干锦纶纤维加捻而成,透气层3内部开设有若干延伸至基层1的透气孔16。
[0028]
由于透气层3由第一纱线4和第二纱线5经纬编织而成,经纬编织具有编织强度较高,结构牢固的特点,使得透气层3结构稳定,不易分散,其中,由于第一纱线4包括第一纱芯,第一纱芯外部包裹有以左螺旋包缠在第一芯纱6表面的第一包覆纱7和以右螺旋包缠在第一芯纱6表面的第二包覆纱8,通过第一包覆纱7和第二包覆纱8对第一芯纱6的螺旋包缠,使得第一纱线4结构强度较高,不易松散,由于第二纱线5包括两根并列排放的第二芯纱9,两根第二芯纱9外围缠绕有呈s型的第三包覆纱10,通过第三包覆纱10对第二芯纱9的包缠,使得第二纱线5结构强度较高,不易松散,由于第一芯纱6由涤纶纤维制成,第一包覆纱7由棉纤维制成,第二包覆纱8由亚麻纤维制成,涤纶纤维具有较好的弹性,棉纤维和亚麻纤维均具有较好的透气性,使得第一纱线4弹性较好且透气性出色,由于第二芯纱9由涤纶纤维制成,第三包覆纱10由蚕丝纤维制成,蚕丝纤维具有较好的透气透湿性,使得第二纱线5透气透湿性出色,通过第一纱线4和第二纱线5经纬编织成透气层3,使得透气层3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同时弹性较好,从而使得本涤纶针织布透气透湿性较好,并且弹性较高,不易褶皱变形,由其制成的服装在长时间穿着后,湿气容易散发,不易产生臭味。
[0029]
由于第三纱线11由若干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第四纱线12由若干牛奶蛋白纤维加捻而成,莫代尔纤维具有较好的亲肤性,牛奶蛋白纤维具有较好的柔软性,从而使得由第三纱线11和第四纱线12经纬编织而成的基层1亲肤柔软性较好,贴在人体表面后,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0030]
由于第五纱线13由若干甲壳素纤维加捻而成,第六纱线14由若干聚乳酸纤维加捻而成,甲壳素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除臭功能,聚乳酸纤维具有良好的抑菌性,从而使得由第五纱线13和第六纱线14经纬编织而成的抑菌层2抑菌除臭效果出色,从而能对涤纶针织布除臭,并且抑制细菌滋生,避免了涤纶针织布产生臭味,进一步提升了人体的舒适性。
[0031]
由于在基层1、抑菌层2和透气层3之间来回穿插有加强线15,加强线15由锦纶纤维加捻而成,锦纶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使得加强线15能对基层1、抑菌层2和透气层3进行加固,从而使得该涤纶针织布的各层之间不易脱离,不易撕裂,大大提高了涤纶针织布的整体结构强度。
[0032]
由于基层1与抑菌层2、抑菌层2与透气层3之间均通过热熔胶相连接,热熔胶具有粘合强度大的特点,使得基层1、抑菌层2和透气层3能牢牢的粘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涤纶针织布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0033]
由于透气层3内部开设有若干延伸至基层1底部的透气孔16,使得在穿着由该涤纶针织布制成的服装时,人体上产生的湿气能通过透气孔16排出到体外,从而使得湿气更方便散发,更加不易产生臭味。
[00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