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0836发布日期:2021-04-06 12:03阅读:72来源:国知局
融合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面板领域,尤其涉及到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包括至少两层并且相邻的两层在连接处相互融合。



背景技术:

面板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比如说桌子、椅子用的面板,玩具用面板,墙壁用面板等。目前这些面板大多数是由塑料材料制成的。塑料材料有着之前面板用的材料,比如说木材、金属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塑料材料本身的密度较小,从而面板的质量较轻。

吹塑是塑料面板领域常见的技术,其有着生产成本低廉并且生产速度快的优势。吹塑面板具有围绕形成中空空间的内壁。在吹塑过程中,空气或者是气体被注入到中空空间内,然而在气压的作用下将塑料材料压紧于模具内壁,从而获得预期的形状。然而塑料制品尤其是吹塑获得的塑料制品大多数是低强度的,难以支撑相对较大的重量。这使得塑料面板在承载过较重的物品或者是长时间使用之后可能会塌陷。

为了增强塑料面板的结构性能,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设置加强筋,以支撑面板从而防止面板塌陷。为了保证加强筋的结构强度,金属材料经常被应用于加强筋的制造,显然,整个塑料面板的重量增加了,影响到了便携性。金属的加强筋通常只能支撑面板的部分区域,其他未被支撑的区域还是可以会出现塌陷。

还有一些厂商选择改变面板材料的组成,比如说在塑料中增加其他材料,以提高强度性能。事实上,对于塑料面板材料来说,不仅需要满足制造工艺的要求,表面还需要耐油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以耐冲击,现在还要求材料同时能够具有更好的强度,这无疑对于材料本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现状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吹塑成型耐冲击性好、重量轻、结构稳定坚固的融合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制成耐冲击性好、结构坚固稳定、但重量轻便的双层吹塑融合面板的配料结构。

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制成耐冲击性好、结构坚固稳定的三层融合面板的配料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吹塑成型的融合面板,包括上层板和下层板,所述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吹塑成型有中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均各包括有外层和里层,所述下层板向上层板方向凹陷至下层板的里层与上层板的里层相互融合而形成预定数目的碰合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均各包括有外层、中间层和里层,所述下层板向上层板方向凹陷至下层板的里层与上层板的里层相互融合而形成预定数目的碰合支撑结构以预设方式分布。

为了提高融合面板边缘结构强度,所述上层板的外边沿具有向下折弯的外折弯壁,所述下层板的外边沿具有向下折弯的内折弯壁,所述外折弯壁底部的里层与内折弯壁底部的里层相互一体融合。

为了提高融合面板的结构强度,所述碰合支撑结构可以呈点状结构或条状结构。

进一步优选,所述碰合支撑结构内设有至少一根加强筋。

进一步优选,所述碰合支撑结构内设有两根加强筋,对应地,碰合支撑结构内设有三个接触峰点并与加强筋间隔排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该双层吹塑成型的融合面板的每层原料结构,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外层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里层均采用选自高密度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均采用选自高密度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和玻纤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里层的茂金属聚乙烯质量百分比为10~15%,所述碳酸钙质量百分比为15~20%,其余为高密度聚乙烯;或者,所述里层的茂金属聚乙烯质量百分比为10~15%,所述玻纤质量百分比为15~25%,其余为高密度聚乙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依据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该双外单内三层吹塑成型的融合面板的配料结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外层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中间层均采用选自高密度聚乙烯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和玻纤的混合物,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里层均采用茂金属聚乙烯。

作为中间层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间层采用的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比为70~85%,碳酸钙的质量百分比为15~30%。

作为中间层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间层采用的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比为60~85%,玻纤的质量百分比为15~4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多层吹塑成型的融合面板仅利用上、下两层的吹塑中空结构及构成轻巧坚固耐撞的板状架构,其中下层板向上层板方向凹陷至下层板的里层与上层板的里层相互融合而形成预定数目的碰合支撑结构以预设方式分布,以提高吹塑板的结构强度,外层可以采用表面强度高、抗刮擦、抗油污能力强的材料,里层可以采用热塑收缩性比率低的材料,提供框架支撑的作用,如果还采用高韧性、有一定弹性和吸能的材料的中间层,则能进一步有效缓解冲击和跌落对面板的损坏,从而进一步提高吹塑板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包括至少两层,相邻的两层在连接处相互融合,难以分离,以有利于所述融合面板的结合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的相互融合的各层分别由不同的材料构成,并且不同的层的材料分别具有各自优良的性能,从而能够取长补短,提供整体上性能优异的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的各层能够不需要借助连接介质,比如说胶水,直接相互融合,从而有利于降低所述融合面板的厚度或者是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包括间隔并且形成中空结构的一第一部分面板和一第二部分面板,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形成至少一个支撑结构以支撑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所述支撑结构能够融合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以有利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的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连接处由于相互融合导致该位置厚度降低,从而有利于制造过程中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可以通过吹塑工艺制备,每层的材料在挤出之后能相互融接并且在气压作用下可以相互结合的更加紧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的内层或者是中间层可以采用回收材料制成,以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的外层可以采用耐刮擦性能较好的材料,而对于所述融合面板的内层或者中间层则不需要达到较好耐刮擦性能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的内层可以采用强度较好的材料,以支撑于外层,而对于所述融合面板的外层则不需要达到较好强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的中间层可以采用吸能性能较好的材料,以吸收外界的冲击,而对于所述融合面板的外层和内层则不需要达到吸能性能较好的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融合面板,其中所述融合面板包括:

一第一部分面板;

一第二部分面板;

一第一层;以及

一第二层,其中所述第一层叠合于所述第二层并且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在连接处融合,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在边缘相互连接并且围绕形成一空腔以形成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融合面板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朝腔内延伸形成至少一个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被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并且所述支撑结构的至少部分融合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融合面板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朝腔内延伸形成至少一个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被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并且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支撑结构的连接处的厚度小于其他位置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厚度与所述支撑结构的厚度之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融合面板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层,其中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所述第三层位于内侧,所述第一层位于外侧,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一层在连接处相互融合,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在连接处相互融合,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每层同时凹陷形成所述支撑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一支撑顶壁和一支撑侧壁,其中所述支撑顶壁接触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并且被支撑于所述支撑顶壁,其中所述支撑顶壁形成至少一个峰点,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在所述支撑结构的所述峰点位置和所述支撑结构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其中所述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三层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三层部分相互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层的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所述第二层的材料选自组合高密度聚乙烯加碳酸钙和高密度聚乙烯加玻纤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三层的材料是茂金属聚乙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支撑结构的数目是多个,并且间隔排列的所述支撑结构所在的延伸方向相互交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融合面板进一步包括一加强筋,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一支撑顶壁和一支撑侧壁,其中所述支撑顶壁接触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并且被支撑于所述支撑顶壁,所述支撑侧壁围绕形成一凹陷,其中所述加强筋容纳于所述支撑侧壁围绕形成的所述凹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层是一发泡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桌面板,适于被支撑于至少一桌腿装置以形成一桌子,其中所述桌面板包括:

一第一部分面板;

一第二部分面板;

一第一层;以及

一第二层,其中所述第一层叠合于所述第二层并且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在连接处融合,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在边缘相互连接并且围绕形成一空腔以形成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其中所述桌面板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适于被支撑于该桌腿装置以形成该桌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桌子,其包括:

至少一桌腿装置;和

一桌面板,其中所述桌面板能够被支撑于所述桌腿装置,其中所述桌面板包括:

一第一部分面板;

一第二部分面板;

一第一层;以及

一第二层,其中所述第一层叠合于所述第二层并且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在连接处融合,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在边缘相互连接并且围绕形成一空腔以形成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融合面板的示意图。

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在图5b中i位置的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7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在图5b中j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7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在图5b中j位置的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7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在图5b中j位置的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的一制造过程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桌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多层融合面板包括上层板1和下层板2,上层板1与下层板2之间于吹塑成型时构成中空结构。

本实施例的上层板1和下层板2均各为三层结构,即各包括有外层3、中间层5和里层4,并且,下层板2向上,即向上层板1方向,凹陷至下层板的里层4与上层板1的里层4相互融合而形成预定数目的碰合支撑结构6以预设方式分布。

该融合面板的边缘结构如下,如图3所示,上层板1的外边沿具有向下折弯的外折弯壁11,下层板2的外边沿具有向下折弯的内折弯壁21,外折弯壁11底部的里层4与内折弯壁21底部的里层4相互融合成一体。

本实施例中,碰合支撑结构6呈条状,该碰合支撑结构6内设有两根加强筋61,如图1和图2所示,对应地,该碰合支撑结构61内设有三个接触峰点62并与加强筋61间隔排列。

该双外单内三层融合面板的原料结构如下: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外层3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中间层5均采用选自高密度聚乙烯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和玻纤的混合物,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里层4均采用茂金属聚乙烯。

这样,外层3具有表面强度高、抗刮擦、抗油污能力强的优点,里层4热塑收缩性比率低,提供框架结构支撑,中间层5有一定弹性和吸能,韧性高,能有效缓解冲击和跌落对面板的损坏。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若中间层5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和碳酸钙,则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比为70~85%,碳酸钙的质量百分比为15~30%。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若中间层5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和玻纤,则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比为60~85%,玻纤的质量百分比为15~40%。

本实施例的多层融合面板的上层板1和下层板2均采用上述双外单内三层结构后,在外层3受到强力冲击和跌落的时候,里层4甚至可以主动断裂来化解能量,而由于中间层5的材料有回弹性拉力,仍可将里层4复位,以保证整个面板的完整和使用功能。由此使该中空复合板具有表面高强度、高平整度、整体耐冲击、耐变形、结构更为稳定、性能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的优点。

该多层融合面板可以应用于多个不同的场合,比如可以应用到桌子和椅子上,作为桌子面板,椅子的座板、背板等,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面板容易磕破的产品中,也可以应用于壁板、墙板、门板、栏栅板、户外地板、隔热板、隔间板等建材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外层3采用的高密度聚乙烯的参数如下:熔脂:1.5g/10min,弯曲强度:900mpa,邵氏d69。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间层5采用的高密度聚乙烯的参数如下:熔脂:0.35g/10min,弯曲强度:1050mpa,邵氏d63。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里层4采用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参数如下:

熔脂:2.0g/10min;

断裂拉伸率:纵向420%,横向830%;

断裂拉伸强度:纵向62mpa,横向25mpa;

落镖冲击强度﹤48g;

艾克曼多夫撕裂强度:纵向21℃,横向430℃。

另外,熟悉技艺的人可以理解,作为简化应用例,外层、中间层和里层可以由同一材料,或是同一材料的不同牌号和等级组成,如统一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并且,外侧可以由硬度较高的牌号,颜色鲜艳的全新材料,中间层可以作为混合层,里层可以使用回收材料和一定比例的结构填充材料。这样可以实现节省成本,并实现快速换色。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层板1和下层板2均各为双层结构,即均包括有外层3和里层4,并且,下层板2向上层板1方向凹陷至下层板的里层与上层板1的里层相互融合而形成预定数目的碰合支撑结构6以预设方式分布。

该双层融合面板的原料结构如下: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外层3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上层板1和下层板2的里层4均采用选自高密度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和玻纤的混合物。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里层的茂金属聚乙烯质量百分比为10~15%,碳酸钙质量百分比为15~20%,其余为高密度聚乙烯;或者,里层的茂金属聚乙烯质量百分比为10~15%,玻纤质量百分比为15~25%,其余为高密度聚乙烯。

另外,本实施例采用的高密度聚乙烯和茂金属聚乙烯的参数性能可以参考实施例一,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比如,上层板的外层、中间层和里层以及下层板的外层、中间层和里层还均可以采用一层以上的结构,这些均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考附图5a至附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融合面板1’及其制造流程被示意。

所述融合面板1’是一塑料面板,主要由塑料制成,其有着塑料制品的一般性优势,也有着不同于一般塑料制品的优势。所述融合面板1’不但可以被制作的较轻,并且拥有良好的结构强度。

所述融合面板1’包括一第一层10’和一第二层20’,其中所述第一层10’被叠合于所述第二层20’并且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的连接处相互融合,从而使得所述融合面板1’的各层结合的更加紧密。

相互叠合的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围绕形成至少一个空腔100’,比如说所述第一层10’位于外侧,所述第二层20’位于内侧,所述第二层20’的内壁可以围绕形成所述空腔100’。

所述融合面板1’包括一第一部分面板30’和一第二部分面板40’,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在边缘相互连接并且围绕形成至少一个所述空腔100’。

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大致可以是平面的、平坦的、或者平滑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大部分可以是平面的、平坦的或者平滑的。当然,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或者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被制作成有一定纹理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可以但是并不限制于被当做桌面板、墙壁面板、地板或者是屋顶板等使用。

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包括选自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层20’的一种或者两种。

换句话说,当所述第一层10’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层20’时,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层10’和部分所述第二层20’,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可以包括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层20’。当所述第二层20’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层20’时,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可以包括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可以包括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10’的内表面完全重合于所述第二层20’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包括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相互叠合的所述第二层20’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包括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相互叠合的所述第二层20’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被相对设置。当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分别是两层结构时,第一部分面板30’的所述第二层20’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第二层20’部分被面对面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至少部分相互平行,比如说当所述融合面板1’被作为桌面板或者是椅子面板的情况下。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融合面板1’的应用领域并不限制于家具、家装,也可以应用于装饰领域,比如说汽车,也可以应用于玩具领域。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所述融合面板1’的实际应用领域。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6所示,所述融合面板1’包括一第三层50’,其中所述第三层50’位于所述第二层20’内侧。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层20’位于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三层50’之间。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50’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包括选自组合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层20’和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三层50’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举例说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是一单层、双层或者是三层结构,同时所述第三部分面板可以是一单层结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是一单层、双层或者是三层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可以是一双层结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包括相互叠合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或者是相互叠合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50’,或者是相互叠合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是一单层、双层或者是三层结构,其中所述第三部分面板可以是三层结构,或者是更多层结构。

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一层10’在连接处相互融合,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的连接处相互融合。这并不要求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三层50’能够相互融合,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层20’可以起到媒介作用,以紧密连接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三层50’。

更进一步地,所述融合面板1’具有一第一组优势、一第二组优势以及一第三组优势,其中所述第一层10’被设计有具有所述第一组优势,所述第二层20’被设计有具有所述第二组优势,所述第三层50’被设计有具有所述第三组优势。

换句话说,所述融合面板1’借由相互融合的各层共同合作来达到所述第一组优势、所述第二组优势以及所述第三组优势,反过来降低了对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各层性能的要求。

举例说明,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一层10’被设计为具有表面强度高、抗刮擦、抗油污性能强的优势。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二层20’被设计为吸能结构或者是材料,韧性较高,能够有效地缓解冲击或者是跌落对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损失。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三层50’被设计为热塑收缩性比率低,提供框架支撑。

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的颜色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可选地,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可以是混色,其缘由在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难以被观察到。

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的部分材料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当所述第一层10’作为外层,所述第二层20’作为中间层,所述第三层30’作为内层时,所述第一层10’可以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制成,所述第二层20’可以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加碳酸钙或者是高密度聚乙烯加玻纤制成,所述第三层50’可以是采用茂金属聚乙烯制成。作为中间层的所述第二层20’和作为内层所述第三层30’在外侧难以被观察到,对于颜色和色泽的要求降低,因此也可以采用回收塑料制成,也节约成本。

当所述融合面板1’的第一层10’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制成时,高密度聚乙烯相关的参数可以为熔脂:1.5g/10min,弯曲强度:900mpa,邵氏d69。

当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二层20’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加碳酸钙制作时,碳酸钙的质量百分比可以在15~30%,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比在70~85%,并且高密度聚乙烯相关的参数可以为熔脂:0.35g/10min,弯曲强度1050mpa,邵氏d63。

当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二层20’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加玻纤制作时,玻纤的质量百分比可以在15~40%,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比在60~85%,并且高密度聚乙烯相关的参数可以为熔脂:0.35g/10min,弯曲强度1050mpa,邵氏d63。

当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三层50’采用茂金属聚乙烯制作时,茂金属聚乙烯的相关参数可以为熔脂:2.0g/10min,断裂拉伸率:纵向420%,横向830%,断裂拉伸强度:纵向62mpa,横向25mpa,落镖冲击强度<48g,艾克曼多夫撕裂强度:纵向21℃,横向430℃。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融合面板1’的各层的组成并不限制于上述的举例,所述第二层20’可以是微发泡层,以起到缓冲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是三层结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是三层结构,并且当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位于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上方时,自上而下各层为,第一层10’部分、第二层20’部分、第三层50’部分、其他第三层50’部分、其他第二层20’部分以及其他第一层10’部分。所述第三层50’的内壁可以围绕形成所述空腔100’。

当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是一双层结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是一双层结构时,所述第二层20’可以被设计为具有较好的耐冲击性能,也可以被设计为具有较好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融合面板1’形成有至少一个支撑结构60’,其中所述支撑结构60’位于所述空腔100’并且供支撑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至少部分朝腔内延伸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但是并不限制于突出、突出部、脊状部。

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包括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朝内延伸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包括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第二层20’部分和所述第三层50’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第二层20’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三层50’的至少部分共同朝腔内延伸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第一层10’部分、所述第二层20’部分以及所述第三层50’部分共同朝腔内延伸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这意味着,在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表面形成了对应于所述支撑结构60’的至少一个凹陷腔400’。

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可以包括一第二部分面板主体41和所述支撑结构60’,其中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一体延伸于所述第二部分面板主体41。所述支撑结构60’的数目是可以多个,并且相邻的所述支撑结构60’之间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表面形成至少一个凹陷腔400’,其中每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对应于一个所述凹陷腔400’。实际上,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至少部分凹陷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

所述凹陷腔400’被设置为剖面呈w形,并且整体形状可以是呈长椭圆形,具有两圆弧端,其周缘向上向内倾斜延伸而构成具有加强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支撑结构60’。

所述支撑结构60’具有一高端和一低端,其中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高端用于支撑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低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面板主体41。自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高端延伸至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低端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部分围绕的面积被设置为逐渐扩大的。

详细地说,所述支撑结构60’包括一支撑侧壁61’,其中所述支撑侧壁61’延伸于所述第二部分面板主体41并且围绕形成所述凹陷腔400’,所述支撑侧壁61’被设置为倾斜的,以使得在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高端的所述支撑侧壁61’部分围绕形成的空间小于在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低端的所述支撑侧壁61’部分围绕形成的空间。

当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位于上方时,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形成的所述支撑结构60’被设计为一个下大上小的结构,从而有利于所述支撑结构60’本身的稳定性。

所述支撑结构60’还可以包括一支撑顶壁62’,其中所述支撑顶壁62’被支撑于所述支撑侧壁61’并且所述支撑顶壁62’适于支撑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融合面板1’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70’,其中所述加强筋70’被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60’以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60’。每一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支撑侧壁61’可以围绕形成所述凹陷腔400’,所述凹陷腔400’在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外侧可被观察到。所述加强筋70’被设置于所述凹陷腔400’位置并且延伸于所述支撑侧壁6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的形状是细长状的,所述加强筋70’延伸于所述支撑结构60’的宽度方向。所述加强筋70’的数目可以是多个,比如说两个、三个或者是更多。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撑结构60’被设置有一对所述加强筋70’,并且横向平均跨设于所述凹陷腔400’的底部,也就是所述支撑结构60’的相对顶部。所述加强筋70’是呈u形波浪的,其可以是一体延伸于所述支撑结构60’,也可以是所述支撑结构60’的至少部分朝外凸出延伸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浪形结构是理想的补强结构,所以波浪形的该对加强筋70’构形了上述三峰状的波浪支撑结构60’,大大强化了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耐冲击性和坚固性。

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形成有至少一接触峰点63’,其中所述接触峰点63’所在位置高于周围部分,并且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详细地说,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朝腔内,即向第一部分面板30’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接触峰点63’。其中,第二部分面板40’朝向第一部分面板30’凹陷至第二部分面板40’的第三层50’与第一部分面板30’的第三层50’相互融合而形成所述接触峰点63’,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被支撑于所述接触峰点63’位置。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至少部分可以起伏延伸形成所述接触峰点63’。所述接触峰点63’的数目可以是多个并且保持间隔。其中位于所述凹陷腔400’位置中的各所述加强筋70’与各所述接触峰点63’是呈凹凸交错排列状,如图7a所示,以形成该支撑结构60’。

换句话说,所述接触峰点63’位于所述支撑结构60’。所述支撑结构60’的至少部分朝外凸出地延伸形成所述加强筋70’,从而形成两个或者是多个间隔的所述接触峰点63’。

如图5a至7c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的三个峰点即成为所述三接触峰点63’,于该各支撑结构60’位置,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第三层50’恰凹陷至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第三层50’,并于吹塑成型时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第三层50’相互融合成一体。借此,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借所有该支撑结构60’的接触峰点63’而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相结合而构成一中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波浪形加强筋70’所构形的三峰状的波浪支撑结构60’,因由各所述接触峰点63’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结合,也形成了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补强支撑和结构,对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冲击和施力直接平均传到第二部分面板40’于以支撑受力,而第一部分面板30’和第二部分面板40’中之空腔100’又构成提供了缓冲与避震效果。

如图5b所示,该预定数目的支撑结构60’是最好有纵横方向交错均匀分布,互隔对等距离;如此,即使本实用新型之所述融合面板1’为中空结构,大大减少了材料成本和重量,但借此却使所述融合面板1’构成纵横方向交相补强受力的耐冲击坚固结构。而且,透过各所述支撑结构60’之所述接触峰点63’,第一部分面板30’与第二部分面板40’的多个平均分布相结合处相互融合,使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与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更成一体,对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冲击和施力,直接立刻平均传到第二部分面板40’一并分散受力支撑,再直接传给支持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支持装置,如与地面接触的腿部装置。

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形成的所述接触峰点63’的数目可以是多个。当所述支撑结构60’的数目是多个时,每个所述支撑结构60’形成的所述接触峰点63’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比如说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形成有三个所述接触峰点63’,另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形成有三个所述接触峰点63’。

优选地,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支撑结构60’形成的所述接触峰点63’位于同一高度,以有利于对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支撑的平整性。

所述接触峰点63’的形成使得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之间形成间隙,从而有利于在制造过程中热量的散失。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支撑顶壁62’也可以是一平面,并且完全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内壁。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加强筋70’可以是由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支撑顶壁62’朝外凸出延伸而成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使得设置所述加强筋70’不需要增加所述融合面板1’的重量。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顶壁62’朝外凸出形成所述加强筋70’的过程中,所述接触峰点63’可以形成于所述支撑结构60’。同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接触峰点63’之间的凹陷部分实际上就是凸出的所述加强筋70’。

所述支撑结构60’的数目是多个,覆盖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主体41的一部分、一大部分或者是基本上全部。一些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形状、构造或者是布置。多个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排列成图案。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支撑结构60’支撑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使得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具有大致相似的性质和特性,比如说平滑度、均匀性、一致性、强度、硬度等。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撑结构60’的数目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尺寸有一定的关系,当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尺寸较小时,所述支撑结构60’的数目可以较少,比如说一个,当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尺寸较大时,所述支撑结构60’的数目可以随着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尺寸的扩大而增加。

多个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被间隔地布置,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支撑结构60’是呈细长状的,相邻的所述支撑结构60’被保持间隔并且被交错布置。举例说明,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位于纵向方向,相邻的另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位于横向方向。当所述融合面板1’被施加一个作用力,这一作用力位于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的长度方向时,刚好位于另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的宽度方向,从而使得该作用力对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影响能够被减弱。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一些所述支撑结构60’和另一些所述支撑结构60’交错布置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支撑结构60’被交错布置,并且交错的角度可以是各自长度方向呈90度交错。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内壁的接触面积过大,那么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影响到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内壁部分的散热,如果在制造过程中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内壁的接触面积过小,所述支撑结构60’对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支撑力度可能不足。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内壁的接触面板需要保持在预设范围。

进一步地,一般而言,随着所述支撑结构60’数目的增多,随着所述支撑结构60’的厚度越厚,对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内壁的支撑力度增强,所述融合面板1’的重量也应该越重。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的数目越多,对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重量并没有影响,所述支撑结构60’的厚度也不需要被增大来获得更大的支撑力度。

所述支撑结构60’包括选自组合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50’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支撑结构60’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主体41’部分的构成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主体41’都是三层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层10’部分、所述第二层20’部分以及所述第三层50’部分。

在传统的板材中,一般是采用同种材料的单层结构,这一材料需要达到所述第一组优势、所述第二组优势和所述第三组优势,对于材料本身的要求极高,成本也非常昂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包括相互融合的所述第一层10’部分、所述第二层20’部分和所述第三层50’部分,那么所述第一层10’可以达到所述第一组优势、所述第二层20’可以达到所述第二组优势,所述第三层50’可以达到所述第三组优势。

传统的板材可能需要牺牲重量来获得支撑强度,因为在达到其他性能的前提下对于支撑强度进行改进十分困难。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的强度的改进并不受制于所述第一层10’部分和所述第二层20’部分,所述支撑结构60’的支撑强度如果主要依赖于所述第三层50’部分。所述支撑结构60’不需要以牺牲重量的方式来获得支撑强度。换言之,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被做的更薄。因此,不仅是整个所述融合面板1’可以被制作的更轻,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支撑结构60’也可以被制作的更轻。

另外,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以及所述第三层50’能够相互融合,使得所述融合面板1’的厚度能够被缩小。

进一步地,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在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的过程中其重量并没有被增加。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可以通过被拉伸或者是挤压的方式凹陷腔400’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换句话说,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本身重量可能并没有变化,但是材料被拉伸,形成了所述支撑结构60’,所述支撑结构60’的数目越多,对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支撑力度越大。

更进一步地,由于所述支撑结构60’是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至少部分被拉伸形成的,形成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面板主体41,所述支撑结构60’的厚度更薄,从而有利于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内壁的接触位置的散热。

由于所述支撑结构60’形成有所述接触峰点63’,相对于面对面支撑的方式,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内壁的接触面积被减少,因此也有利于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之间的散热。

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融合面板1’形成有多个所述支撑结构60’时,所述支撑结构60’并没有将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之间大的所述空腔100’隔绝为多个较小的所述空腔100’,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之间大的所述空腔100’仍然保持着连通,以有利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散热的均匀。

进一步地,一般而言,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接触面积越大,在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制造过程中,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接触位置的散热更加困难,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表面可能由于散热而变得不平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面板的接触面积变大,但是并不会让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接触位置的散热变得困难。

详细地说,所述支撑结构60’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50’,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50’。所述支撑结构60’的至少部分接触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并且在接触位置相互融合。

换言之,如果所述支撑结构60’在所述接触峰点63’位置的厚度为h,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厚度为h,由于所述支撑结构60’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融合,因此在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支撑结构60’的接合处的厚度小于h+h。也就是说,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60’仅仅抵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而言,通过融合的方式接合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使得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接触位置的厚度变小,从而有利于这一位置的散热。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融合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和所述第二层20’部分可以融合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或者所述第二层20’部分和所述第三层50’部分。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融合深度可以通过改变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相对位置来实现,或者是控制所述支撑结构60’的拉伸长度来控制。

进一步地,一般而言,所述支撑结构60’的至少部分如果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至少部分混合或者是融合,使得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在连接位置的厚度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其他位置的厚度增大,从而影响到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这一位置的散热,使得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表面可能出现不平整。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所述第一层10’仍可以保持平整。由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50’,所述第三层50’可以被选择用热收缩比例低的材料制成,从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所述第三层50’的收缩并不显著,进而对于间隔有所述第二层20’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所述第一层10’部分的影响更小,依然可以保持有平整度。

换句话说,所述融合面板1’在保持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连接牢固度的同时能够保证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平整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所述融合面板1’的一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和

形成所述融合面板1’的保持间隔以形成中空结构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在边缘位置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层10’被叠合于所述第二层20’并且在连接处相互融合,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包括选自组合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10’和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层20’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至少部分朝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延伸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能够被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形成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步骤中,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叠合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其中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在连接处相互融合;和

成型相互叠合的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为保持间隔以形成有中空结构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可以是分别形成的,比如说挤出成型的,并且此时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具有一定流动性,以使得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能够相互融合。

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可以是先分别成型,然后再融合的,举例说明,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被分别成型,然后所述第一层10’被叠合于所述第二层20’,相互叠合的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可以被同时加热,以使得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在连接处相互融合。

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可以是在成型的同时相互融合,举例说明,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被共挤出,在挤出的同时相互融合。

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可以是所述第一层10’先成型,然后所述第二层20’在成型的同时融合于所述第一层10’。举例说明,所述第一层10’成型并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设置形成所述第二层20’的材料于所述第一层10’以形成所述第二层20’,在成型过程中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在连接处相互融合。

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形成所述第二层20’的同时成型所述第二层20’,然后设置所述第一层10’于所述第二层20’的同时成型所述第一层10’以形成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换句话说,所述第二层20’在形成过程中可以围绕形成所述空腔100’并且至少部分朝腔内延伸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的部分,然后所述第一层10’形成于所述第二层20’表面并且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层20’共同朝腔内延伸以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以直接形成带有中空结构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成型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步骤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靠拢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形成所述空腔100’;和

融合所述支撑结构60’的至少部分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形成所述第二层20’的过程中同时成型所述第二层20’,并且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部分的所述第二层20’部分可以融合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层20’部分。换句话说,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融合可以是在各层叠合完毕之后进行,也可以是在所述融合面板1’的内层形成过程中或者内层形成后进行,此时所述融合面板1’的内层为所述第二层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造方法还可以被实施为:

形成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以及所述第三层50’;和

形成所述融合面板1’的保持间隔以形成中空结构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在边缘位置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层10’被叠合于所述第二层20’并且在连接处相互融合,所述第二层20’被叠合于所述第三层50’并且在连接处相互融合,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和至少所述第三层50’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包括选自组合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层20’以及至少其他部分所述第三层50’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至少部分朝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延伸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结构60’,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能够被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60’。

参考附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1’的一种制造流程被示意。

首先提供第一原材料,第二原材料以及第三原材料,其中所述第一原材料对应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原材料对应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二层20’,所述第三原材料对应于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三层50’。所述第一原材料、所述第二原材料和所述第三原材料分别是不同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原材料、所述第二原材料以及所述第三原材料中的至少两个可以是相同的。

加热所述第一原材料、所述第二原材料以及所述第三原材料以使得所述第一原材料、所述第二原材料以及所述第三原材料能够成为流体,以分别沿着一制造设备2’的一第一出料通道210a’、一第二出料通道210b’以及一第三出料通道210c’流动或者是被推动以沿着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10a’、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10b’以及所述第三出料通道210c’流动。

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10a’位于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10b’外侧,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10b’位于所述第三出料通道210c’外侧。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10a’、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10b’以及所述第三出料通道210c’分别是一环状通道,并且可以呈同心环状布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10a’、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10b’以及所述第三出料通道210c’的横截面形状并不限制于圆环状,可以是椭圆环状,甚至是三角环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10a’、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10b’以及所述第三出料通道210c’也不一定需要呈同心布置。举例说明,形成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10a’的一第一出料管道201a’和一第二出料管道201b’之间的间隔可以是不均匀的,从而使得所述融合面板1’的同一层的厚度可以是不同的。

能够流动的所述第一原材料可以通过一第一出料管道201a’和一第二出料管道201b’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10a’,然后在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10a’的一第一出口位置被挤出。

能够流动的所述第二原材料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1b’和一第三出料管道201c’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10b’,然后在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10b’的一第二出口位置被挤出。

能够流动的所述第三原材料可以通过所述第三出料管道201c’和一内管道201d’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三出料通道210c’,然后在所述第三出料通道210c’的一第三出口位置被挤出。

所述第一出料管道201a’被保持间隔地套接在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1b’外侧,所述第一出料管道201a’和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1b’的间隔大致就是所述第一层10’的厚度。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1b’被保持间隔地套接在所述第三出料管道201c’外侧,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1b’和所述第三出料管道201c’的间隔大致就是所述第二层20’的厚度。所述第三出料管道201c’被保持间隔地套接在所述内管道201d’外侧,所述第三出料管道201c’和所述内管道201d’的间隔大致就是所述第三层50’的厚度。所述内管道201d’位置可以用于通气。

当所述第一出口位置、所述第二出口位置以及所述第三出口位置的所述第一原材料、所述第二原材料以及所述第三原材料在同一时间被挤出以获得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以及所述第三层50’时,相邻的所述第一层10’能够叠合于所述第二层20’,所述第二层20’能够叠合于所述第三层50’。

所述第一层10’的一内表面接触于所述第二层20’的一外表面,所述第二层20’的一内表面接触于所述第三层50’的一外表面,并且形成所述第一层10’的所述第一原材料,形成所述第二层20’的所述第二原材料和形成所述第三层50’的所述第三原材料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而在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的连接处发生融合,在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的连接处发生融合。

相互融合的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以及所述第三层50’围绕形成一个面板胚体1a’,其中所述面板胚体1a’的中间是空的,所述第三层50’的大部分内壁不会相互接合。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以及所述第三层30’可以是共挤出形成的,也可以是被分别独立形成,然后相互叠合的。

当所述面板胚体1a’下落至一定高度后在一成型模具202’挤压以成型,其中所述成型模具202’自所述面板胚体1a’的两侧分别靠近于所述面板胚体1a’。所述成型模具202’包括一左模具2021’和一右模具2022’,其中所述左模具2021’能够合拢于所述右模具2022’,并且所述成型模具202’形成有一成型空间2020’。

在所述面板胚体1a’进入到所述成型空间2020’后,通过气流在所述面板胚体1a’的中间施加压力以使得所述面板胚体1a’的一部分贴合于所述左模具2021’以获得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所述面板胚体1a’的另一部分贴合于所述右模具2022’以获得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在气流的作用,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以及所述第三层30’能够被挤压以结合的更加紧密。

所述右模具2022’的内壁被设置有凸起的以在所述面板胚体1a’形成所述支撑结构60’。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成型模具202’的所述左模具2021’和所述右模具2022’相互靠拢后,在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连接处,所述左模具2021’和所述右模具2022’的距离被设置为小于间隔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所述支撑结构60’部分的厚度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厚度之和,以使得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至少部分能够相互融合。

在所述成型模具202’合膜后,进行冷却处理,然后脱模获得成型的中空的所述融合面板1’。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融合面板1’的制造方式并不限制于上述的举例,比如说当所述第二层20’是一发泡层时,可以在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相互接合后控制环境中的条件,比如说温度、压力或者是其他,使得所述第二层20’发泡成为一发泡层,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控制所述第二层20’发泡。

参考附图9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1’被示意。

所述融合面板1’包括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其中所述第二层20’位于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之间。

和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层20’主要起到媒介的作用。由于所述第一层10’无法直接和所述第三层50’融合,因此加入所述第二层20’,所述第二层20’分别融合于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三层50’,以使得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三层50’可以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附图10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1’被示意。

所述融合面板1’包括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和所述第三层50’,其中所述第二层20’位于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三层50’之间。

和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1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50’。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20’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50’。

若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位于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上方,自上而出所述融合面板1’的各层为所述第一层10’部分、所述第二层20’部分、所述第三层50’部分、另外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以及另外的所述第二层20’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可以融合于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所述第三层50’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融合面板1’的各个位置层数的多少可以根据需求被布置。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层数可以是四层或者是更多。

参考附图11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1’被示意。

和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60’,其中一些所述支撑结构60’的圆状的,一些所述支撑结构60’是长条状的。圆状的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接触峰点63’可以是一个,长条状的所述支撑结构60’的所述接触峰点63’可以是多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结构60’被交错布置。

参考附图12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1’被示意。

和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60’,所述支撑结构60’刚好抵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内壁并且所述支撑结构60’仅仅接触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而没有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融合。举例说明,在所述融合面板1’的成型过程中,控制所述支撑结构60’的深度以使得所述支撑结构60’刚好接触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或者是,在压合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之间降低温度使得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失去流动性,从而在所述支撑结构60’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时无法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融合。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形成的所述支撑结构60’可以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保持一定的间隔,当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在承载重量时,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能够被挤压以朝向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靠拢至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被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60’。

参考附图13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融合面板1’被示意。和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

所述融合面板1’进一步包括一填充层80’,其中所述填充层80’位于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之间。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通过所述填充层80’被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60’。所述填充层80’可以是起到融合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的媒介作用,也可以是起到缓冲作用。所述填充层80’可以在所述融合面板1’成型后被注入到所述支撑结构60’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之间,也可以是在随着所述第一层10’、所述第二层20’以及所述第三层50’一同被挤出。

参考附图14所示,同时参考附图5a至7c,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桌子1000’被示意。所述桌子1000’包括一桌面板1001’和至少一个桌腿装置1002’,其中所述桌面板1001’被支撑于所述桌腿装置1002’以使得所述桌面板1001’能够和一工作面保持稳定的高度。所述桌腿装置1002’立于所述工作面。

所述桌面板1001’由所述融合面板1’制成,可以是一整块所述融合面板1’切割形成所述桌面板1001’,也可以是多个所述融合面板1’拼接形成所述桌面板1001’。所述桌面板1001’的形状可以但是并不限制于圆形、方形、三角形。

所述桌面板1001’的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可以是相互平行的,也就是说,形成所述桌面板1001’的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的至少部分可以是相互平行的。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融合面板1’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所述融合面板1’的所述第一部分面板30’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40’也不一定是平行的,比如说所述融合面板1’的上表面可以是圆弧形状的,下表面可以是平面。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