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6858发布日期:2022-07-15 23:1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内饰材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内饰材料。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安全性和美观性已成主题,消费者在购车时不仅仅只是看重汽车的安全以及外部造型的美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汽车内饰材料的美观,功能性,低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内饰材料已经成为影响汽车整车品质的重要因素。汽车内饰主要是指汽车内部改装所用到的汽车产品,涉及到汽车内部的方方面面,比如汽车方向盘套、汽车坐垫,汽车脚垫、汽车挂件、内部摆件、收纳箱等等都是汽车内饰产品。内饰设计越来越讲究人性化,如强调车内舒适和方便性,精致细腻的质感需求,进而营造一种高品质的感受,成为目前较为迫切的研究方向。
3.为了提升汽车内饰的品质档次,目前普遍采用具有木纹理的内饰,一般为了降低成本,普遍采用的是木纹贴纸的方式,贴合在汽车内饰塑材上,敲击后声音清脆,品质不高并且大多都比较相似。而少数汽车采用木质材料通过多套工艺制作成,还原木质触感,但成本极高。
4.cn202242215u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复合板,它由pp薄膜层、纤维编织增强热塑性树脂片材层、pp麻纤层及无纺布层复合而成,所述纤维编织增强热塑性树脂片材层和pp麻纤层设置在pp薄膜层和无纺布层之间。该专利申请提供的内饰材料具有一定的隔热隔音效果,可以应用于侧围、顶棚,但是并没有考虑其是否具有一定的耐候性以及美观性。
5.cn110341245a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包括有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为3d织物,所述基层的表面复合有表层或/和基层的底面复合有防渗透的底层。该专利申请提供的面料采用了3d织物,具有易分解的效果,但是其并没有较好的观赏性。
6.cn206030658u公开了一种三层复合汽车内饰面料,内饰面料包括海绵、拒水汽车面料和无纺布,在拒水汽车面料的一面设有第一双点涂层且所述的拒水汽车面料通过第一双点涂层复合在海绵的一面,在无纺布的一面设有第二双点涂层且所述的无纺布通过第二双点涂层复合在海绵的另一面。该专利申请提供的内饰面料成本较低,但是并没有考虑其耐候性是否可以满足要求。
7.cn105367892a公开了一种木质纤维增韧的聚丙烯汽车内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内饰材料采用聚丙烯、剑麻纤维、改性木质纤维和碳纳米管作为主要成分,选择矿棉渣、羟乙基甲基纤维素醚、玄武岩纤维、沸石、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纳米氧化铝、纳米钛酸钡、亚磷酸三苯酯、芥酸酰胺、三元丙橡胶等无机、有机材料,与主要成分协同作用,该内饰材料韧性好,但是并没有考虑其耐候性以及成本。
8.因此,本实用新型想要提供一种耐候性好、成本较低,并且具有编织感视觉体验的内饰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材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材料的耐候性好,在不同温度,不同湿度的环境下使用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材料的成本较低;并且具有编织感视觉体验效果,可以提升内饰材料的美观度。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自由度高,成本较低,可发展空间较大。
10.为达到此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1.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材料,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树脂层、编织层和第二树脂层;
12.其中,所述编织层为聚醚醚酮编织层。
13.本实用新型通过选择聚醚醚酮编织层,聚醚醚酮材料具有优异的编织性,编织后的聚醚醚酮编织层稳定性好,不会散开,不会折断,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聚醚醚酮编织层的耐候性好,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14.同时,在聚醚醚酮编织层两侧设置树脂层,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材料的耐磨性等性能。
1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汽车内饰材料的厚度为3-3.5mm,例如3.1mm、3.2mm、3.3mm、3.4mm等。
16.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材料的厚度优选3-3.5mm,若厚度过薄,则可能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若厚度过后,则会增加内饰材料的自重。
17.优选地,所述编织层的厚度为0.1-1mm,例如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等。
18.本实用新型的编织层不需要过厚既可以达到编织效果的视觉体验,增加内饰材料的美观性。
19.优选地,所述第一树脂层的透明度在90%以上,例如91%、92%、94%、96%、98%等。
20.优选地,所述第二树脂层的透明度在90%以上,例如91%、92%、94%、96%、98%等。
21.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编织层两侧的树脂层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材料具有编织感视觉体验效果,可以提升内饰材料的美观度。
22.并且,即使树脂层被磨损后,其依旧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材料的美观。
2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各自独立地选自聚烯烃层或聚酯层。
24.所述聚酯层可以选择聚碳酸酯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25.所述聚烯烃层可以是聚丙烯层等。
26.优选地,所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各自独立地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或聚碳酸酯层。
27.本发明选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或聚碳酸酯层既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同时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以及耐磨性。
2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9.(1)本实用新型通过选择聚醚醚酮编织层,聚醚醚酮材料具有优异的编织性,编织后的聚醚醚酮编织层稳定性好,不会散开,不会折断,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聚醚醚酮编织层的耐候性好,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30.(2)在聚醚醚酮编织层两侧设置树脂层,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材料的耐磨性等性能;
31.(3)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编织层两侧的树脂层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材料具有编织感视觉体验效果,可以提升内饰材料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汽车内饰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33.其中,1-第一树脂层;2-编织层;3-第二树脂层。
3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汽车内饰材料的表观图。
35.图3是本实用新型对比例1提供的汽车内饰材料的其中一种表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37.实施例1
38.一种汽车内饰材料,如图1所示,由依次设置的第一树脂层1、编织层2和第二树脂层3组成。
39.其中,编织层2为聚醚醚酮编织层,为平纹编织。
40.其中,第一树脂层1和第二树脂层3均为聚碳酸酯层,透明度均为92%以上。
41.其中,汽车内饰材料的厚度为3.5mm,编织层的厚度为0.5mm,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的厚度均为1.5mm。
42.制备方法为:
43.将第一树脂层1、编织层2和第二树脂层3叠合,然后热压,得到汽车内饰材料。
44.对比例1
45.一种汽车内饰材料,为实施例1提供的聚碳酸酯层,厚度为3.5mm。
46.制备方法为:
47.将聚碳酸酯材料通过注塑成型,获得汽车内饰材料。
48.实施例2
49.由依次设置的第一树脂层、编织层和第二树脂层组成。
50.其中,编织层为聚醚醚酮编织层,为平纹编织。
51.其中,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均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透明度均为90%。
52.其中,汽车内饰材料的厚度为3mm,编织层的厚度为1mm,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的厚度均为1mm。
53.制备方法为:
54.将第一树脂层、编织层和第二树脂层叠合,然后热压,得到汽车内饰材料。
55.实施例3
56.一种汽车内饰材料,由依次设置的第一树脂层、编织层和第二树脂层组成。
57.其中,编织层为聚醚醚酮编织层,为平纹编织。
58.其中,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均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透明度均为98%。
59.其中,汽车内饰材料的厚度为3.1mm,编织层的厚度为0.1mm,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的厚度均为1.5mm。
60.制备方法为:
61.将第一树脂层、编织层和第二树脂层叠合,然后热压,得到汽车内饰材料。
62.对比例2
6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聚醚醚酮编织层替换为聚碳酸酯编织层。
64.对比例3
6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聚醚醚酮编织层替换为聚醚醚酮层(非编织)。
66.性能测试
67.对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提供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方法如下:
68.(1)视觉观察:利用目测观察样品呈现的表观形貌;
69.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内饰材料的表观图,图3为对比例1提供的内饰材料的表观图。由图2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内饰材料具有明确的视觉提升效果,编织性具有更丰富的视觉传达效果,且编织性材料更具有豪华感;而由图3可知,对比例1提供的内饰材料仅能通过材质本身颜色显示,或在表面喷漆提升色彩,色彩单调,且廉价感强。
70.因此,由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对比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内饰材料具有编织感视觉体验效果,美观度高,而对比例1中的聚碳酸酯材料虽然具有透明性以及耐候性,但是并没有美观度,并且其颜色仅为材料本身颜色或表面喷漆,漆层牢固性不够,容易剥落且没有编织美感。
71.对实施例和对比例进行了耐候性测试,发现实施例的耐候性好,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而对比例2-3耐候性较差。
72.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材料具有编织感视觉体验效果,美观度高;同时编织后的聚醚醚酮编织层稳定性好,不会散开,不会折断,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聚醚醚酮编织层的耐候性好,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73.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1-3的对比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聚醚醚酮编织层一方面可以具有美观的编织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内饰材料的耐候性。
74.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材料,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工艺步骤,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工艺步骤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所选用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