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尘耐污棉弹力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16156发布日期:2021-06-04 16:2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尘耐污棉弹力面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为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尘耐污棉弹力面料。


背景技术:

2.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同时面料可分为:棉布、麻布、丝绸、呢绒、皮革、化纤、混纺、莫代尔。
3.不同的面料具有不同的透气性,吸湿性,保暖性等性能,比如棉织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穿着舒适,保暖性好,是最理想的童装面料。选择面料时要确认面料的透气性,保温性,吸湿性,静电性,抗尘,耐污等性能特征。具有抗尘,耐污的面料往往被大多数人所青睐。但是现有的面料依然存在着防尘效果差,抗污能力低的问题。
4.因此,发明一种抗尘耐污棉弹力面料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尘耐污棉弹力面料,以解决现有的面料依然存在着防尘效果差,抗污能力低的问题。一种抗尘耐污棉弹力面料,包括外层,透气层,中层,内层,隔断层和接触层,其中:外层的底面粘接有透气层,且透气层的底面粘接有中层,该中层的底面粘接有内层;所述内层的底面粘接有隔断层,且隔断层的底面粘接有接触层;所述外层包括孔眼,耐污层,抗尘层,橡胶涂层,纤维导电层和导电丝,且孔眼开在橡胶涂层的表面;所述耐污层设置在纤维导电层的表面,且耐污层的表面设置有抗尘层;所述橡胶涂层粘接在导电丝的表面;所述导电丝均匀的嵌套在纤维导电层的内部。
6.所述耐污层采用纳米碳纤维,且耐污层使用六边形结构纹理,有利于阻挡水渍的侵蚀,六边形结构减少水渍置藏的角落。
7.所述抗尘层采用包芯丝,且抗尘层的表面呈锯齿形,有利于使面料具有弹性的情况下,其光滑的表面能够减少灰尘的吸附及藏匿点。
8.所述孔眼采用圆孔,且孔眼的直径为0.01

0.03mm,有利于避免因导电丝表面的橡胶层,从而减小导电丝的防静电效果。
9.所述导电丝采用铜丝,且导电丝的直径为0.1

0.05mm,该导电丝的表面涂有橡胶层,有利于避免在弯折面料时导致内部的导电丝折断。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1.1.本实用新型抗尘层的设置,有利于使面料具有弹性的情况下,其光滑的表面能够减少灰尘的吸附及藏匿点。
12.2.本实用新型孔眼的设置,有利于避免因导电丝表面的橡胶层,从而减小导电丝的防静电效果。
13.3.本实用新型导电丝的设置,有利于避免在弯折面料时导致内部的导电丝折断。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层结构示意图。
16.图中:
[0017]1‑
外层,11

孔眼,12

耐污层,13

抗尘层,14

橡胶涂层,15

纤维导电层,16

导电丝,2

透气层,3

中层,4

内层,5

隔断层,6

接触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20]
实施例:
[0021]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
[002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尘耐污棉弹力面料,包括外层1,透气层2,中层3,内层4,隔断层5和接触层6,其中:外层1的底面粘接有透气层2,且透气层2的底面粘接有中层3,该中层3的底面粘接有内层4;所述内层4的底面粘接有隔断层5,且隔断层5的底面粘接有接触层6;所述外层1包括孔眼11,耐污层12,抗尘层13,橡胶涂层14,纤维导电层15和导电丝16,且孔眼11开在橡胶涂层14的表面;所述耐污层12设置在纤维导电层15的表面,且耐污层12的表面设置有抗尘层13;所述橡胶涂层14粘接在导电丝16的表面;所述导电丝16均匀的嵌套在纤维导电层15的内部。
[0023]
所说明的是,耐污层12采用纳米碳纤维,且耐污层12使用六边形结构纹理;抗尘层13采用包芯丝,且抗尘层13的表面呈锯齿形;孔眼11采用圆孔,且孔眼11的直径为0.01

0.03mm;且导电丝16的直径为0.1

0.05mm,该导电丝16的表面涂有橡胶层。
[0024]
本实用新型中,当有灰尘或者水渍溅落在面料上时,抗尘层13表面的锯齿纹路会使灰尘下滑,光滑的表面减少灰尘颗粒的吸附点以及藏匿点。其耐污层12的纳米碳纤维会加快水渍的快速滑落,避免水渍长时间的滞留在面料的表面,从而减少污渍的吸附。其维导电层15可以防止静电从而进一步防止面料吸附漂浮的灰尘。
[0025]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