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层压体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37705发布日期:2021-09-07 20:20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冲击吸收层压体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冲击吸收层压体和显示装置,并且具体地涉及包括具有粘着性和应力缓和性的冲击吸收层的冲击吸收层压体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冲击吸收片。该冲击吸收片材具有大于或等于1.0
×
105pa且小于或等于2.5
×
107pa的在23℃的储能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0.3的在23℃的tanδ以及大于或等于600kg/m3的密度。
3.这样的冲击吸收片被设置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上并且被配置成吸收作用于显示装置的冲击。
4.然而,当冲击吸收片被设置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上时,必须通过在冲击吸收片表面上设置粘着剂层或双侧胶带来实现冲击吸收片与显示装置的背面的粘结。因此,在其上已经实现了冲击吸收片的粘结的显示装置具有增加的厚度或者是不可弯曲的,因此,可能难以表现出显示装置所需的诸如减小的厚度和可弯曲性的特征。
5.引用清单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wo2018/131619
8.发明概述
9.鉴于以上内容,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散热特性和电磁干扰屏蔽特性并且可以在不使用粘着剂的情况下粘附至其他构件的冲击吸收层压体;以及一种显示装置。
10.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冲击吸收层压体包括:具有粘着性和应力缓和性的冲击吸收层;具有热扩散性的热扩散层;以及具有电磁干扰屏蔽特性的屏蔽层。冲击吸收层、热扩散层和屏蔽层彼此堆叠。
11.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显示装置包括所述冲击吸收层压体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与冲击吸收层接触的非显示侧表面。
12.附图简述
13.图1a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图;
14.图1b是示出比较例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图;
15.图1c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另一个实例的图;
16.图1d是示出比较例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另一个实例的图;
17.图2a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冲击吸收层的一个实例的图;
18.图2b是示意性示出冲击吸收层的另一个实例的图;
19.图2c是示意性示出冲击吸收层的再一个实例的图;
20.图2d是示意性示出冲击吸收层的又一个实例的图;
21.图3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粘接层的图;
22.图4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显示装置的图;以及
23.图5是示意性示出一种用于测量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的粘着力的测试的图。
24.实施方案描述
25.[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概要]
[0026]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包括:具有粘着性和应力缓和性的冲击吸收层10;具有热扩散性的热扩散层20,以及具有电磁干扰屏蔽特性的屏蔽层40。冲击吸收层压体100还包括粘接层30。注意,粘接层30不是冲击吸收层压体100的必要元件,并且任选地使用。冲击吸收层10、热扩散层20、粘接层30和屏蔽层40彼此堆叠。
[0027]
图1b示出了用于获得与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大致相同程度的冲击吸收性和粘附性的冲击吸收层压体200。冲击吸收层压体200包括多孔结构层51以获得冲击吸收性。多孔结构层51由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酸、聚氨酯等的泡沫作为材料形成,具有在50μm至1000μm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厚度。冲击吸收层压体200还包括两个各自具有在3μm至50μm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厚度的粘着层53和54以获得粘附性。粘附性是使得冲击吸收层压体200能够粘附至其他构件或者使得其他构件能够粘附至多孔结构层51的性质。粘着层54设置在多孔结构层51的一个表面(朝向热扩散层20的表面)上。粘着层53设置在多孔结构层51的另一个表面(背对热扩散层20的表面)上。热扩散层20粘结至粘着层54。热扩散层20具有一个设置有粘接层30的表面,并且屏蔽层40粘结至粘接层30的一个表面。
[0028]
注意,热扩散层20和屏蔽层40具有遮光性,因此,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冲击吸收层压体200具有遮光性。
[0029]
因此,冲击吸收层压体200包括用于获得冲击吸收性的多孔结构层51以及两个用于获得粘附性的粘着层53和54,因此具有显著增加的厚度。与此相比,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包括具有粘着性和应力缓和性的冲击吸收层10,因此,冲击吸收层10提供冲击吸收性和粘附性。因此,冲击吸收层压体100不包括遮光基材52以及两个粘着层53和54中的任一个,但是具有与冲击吸收层压体200大致相同程度的冲击吸收性、遮光性和粘附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具有冲击吸收性、遮光性和粘附性,同时具有比冲击吸收层压体200小的厚度(冲击吸收层压体100的厚度可以减小)。
[0030]
图1c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1。冲击吸收层压体101包括:具有粘着性、应力缓和性和遮光性的冲击吸收层11;热扩散层20,以及屏蔽层40。冲击吸收层压体101任选地包括粘接层30。
[0031]
图1d示出了用于获得与冲击吸收层压体101大致相同程度的冲击吸收性、遮光性和粘附性的冲击吸收层压体201。冲击吸收层压体201具有与冲击吸收层压体200相同的层,并且还包含具有低光透过率的遮光基材52以进一步获得遮光性。遮光基材52具有在5μm至50μm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厚度,并且通过厚度在3μm至50μm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粘着层53粘附至多孔结构层51的一个表面。冲击吸收层压体201还包括两个各自具有在3μm至50μm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厚度的粘着层54和55以获得粘附性。粘着层54设置在多孔结构层51的另一个表面(未设置遮光基材52的表面)上。粘着层55设置在遮光基材52的一个表面
(未设置粘着层53的表面)上。热扩散层20粘结至粘着层54。热扩散层20具有一个设置有粘接层30的表面,并且屏蔽层40粘结至粘接层30的一个表面。
[0032]
如上所述,冲击吸收层压体201包括:用于获得冲击吸收性的多孔结构层51;用于获得遮光性的遮光基材52;两个用于获得粘附性的粘着层54和55;以及用于将遮光基材52粘结至多孔结构层51的粘着层53。因此,冲击吸收层压体201具有显著增加的厚度。与此相比,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1包括具有粘着性、应力缓和性和遮光性的冲击吸收层11,因此,冲击吸收层11提供冲击吸收性、粘附性和遮光性。因此,冲击吸收层压体101不包括遮光基材52以及三个粘着层53、54和55中的任一个,但是具有与冲击吸收层压体201大致相同程度的冲击吸收性、遮光性和粘附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1具有冲击吸收性、遮光性和粘附性,同时具有比冲击吸收层压体201小的厚度(冲击吸收层压体101的厚度可以减小)。
[0033]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中的每个都通过设置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上来使用。因此,冲击吸收层压体必须具有遮光性,以使得设置在冲击吸收层压体的与显示装置相反侧上的部件等不能从显示装置侧通过冲击吸收层压体视觉感知。遮光性由冲击吸收层压体中包括的热扩散层和屏蔽层提供,因此在通常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冲击吸收层不必具有遮光性,但是将黑色颜料包含到冲击吸收层中可以实现提高的显示装置设计性,比如高对比度,并且该设计性可以通过提高黑色颜料的漆黑性(jet

blackness)进一步提高。
[0034]
[冲击吸收层]
[0035]
冲击吸收层10具有粘着性和应力缓和性。冲击吸收层10包含粘着剂组合物2。冲击吸收层1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4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μm。
[0036]
如图2a所示,冲击吸收层10包含粘着剂组合物2,但是代替冲击吸收层10,可以使用如图2b所示的包含粘着剂组合物2和颜料3的冲击吸收层11,或者可以使用如图2c所示的包含粘着剂组合物2、颜料3和另外的散热微粒5的冲击吸收层12。备选地,可以使用如图2d所示的包含粘着剂组合物2、颜料3、散热微粒5和另外的包封液体的胶囊4的冲击吸收层13。
[0037]
(粘着剂组合物)
[0038]
粘着剂组合物2构成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每一个的主体。也就是说,粘着剂组合物2具有类似于将保持颜料3、包封液体的胶囊4和散热微粒5保持在其中的基体的功能。另外,冲击吸收层10至13没有多孔结构,但是可以主要通过粘着剂组合物2物理地缓和冲击能量。此处,表述粘着剂组合物2构成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每一个的主体意指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每一个均含有其总质量的大于或等于50质量%、优选大于或等于60质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70%的量的粘着剂组合物2。
[0039]
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粘着剂组合物2是片材、板材或膜的形式。这些形式中任一种的粘着剂组合物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4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μm。也就是说,粘着剂组合物2的厚度是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每一个的厚度。
[0040]
粘着剂组合物2具有粘着性。此处,粘着性意指使得粘着剂组合物2和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每一个能够粘结至其他构件的性质。具体地,在根据jis z0237“压敏胶带和胶片的测试方法”的粘着力测试中,在玻璃板用作被粘物的情况下,粘着性由180度剥离粘着力定义。粘着剂组合物2的粘着力优选大于或等于1n/20mm,更优选大于或等于2n/20mm,更
加优选大于或等于10n/20mm。粘着剂组合物2的粘着力优选尽可能大,但是至少25n/20mm的粘着力就足够了。
[0041]
粘着剂组合物2具有应力缓和性。此处,应力缓和性意指这样的功能:当将应力施加至粘着剂组合物2时,将应力造成的冲击能量转化为形变或热能量;并且吸收所述能量以使得应力难以传递。具体地,具有应力缓和性的粘着剂组合物2在25℃至100℃(包括端点值)之间的任何温度具有表示在103pa至105pa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任何值的储能弹性模量和表示在10
‑2至1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任何值的tanδ。
[0042]
动态弹性模量包括储能弹性模量g

(pa)和损耗弹性模量g

(pa)。在由外力和应变在物体中产生的能量中,储存在物体中的分量是储能弹性模量g

(pa),并且扩散到物体外部的分量是损耗弹性模量g

(pa)。此外,tanδ被称为损耗系数,并且是g”与g’的比率(tanδ=g

/g

=损耗弹性模量/储能弹性模量)。
[0043]
在25℃至100℃(包括端点值)之间的任何温度,储能弹性模量g

(pa)具有在103pa至105pa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任何值,并且tanδ具有在10
‑2至1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任何值,由此,当粘着剂组合物2受到外力、应变等时,粘着剂组合物2可以表现出这样的特性:粘着剂组合物2一旦将外力等的能量储存于其中,然后逐渐将能量作为热能扩散至其外部,由此表现出冲击吸收特性。当储能弹性模量g

(pa)和tanδ具有在上述各范围以外的值时,粘着剂组合物2在不将外力、应变等的能量储存于其中的情况下产生对外部的弹性斥力,或者发生塑性形变,因此,冲击吸收层10至13难以维持其原始形状。
[0044]
在25℃至100℃(包括端点值)的任何温度,粘着剂组合物2更优选地具有:具有在104pa至105pa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任何值的储能弹性模量g

(pa),和具有在10
‑1至1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任何值的tanδ。
[0045]
注意,作为用于测量储能弹性模量g

(pa)和损耗弹性模量g

(pa)的测量装置,例如,使用由ta instruments japan inc.制造的“ares g2”。
[0046]
应用于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每一个的粘着剂组合物优选地具有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50的肖氏w型硬度(asker c hardness),其中肖氏w型硬度通过根据日本橡胶科技协会(the society of rubb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pan)的标准(sris0101)的测量方法来规定。当粘着剂组合物具有小于10的肖氏w型硬度时,由此获得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过软,使得冲击的施加使冲击吸收层在厚度方向(冲击施加方向)上显著形变,并且冲击吸收层因此变成所谓的触底(bottom

hitting)状态,从而显著降低冲击缓冲效果。与此相比,当粘着剂组合物大于55的肖氏w型硬度时,由此获得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较硬,使得避免了触底,但是在施加冲击时来自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斥力较大,从而降低了冲击缓冲效果。具有粘着性和应力缓和性的粘着剂组合物2构成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每一个的主体,因此,获得各自具有粘着性和应力缓和性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
[0047]
(粘着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构成组分)
[0048]
本实施方案中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各自包含粘着剂组合物2。粘着剂组合物2是树脂比如基础聚合物的固化材料。粘着剂组合物2例如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在涂布含有基础组合物的溶液之后将溶液干燥,并且在从溶液移除溶剂和不必要的低分子量组分的状态下将溶液固化。
[0049]
<基础聚合物>
[0050]
粘着剂组合物中包含的基础聚合物优选为选自聚氨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橡胶系树脂和有机硅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树脂。基础聚合物更优选为聚氨酯系树脂或有机硅系树脂,因为这些树脂可以进一步提供本实施方案的效果。
[0051]
[聚氨酯系树脂]
[0052]
作为聚氨酯系树脂,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聚氨酯系树脂,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
[0053]
聚氨酯系树脂优选为由含有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或者由含有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采用如上所述的树脂作为聚氨酯系树脂提高了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
[0054]
聚氨酯系树脂可以含有任何合适的组分,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这样的组分的实例包括:除了聚氨酯系树脂以外的树脂组分;增粘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粉末;颜料;箔;软化剂;抗老化剂,导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缓蚀剂;热稳定剂,聚合抑制剂;助流剂;溶剂;以及催化剂。聚氨酯系树脂优选地含有劣化抑制剂,比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
[0055]
可以含有一种劣化抑制剂,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劣化抑制剂。劣化抑制剂特别优选为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的实例包括自由基链抑制剂和过氧化物分解剂。自由基链抑制剂的实例包括酚类抗氧化剂和胺类抗氧化剂。过氧化物分解剂的实例包括硫系抗氧化剂和磷系抗氧化剂。酚类抗氧化剂的实例包括单酚类抗氧化剂、双酚类抗氧化剂和聚合物酚类抗氧化剂。
[0056]
单酚类抗氧化剂的实例包括2,6

二叔丁基

对甲酚、丁基化羟基茴香醚、2,6

二叔丁基
‑4‑
乙基苯酚和硬脂

β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丙酸酯。双酚类抗氧化剂的实例包括2,2
′‑
亚甲基双(4

甲基
‑6‑
叔丁基苯酚)、2,2
′‑
亚甲基双(4

乙基
‑6‑
叔丁基苯酚)、4,4
′‑
硫双(3

甲基
‑6‑
叔丁基苯酚)、4,4
′‑
亚丁基双(3

甲基
‑6‑
叔丁基苯酚)和3,9

双[1,1

二甲基
‑2‑


(3

叔丁基
‑4‑
羟基
‑5‑
甲基苯基)丙酰氧基]乙基]2,4,8,10

四氧杂螺[5,5]十一烷。
[0057]
聚合物酚类抗氧化剂的实例包括1,1,3

三(2

甲基
‑4‑
羟基
‑5‑
叔丁基苯基)丁烷、1,3,5

三甲基

2,4,6

三(3,5

二叔丁基
‑4‑
羟基偶苯酰)苯、四

[亚甲基
‑3‑
(3

,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双[3,3
′‑


(4
′‑
羟基
‑3′‑
叔丁基苯基)丁酸]乙二醇酯、1,3,5

三(3

,5
′‑


叔丁基
‑4′‑
羟基偶苯酰)



三嗪

2,4,6

(1h,3h,5h)三酮和生育酚。
[0058]
硫系抗氧化剂的实例包括3,3
′‑
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醇酯、3,3
′‑
硫代二丙酸二肉豆蔻醇酯和3,3
′‑
硫代二丙酸二硬脂醇酯。磷系抗氧化剂的实例包括亚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二苯基异癸基酯和亚磷酸苯基二异癸基酯。紫外线吸收剂的实例包括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水杨酸系紫外线吸收剂、草酰苯胺系紫外线吸收剂、氰基丙烯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和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
[0059]
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实例包括2,4

二羟基二苯甲酮、2

羟基
‑4‑
甲氧基二苯甲酮、2

羟基
‑4‑
辛氧基二苯甲酮、2

羟基
‑4‑
十二烷基氧基二苯甲酮、2,2
′‑
二羟基
‑4‑
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2
′‑
二羟基

4,4
′‑
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

羟基
‑4‑
甲氧基
‑5‑
磺基二苯甲酮和双(2

甲氧基
‑4‑
羟基
‑5‑
苯甲酰基苯基)甲烷。
[0060]
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实例包括2

(2
′‑
羟基
‑5′‑
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

(2
′‑
羟基
‑5′‑
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

(2
′‑
羟基
‑3′
,5
′‑
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

(2
′‑
羟基
‑3′‑
叔丁基
‑5′‑
甲基苯基)
‑5‑
氯苯并三唑、2

(2
′‑
羟基
‑3′
,5
′‑
二叔丁基苯基)5

氯苯并三唑、2

(2
′‑
羟基
‑3′
,5
′‑
二叔戊基苯基)苯并三唑、2

(2
′‑
羟基
‑4′‑
辛氧基苯基)苯并三唑、2

[2
′‑
羟基
‑3′‑
(3

,4

,5

,6



四氢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
‑5′‑
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
′‑
亚甲基双[4

(1,1,3,3

四甲基丁基)
‑6‑
(2h

苯并三唑
‑2‑
基)苯酚]和2

(2
′‑
羟基
‑5′‑
甲基丙烯酰氧基苯基)

2h

苯并三唑。
[0061]
水杨酸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实例包括水杨酸苯酯、水杨酸对叔丁基苯酯和水杨酸对辛基苯酯。氰基丙烯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实例包括2

氰基

3,3
’‑
二苯基丙烯酸2

乙基己酯和2

氰基

3,3
’‑
二苯基丙烯酸乙酯。
[0062]
光稳定剂的实例包括受阻胺系光稳定剂和紫外线稳定剂。受阻胺系光稳定剂的实例包括癸二酸双(2,2,6,6

四甲基
‑4‑
哌啶基)酯、癸二酸双(1,2,2,6,6

五甲基
‑4‑
哌啶基)酯和癸二酸甲基

1,2,2,6,6

五甲基
‑4‑
哌啶基酯。紫外线稳定剂的实例包括双(辛基苯基)硫化镍、[2,2
′‑
硫双(4

叔辛基酚盐)]

正丁基胺镍、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磷酸单乙醇镍配合物、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苯甲酸盐型猝灭剂和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
[0063]
(由含有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
[0064]
由含有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具体地优选为通过将含有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固化得到的聚氨酯系树脂。可以含有一种多元醇(a),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多元醇(a)。可以含有一种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
[0065]
多元醇(a)的实例优选地包括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己内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和蓖麻油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a),聚醚多元醇是更优选的。聚酯多元醇可以通过例如多元醇组分与酸组分之间的酯化反应得到。多元醇组分的实例包括乙二醇、二甘醇、1,3

丁二醇、1,4

丁二醇、新戊二醇、3

甲基

1,5

戊二醇、2

丁基
‑2‑
乙基

1,3

丙二醇、2,4

二乙基

1,5

戊二醇、1,2

己二醇、1,6

己二醇、1,8

辛二醇、1,9

壬二醇、2

甲基

1,8

辛二醇、1,8

癸二醇、十八烷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己三醇和聚丙二醇。
[0066]
酸组分的实例包括包括琥珀酸、甲基琥珀酸、己二酸、庚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12

十二烷二酸、1,14

十四烷二酸、二聚酸、2

甲基

1,4

环己烷二甲酸、2

乙基

1,4

环己烷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1,4

萘二甲酸、4,4
′‑
联苯二甲酸以及它们的酸酐。
[0067]
聚醚多元醇的实例包括:通过使用水、低分子多元醇(例如,丙二醇、乙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双酚(例如,双酚a)、二羟基苯(例如,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等作为引发剂,使环氧烷比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或环氧丁烷的加成聚合得到的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的具体实例包括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和聚四亚甲基二醇。
[0068]
聚己内酯多元醇的实例包括通过环酯单体比如ε

己内酯和σ

戊内酯的开环聚合得到的己内酯系聚酯二醇。
[0069]
聚碳酸酯多元醇的实例包括:通过多元醇组分与光气的缩聚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多元醇组分和二酯碳酸酯比如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二异丙酯、碳酸二丁酯、碳酸乙丁酯、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二苯酯和碳酸二苄酯的酯
交换缩合得到的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一起使用两种以上的多元醇组分得到的共聚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含羧基化合物与各种聚碳酸酯多元醇的酯化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含羟基化合物与各种聚碳酸酯多元醇的酯化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酯化合物与各种聚碳酸酯多元醇的酯交换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含羟基化合物与各种聚碳酸酯多元醇的酯交换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二羧酸化合物与各种聚碳酸酯多元醇的缩聚反应得到的聚酯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以及通过各种聚碳酸酯多元醇与环氧烷的共聚得到的共聚聚醚系聚碳酸酯多元醇。
[0070]
蓖麻油系多元醇的实例包括通过使蓖麻油脂肪酸与多元醇组分反应得到的蓖麻油系多元醇。蓖麻油系多元醇的具体实例包括通过使蓖麻油脂肪酸与聚丙二醇反应得到的蓖麻油系多元醇。
[0071]
多元醇(a)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地大于或等于3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400且小于或等于75000,还更优选大于或等于450且小于或等于50000,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500且小于或等于30000。将多元醇(a)的数均分子量mn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
[0072]
多元醇(a)优选地含有包括三个oh基团并且数均分子量mn大于或等于3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0的多元醇(a1)。可以含有一种多元醇(a1),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多元醇(a1)。多元醇(a)中的多元醇(a1)的含量比优选大于或等于5重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25重量%且小于或等于100重量%,还更优选大于或等于50重量%且小于或等于100重量%。将多元醇(a)中的多元醇(a1)的含量比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多元醇(a1)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大于或等于10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200且小于或等于80000,还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500且小于或等于70000,还优选大于或等于1750且小于或等于50000,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1500且小于或等于40000,最优选大于或等于2000且小于或等于30000。将多元醇(a1)的数均分子量mn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
[0073]
多元醇(a)可以含有具有三个以上oh基团并且数均分子量mn小于或等于20000的多元醇(a2)。可以含有一种多元醇(a2),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多元醇(a2)。多元醇(a2)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2000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50且小于或等于10000,还更优选大于或等于200且小于或等于7500,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300且小于或等于6000,最优选大于或等于300且小于或等于5000。作为多元醇(a2)的包括四个oh基团的多元醇(四醇)、包括五个oh基团的多元醇(五醇)或包括六个oh基团的多元醇(六醇)中的至少一种的总量(作为多元醇(a)中的含量比)优选小于或等于70重量%,更优选小于或等于60重量%,更加优选小于或等于40重量%,并且特别优选小于或等于30重量%。
[0074]
在多元醇(a)中将作为多元醇(a2)的包括四个oh基团的多元醇(四醇)、包括五个oh基团的多元醇(五醇)或包括六个oh基团的多元醇(六醇)中的至少一种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供具有出色的透明性的聚氨酯系树脂,并且另外还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
[0075]
可以含有一种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多官能异氰
酸酯化合物(b)。作为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可以采用可用于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的任何合适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实例包括多官能脂族系异氰酸酯化合物、多官能脂环族异氰酸酯和多官能芳族异氰酸酯化合物。
[0076]
多官能脂族系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三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2

亚丙基二异氰酸酯、1,3

亚丁基二异氰酸酯、十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2,4,4

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0077]
多官能脂环族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实例包括1,3

环戊烯二异氰酸酯、1,3

环己烷二异氰酸酯、1,4

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氢化二甲苯二异氰酸酯、氢化甲苯二异氰酸酯和氢化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
[0078]
多官能芳族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实例包括苯二异氰酸酯、2,4

甲苯二异氰酸酯、2,6

甲苯二异氰酸酯、2,2
′‑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
′‑
甲苯胺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醚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基二异氰酸酯、1,5

萘二异氰酸酯和二甲苯二异氰酸酯。
[0079]
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实例还包括各种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的三羟甲基甲烷加成产物、与水反应的缩二脲产物和包括异氰尿酸酯环的三聚体。此外,这些化合物可以组合使用。
[0080]
在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中,nco基团与oh基团的当量比(表示为nco基团/oh基团)优选小于或等于5.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3.0,更加优选大于或等于0.2且小于或等于2.5,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0.3且小于或等于2.25,最优选大于或等于0.5且小于或等于2.0。将nco基团/oh基团的当量比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
[0081]
关于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与多元醇(a)的含量比,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优选大于或等于1.0重量%且小于或等于30重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5重量%且小于或等于27重量%,更加优选大于或等于2.0重量%且小于或等于25重量%,特别优选从2.3重量%到23重量%,最优选大于或等于2.5重量%且小于或等于20重量%。将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含量比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聚氨酯系树脂具体优选地通过使含有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固化来形成。作为用于通过使含有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固化来形成聚氨酯系树脂的方法,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法,比如通过本体聚合、溶液聚合等的氨基甲酸酯化反应法,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
[0082]
为了使含有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固化,优选地使用催化剂。催化剂的实例包括有机金属系化合物和叔胺化合物。有机金属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铁系化合物、锡系化合物、钛系化合物、锆系化合物、铅系化合物、钴系化合物和锌系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在粘着剂层的贮存期和反应速度方面,铁系化合物和锡系化合物是优选的。
[0083]
铁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乙酰丙酮合铁和2

乙基己酸铁。锡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二丁基二氯化锡、二丁基氧化锡、二丁基二溴化锡、二丁基马来酸锡、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二丁
基二乙酸锡、二丁基二硫化锡、三丁基甲氧化锡、三丁基乙酸锡、三乙基乙氧化锡、三丁基乙氧化锡、二辛基氧化锡、二辛基二月桂酸锡、三丁基氯化锡、三丁基三氯乙酸锡和2

乙基己酸锡。
[0084]
钛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二丁基二氯化钛、钛酸四丁酯和丁氧基三氯化钛。锆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环烷酸锆和乙酰丙酮合锆。铅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油酸铅、2

乙基己酸铅、苯甲酸铅和环烷酸铅。钴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2

乙基己酸钴和苯甲酸钴。锌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环烷酸锌和2

乙基己酸锌。叔胺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三乙胺、三亚乙基二胺和1,8

二氮杂双环

(5,4,0)

十一烯

7。
[0085]
可以含有一种催化剂,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催化剂。此外,催化剂可以与交联延迟剂等组合使用。催化剂相对于多元醇(a)的量优选大于或等于0.005重量%且小于或等于1.00重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0.0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0.75重量%,更加优选大于或等于0.0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0.50重量%,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0.0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0.20重量%。将催化剂的量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
[0086]
含有多元醇(a)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可以含有任何其他合适的组分,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任何其他合适的组分的实例包括:除了聚氨酯系树脂以外的树脂组分;增粘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粉末;颜料;箔;软化剂;抗老化剂,导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缓蚀剂;热稳定剂,聚合抑制剂;助流剂;溶剂;以及催化剂。
[0087]
(由含有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
[0088]
由含有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聚氨酯系树脂,只要聚氨酯系树脂是通过使用所谓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作为原料得到的聚氨酯系树脂即可。由含有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的实例包括由含有作为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聚氨酯多元醇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可以含有一种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可以含有一种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
[0089]
作为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聚氨酯多元醇优选通过单独的聚酯多元醇(a1)或聚醚多元醇(a2)、或者聚酯多元醇(a1)和聚醚多元醇(a2)的混合物与有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a3)在催化剂存在下或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的反应而得到。
[0090]
作为聚酯多元醇(a1),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聚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a1)的实例包括通过使酸组分与二醇组分反应得到的聚酯多元醇。
[0091]
酸组分的实例包括对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和偏苯三甲酸。二醇组分的实例包括乙二醇、丙二醇、二甘醇、丁二醇、1,6

己二醇、3

甲基

1,5

戊二醇、3,3
′‑
二羟甲基庚烷、聚氧乙二醇(polyoxyethylene glycol)、聚氧丙二醇(polyoxypropylene glycol)、1,4

丁二醇、新戊二醇和丁基乙基戊二醇,并且多元醇组分的实例包括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聚酯多元醇(a1)的其他实例包括通过内酯比如聚己内酯、聚(β

甲基

γ

戊内酯)和聚戊内酯的开环聚合得到的聚酯多元醇。
[0092]
作为聚酯多元醇(a1),可以使用低分子量聚酯多元醇到高分子量聚酯多元醇中的任一种。作为聚酯多元醇(a1)的分子量,数均分子量优选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0。当数均分子量小于100时,反应性增大,并且可能容易造成凝胶化。当数均分子量大于100000时,反应性降低,并且另外,聚氨酯多元醇自身的内聚力可能差。在聚氨酯多元醇中包含的多元醇中,聚酯多元醇(a1)的使用量优选大于或等于0摩尔%且小于或等于90摩尔%。
[0093]
作为聚醚多元醇(a2),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a2)的实例包括:通过使用低分子量多元醇比如水、丙二醇、乙二醇、甘油或三羟甲基丙烷作为引发剂,使环氧化合物比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或环氧丁烷、四氢呋喃的聚合得到的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a2)的具体实例包括具有两个以上官能团的聚醚多元醇,比如聚丙二醇、聚乙二醇和聚四亚甲基二醇。作为聚醚多元醇(a2),可以使用低分子量聚醚多元醇到高分子量聚醚多元醇中的任一种。作为聚醚多元醇(a2)的分子量,数均分子量优选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0。当数均分子量小于100时,反应性增大,并且可能容易造成凝胶化。当数均分子量大于100000时,反应性降低,并且另外,聚氨酯多元醇自身的内聚力可能差。
[0094]
在聚氨酯多元醇中包含的多元醇中,聚醚多元醇(a2)的使用量优选大于或等于0摩尔%且小于或等于90摩尔%。根据需要,聚醚多元醇(a2)可以部分地被以下各项取代:二醇,比如乙二醇、1,4

丁二醇、新戊二醇、丁基乙基戊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多元胺,比如乙二胺、n

氨基乙基乙醇胺、异佛尔酮二胺和二甲苯二胺;等等。
[0095]
作为聚醚多元醇(a2),可以仅使用双官能聚醚多元醇,或者可以使用各自具有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0的数均分子量并且每分子至少具有三个以上羟基的聚醚多元醇中的一些或全部。使用各自具有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0的数均分子量并且每分子至少具有三个以上羟基的聚醚多元醇中的一些或全部作为聚醚多元醇(a2)可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在粘着力和再剥离性之间的平衡。当在这样的聚醚多元醇中,数均分子量小于100时,反应性增大,并且可能容易造成凝胶化。此外,在这样的聚醚多元醇中,当数均分子量大于100000时,反应性降低,并且另外,聚氨酯多元醇自身的内聚力可能差。这样的聚醚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
[0096]
作为有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a3),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有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有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a3)的实例包括芳族多异氰酸酯、脂族多异氰酸酯、芳族脂族多异氰酸酯和脂环族多异氰酸酯。
[0097]
芳族多异氰酸酯的实例包括1,3

苯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基二异氰酸酯、1,4

苯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

甲苯二异氰酸酯、2,6

甲苯二异氰酸酯、4,4
′‑
甲苯胺二异氰酸酯、2,4,6

三异氰酸酯基甲苯、1,3,5

三异氰酸酯基苯、邻联茴香胺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醚二异氰酸酯和4,4

,4
″‑
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
[0098]
脂族多异氰酸酯的实例包括三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2

亚丙基二异氰酸酯、2,3

亚丁基二异氰酸酯、1,3

亚丁基二异氰酸酯、十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2,4,4

三甲基1,6

己二异氰酸酯。
[0099]
芳族脂族多异氰酸酯的实例包括ω,ω
′‑
二异氰酸酯基

1,3

二甲基苯、ω,ω
′‑
二异氰酸酯基

1,4

二甲基苯、ω,ω
′‑
二异氰酸酯基

1,4

二乙基苯、1,4

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和1,3

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
[0100]
脂环族多异氰酸酯的实例包括3

异氰酸酯基甲基

3,5,5

三甲基环己基异氰酸酯、1,3

环戊烷二异氰酸酯、1,3

环己烷二异氰酸酯、1,4

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

2,4

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

2,6

环己烷二异氰酸酯、4,4
′‑
亚甲基双(环己基异氰酸酯)、1,4

双(异氰酸酯基甲基)环己烷和1,4

双(异氰酸酯基甲基)环己烷。
[0101]
作为有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a3),可以组合使用三羟甲基丙烷加成产物、与水反应的缩二脲产物、包括异氰尿酸酯环的三聚体等。
[0102]
作为可以用于得到聚氨酯多元醇的催化剂,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催化剂。这样的催化剂的实例包括叔胺系化合物和有机金属系化合物。叔胺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三乙胺、三亚乙基二胺和1,8

二氮杂双环

(5,4,0)

十一烯

7(dbu)。有机金属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锡系化合物和非锡系化合物。
[0103]
锡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二丁基二氯化锡、二丁基氧化锡、二丁基二溴化锡、二丁基二马来酸锡、二丁基二月桂酸锡(dbtdl)、二丁基二乙酸锡、二丁基二硫化锡、三丁基硫化锡、三丁基氧化锡、三丁基乙酸锡、三乙基乙氧化锡、三丁基乙氧化锡、二辛基氧化锡、三丁基氯化锡、三丁基三氯乙酸锡和2

乙基己酸锡。
[0104]
非锡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钛系化合物,比如二丁基二氯化钛、钛酸四丁酯和丁氧基三氯化钛;铅系化合物,比如油酸铅、2

乙基己酸铅、苯甲酸铅和环烷酸铅;铁系化合物,比如2

乙基己酸铁和乙酰丙酮合铁;钴系化合物,比如苯甲酸钴和2

乙基己酸钴;锌系化合物,比如环烷酸锌和2

乙基己酸锌;以及锆系化合物,比如环烷酸锆。
[0105]
当使用催化剂来得到聚氨酯多元醇时,在包括单一种类催化剂的体系中可能引起诸如反应溶液混浊或凝胶化的问题,因为在包括两种多元醇即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的体系中,两种多元醇之间的反应性不同。因此,使用两种催化剂来得到聚氨酯多元醇,由此对反应速度、催化剂的选择性等的控制变得容易,从而解决这些问题。两种催化剂的组合的实例包括叔胺/有机金属系催化剂、锡系/非锡系催化剂以及锡系/锡系催化剂,优选锡系/锡系催化剂,更优选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和2

乙基己酸锡的组合。2

乙基己酸锡/二丁基二月桂酸锡的混配比以重量比计为优选小于1,更优选大于或等于0.2且小于或等于0.6。当混配比大于1时,催化剂活性的平衡可能容易导致凝胶化。
[0106]
当使用催化剂来得到聚氨酯多元醇时,相对于聚酯多元醇(a1)、聚醚多元醇(a2)和有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a3)的总量的催化剂的使用量优选大于或等于0.0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1.0重量%。当使用催化剂来得到聚氨酯多元醇时,反应温度优选低于100℃,更优选高于或等于85℃且低于或等于95℃。当反应温度高于100℃时,控制反应速度和交联结构可能变得困难,因此得到具有规定分子量的聚氨酯多元醇可能变得困难。得到聚氨酯多元醇不一定要使用催化剂。在此情况下,反应温度优选高于或等于100℃,更优选高于或等于110℃。此外,为了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得到聚氨酯多元醇,反应优选进行三小时以上。
[0107]
用于得到聚氨酯多元醇的方法的实例包括:将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催化剂和有机多异氰酸酯放入容量瓶中的方法1),以及将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和催化剂放入烧瓶中得到混合物并将有机多异氰酸酯滴加到混合物中的方法2)。作为用于得到聚氨酯多元醇的方法,在控制反应方面,方法2)是优选的。
[0108]
为了得到聚氨酯多元醇,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溶剂。溶剂的实例包括甲乙酮、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和丙酮。在这些溶剂中,甲苯是优选的。作为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
可以加入如上所述的化合物。
[0109]
含有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组合物可以含有任何其他合适的组分,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任何其他合适的组分的实例包括:除了聚氨酯系树脂以外的树脂组分;增粘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粉末;颜料;箔;软化剂;抗老化剂,导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缓蚀剂;热稳定剂,聚合抑制剂;助流剂;溶剂;以及催化剂。
[0110]
用于制备由含有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混合物形成的聚氨酯系树脂的方法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制备方法,只要所述方法是用于通过使用所谓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作为原料来制备聚氨酯系树脂的方法即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大于或等于3000且小于或等于1000000。在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中,作为nco基团/oh基团的nco基团与oh基团的当量比优选小于或等于5.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0.01且小于或等于3.0,更加优选大于或等于0.02且小于或等于2.5,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0.03且小于或等于2.25,最优选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2.0。将nco基团/oh基团的当量比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
[0111]
关于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与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含量比,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含量优选大于或等于0.0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30重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0.03重量%且小于或等于20重量%,更加优选大于或等于0.05重量%且小于或等于15重量%,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0.075重量%且小于或等于10重量%,最优选大于或等于0.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8重量%。将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b)的含量比调整为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作为粘着剂的冲击吸收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因此,在不卷带气泡的情况下粘附至被粘物变得可能。
[0112]
[丙烯酸系树脂]
[0113]
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丙烯酸系增粘剂,比如例如在jp 2013

241606 a中描述的公知的丙烯酸系增粘剂,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丙烯酸系树脂可以含有任何合适的组分,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这样的组分的实例包括:除了丙烯酸系树脂以外的树脂组分;增粘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粉末;颜料;箔;软化剂;抗老化剂,导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缓蚀剂;热稳定剂,聚合抑制剂;助流剂;溶剂;以及催化剂。
[0114]
[橡胶系树脂]
[0115]
作为橡胶系树脂,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橡胶系增粘剂,比如例如在jp 2015

074771 a中描述的公知的橡胶系增粘剂,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可以含有一种橡胶系增粘剂,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橡胶系增粘剂。橡胶系树脂可以含有任何合适的组分,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这样的组分的实例包括:除了橡胶系树脂以外的树脂组分;增粘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粉末;颜料;箔;软化剂;抗老化剂,导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缓蚀剂;热稳定剂,聚合抑制剂;助流剂;溶剂;以及催化剂。
[0116]
[有机硅系树脂]
[0117]
作为有机硅系树脂,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有机硅系树脂,比如例如在jp 2014

047280 a中描述的公知的有机硅系增粘剂,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可以含有一种有机硅系树脂,或者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机硅系树脂。
[0118]
有机硅系树脂可以含有任何合适的组分,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即可。这样的组分的实例包括:除了有机硅系树脂以外的树脂组分;增粘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粉末;颜料;箔;软化剂;抗老化剂,导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缓蚀剂;热稳定剂,聚合抑制剂;助流剂;溶剂;以及催化剂。作为有机硅系树脂,可以使用具有粘着性的加成反应型有机硅凝胶。有机硅凝胶的硬度(以sris 0101标准的肖氏w型硬度计算)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45,或者在根据jis k2207“石油沥青(petroleum asphalt)”的针入度(25℃)方面理想地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200。作为加成反应型有机硅凝胶,可以相应地选择和使用一般用作各种通常可得的已知有机硅材料的硅化合物。因此,可以使用热固化或冷固化有机硅凝胶、根据固化机理的缩合型或加成型有机硅凝胶等,并且特别地,由加成型有机硅组合物得到的有机硅凝胶是优选的。此外,与硅原子键合的基团也没有特别限制,并且所述基团的实例包括:烷基,比如甲基、乙基和丙基;环烷基,比如环戊基和环己基;烯基,比如乙烯基和烯丙基;芳基,比如苯基和甲苯基;还包括这些基团各自的至少一个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其他结合基团取代的基团。
[0119]
作为具体的加成反应型有机硅凝胶材料,例如,由toray dow corning,co.,ltd.制造的产品名:cf

5106(针入度:150)是优选的。此有机硅凝胶材料包括有机硅树脂,所述有机硅树脂是包括a溶液和b溶液的原料。将两种溶液以规定比率彼此混合并加热,从而得到具有所需针入度的有机硅凝胶材料。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的加成反应型(或交联)有机硅凝胶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但是通常,优选地通过之后描述的作为原料的有机氢聚硅氧烷和烯基聚硅氧烷这二者在催化剂存在下的硅氢化反应(加成反应)来得到加成反应型(或交联)有机硅凝胶。也就是说,本实施方案中提到的有机硅凝胶的原料物质在许多情况下是指有机氢聚硅氧烷和烯基聚硅氧烷。作为原料之一使用的有机氢聚硅氧烷优选为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有机氢聚硅氧烷。
[0120]
[化学式1]
[0121][0122]
在该式中,r1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一价碳氢化物(carbon hydride)基团,各r1相同或不同,r2、r3和r4各自表示r1或

h,r2、r3和r4中的至少两个表示

h,并且x和y是各自表述单元数量的整数,其中所述单元嵌段或无规排列,并且优选地无规排列,x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并且优选为15至40,并且y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并且优选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或等于12。x+y是大于或等于18且小于或等于300的整数,并且优选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200。此外,y/(x+y)≤0.1的范围是优选的,并且当超过此范围时,交联点的数量增加,因此得不到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
[0123]
r1的实例包括通过以下方式得到的卤代碳氢化物(halogenated carbon hydride):用氯原子、氟原子等部分取代烷基(比如甲基、乙基、丙基和丁基)、环烷基(比如
环戊基和环己基)、芳基(比如苯基和甲苯基)、芳烷基(比如苄基和苯乙基)以及它们的氢原子。与硅原子直接结合的氢(si

h)需要和与硅原子直接或间接结合的烯基进行加成反应(硅氢化反应),并且有机氢聚硅氧烷分子中需要至少两个氢原子。少量与硅原子直接结合的氢原子是不理想的,因为在此情况下,交联点的数量过少而无法形成有机硅凝胶,并且没有产生与硅油的特性的区别,而过多数量的与硅原子直接结合的氢原子不是优选的,因为在此情况下,交联点的数量过多,并且没有产生与硅橡胶的特性的区别。
[0124]
此外,作为用于制备根据本实施方案的交联有机硅凝胶的原料中的另一种的烯基聚硅氧烷优选地由以下通式(2)表示。
[0125]
[化学式2]
[0126][0127]
在该式中,r1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一价碳氢化物基团,各r1相同或不同,r5、r6和r7各自表示r1或烯基,r5、r6和r7中的至少两个表示烯基,并且s和t是各自表示单元数量的整数,其中所述单元嵌段或无规排列,并且优选无规排列,s表示大于0的整数,t表示大于0的整数,s+t是10至600的整数,并且t/(s+t)≤0.1也是需要的。此外,t/(s+t)≤0.1的范围是优选的,并且当超过此范围时,交联点的数量增加,因此得不到本实施方案的用于光学用途的透明粘合体。
[0128]
r1的实例包括通过以下方式得到的卤化碳氢化物:用氯原子、氟原子等部分取代烷基(比如甲基、乙基、丙基和丁基)、环烷基(比如环戊基和环己基)、芳基(比如苯基和甲苯基)、芳烷基(比如苄基和苯乙基)以及它们的氢原子。
[0129]
与硅原子直接或间接结合的烯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需要和与硅原子直接结合的氢原子(si

h)进行加成反应(硅氢化反应),并且烯基聚硅氧烷分子中需要至少两个烯基。少量烯基是不理想的,因为在此情况下,交联点的数量过少而无法形成有机硅凝胶,并且没有产生与硅油的特性的区别,而过多数量的烯基不是优选的,因为在此情况下,交联点的数量过多,并且没有产生与硅橡胶的特性的区别。由通式(1)表示的氢聚硅氧烷具有与硅原子直接结合的

h(氢基),并且由通式(2)表示的烯基聚硅氧烷具有碳

碳双键,因此碳

碳双键和所述

h(氢基)进行加成反应,所述反应被称为硅氢化反应。在由通式(1)表示的氢聚硅氧烷中,调整与硅原子直接结合的

h(氢基)和由通式(2)表示的烯基聚硅氧烷的烯基的当量比以使得能够调整有机硅组合物的硬度和缓冲性能。
[0130]
可以通过公知的技术进行硅氢化反应。也就是说,在醇(例如,乙醇、异丙醇)系有机溶剂、芳族碳氢化物(例如,甲苯、二甲苯)系有机溶剂、醚(例如,二烷、thf)系有机溶剂、脂族碳氢化物系有机溶剂、氯代碳氢化物系有机溶剂中或者在没有溶剂的情况下进行反应。此外,反应温度通常高于或等于50℃且低于或等于150℃,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催化剂比如氯铂酸、由氯铂酸和醇所得到的配合物、铂

烯烃配合物、铂

乙烯基硅氧烷配合物或铂

磷配合物进行反应。作为催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烯基聚硅氧烷的催化剂中的铂原子的量通常大于或等于1ppm且小于或等于500ppm,考虑到可固化产品或固化产品的物理性质,
优选大于或等于3ppm且小于或等于250ppm。
[0131]
有机硅凝胶具有来源于有机硅凝胶表面的非交联官能团的粘着性。例如,可以使用应用了公知的粘着性赋予方法的有机硅凝胶。公知的粘着性赋予方法包括:例如,将mq树脂型增粘组分混配到有机硅凝胶中,加入非反应性粘着性组分,并且调整非交联官能团的侧链的长度、末端官能团的类型等以使得表现出粘着性。
[0132]
(颜料)
[0133]
粘着剂组合物中含有颜料3主要为了赋予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遮光性。也就是说,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通过颜料3而具有所需的遮光性。
[0134]
颜料3具有电绝缘性。在本公开中,电绝缘性是指由于大的电阻值而难以导电的性质。颜料3的电阻率(体积电阻率)优选地在1
×
105ω
·
cm至1
×
10
19
ω
·
c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由此,容易得到冲击吸收层10至13各自的电绝缘性。颜料3的电阻率更优选地在1
×
10
11
ω
·
cm至1
×
10
19
ω
·
c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更加优选地在1
×
10
15
ω
·
cm至1
×
10
19
ω
·
c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
[0135]
基于四端子四针法通过例如作为低电阻率计的loresta

gp(型号:uv

3101pc)(由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制造)测量颜料3的电阻率。四端子四针法是如下的方法:其中将四个针状电极以直线上的规定间隔布置在样品(生球(green pellet))的表面上,使规定电流在两个外侧针状电极之间流动,并且测量在两个内侧针状电极之间产生的电位差,由此得到体积电阻率。
[0136]
颜料3包括无机材料。在本公开中,无机材料的实例包括绝缘性氧化物、氮化物、陶瓷等。具体地,可用作颜料3的是含有选自钛、铁、锌、氧化钛、氮化钛和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或氮化物。包括无机材料的颜料3不太可能脱色,并且具有稳定的性质,因此不太可能损害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遮光性。
[0137]
颜料3优选为黑色。在本公开中,在基于cie 1976(l*a*b*)颜色空间(测量光源c:色温6774k)的坐标中,黑色优选地在0≤l*<14,6≤a*≤8,

10≤b*≤

5的范围内。在最优选的实施方案中,l*为1.26,a*为6.9,并且b*为

8.12。例如,颜料3是颜色代码为#0d0015的漆黑色。当颜料3是黑色时,得到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所需遮光性。
[0138]
颜料3是粒子的形式。颜料3的粒子是大致球形的,但是可以具有各种形状。颜料3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地在10nm至300n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因此,颜料3的粒子容易均匀地分散在粘着剂组合物2中。此处,“均匀”意指每单位体积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包含的组成基本上相同。颜料3的平均一次粒径更优选地在10nm至150n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更加优选在10nm至100n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
[0139]
注意,在本公开中,平均一次粒径通过以下方法指定。通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5000以上的放大倍数来观察粘着剂组合物中包含的颜料的粒子。在通过tem或stem获得的图像或者用sem观察的粒子中,不形成聚集体的颜料的粒子被认为是一次粒子。一次粒子的长直径被认为是一次粒径。测量100个一次粒子的一次粒径。基于一次粒径的数量的算术平均值的计算结果定义为平均一次粒径。
[0140]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着剂组合物2,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颜料3的含量在2.5质量份至80质量份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当颜料3的含量在此范围内时,容易在不损害粘
着剂组合物2的应力缓和性和粘着性的情况下得到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遮光性。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着剂组合物2,颜料3的含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5质量份且小于或等于40质量份,更加优选在10质量份至35质量份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
[0141]
此外,优选用有机硅系处理对颜料3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在粘着剂组合物2中的分散性。
[0142]
颜料3优选为钛酸氮化物(氧氮化钛)。钛酸氮化物具有大的氮含量,并且具有通式tio
x
n
y
的组成,其中x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0.50,y大于或等于0.6且小于或等于1.0。当氧的量x小于0.05时,绝缘性很可能是令人不满意的,而当氧的量x大于0.50时,很可能损害遮光性,因此,这样的量不是优选的。当氮的量y小于0.60时,很可能损害遮光性,而当氮的量y大于1.0时,绝缘性很可能是不令人满意的,因此这样的量不是优选的。颜料3可以赋予各冲击吸收层(11、12和13)遮光性,因此除了冲击吸收层(11、12和13)以外,无需再提供另一个用于遮光的层,因此,这提供了以下优点:可以减小本发明的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厚度。
[0143]
(包封液体的胶囊)
[0144]
包封液体的胶囊4主要赋予冲击吸收层10至13应力松弛和热松弛功能。各包封液体的胶囊4通过将液体包封在壳(外壳)中形成。壳含有橡胶弹性树脂。也就是说,壳有弹性,因此加热壳或向壳施加应力使得能够改变壳的粒径和形状。液体具有低于或等于

60℃的熔点和高于或等于180℃的沸点。也就是说,液体在常温常压下不太可能发生向固体物质或气体的相变。
[0145]
各包封液体的胶囊4具有这样的物理性质:由于压力或热量在壳中引起其中的液体的气化膨胀,并且当由此施加的压力或热量被移除时,液体返回其原始状态。因此,当向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施加压力或热量时,压力或热量通过粘着剂组合物2传递至包封液体的胶囊4,并且在壳中引起各包封液体的胶囊4中的液体的气化膨胀。因此,压力或热量被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吸收,并且减少向外部传递。也就是说,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吸收压力或热量的冲击。
[0146]
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各包封液体的胶囊4的壳由合成树脂制成为具有中空的球形形状,并且液体由碳氢化物系发泡剂形成。包封液体的胶囊4的实例包括其中包封有碳氢化物系(异丁烷)发泡剂的真圆形热膨胀性微球,其具有由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共聚物形成的壳,并且其具有约15μm的重均粒径、约1.1的绝对比重、高于或等于90℃且低于或等于115℃的膨胀开始温度和约140℃的最大膨胀温度。此外,包封液体的胶囊4的实例包括其中包封有碳氢化物系(异戊烷)发泡剂(膨胀剂)的真圆形热膨胀性微球,其具有由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

甲基丙烯腈共聚物形成的壳,并且其具有大于或等于约10μm且小于或等于40μm的重均粒径、约1.2的绝对比重、约120℃的膨胀开始温度和约190℃的最大膨胀温度。包封液体的胶囊4的一个实例是由japan fillite co.,ltd.制造的“expancel(注册商标)551de40d42”(平均粒径:30μm至50μm,密度:42kg/m3),其是由偏二氯乙烯和丙烯腈的共聚物制成的微中空体。
[0147]
(散热微粒)
[0148]
含有散热微粒5主要是为了赋予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散热特性,并且作为散热微粒5,可以使用无机材料,比如氢氧化铝、氧化镁、无水碳酸镁、氧化铝、二氧化硅、氮化铝和
氮化硼。注意,散热特性可以通过测量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热导率来评价。
[0149]
加入散热微粒改变了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硬度和粘弹性特性。因此,散热微粒5的粒径和含量至少相应地设定在提供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所需遮光性和冲击吸收性的范围内。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散热特性可以通过测量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相应热导率来评价。
[0150]
(冲击吸收层的制备方法)
[0151]
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10至13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制备方法来制备。冲击吸收层10至13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制备适合于相应物体的粘着剂组合物2,通过成型法比如挤出成型法对粘着剂组合物2进行成型,然后将粘着剂组合物2干燥并固化。冲击吸收层11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将粘着剂组合物2和颜料3彼此混合和捏合,通过成型法比如挤出成型法对粘着剂组合物2进行成型,然后将粘着剂组合物2干燥并固化。冲击吸收层12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将粘着剂组合物2、颜料3和散热微粒5彼此混合和捏合,通过成型法比如挤出成型法对粘着剂组合物2进行成型,然后将粘着剂组合物2干燥并固化。冲击吸收层13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将粘着剂组合物2、颜料3、包封液体的胶囊4和散热微粒5彼此混合和捏合,通过成型法比如挤出成型法对粘着剂组合物2进行成型,然后将粘着剂组合物2干燥并固化。
[0152]
此外,例如,可以使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将作为待包含在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材料的粘着剂组合物涂布到已经进行了剥离过程的剥离衬垫上;然后将剥离衬垫粘附至热扩散层。在此情况下,用于进行涂布的方法的实例包括辊涂、凹面涂布、反向涂布、辊刷、喷涂、气刀涂布法和利用模涂机的挤涂等。此外,可以用合适的溶剂稀释粘着剂组合物。
[0153]
(中击吸收层的物理性质)
[0154]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对玻璃板的粘着力大于或等于1n/20mm。粘着力按如下所述进行测量。在根据jis z0237“压敏胶带和胶片的测试方法”的粘着力测试中的90度剥离的剥离强度被定义为粘着力,并且冲击吸收层对玻璃板的粘着力用90度剥离测试仪以300mm/min的拉伸速率的速度进行测量。如图5中示意性示出的,通过以下方式制备用于评价粘着力的测试样品:将玻璃板300粘附至冲击吸收层10至13各自的一个表面,然后通过底漆(primer a,由shin

etsu chemical co.,ltd.制造)302将树脂膜(emblet,pet,由unitika ltd.制造)301粘附至另一表面(背面)。粘附条件为:将2

kg的辊在树脂膜上前后移动一次,然后将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在23℃静置24小时。此外,玻璃板300是由钠玻璃制成并且厚度为1mm的玻璃板(由hiraoka special glass mfg.co.,ltd.制造)。
[0155]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对玻璃板的粘着力大于或等于1n/20mm。因此,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容易粘附至并粘结至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等的显示面板中所包含的玻璃板,从而不容易从玻璃板脱落。此外,从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可加工性比如再粘附(返工)等的观点来看,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对玻璃板的粘着力优选大于或等于1n/20mm且小于或等于10n/20mm,更优选大于或等于2n/20mm且小于或等于25n/20mm。
[0156]
冲击吸收层10至13各自对于波长大于或等于300nm且小于或等于850nm的光具有小于或等于0.1%的透过率。透过率符合jis k 7136,并且用例如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分光光度计的实例包括分光光度计u

4100(由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制造)。
[0157]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光透过率优选较低,因此其下限为0%。
[0158]
根据jis k 2207,冲击吸收层10至13各自在25℃具有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20的针入度。当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针入度小于30时,冲击吸收层10至13过硬而无法弯曲或拉伸,因此不会柔性形变。当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针入度大于120时,冲击吸收层10至13过软,导致可操作性降低,例如,将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粘附至其他构件的难度增大。在上述条件下的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针入度更优选地在35至120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更加优选在50至110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
[0159]
冲击吸收层10至13各自具有大于或等于20%的冲击吸收率。冲击吸收率按如下所述进行测量。根据jis c 60068
‑2‑
27使用由shinyei testing machinery co.,ltd.制造的摆式冲击测试装置pst

300测量冲击加速度,然后基于下式测量冲击吸收率。
[0160]
冲击吸收率(%)=((1

在存在冲击吸收层的情况下的冲击加速度)/(在不存在冲击吸收层的情况下的冲击加速度))
×
100
[0161]
用于测量冲击加速度的试样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将冲击吸收层10至13中的任一个粘附到具有1.0mm的厚度t的聚碳酸酯板(pc板)上,并且进一步将具有φ20mm(=20mm的直径)和4mm的厚度t的金属圆柱体粘附在冲击吸收层上。
[0162]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冲击吸收率优选地较高,并且上限因此是100%,但是目前可用的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冲击吸收率的上限为85%并且至少为80%。
[0163]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厚度优选地大于或等于40μm且小于或等于450μm。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厚度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100μm且小于或等于400μm。
[0164]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优选地用于例如显示面板的遮光和冲击吸收。因此,容易通过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保护显示面板免受冲击。此外,很可能通过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遮光使显示面板的显示清楚。显示面板是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等。
[0165]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优选地包括单个层。也就是说,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优选地在不与其他层层合的情况下作为单层具有粘着性、遮光性和冲击吸收性。因此,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容易形成为薄的。粘着性意指粘附至其他构件的性质。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粘着性通过对玻璃板的粘着力来定义。此外,遮光性意指屏蔽光的性质。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通过对波长大于或等于300nm且小于或等于850nm的光的透过率来限定。冲击吸收性意指吸收冲击的功能。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冲击吸收性通过冲击吸收率来定义。
[0166]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布置在显示面板的表面上并且以此状态使用。也就是说,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通过层叠到例如平板显示器中使用的显示面板(比如液晶面板)的表面上使用。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在布置在显示面板的表面上之后不需要通过加热和紫外线的后固化。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后固化意指在制备过程的最终阶段中的固化步骤。因此,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在布置在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的状态下不需要通过加热和紫外线的最终固化步骤。也就是说,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可以在不通过加热和紫外线进行后固化的情况下粘结至显示面板的表面。因此,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可以在没有热量和紫外线负面影响显示面板的情况下进行粘结。
[0167]
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可以在常温储存。也就是说,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可以在不需要低温的情况下储存,同时其品质基本上长期不变。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常温意指25℃。此外,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可以在常温储存六个月,同时其粘着性、遮光性、针入度和冲击吸收性基本上不变。
[0168]
[热扩散层]
[0169]
主要提供热扩散层20来提高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热扩散性。也就是说,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热扩散性通过各个热扩散层20提高,因此容易散热。
[0170]
热扩散层20由具有高导热性并且含有例如石墨的材料制成。石墨包括包含以六边形形式结合的碳原子的板状晶体形式的石墨烯(α黑铅结构)的层叠片。因此,热扩散层20在表面方向(xy方向)上比在厚度方向上更容易传导热量,并且热量容易沿着表面方向扩散。热扩散层20通过将包含石墨的片材料桥连接触并且将其粘附至冲击吸收层10的表面来形成。也就是说,不单独需要粘着层来将各热扩散层20设置在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表面上。因此,热量容易从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传导,从而提高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散热特性,并且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厚度不太可能增大并且可以减小。
[0171]
此外,热扩散层20可以包括碳纤维片。碳纤维片是包含碳纤维的片材。也就是说,碳纤维片可以是由碳纤维组成的片材,或者包含碳纤维和其他材料(例如,树脂或除了碳纤维以外的纤维)的复合片材。
[0172]
碳纤维片的厚度、形状、品质等根据形成方法而改变。碳纤维片可以通过不浸渍树脂的形成方法来制备,并且在此情况下,碳纤维片可以通过例如碳素纤维的平纹组织、斜纹组织或丝网组织(screen weaving)的形成方法来制备。备选地,碳纤维片可以通过用树脂浸渍的形成方法来制备,并且在此情况下,碳纤维片可以作为例如ud带或预浸料来制备。
[0173]
具体地,例如,以下指示的项目编号的碳纤维片是可用的。平纹组织碳纤维片:由cast制造,项目编号cf/03mp/1m。碳纤维ud片:由cast制造,项目编号cf/ud/w320/10m。丝网碳纤维片:由cast制造,项目编号cf/15kud200g/1m。
[0174]
当使用碳纤维片作为热扩散层20时,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可容易地折叠。也就是说,使用碳纤维片作为热扩散层20使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可容易地折叠。因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适用于例如可折叠显示面板。
[0175]
当使用碳纤维片作为热扩散层20时,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由于以下原因容易折叠。
[0176]
当折叠冲击吸收层压体时,对各层施加弯曲应力。例如,当使用石墨片作为热扩散层20时,石墨片中的石墨晶体之间的结合力小于弯曲应力,由于冲击吸收层压体中的层间破裂导致差的外观,比如破裂、弯折和起皱。与此相比,在使用碳纤维片作为热扩散层20的情况下,具有高机械强度的柔性碳纤维布置在平布形状中并且进行针织或编织,因此,碳纤维片可以承受弯曲应力,并且可以抑制形成弯折和/或起皱,因此,冲击吸收层压体可容易地折叠。
[0177]
注意,在本公开中,“可折叠”意指即使在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以180
°
弯折时,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都不损坏,并且不损害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性能。
[0178]
热扩散层20的热导率优选地在200w/(m
·
k)至3000w/(m
·
k)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当热扩散层20的热导率在此范围内时,容易得到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所需散热特性。热扩散层20的热导率更优选地在500w/(m
·
k)至3000w/(m
·
k)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
[0179]
热扩散层20的厚度优选地在1μm至100μ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更优选在2μm至
50μ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并且更加优选在5μm至40μ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当热扩散层20的厚度在此范围内时,容易得到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所需散热特性,并且不太可能损害抗弯性和减小的厚度。
[0180]
[屏蔽层]
[0181]
提供屏蔽层40主要为了提高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电磁干扰屏蔽特性。也就是说,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电磁干扰屏蔽特性通过屏蔽层40提高,并且容易进行屏蔽。
[0182]
屏蔽层40利用反射损失、吸收损失等使从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外部辐射的电磁波难以通过屏蔽层40,以使得电磁波几乎不到达其他构件(例如,显示面板)。因此,屏蔽层40优选地包含令人满意地导电的金属,并且由例如铜、铝、镍、铁、金、银或它们的合金制成。
[0183]
屏蔽层40可以由例如通过粘接层30粘结至热扩散层20的表面的金属箔或金属网形成。此外,屏蔽层40可以通过例如金属电镀、气相沉积、溅射、导电性涂料等形成,并且在此情况下,屏蔽层40可以在不设置粘接层30的情况下直接形成在热扩散层20的表面上。在不设置粘接层30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减小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厚度。
[0184]
屏蔽层40优选地包括通过电解过程或压延过程得到的金属箔。在金属箔是铜箔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作为电解铜箔的“由fukuda metal foil&powder co.,ltd.制造的cf系列”、作为压延铜箔的“由jx nippon mining&metals corporation制造的tpc系列、ha

v2系列”等。
[0185]
此外,屏蔽层40可以包括导电布。导电布通过对聚酯纺织布或聚酯无纺布进行金属电镀来形成。导电布可以与例如金属网一起使用。作为导电无纺布(其是导电布的一个实例),可以使用“由seiren co.,ltd.制造的项目编号si

80

301”。此外,作为导电纺织布(其是导电布的一个实例),可以使用“由seiren co.,ltd.制造的项目编号si

80

301”。
[0186]
屏蔽层40的屏蔽性能在1mhz至1ghz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并且优选地在40db至110db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当屏蔽层40的屏蔽性能在此范围内时,容易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所需电磁干扰屏蔽特性。屏蔽层40的屏蔽性能优选地在1mhz至1ghz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并且在40db至110db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更优选在1ghz至10ghz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并且在80db至110db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
[0187]
屏蔽层40的厚度优选地在0.5μm至50μ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当屏蔽层40的厚度在此范围内时,容易得到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所需电磁干扰屏蔽特性,并且不太可能损害抗弯性和减小的厚度。屏蔽层40的厚度更优选地在0.5μm至35μ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更加优选在0.5μm至5μ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
[0188]
[粘接层]
[0189]
粘接层30具有将屏蔽层40粘结至热扩散层20的功能。也就是说,屏蔽层40通过粘接层30粘结至热扩散层20的表面。
[0190]
粘接层30优选地具有高导热性和低弹性。当粘接层30具有高导热性时,热量容易从热扩散层20传导至屏蔽层40,这提高了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散热特性。此外,当粘接层30具有低弹性时,提高了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抗弯性。
[0191]
粘接层30的热导率优选地在200w/(m
·
k)至3000w/(m
·
k)的范围内(包括端点
值)。当粘接层30的热导率在此范围内时,容易得到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所需散热特性。粘接层30的热导率更优选地在500w/(m
·
k)至3000w/(m
·
k)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
[0192]
粘接层30的弹性在25℃至100℃(包括端点值)优选地具有在103pa至105pa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储能弹性模量,并且优选地具有在10
‑2至1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的tanδ。当粘接层30的储能弹性模量在此范围内时,容易得到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的所需抗弯性。粘接层30在25℃至100℃(包括端点值)的储能弹性模量更优选地在104至105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粘接层30可以包含:例如,环氧系粘结剂,比如epo

tek系列的项目编号t7109

19(由epoxy technology,inc.制造),或丙烯酸粘结剂,比如threebond3955(由threebond co.,ltd.制造)。
[0193]
如图3所示,粘接层30优选地包含环氧树脂31、固化剂32、石墨烯粘结结构33和散热微粒34。
[0194]
作为环氧树脂31,具有强的韧性以提高粘接层30的抗裂性的树脂是优选的,并且环氧树脂31的实例优选地如以下表1中所示。
[0195]
[表1]
[0196][0197]
此外,作为环氧树脂31,具有柔性(低弹性)的环氧树脂是优选的。因此,优选地使用表1中的3至8号中的环氧树脂。使用具有柔性的环氧树脂提高粘接层30的抗弯性。具有柔性的环氧树脂是拉伸伸长率优选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15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150%、更加优选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180%,拉伸弹性模量优
选小于3000mpa、更优选小于2800mpa、更加优选小于2500mpa,和/或弯曲弹性模量优选小于2000mpa、更优选小于1800mpa、更加优选小于1500mpa的环氧树脂。
[0198]
环氧树脂的柔性根据环氧树脂的柔性结构部分(表1中双箭头指示的部分)的主链中的原子数和刚性结构(苯环通过碳原子连接的部分)的数量而变化。因此,调整柔性结构部分的数量和刚性结构的数量以获得所需性能,比如撕裂强度。
[0199]
注意,柔性结构部分具有由以下通式(3)或(4)表示的结构。
[0200]
[化学式3]
[0201][0202]
在式(3)中,r1和r2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烷基,并且m是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5的整数。
[0203]
[化学式4]
[0204][0205]
在式(4)中,r3和r4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烷基,并且n是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5的整数。
[0206]
固化剂32引起环氧树脂31的反应以使环氧树脂31固化。具体地,可以使用多种阳离子固化剂和阴离子固化剂作为固化剂32。固化剂32优选地以与环氧树脂31类似的方式具有柔性。这提高了粘接层30的抗弯性。作为具有柔性的固化剂,例如,可以使用由san

apro ltd.生产的cpi

100p、cpi

101a、cpi

200k,由adeka corporation生产的sp

170,和由wako pure chemical corporation生产的b2380、c1390、d2238、d2960、i0591、m1209、n0137、t1608。
[0207]
包括石墨烯粘结结构33以提高对热扩散层20中包含的石墨烯的粘结性。石墨烯粘结结构33是各自具有与石墨烯结构类似的结构的分子,并且例如,可以使用由osaka gas chemicals co.,ltd.生产的ogsol pg

100和ogsol eg

200。
[0208]
散热微粒34类似于散热微粒5。
[0209]
[冲击吸收层压体的使用]
[0210]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各自通过粘附至其他构件来使用。在此情况下,冲击吸收层10至13各自具有粘着性。因此,可以使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表面与其他构件的表面接触,并且可以将各冲击吸收层10至13的表面粘附至其他构件的表面。注意,当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要紧密粘附至其他构件时,可以一起使用粘结剂和/或粘
着剂。
[0211]
其他构件是容易受冲击损坏的构件,并且如图4所示,是例如显示面板300,比如液晶面板或有机el面板。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400中,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与显示面板300的背面(在其上将要显示文字和/或图像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也就是说,在显示面板300的非显示侧的表面)接触并且粘附至显示面板300的背面。显示面板的实例包括柔性有机液晶显示器(olcd)、电子纸(e paper)、有机el显示器(oled)、量子点显示器(qled)和微型led显示器(μled)。
[0212]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和101与通过已知技术形成的那些相比更薄,并且柔性更大以允许弯曲挠度,重量更轻,并且具有弯折功能等,并且还具有遮光性、散热特性和电磁干扰屏蔽特性。因此,将各冲击吸收层压体100或101粘附至显示面板300比如液晶面板或有机el面板还使得能够提供一种光学显示单元,其在使用显示面板300时实现了大屏幕,并且使得在携带显示面板300时能够折叠显示面板300以减小其尺寸。
实施例
[0213]
(实施例1)
[0214]
通过混合以下各项得到混合物:40重量份的聚二有机硅氧烷(两端都用三甲基硅氧基封端的二甲基聚硅氧烷,其具有含有与si原子键合的烯基的分子链,并且分子量(mw)为约660,000);60重量份的聚有机硅氧烷(包括(ch3)3sio
1/2
单元(m单元)和sio
4/2
单元(q单元)的聚硅氧烷,m单元/q单元的摩尔比为0.75,分子量(mw)为约8,000,并且在室温为橡胶态);0.4重量份的聚有机氢硅氧烷(两个端基被三甲基硅氧基封端的二甲基氢聚硅氧烷,其具有含有与si原子键合的氢基的分子链,并且分子量(mw)为约1,600);0.3重量份的反应抑制剂(1

乙炔基环己醇);0.15重量份的加成反应所需的固化催化剂(铂

乙烯基二聚体配合物(pt:2%wt));以及1.0重量份的异氰尿酸酯衍生物(异氰尿酸三[3

(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并且将混合物用51重量份的甲苯稀释,由此得到涂布用混合物。该涂布用混合物包含粘着剂组合物的原料、颜料和散热微粒。
[0215]
将涂布用混合物涂布至剥离膜(产品名“mrf#38”,由mitsubishi plastics,inc.制造)的剥离处理表面,使固化后的厚度为100μm,然后将作为热扩散层的石墨片(由guardnec co.,ltd制造,项目编号:gd

25,厚度:25μm)粘附至涂布用混合物,并且将所得产物在130℃进行热固化3分钟,由此得到中间层压体。中间层压体中的混合物的固化干燥产物用作冲击吸收层,并且冲击吸收层包含粘着剂组合物(固化物)。向中间层压体的石墨片的整个表面涂布液体粘结剂(由epoxy technology,inc.制造的项目编号t7109

19(epo

tek系列(注册商标)),使厚度为25μm,将作为屏蔽层的铜箔(由fukuda metal foil&powder co.,ltd.制造的用于电磁波屏蔽的电解铜箔cf)粘附至液体粘结剂,然后将所得产物在室温静置24小时以上,由此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不包括铜箔在内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总厚度:150μm)。
[0216]
实施例1的组成在表2中示出。
[0217]
[表2]
[0218][0219]
(实施例2)
[0220]
将由shin

etsu chemical co.,ltd.制造的双液加成反应型有机硅凝胶(型号:x32

3443)涂布至剥离膜(产品名“mrf#38”,由mitsubishi plastics,inc.制造)的剥离处理表面,使固化后的厚度为100μm,然后将作为热扩散层的石墨片(由guardnec co.,ltd制造,项目编号:gd

25,厚度:25μm)粘附至双液加成反应型有机硅凝胶,并且将所得产物在130℃进行热固化3分钟,由此得到中间层压体。中间层压体中的双液加成反应型有机硅凝胶的固化干燥产物用作冲击吸收层,并且冲击吸收层包含粘着剂组合物(双液加成反应型有机硅凝胶的固化物)。向中间层压体的石墨片的整个表面涂布液体粘结剂(由epoxy technology,inc.制造的产品编号epo

tek(注册商标)的项目编号t7109

19),使厚度为25μm,将作为电磁屏蔽层的铜箔(由fukuda metal foil&powder co.,ltd.制造的用于电磁波屏蔽的电解铜箔cf)粘附至液体粘结剂,然后将所得产物在室温静置24小时以上,由此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不包括铜箔在内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总厚度:150μm)。
[0221]
(实施例3)
[0222]
将60重量份的丙烯酸二环戊基酯(dcpma,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40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甲酯)、3.5重量份的链转移剂(α

硫代甘油)和100重量份的聚合溶剂(甲苯)放入四颈烧瓶中,并且在氮气气氛中在70℃搅拌1小时。然后,加入0.2重量份的聚合引发剂(2,2
′‑
偶氮二异丁腈),并且使其反应在70℃进行2小时,随后在80℃进行2小时,由此得到反应溶液。之后,将反应溶液放入130℃

温度气氛中以干燥和移除甲苯、链转移剂和未反应的单体,由此制备固体丙烯酸聚合物。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的目标值为5.1
×
103。
[0223]
接下来,将0.035重量份的光聚合引发剂a(产品名“irgacure 184”,由basf制造)和0.035重量份的光聚合引发剂b(产品名“irgacure 651”,由basf制造)混入到单体混合物中(该单体混合物通过混合68重量份的丙烯酸2

乙基己酯(2eha)、14.5重量份的n

乙烯基
‑2‑
吡咯烷酮(nvp)和17.5重量份的丙烯酸2

羟基乙酯(hea)得到的),然后用紫外线照射以得到20
±
3pa
·
s的粘度(测量条件:bh粘度计5号转子,10rpm,测量温度:30℃),由此制备其中单体组分部分地聚合的预聚物组合物。
[0224]
通过将5重量份的丙烯酸聚合物、0.15重量份的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和0.3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产品名“kbm

403”,由shin

etsuchemical co.,ltd.制造)加入到100重
量份的预聚物组合物中并且与其混合得到混合物。
[0225]
将混合物涂布至剥离膜(产品名“mrf#38”,由mitsubishi plastics,inc.制造)的剥离处理表面,使形成粘着剂层后的厚度为100μm,然后将作为热扩散层的石墨片(由guardnec co.,ltd制造,项目编号:gd

25,厚度:25μm)粘附至混合物。之后,在以下条件下进行紫外线照射:照度为5mw/cm2,并且光量为1500mj/cm2,以引起树脂的光固化,由此得到中间层压体。中间层压体中的树脂的固化干燥产物用作冲击吸收层,并且冲击吸收层包含粘着剂组合物(树脂的固化物)。向中间层压体的石墨片的整个表面涂布液体粘结剂(由epoxy technology,inc.制造的产品编号epo

tek(注册商标)的项目编号t7109

19),使厚度为25μm,将作为电磁屏蔽层的铜箔(由fukuda metal foil&powder co.,ltd.制造的用于电磁波屏蔽的电解铜箔cf)粘附至液体粘结剂,然后将所得产物在室温静置24小时以上,由此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不包括铜箔在内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总厚度:150μm)。
[0226]
实施例3的组成在表3中示出。
[0227]
[表3]
[0228][0229]
(实施例4)
[0230]
作为冲击吸收层的基础聚合物,将86.5重量份的多元醇a(preminol)s4011(聚丙二醇,数均分子量:10,000,agc inc.))、0.5重量份的多元醇b(excenol 410ne(季戊四醇的烷氧化物加合物,数均分子量:550,agc inc.))、8重量份的monool(preminol)s1004f(聚氧亚丙基烷基醚,数均分子量:3,500,agc inc.))、5重量份的松香二醇(pine crystal d6011(含松香的二醇;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ltd.))和20重量份的增粘剂(benzel a75
(松香酯系树脂;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ltd.))彼此混合,并且通过在80℃加热0.5小时进行熔融,由此得到混合物。然后,将5.5重量份的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加入到混合物中并且在90℃进行反应3小时,由此得到预聚物。将预聚物在室温冷却24小时以上,并且将3.5重量份的作为固化剂的微粉涂料胺与100重量份的由此得到的预聚物混合并且搅拌,由此得到最终混合物。
[0231]
注意,微粉涂料胺如以下所述根据jp 2000

117090a制备。通过将76.9重量份的中心粒径为约8μm的1,12

十二烷二胺(熔点71℃)和23.1重量份的中心粒径为约0.02μm的超细粒子氧化钛彼此混合得到混合物,并且对混合物进行通过高速冲击型混合搅拌机(由nisshin engineering inc.制造,hi

x混合器)进行的复合成形过程,由此得到100重量份的微粉涂料胺,其是中心粒径为约0.02μm并且固定至中心粒径为约8μm的1,12

十二烷二胺的表面的氧化钛的超细粒子。
[0232]
将最终混合物涂布至剥离膜(产品名“mrf#38”,由mitsubishi plastics,inc.制造)的剥离处理表面,使形成粘着剂层后的厚度为100μm,然后将作为热扩散层的石墨片(由guardnec co.,ltd制造,项目编号:gd

25,厚度:25μm)粘附至最终混合物。之后,在80℃气氛中对最终混合物进行热固化1分钟,由此得到中间层压体。中间层压体中的最终混合物的固化干燥产物用作冲击吸收层,并且冲击吸收层包含粘着剂组合物(预聚物的固化物)。向中间层压体的石墨片的整个表面涂布液体粘结剂(由epoxy technology,inc.制造的产品编号epo

tek(注册商标)的项目编号t7109

19),使厚度为25μm,将作为电磁屏蔽层的铜箔(由fukuda metal foil&powder co.,ltd.制造的用于电磁波屏蔽的电解铜箔cf)粘附至液体粘结剂,然后将所得产物在室温静置24小时以上,由此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不包括铜箔在内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总厚度:150μm)。
[0233]
实施例4的组成在表4中示出。
[0234]
[表4]
[0235][0236]
(实施例5)
[0237]
除了在实施例1的混合物的涂布之前,将2.5重量份的绝缘黑色颜料(由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制造的项目编号13m

c)与100重量份的混合物混合并且分散于该混合物中以外,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不包括铜箔在内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总厚度:150μm)。波长大于或等于300nm且小于或等于850nm的光的透过率(%)降低至0.1%以下。冲击吸收层中包含颜料,这使得能够降低光透过率。
[0238]
实施例5的组成在表5中示出。
[0239]
[表5]
[0240][0241]
(实施例6)
[0242]
除了在第一实施例的混合物的涂布之前,将2.5重量份的绝缘黑色颜料(由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制造的项目编号13m

c)和30重量份的微细散热粒子(二氧化硅填料,由admatechs company limited制造的项目编号s0

c1)与100重量份的混合物混合并且分散于该混合物中以外,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除了铜箔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总厚度:150μm)。波长大于或等于300nm且小于或等于850nm的光的透过率(%)降低至0.1%以下。冲击吸收层中包含颜料,这使得能够降低光透过率。
[0243]
实施例6的组成在表5中示出。
[0244]
[表6]
[0245][0246]
(实施例7)
[0247]
除了将2.5重量份的绝缘黑色颜料(由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生产的项目编号13m

c)和30重量份的微细散热粒子(二氧化硅填料,由admatechs company limited生产的项目编号s0

c1)与100重量份的实施例2中使用的由shin

etsu chemical co.,ltd.生产的双液加成反应型有机硅凝胶(型号:x32

3443)混合并且分散于所述有机硅凝胶中以外,以与实施例2类似的方式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除了铜箔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
总厚度:150μm)。
[0248]
(实施例8)
[0249]
除了使用压延铜箔(由jx nippon mining&metals corporation制造的ha

v2 12μm)代替电解铜箔作为屏蔽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
[0250]
(实施例9)
[0251]
除了使用导电纺织布(由seiren co.,ltd.生产的项目编号sui

10

30t)代替电解铜箔作为屏蔽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
[0252]
(实施例10)
[0253]
除了使用丙烯酸粘结剂(由threebond co.,ltd.生产的threebond3955)代替环氧系液体粘结剂以外,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
[0254]
(比较例1)
[0255]
将厚度为80μm的高冲击吸收泡沫(由iwatani corporation生产的产品编号isr

tuf

rp)粘附至25

μm厚的透明双面胶带(由nitto denko corporation生产的产品编号cs9861)。然后,将另一个25

μm厚的透明双面胶带粘附至高冲击吸收泡沫。之后,将作为热扩散层的石墨片(由guardnec co.,ltd生产,项目编号:gd

25,厚度25μm)粘附至所述另一个25

μm厚的透明双面胶带。然后,将液体粘结剂(由epoxy technology,inc.生产的产品编号epo

tek(注册商标)的项目编号t7109

19)涂布至整个石墨片,使厚度为25μm。将作为电磁屏蔽层的铜箔(由fukuda metal foil&powder co.,ltd.生产的用于电磁波屏蔽的电解铜箔cf)粘附至液体粘结剂。然后,将所得产物在室温静置24小时以上,由此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不包括铜箔在内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总厚度:180μm)。
[0256]
(比较例2)
[0257]
将总厚度为55μm的遮光聚酯膜胶带(通过将teraoka seisakusho co.,ltd.所生产的项目编号6732#25:遮光基材预先粘附至粘着层而得到的胶带)的遮光基材的背面粘附至25

μm后的透明双面胶带(由nitto denko corporation生产,项目编号cs9861)。然后,将厚度为80μm的高冲击吸收泡沫(由iwatani corporation生产,项目编号isr

tuf

rp)粘附至遮光聚酯膜胶带的粘着剂。然后,将另一个25

μm厚的透明双面胶带粘附至高冲击吸收泡沫。之后,将作为热扩散层的石墨片(由guardnec co.,ltd生产,项目编号:gd

25(25μm))粘附至所述另一个25

μm厚的透明双面胶带。之后,将液体粘结剂(由epoxy technology,inc.生产的产品编号epo

tek(注册商标)的项目编号t7109

19)涂布至整个石墨片,使厚度为25μm。将作为电磁屏蔽层的铜箔(由fukuda metal foil&powder co.,ltd.生产的用于电磁波屏蔽的电解铜箔cf)粘附至液体粘结剂。然后,将所得产物在室温静置24小时以上,由此得到冲击吸收层压体(不包括铜箔在内的冲击吸收层压体的总厚度:235μm)。
[0258]
(评价)
[0259]
根据mil

std

810g method 516.6

shock进行落下冲击测试。将粘附至安装在由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生产的galaxy s2上的有机el显示器的背面的层压层材料剥离,然后将各冲击吸收层压体粘附至所述有机el显示器的背面,将有机el显示器重新组装成产品,然后进行测试。
[0260]
根据jis k 7171:2016测量弯曲模量。
[0261]
通过使用由yuasa system co.,ltd.生产的自立型耐久测试机tcd

btfb进行无张
力弯曲测试。将各冲击吸收层压体切割成20

cm的正方形,并且固定为使得直径为20mm的带芯棒对应于由此切割的层压体的中线,并且以每分钟30次的速度重复冲击吸收体的卷起和展开以评价是否发现破裂和/或层间剥离。
[0262]
[表7]
[0263][0264]
[表8]
[0265][0266]
[表9]
[0267][0268]
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3和4中的每一个的比较看出,与丙烯酸系组合物以及聚氨酯系组合物相比,有机硅系组合物中的冲击吸收率更好。此外,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5和6中的每一个的比较看出,波长大于或等于300nm且小于或等于850nm的光的透过率(%)可以降低至0.1%以下。冲击吸收层中包含颜料,这使得能够降低光透过率。此外,与实施例1相比,在其中使用导电纺织布作为屏蔽层的实施例9中,无张力弯曲测试中对破裂和/或层间剥离的耐久性提高得更多。
[0269]
附图标记列表
[0270]
2 粘着剂组合物
[0271]
3 颜料
[0272]
10、11、12、13 冲击吸收层
[0273]
20 热扩散层
[0274]
30 粘接层
[0275]
31 环氧树脂
[0276]
40 屏蔽层
[0277]
100 冲击吸收层压体
[0278]
101 冲击吸收层压体
[0279]
300 显示面板
[0280]
400 显示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