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6300505发布日期:2021-08-17 13:44阅读:75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终端用户对于显示的需求变的更加多样。为了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例如瀑布屏、流海屏等异形显终端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基于此,由小角度弯曲演变到直角弯曲,再演变到超直角弯曲的显示屏逐渐涌现出来。然而,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具备这些弯曲特征的显示模组在制程中存在曲面部分的制作难题。例如,当屏体与盖板贴合完成后需要在屏体背离盖板的一面贴合复合胶膜,而在复合胶膜的贴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复合胶膜与显示模组的曲面部贴合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设计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可避免复合胶膜与平面区的贴合过程中粘胶层提前与弯折区接触而导致贴合不良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贴合方法,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平面区以及弯折区,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夹持组件至少夹持所述复合胶膜的粘胶层上形成的支撑膜,对所述粘胶层用于与所述弯折区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

将所述粘胶层远离所述支撑膜一侧的且用于与所述平面区贴合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所述平面区上;

使滚压组件从所述支撑膜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支撑膜和所述粘胶层与所述弯折区对应一侧的夹持力,使所述粘胶层与所述显示模组贴合。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粘胶层包括热敏胶,所述支撑膜为设置于所述粘胶层上的复合膜层以形成所述复合胶膜,所述滚压组件包括滚轮和加热元件;

其中,所述使滚压组件从所述支撑膜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包括:

启动所述加热元件对所述滚轮进行加热;

将所述滚轮从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由所述滚轮通过所述复合膜层对所述粘胶层进行加热,使所述粘胶层的粘接强度由第一粘接强度转变为第二粘接强度,所述第二粘接强度大于所述第一粘接强度。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粘胶层包括压敏胶,所述支撑膜为设置于所述粘胶层上的复合膜层,所述粘胶层和所述复合膜层形成所述复合胶膜,所述滚压组件包括滚轮;

其中,所述使滚压组件从所述支撑膜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包括:

将所述滚轮从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通过所述滚轮施加到所述粘胶层的压力使所述粘胶层的粘接强度由第一粘接强度转变为第二粘接强度,所述第二粘接强度大于所述第一粘接强度。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复合膜层在所述粘胶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粘胶层重合;

其中,所述通过夹持组件至少夹持粘胶层上形成的支撑膜,对所述粘胶层用于与所述弯折区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包括:

通过所述夹持组件夹持所述复合胶膜靠近所述弯折区一侧的端部,以对所述粘胶层用于与所述弯折区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平面区相对两侧的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

其中,所述使滚压组件从所述支撑膜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支撑膜和所述粘胶层与所述弯折区对应一侧的夹持力,使所述粘胶层与所述显示模组贴合,包括:

使所述滚压组件从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第一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第一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复合膜层以及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一弯折区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使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一弯折区贴合;

使所述滚压组件从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第二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第二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复合膜层以及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二弯折区对应的端部夹持力,使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二弯折区贴合。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支撑膜为粘接于所述粘胶层上的贴合导引膜,所述贴合导引膜在所述粘胶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粘胶层,所述贴合导引膜包括相对所述粘胶层往所述弯折区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夹持部;

其中,所述通过夹持组件至少夹持粘胶层上形成的支撑膜,对所述粘胶层用于与所述弯折区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包括:

通过所述夹持组件夹持所述贴合导引膜的所述夹持部,以对所述粘胶层用于与所述弯折区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粘胶层与所述显示模组贴合后,将所述贴合导引膜从所述粘胶层上剥离;

通过所述夹持组件夹持一复合膜层用于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粘胶层贴合的端部;

将所述复合膜层用于与位于所述平面区的所述粘胶层贴合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所述粘胶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

使所述滚压组件从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弯折区对应的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弯折区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将所述复合膜层贴合至所述粘胶层上。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平面区相对两侧的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所述贴合导引膜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折区和所述第二弯折区对应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

其中,所述使滚压组件从所述支撑膜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支撑膜和所述粘胶层与所述弯折区对应一侧的夹持力,使所述粘胶层与所述显示模组贴合,包括:

使所述滚压组件从所述贴合导引膜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第一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第一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贴合导引膜的第一夹持部的夹持力,使所述贴合导引膜与位于所述第一弯折区的所述粘胶层贴合;

使所述滚压组件从所述贴合导引膜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第二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第二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贴合导引膜的第二夹持部的夹持力,使所述复合膜层与位于所述第二弯折区的所述粘胶层贴合。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使所述滚压组件从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弯折区对应的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弯折区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将所述复合膜层贴合至所述粘胶层上,包括:

使所述滚压组件从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第一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第一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第一弯折区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使所述复合膜层与位于所述第一弯折区的粘胶层贴合;

使所述滚压组件从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所述第二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所述第二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复合膜层与所述第二弯折区对应的端部夹持力,使所述复合膜层与位于所述第二弯折区的粘胶层贴合。

第二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方法彼此贴合的复合胶膜以及显示模组。

基于上述任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在显示模组与复合胶膜进行贴合的过程中,通过夹持组件对复合胶膜的粘胶层靠近显示模组的弯折区的端部施加夹持力,避免复合胶膜与平面区的贴合过程中粘胶层提前与弯折区接触而导致贴合不良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的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通过夹持组件夹持复合胶膜与显示模组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

图3是所述复合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在粘胶层粘接贴合导引膜以辅助粘胶层与显示模组进行贴合的示意图。

图5是通过夹持组件夹持贴合导引膜的夹持部以辅助粘胶层与显示模组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

图6通过夹持组件夹持复合膜层的以辅助复合膜层与粘胶层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

图7是滚压组件往显示模组的第一弯折区滚压以将复合膜层与粘胶层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

图8是滚压组件往显示模组的第二弯折区滚压以将复合膜层与粘胶层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中附图仅起到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本申请所使用的材料或原料均可通过常规途径购买获得,如无特殊说明,本申请所使用的材料或原料均按照本领域常规方式使用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申请方法中。本申请中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

基于前述背景技术所指出的问题,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在显示模组与复合胶膜的贴合过程中,一般无法一次完成贴合,一般分为平面区贴合和弯折区(或曲面区、弧形区)贴合。而在平面区贴合时,由于复合胶膜处于游离状态,容易出现与弯折区提前接触进而导致褶皱、气泡等贴合不良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发明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下方案,在平面区贴合的过程中可采用夹持设备夹持复合胶膜与弯折区对应的端部,在平面区贴合完成后再解除对所述端部的夹持完成弯折区的贴合,如此可以解决上述的平面区贴合过程中复合胶膜与弯折区提前接触而导致的贴合不良的问题。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发明构思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描述。

首先,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的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包括平面区以及弯折区,弯折区又可被称为曲面部、弧形部、异形部等。弯折区和平面区可以为一体结构。下面对该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示例性介绍。

步骤s100,通过夹持组件至少夹持复合胶膜的粘胶层上形成的支撑膜,对粘胶层用于与弯折区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

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可以是夹爪,以对粘胶层用于与弯折区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避免粘胶层在与平面区贴合的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而提前与弯折区接触。

步骤s200,将粘胶层远离所述支撑膜一侧的且用于与平面区贴合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平面区上。

本实施例中,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夹持组件带动粘胶层与显示模组的待贴合面进行对位,然后将粘胶层的至少一部分置于平面区上,以利于后续贴合步骤的开展。

步骤s300,使滚压组件从支撑膜与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对支撑膜与弯折区对应的一侧的夹持力,使粘胶层与显示模组贴合。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滚压组件滚压到弯折区对应的位置可以是一个设定位置,此时再解除对支撑膜与弯折区对应的一侧的夹持力。其中,设定位置可以是位于弯折区的任意位置,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例如弯折区的弯折角度而提前确定)。例如,设定位置可以是沿着平面区往弯折区的延伸方向上且位于弯折区的中心的位置,具体实施时可不受此限定。又例如,设定位置也可以是在贴合操作过程中,由贴合操作对象根据贴合经验而确定,不同的贴合操作对应的设定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确保在平面区的贴合过程中,避免粘胶层与弯折区提前接触即可。

其中,图1所示的贴合流程示例性地概括了通过夹持组件避免复合胶膜与平面区的贴合过程中粘胶层提前与弯折区接触而导致贴合不良的问题。针对粘胶层的不同实现方式,本实施例针对图1的实现方案可以分为不同的技术实现分支,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一技术实现分支>

可以将复合胶膜的粘胶层设计为在外因作用下粘接强度可变的粘接材料,例如,在外因作用前,粘胶层处于低粘度或无粘度的第一粘接强度状态,而在外因作用后,粘胶层处于具有粘度或具有高粘度的第二粘接强度状态。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图2是通过夹持组件夹持复合胶膜与显示模组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图3是所述复合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粘胶层200可以包括热敏胶,相应地此,支撑膜可以为设置于粘胶层21上的复合膜层22。如此,粘胶层21和复合膜层22形成复合胶膜200。复合膜层22在粘胶层2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粘胶层21重合。显示模组100在与复合胶膜200贴合前,已和盖板400完成贴合。显示模组100包括平面区11以及弯折区12。

如图3所示,复合胶膜200可以包括粘胶层21以及位于粘胶层21上的复合膜层22,复合膜层22可以包括位于粘胶层21上的缓冲层221、位于缓冲层221远离粘胶层一侧的绝缘层222、位于绝缘层222远离所述缓冲层221一侧的导电层223、以及位于导电层223远离绝缘层222一侧的保护层224。本实施例中,缓冲层221可以包括泡棉。绝缘层222用于实现导电层223与外部其它导电部分的隔离。导电层223可以用于实现导电性能,例如可以作为静电传导层,实现防静电效果。

进一步参阅图2,滚压组件300可以包括滚轮31和加热元件32。步骤s300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示例性描述如下。

首先,启动加热元件32对滚轮31进行加热。举例而言,加热元件32可以是内嵌于滚轮31的热敏电阻或加热丝,加热元件32可以与外部电源连接,在外部电源通电后则可实现加热元件32的启动以对滚轮31进行加热。

然后,将滚轮31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弯折区12的位置进行滚压,并由滚轮31通过复合膜层22对粘胶层21进行加热,使粘胶层21的粘接强度由第一粘接强度转变为第二粘接强度,第二粘接强度大于第一粘接强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粘胶层包括的热敏胶可以由压敏胶进行替代。基于此,滚压组件300则可以只包括滚轮31,而省略加热元件32。

在这种情况下,步骤s300的又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示例性描述如下。

将滚轮31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弯折区12的位置进行滚压,通过滚轮31施加到粘胶层21的压力使粘胶层21的粘接强度由第一粘接强度转变为第二粘接强度。

在上述支撑膜为复合膜层22且粘胶层21包括热敏胶或压敏胶的前提下,步骤s100中,如图2所示,夹持组件500可以夹持粘胶层21以及复合膜层22靠近弯折区12一侧的端部,以对粘胶层21用于与弯折区12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

此外,在一种示例中,显示模组100可以包括平面区11以及分别位于平面区11相对两侧的两个弯折区12(如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在这种情况下,夹持组件500可以包括分别用于夹持复合胶膜200分别与第一弯折区和第二弯折区对应的两侧端部的两个夹爪。由于在进行滚压贴合前,粘胶层21的粘度较低或者不具粘度,当滚压组件300滚压到弯折区12对应的位置处时,夹爪可以容易从粘胶层21脱离以解除对粘胶层21的夹持,以方便粘胶层21进一步与弯折区12贴合。

在具有两个弯折区12的前提下,上述步骤s300可以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一,使滚压组件300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第一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第一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500对复合膜层22以及粘胶层21与第一弯折区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使粘胶层21与第一弯折区贴合;

使滚压组件300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第二弯折区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第二弯折区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500对复合膜层22以及粘胶层21与第二弯折区对应的端部夹持力,使粘胶层21与第二弯折区贴合。

综上所述,在第一技术分支中,通过将粘胶层21设计为包括热敏胶或压敏胶等的技术方案,在复合胶膜200与显示模组100贴合之前,粘胶层21的粘度较低或无粘度,可以通过夹持组件500夹持复合胶膜200的端部,进而在复合胶膜200与显示模组100进行滚压贴合时,可以避免复合胶膜200的粘胶层21提前与弯折区12接触,在平面区11的贴合完成之后,再解除对复合胶膜200端部的夹持力,实现复合胶膜200与显示模组100的完整贴合。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常规复合胶膜的贴合方式,可以避免贴合褶皱以及气泡等贴合不良的问题。

<第二技术实现分支>

如图4所示,示出了在粘胶层粘接贴合导引膜以辅助粘胶层与显示模组进行贴合的示意图。基于此,支撑膜可以是设置于粘胶层21上的贴合导引膜211,贴合导引膜211在粘胶层2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粘胶层21。如此,贴合导引膜211包括相对粘胶层21往弯折区12的方向突出的夹持部,例如分别与第一弯折区以及第二弯折区对应位置的第一夹持部2111和第二夹持部2112。

基于上述方案,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通过夹持组件500夹持贴合导引膜211的夹持部以辅助粘接21与显示模组100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步骤s100可以通过夹持组件500夹持贴合导引膜211的夹持部,以对粘胶层21用于与弯折区12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粘胶层21与显示模组100贴合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0,将贴合导引膜211从粘胶层21上剥离。

步骤s500,通过夹持组件500夹持复合胶膜200的复合膜层22用于与位于弯折区12的粘胶层21贴合的端部,如图6所示。

步骤s600,将复合膜层22用于与位于平面区11的粘胶层21贴合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粘胶层21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如图6所示。

步骤s700,使滚压组件300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弯折区12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弯折区12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500对复合膜层22与弯折区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将复合膜层22贴合粘胶层21上。

步骤s700中,在显示模组100包括分别位于平面区11相对两侧的第一弯折区(如12a)和第二弯折区(如12b)的前提下。

首先,例如图7所示,示出了滚压组件300往显示模组100的第一弯折区12a滚压以将复合膜层22与粘胶层21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可使滚压组件300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第一弯折区12a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第一弯折区12a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对复合膜层22与第一弯折区12a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使复合膜层22与位于第一弯折区12a的粘胶层211贴合。

接着,例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滚压组件300往显示模组100的第二弯折区12b滚压以将复合膜层22与粘胶层21进行贴合的过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可使滚压组件300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第二弯折区12b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第二弯折区12b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500对复合膜层22与第二弯折区12b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使复合膜层与位于所述第二弯折区12b的粘胶层21贴合。

此外,在具有两个弯折区的前提下,贴合导引膜211与粘胶层21的贴合方式也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使滚压组件300从贴合导引膜211与所述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第一弯折区12a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第一弯折区12a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500对贴合导引膜211的第一夹持部2111的夹持力,使贴合导引膜211与位于第一弯折区12a的粘胶层21贴合;

使滚压组件300从贴合导引膜211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第二弯折区12b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第二弯折区12b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500对贴合导引膜211的第二夹持部2112的夹持力,使复合膜层22与位于第二弯折区12b的粘胶层21贴合。

如此,在第二技术分支中,通过粘胶层21与复合膜层22的两次贴合,粘胶层21通过设置贴合导引膜211的方式实现对粘胶层21端部的夹持,避免粘胶层21在与平面区11贴合时提前与弯折区12接触导致的贴合不良。其次,在复合膜层22与粘胶层21的贴合过程中,复合膜层22本身不具粘性,可以通过夹持组件500夹持复合膜层22的端部,避免复合膜层22提前与位于弯折区12的粘胶层21接触,导致复合膜层22的贴合不良。如此,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整个复合胶膜200与显示模组100可能产生的贴合不良的问题。

进一步地,针对上述两个技术分支,其中,在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弯折区12a和第二弯折区12b的前提下,步骤s200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示例性描述如下。

首先,使滚压组件300从支撑膜与平面区对应的位置往第一弯折区12a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第一弯折区12a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支撑膜与第一弯折区12a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使粘胶层21与第一弯折区12a贴合;

然后,使滚压组件300从支撑膜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第二弯折区12b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第二弯折区12b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对支撑膜与第二弯折区12b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使粘胶层21与第二弯折区12b贴合。

下面针对上述两个技术分支分别对应的显示模组100与复合胶膜200的完整实现流程进行示例性介绍。

第一,针对第一技术分支,具体的实现流程描述如下。

首先,通过夹持组件500夹持复合胶膜200与弯折区12对应的端部,复合胶膜200包括粘胶层21以及位于粘胶层21上的复合膜层22。

接着,将粘胶层21用于与平面区11贴合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平面区11上。

然后,使滚压组件300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弯折区12的位置进行滚压,以使得粘胶层21被滚压的位置的粘接强度从第一粘接强度变化为第二粘接强度,第二粘接强度大于所述第一粘接强度。

最后,在滚压组件300滚压到弯折区12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所述夹持组件对所述复合胶膜与所述设定位置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使所述复合胶膜与所述显示模组贴合。

第二,针对第二技术分支,具体的实现流程描述如下。

(1),在粘胶层21上形成一贴合导引膜211,贴合导引膜211在粘胶层2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粘胶层21。贴合导引膜211包括相对粘胶层21往弯折区12的方向突出的夹持部。

(2),通过夹持组件500夹持贴合导引膜211的夹持部,以对粘胶层21用于与弯折区12贴合的端部施加夹持力。

(3),使滚压组件300从贴合导引膜211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弯折区12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弯折区12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500对贴合导引膜211与弯折区12对应的夹持部的夹持力,使粘胶层21与显示模组100贴合。

(4),将贴合导引膜211从粘胶层21上剥离。

(5),通过夹持组件500夹持复合膜层22用于与弯折区12对应的粘胶层21贴合的端部。

(6),将复合膜层22用于与平面区11对应的粘胶层21贴合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粘胶层21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

(7)使滚压组件300从复合膜层22与平面区11对应的位置往弯折区12的位置进行滚压,并在滚压到弯折区12对应的位置时,解除夹持组件500对复合膜层与弯折区12对应的端部的夹持力,将复合膜层22贴合至粘胶层21上。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100以及复合胶膜200,显示模组100和复合胶膜200通过上述的贴合方法进行贴合。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盖板400,盖板400贴合在显示模组100远离复合胶膜200的一侧。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复合胶膜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在显示模组100与复合胶膜200进行贴合的过程中,通过夹持组件对复合胶膜200的粘胶层21靠近显示模组100的弯折区12的端部施加夹持力,避免复合胶膜200与平面区11的贴合过程中粘胶层21提前与弯折区12接触而导致贴合不良的问题。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而仅仅是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此外,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