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塑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30879发布日期:2021-11-29 16:10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塑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磨塑胶片材。


背景技术:

2.塑胶主要由碳、氧、氢和氮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元素所构成,成品为固体,在制造过程中是熔融状的液体,因此可以机加热使其熔化、加压力使其流动、冷却使其固化,而形成各种形状,此庞大而变化多端的材料族群称为塑胶。塑胶应用非常广泛,是家电、汽车、手机、pc、医疗器械、照明电器、电缆中不可或缺的部件。随着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家电、汽车、手机、pc、医疗器械等行业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下游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对塑胶的需求。
3.现有的塑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的塑胶散热性能较差,在高温下很容易出现熔化而使塑胶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5.2)现有塑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受到其相邻两个零件间的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以及相邻两个零件间在相互运动时的摩擦作用,使得塑胶很容易发生形变及过渡磨损,有时还会出现塑胶断裂现象。
6.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塑胶进行改进,使其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和耐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备良好散热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塑胶。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耐磨塑胶,包括pi塑胶基体层、设置在所述pi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第一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所述pi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第二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外表面的氮化硼耐磨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外表面的碳化硅耐磨层;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加强凸起,所述碳化硅耐磨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所述碳化硅耐磨层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硬度均≥1000hv。
10.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化硅耐磨层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硬度均为1400~1800hv。
11.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之间还设置有玻璃纤维层。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塑胶的强度和韧性,使得塑胶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硬度。
12.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和所述碳化硅耐磨层之间还设置有碳纳米管层。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塑胶的强度和韧性,使得塑胶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硬度。
13.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i塑胶基体层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银纤抑菌层。通过银纤抑菌层对细菌进行有效抑制并最终杀灭细菌,有助于延长塑胶的使用寿命。
14.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i塑胶基体层的厚度为1~10mm。
15.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化硅耐磨层的厚度为1~5mm。
1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厚度为1~5mm。
17.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的厚度均为1~3mm。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耐磨塑胶,包括pi塑胶基体层、设置在所述pi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第一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所述pi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第二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外表面的氮化硼耐磨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外表面的碳化硅耐磨层;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加强凸起,所述碳化硅耐磨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所述碳化硅耐磨层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硬度均≥1000hv。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和第二石墨烯散热层的双散热层设置,能够有效保证塑胶的散热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氮化硼耐磨层和碳化硅耐磨层的双耐磨层设置,且设置加强凸起,并使耐磨层的硬度均≥1000hv,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塑胶的耐磨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胶兼具良好散热性能和耐磨性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pi塑胶基体层;2、第一石墨烯散热层;3、第二石墨烯散热层;4、氮化硼耐磨层;41、第一加强凸起;5、碳化硅耐磨层;51、第二加强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2.实施例1
23.如图1所示,一种耐磨塑胶,包括pi塑胶基体层1、设置在所述pi塑胶基体层1上表面的第一石墨烯散热层2、设置在所述pi塑胶基体层1下表面的第二石墨烯散热层3、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2外表面的氮化硼耐磨层4、设置在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3外表面的碳化硅耐磨层5;所述氮化硼耐磨层4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加强凸起41,所述碳化硅耐磨层5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51,所述碳化硅耐磨层5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4的硬度均≥1000hv。
2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石墨烯散热层2和第二石墨烯散热层3的双散热层设置,能够有效保证塑胶的散热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氮化硼耐磨层4和碳化硅耐磨层5的双耐磨层设置,且设置加强凸起,并使耐磨层的硬度均≥1000hv,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塑胶的耐磨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胶兼具良好散热性能和耐磨性能。
25.优选地,所述碳化硅耐磨层5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4的硬度均为1400~1800hv。
26.优选地,所述pi塑胶基体层1的厚度为1~10mm;所述碳化硅耐磨层5的厚度为1~5mm;所述氮化硼耐磨层4的厚度为1~5mm;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2和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3的厚度均为1~3mm。
27.实施例2
28.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2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4之间还设置有玻璃纤维层。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塑胶的强度和韧性,使得塑胶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硬度。
29.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30.实施例3
31.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3和所述碳化硅耐磨层5之间还设置有碳纳米管层。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塑胶的强度和韧性,使得塑胶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硬度。
32.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33.实施例4
3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pi塑胶基体层1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银纤抑菌层。通过银纤抑菌层对细菌进行有效抑制并最终杀灭细菌,有助于延长塑胶的使用寿命。
35.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36.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包括pi塑胶基体层、设置在所述pi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第一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所述pi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第二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外表面的氮化硼耐磨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外表面的碳化硅耐磨层;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加强凸起,所述碳化硅耐磨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所述碳化硅耐磨层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硬度均≥1000hv。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耐磨层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硬度均为1400~1800hv。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和所述氮化硼耐磨层之间还设置有玻璃纤维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和所述碳化硅耐磨层之间还设置有碳纳米管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pi塑胶基体层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银纤抑菌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pi塑胶基体层的厚度为1~1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耐磨层的厚度为1~5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硼耐磨层的厚度为1~5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散热层的厚度均为1~3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磨塑胶,包括PI塑胶基体层、设置在PI塑胶基体层上表面的第一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PI塑胶基体层下表面的第二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外表面的氮化硼耐磨层、设置在第二石墨烯散热层外表面的碳化硅耐磨层;氮化硼耐磨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加强凸起,碳化硅耐磨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碳化硅耐磨层和氮化硼耐磨层的硬度均≥1000HV。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石墨烯散热层和第二石墨烯散热层的双散热层设置,能够有效保证塑胶的散热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氮化硼耐磨层和碳化硅耐磨层的双耐磨层设置,且设置加强凸起,并使耐磨层的硬度均≥1000HV,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塑胶的耐磨性能。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塑胶的耐磨性能。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塑胶的耐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李智明 周波 申天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勇嘉新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13
技术公布日:2021/11/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